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iQOO、小米等企业超过100W的手机充电方案即将商业化,此后官方公布了声称高通也能达到100W的QC5协议,关于充电协议的参数和名词越来越多。
众多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Nintendo Switch使用的PD快速充电协议不是什么普遍的“基本标准”?100W私人方案中经常提到的“PPS”是什么?未来不同标准的填充物之间可能有什么共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经常回答让你困惑的这些问题。
供应商和充电协议
智能手机时代似乎大大缩短了,锂电池技术仍然遇到瓶颈,找到了快速充电的曲线救国之路。(莎士比亚、坦普林、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
即使手机支持快速充电,如果没有相应的充电头,插上电源后实际适用的充电协议很可能会下降到USB BC 1.2。在这样的协议下,充电的最高功率为7.5W,比众所周知的“五福一案”快,但很难满足现在人们的快速充电需求。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把这个电力作为快速充电的起跑线。
USB充电协议范围
中学物理知识告诉我们功率等于电压乘以电流。所以从这条起跑线开始,围绕电压和电流这两个电力因素,各手机企业、芯片企业开始探讨“如何更快充电”的问题。
最初的实施方案可以分为高电压、低电流方案、低电压、高电流方案等两条路线。
由于Micro USB接口电流的限制,早期的电子像现在高通QC协议以及联发和PE协议一样,通过提高电压来提高充电能力。后者——低压,代表高电流的正是那个时代深刻的“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VOOC闪存充电。OPPO在电线部分添加了微型USB接口接触销,并使用特殊充电器实现大电流充电。
OPPO专用充电线连接器
这两种方案各有缺点。
电子的高压要去手机那边变压。因此,电压可能下降到适合手机电池“食用”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损失被释放为热能,手机在快速充电过程中会出现发热问题。至于发热,看这篇关于电池寿命的文章文章,你会发现高温充电时,不仅会影响使用手机的手感,还会对锂电池的寿命造成巨大损失。(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发烧名言)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早期痛苦的QC引入了这个设计,使手机屏幕开机时不要快速充电。
低电压、高电流方案的主要缺点是定制带来的高成本。从手机内部的相关部件、充电线到充电器,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和校准。以线材为例,常见的通用充电线只能承载3A的电流,如果想快速充电5A的大电流,就必须改造充电线。例如,USB-C to USB-C的线材需要安装e-Mark芯片才能携带3A以上的电流。
伴随着传统高速充电方案的优劣,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自然成为高电压和高电流,最近国内企业相继发布的100瓦级高速充电也是全部采用的方案。要实现大电压、大电流的快速充电,背后需要很多技术攻防战。
高压方案在手机上执行电压的转换工作,效率低,发热严重。只能把这部分工作交给更专业的充电器,变成某种“直冲”模式。为了“消化”过高的电压,手机内部可能需要连接分压用电荷泵1或2个核心,以分散电压的双芯电池。为了让手机电池承受更高的电流,需要C数更高的手机电池(C数越高,电池充电时可以提供更高的电流,如6C电池、3C电池)。对于充电协议,由于多种类型的设备协同工作,因此需要标准化和认证的充电协议支持。前三个硬件方面当然交给厂商做,消费者买了就完了。充电协议方面仍然存在混乱的格局和统一的趋势。现在是重新介绍主流的公共/私人充电协议的时候了。
公共收费协议
公共协议更多地指芯片制造商、甚至USB联盟的方案,可以在多个手机企业使用或兼容。私有协议是排他性的,一般只能用于一家手机企业的产品。
