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烟台二手笔记本】从“旧货堆”到“潘家园”--供给侧改革下的烟台东方市场变形记

新华社济南1月23日电(记者君上)幸福南路75号对老烟台人来说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开业以来,这里从旧货市场变身杂货市场,再转型文化市场,不断焕发生机,是供给侧改革在烟台的生动实践。

腊月二十三,烟台市首届“古装庙会”在东方文化市场开幕,摊贩和市民身着古装,在庙会中穿梭叫卖,再现传统民俗场景。来逛街的、看热闹的、购物的,排成了长队。很难想象,这里过去是个脏乱差的旧货市场。

这个市场始建于2002年,当时叫东方旧货市场,主要经营二手家具、家电、厨房用品等。由于种类齐全、价格公道,市场不仅受到本地市民的欢迎,还一度辐射整个胶东地区。

随着经济发展,旧货市场开始和人民的生活“格格不入”:市场里建筑简陋,旧货混杂,周围道路破旧。周边幸福社区的居民甚至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叫“幸福的地方不幸福”。与此同时,旧货市场逐渐萎缩,客流量大幅减少,市场转型迫在眉睫。

2007年初,新的东方杂货市场出炉。市场投入200多万元进行整体改造,原来简陋的铁皮屋变成了通透式玻璃橱窗,原有的室外摆放商品全部归纳到室内。经营业态也从旧货拓展为家电、酒店用品、机电等十几个大区域的大型市场。

更让周边群众高兴的是,东方市场还联合几个单位,出资将贯通市场直达市区主干道幸福南路的一段长800多米的泥土路面进行了硬化,并新建了停车场。

市场的档次上来了,流失的顾客也重新回来了。那几年,淘宝等网上购物还没有流行,东方杂货市场里商品种类齐全,价格便宜,成了当时不少市民的购物首选。

进入2014年,杂货市场又进入了瓶颈期。总经理谭军认为,随着电商的冲击,杂货市场对市民的吸引力下降,但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东方市场地处烟台市西部,文化氛围相对较弱。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谭军决定向文化转型,把东方市场打造成烟台的“潘家园”。

近两年来,东方市场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升级,将旧货市场面积缩小到原来的1/5,在原址新建了文化大观园、书画院、书城、百姓大舞台、老烟台街集市等项目,免费供市民使用,逢年过节举办各种接地气的文体活动,吸引客源。

找准定位的文化市场迅速成为烟台市民的“新宠”。记者周末在这里看到,500多个免费摊位爆满,百姓大舞台吸引了60多家群众性业余文化演出。街道干净整洁,偶尔几笔仿古园林,让身居现代化城市的人眼前一亮。

谭军说:“改造后,人气重新流动起来,带动商业复苏。现在周末平均客流量5000人以上,最高上万,是过去的十几倍。商铺空置率最高时达40%,现在不到10%。”

市民盖先文从东方旧货市场开业时,就在这里经营电器。说起现在的变化,他感触很深:“过去店里冬天冷,夏天热,白天堵车,业主和顾客都遭罪。现在条件好了,我的生意也有盼头了。”

如今,东方文化市场已成为烟台新地标,受到市民和外地游客青睐。烟台市文化部门已经确认其为“民艺民俗传统文化特色街区”。烟台市教育局还把这里设为全市中小学读写书画实践基地。

东方文化市场所在的珠玑社区主任牟宁说:“一个城市的变化,市场是一个缩影。东方市场应群众需求而生,顺群众需求而变,既反映了烟台经济社会的变迁,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