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电影下载论坛】胡子谈中国最老、逼格最高的电影论坛的前尘网事

徐妍是辽宁溜溜球,上海是隐藏在背后的迷惑队长。他在金马奖评委的网站上也拍了一张侧面照片,露出了半边脸。

他开玩笑说,之所以这么多年从不在媒体上放照片,是因为在上海搞电影活动得罪过人,怕下次参加活动被认出来。他不仅创办101电影工作室,主编刊物,也见证了上海20年来电影文化。

前几天,迷影课发他的那本书之后,“迷影文化”这个小火苗又在我的心中死灰复燃。说真的,我现在的研究兴趣,已不在迷影了,而是相反,是“终影”,电影终结论。我现在每周给研究生讲的都是法国电影哲学。那帮法国佬,无不在“唱衰”电影。电影这种艺术在操蛋的资本、产业和一大堆学界业界的脑残吹鼓手带领下,已无法抵御电视、流媒体、当代艺术和前沿科技的四面夹击。如果电影不在内部更新自己的本质和边界,一定会消失在屏幕世界无始无终的泛滥大潮。

尽管如此,迷影毕竟是我的心底一个柔软点。我这个老帮菜心中残存着一滴滴理想主义的火苗。尽管,绝大多数当事人,当我跟他们提到这件事,他们已对这种运用学院话语搭建的学术人对文化史的理想主义不屑一顾(差不多都逼近40岁,早期核心人物都是45岁以上),可我还是有点不甘心。

有两个不甘心。一个是不甘心目前学术界对20年来最活跃的电影文化熟视无睹。想想过去20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界的文学期刊研究热,重新研究民国时期的刊物、杂志。再过50年,刚刚从互联网上消失的电影论坛、博客和网站,不就变成了电子媒体初期的“期刊”吗?可是,纸纸期刊,我们还能在奇爱博士沙丹这种资料控(或者说期待仰仗收藏资料发家控)手里买到一些,但电子媒体呢?论坛说黄酒黄了,数据说删就删了。当年激情澎湃的讨论,就成了数字灰烬。我们学术界需要等到到那个时候,才认识到其重要性,四处挖掘史料,还是从现在就开始整理?论坛,我认为不仅仅是一种互联网的过度产品,我认为在那个特殊时期出现了论坛,恰恰是一种在民间解放思想、推动电影启蒙、运用数字工具建构民间民煮对话的形式。从本质上说,论坛是一种相对的民煮,而微信建构了一种新权威。

还有一个不甘心,就是面对难以抵抗的遗忘机制。我们生活在一个外脑的时代,数字信息存储记忆,资本加速了记忆的工业化,人的记忆力本身就在衰退。加上每个参与者主要通过电脑,虚拟参与论坛、QQ群、博客这些共同体的建设,远离了那个时代、氛围、离开了当年的浏览器的界面,连我们自己都回忆不起来太多细节了。可能是有点矫情,我不甘心任凭那个时代(你可以说它激情四射,也可以说它乏味无聊)就坠入遗忘的黑洞。

我发表了徐鸢那篇文章之后,马暮暮来信说,辜负老师的嘱托。其实她做了很多前期工作,比如采访,而且进行了整理。只不过,一件事能否被做成,需要等到那个最合适的人出现。马暮暮还是好同学,但她更爱黑镜。

今天给大家推送的,就是中国最老、逼格最高的电影论坛:电影夜航船。采访对象就是这个论坛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北大著名诗人、学者胡续冬。他在豆瓣上很有名,叫“胡子”(不过我发现现在豆瓣上叫胡子的很多,他叫胡子(胡续冬)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