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蒙牛致癌牛奶——蒙牛牛奶经典广告词

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国民最紧绷的那根神经。

时至今日,依然有一些乳品企业因为粘上“三聚氰胺”而难以翻身,影响深远。民众更是闻“毒奶”色变,国内的两大乳业巨头伊利和蒙牛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

因此,近几年蒙牛集团大动作频频,试图树立起高品质、可信赖的品牌形象。比如:接受中国航天基金会授牌,再次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战略合作伙伴,连续14年助力中国航天事业;积极与国外优质奶源基地合作,开创中国乳品企业海外全产业链布局的先河;还在国内综艺井喷的时代花大价钱各种花式冠名,可谓是用尽全身力气只为求一个顾客的微笑。

可惜,天不遂人愿,在牛根生的带领下,只用短短8年时间就超过了伊利的蒙牛,却在经历了短暂超越之后又退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2011年,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后,蒙牛开始逐渐大比分落后于伊利。今年3月30日,伊利发布了2016年年报,实现营业总收入606.09亿元,实现净利润56.69亿元。而在29日蒙牛发布的消息显示,蒙牛2016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37.8亿元,低于伊利68亿元左右。

已经输了连续6年。

因此,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近期接连提出,要把蒙牛打造成“世界级的中国品牌”,放话“以匠心做好牛奶”,表现出这种备战姿态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似乎紧张到有点杯弓蛇影了。

“毒奶”非毒牛奶

因对“毒奶”一词理解不同,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微信公众号“文娱后台”的注册者对簿公堂。并索赔损失100万元及诉讼费、律师费、公证费等维权费用。

4月17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法庭就此案第一次开庭并进行证据交换。

据悉,事件的起因是,微信公众号“文娱后台”在2016年11月1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蒙牛:综艺冠名界头号毒奶》的公号文章。

该文讨论了蒙牛赞助过的部分综艺节目收视率,总结称“但凡他们冠名的综艺,不是收视率低到尘埃里,就是吐槽多到炸开花,甚至半路夭折从此难见天日”,并评论“在综艺冠名界,蒙牛就是这样一口华丽丽的毒奶”。截至2017年4月19日,该文阅读量为9918次。

而蒙牛乳业起诉该公号注册者的原因,不是“冠名后收视率低、吐槽多”的批评,而是“毒奶”一词的提法。蒙牛乳业诉称,该公号在自主拟定的标题中指明了蒙牛公司名称,称其为“毒奶”,这使得公众看过标题后会留下“蒙牛是毒奶”的印记,足以使公众对蒙牛产品的质量产生质疑或不信任,造成商业信誉、社会评价降低,已严重侵害公司的名誉权。

4月17日当庭证据交换时,蒙牛乳业出示了多份退货说明显示,提出退货要求的超市退货金额达23.5万元,内容大意为“近期网传蒙牛纯牛奶产品有问题,造成部分顾客对蒙牛牛奶持怀疑观望态度,造成产品销量锐减,部分顾客要求退货”等。

其实,“毒奶”的意思不是“有毒的奶”,而是一个被广泛用于评论界的网络用语,意为“夸谁谁输”。而且,有记者调查时注意到涉案公号文章的标题下方,有一行绿底的“郑重说明”,称“本文只针对蒙牛的综艺品位,不针对产品本身”。

作者不想惹事纯属娱乐的心态已经表现的很明确了,奈何仍踩了“雷”。如果被有心人利用,借此散播谣言说蒙牛有毒牛奶,蒙牛恐怕砸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心都有。

再想想2008年以来,蒙牛部分产品曾出现检出三聚氰胺、非法添加OMP等问题,可见,蒙牛对在微信朋友圈里传播的文章如此在意,恐怕不只是担心“毒奶”一词让不擅长上网的民众对蒙牛有所误解,还隐隐蕴含了对社交网络传播速度的恐惧,毕竟,饮料界大王娃哈哈可是因此损失惨重。

3月10日,宗庆后接受了一次媒体的两会访谈节目,在被问及企业的困难时,他表示“我们没有什么其他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网络谣言”。随后,他讲述了这几年自己企业的情况:“从2014年开始,说我们的营养快线、爽歪歪(的谣言)就是从避孕套开始说起,一直说到白血病,(再说到)肉毒杆菌。(这些谣言)传播了1.7亿次。原来我们的营养快线可以卖4亿箱,现在销售1.5亿箱,4亿箱相对于200亿(元)。

这么算来,光是营养快线一个品牌就因谣言损失了125亿。

常年“躺枪”的不止娃哈哈一个,农夫山泉、王老吉、果粒橙无一逃开了谣言的魔掌。即使已被权威部门辟谣,甚至经历了造谣者被起诉、被高额索赔等事件,却依旧“活跃”在网络中,还时不时出来兴风作浪。各大品牌为此痛彻心扉。

谣言的威力仍历历在目,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蒙牛这是真怕了。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