目前市面上的公共快速充电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Usb PD: USB官方标准
由于市场上主要智能设备与PD协议之间的兼容性,USB PD已成为当前最多功能的公共协议之一,包括使用IPHONOE、MacBook、Type-C接口的大多数Android设备和Nintendo Switch。
也就是说,如果你每天用Android作为主力机,有iphone备用,那么游戏机就是Nintendo Switch,工作需要笔记本电脑、理论。
上来说这些设备都可以使用同一个支持 PD 协议的电源来正常握手并实现快充。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跨平台」体验,让我们在遇到临时出门的情况时,带上一个支持 PD 的 61W 电源即可解决手中大部分设备的快充需求。
这「天下大同」般的普及性背后,少不了 USB-IF 这样的权威组织和各家巨头支持。
首先,USB-PD 协议的全名为 USB Power Delivery,这个协议标准由 USB-IF 标准化组织更新并发布,包括 Google、Apple、高通等厂商都是其会员机构,同时下设不同的标准认证委员会;同时 USB-IF 还会每年举办会议,为供应商支持 PD 协议的设备提供认证,保证其兼容性。
所以 USB-PD 的发展更像是 USB-IF 各家吸取部分头部厂商的研发经验后,共同制定的通用性标准的过程。它也顺势成为了 Apple 和 Google 的唯一指定快充协议,后者甚至将其作为 Android 设备兼容性认证的强制要求之一。
拓展阅读:必须兼容 PD 快充,Google 为 Android 设下了这些新标准
目前最新的 USB-PD 3.0 规范最高支持 100W 的充电功率(比如 MacBook Pro 16" 的充电功率就是 96W),具体标准则分为了 10W、18W、36W、60W 和 100W 五种;预期相对应的电压则有 5V、12V 与 20V,最大支持电流有 1.5A、 2A、3A、5A 等不同「档位」,满足从笔电到手机之间充电实际输出功率差异较大的不同需求,同时对旧版 PD 协议也有着不错的兼容性。
你能见到的那种很典型的 PD 充电器
虽然 PD 协议目前已经算是相当普及,但这并不代表它就是目前速度最快、转换损耗最低的充电协议。事实上,PD 的研发进度以及制定的标准已经无法代表目前行业的最高水平,厂商在兼容 PD 协议的同时,依然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相对独立、但效率更高的充电方案 —— 这就诞生了下文将要提到的 PPS。
PPS 可编程电源
PPS 是 2017 年 USB-IF 标准化组织在 USB PD 3.0 标准中可编程电源(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协议的缩写,作为一项额外的补充协议,PPS 在快充方面带来了更多的新玩法。首先相比高压快充的前辈 PD 2.0、PD 3.0(不带 PPS),PPS 支持我们上文提到的高效「直充」方式。
支持 PPS 的前提是支持 PD 3.0,但支持 PD 3.0 并不意味着支持 PPS。本文中如若特别声明,PD 3.0 均指代不带 PPS 支持的 PD 3.0 协议。
另一方面则是有了 USB-IF 标准化组织的背书,以及会员高通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将目光投向了 PPS 协议,让百瓦快充的近未来有了一丝统一的味道。
那么,可编程电源(PPS)究竟想怎么改变快充?
PPS 标准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充电器「听懂」手机的充电需求从而动态调整电压,每隔 10 秒与手机交换一次数据,在 3~21V 的电压范围之间,能够以 0.02V 为单位来进行精细调压。
让充电器而非手机来精细调节电压,这样使得充电时的热源很大一部分将从手机转移到充电器,而且在精细调节电压方面,充电器能够做得更好、更精细(0.02V),提高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PPS 可以根据设备充电状态更智能地调控充电电压/电流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能明白 PPS 的优势在哪了:通过更智能的调控电压/电流,减少了充电期间的转换损耗。 因为 PPS 使充电更高效的同时还能有效解决充电发热问题,它自然也成为了目前主流快充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三星 Note 10 就通过 PPS 方案实现了的 45W 快充
但 PPS 目前仍然属于发展初期,目前仅有三星、小米等少数手机厂商上市了支持 PPS 的手机,此外,不少计划采用 PPS 方案来实现百瓦级快充的智能手机都还尚未上市,目前市面上的笔电也大多都不支持 PPS,所以现阶段推出的 PPS 快充电源都以兼容为主:在支持 PPS 的同时,也兼容 QC/PD 等其他公共/私有快充方案。
比如 OPPO 近日推出的 125W 超级闪充,虽然 PPS 是主打方案,但仍然兼容了不少主流协议
高通 QC
随着 USB-C 接口的普及,Micro USB 接口低电流的天花板也不复存在。因此 QC 协议作为高通自家的快充协议,在 USB-IF 开发者大会试图「转正」未果后,也逐渐开始过渡到了基于 USB-PD 标准的快充协议。
近日发布的 QC5 协议基于 PPS,实现了最高 20V 的电压输出、100W+ 的充电功率,同时解决以往快充所带来的发热严重问题。
这种「改良标准」带来的好处在于,任何通用 USB-PD、PPS 协议的电源都可以为支持 QC5 协议的设备快速充电;同时也让高通最新的 QC5 支持多电芯串联这种新特性的同时,顺利向下兼容更多支持旧版 QC 协议的设备。
关联阅读:看懂高通的一图流:QC5 将这样改变你的快充体验
在目前 100W 级快充已经有数家采用 PPS 或私有方案的厂商已经/即将商用的情况下,高通的优势在于能充分利用上游芯片供应商巨头的地位整合优势:毕竟在高通为各家手机厂商销售手机 SoC 时本身也是一项「自助式服务」,包括 5G 基带、运行频率都有不同选择,实际上是在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给手机厂商。
这样一来,随着 QC5 协议跟着骁龙芯片一同普及,加上日后渐趋成熟的双电芯技术,未来许多中端手机都有资格享有 40W 到 60W 的快充,而所有打算购买搭载新骁龙芯片手机的消费者也都可能是 QC5 的「潜在用户」。
从高通在 QC5 的 文章 介绍中能看出,骁龙 865、骁龙 865 Plus 移动平台均已支持 QC5 协议。这也与下半年手机厂商的年中产品线更新节奏暗合,小米硬件研发总经理张雷宣布将会推出2支持 QC5 协议的设备,预计在今年第三季度我们就能看到支持 QC5 充电协议的手机新品扎堆上市。
联发科 PE
联发科作为 Soc 供应商,其实也推出过自己的快充协议 —— Pump Express,简称为 PE。
早期的 PE 协议为典型的高电压、低电流方案,从 PE 3/4 开始逐渐变为低电压直充,同时 PE 其实也是最早推出低压直充方案的快充协议之一。
联发科 PE 协议的特点在于,可以让电源根据充电电流输出决定初始电压,通过手机中的 PMIC 控制器发出脉冲指令来反馈给电源,进而调节充电实际输出电压,在原理上与高通 QC 协议有共通之处。
由于联发科早期在索尼、魅族等品牌机型中的广泛使用,我们也能在一些旗舰手机上看到 PE 协议快充技术的身影,魅族更是一直到 16S 都只支持基于 PE 协议改进而来的 mCharge 私有快充协议。不过总体而言,PE 在千元机价位虽然仍有实际使用空间,目前使用这一快充协议的设备越来越少也是事实,不仅支持 PE 协议的第三方充电设备越来越少,就连联发科最新的天玑系列移动平台,都没有再将 PE 协议作为主打卖点。
私有充电协议
区别于公共协议,私有协议一般由厂商独立研发,给消费者体会到的最大差别就在于自家的充电器材连接自家设备时才能提供最大功率,而第三方的充电器材往往只能提供兼容性的快充或根本不支持快充。
拿市面最常见的私有协议来说,OPPO 系的 VOOC、vivo 家的 FlashCharge、华为早期的高压快充 FCP、后来的直充 SCP,三星早期采用自家高压 AFC 协议……可以说,在追求更快充电速度的道路上,各家几乎都给到了用户自家设备足够的关爱。
OPPO:VOOC 系列快充
从「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到「充电五分钟开黑两小时」,这一切都是 VOOC 快充给人的印象。
提到开头的第一句广告语,相信不少人脑中已经联想起这支当年 OPPO 投放到近乎家喻户晓的广告片。而第二句广告语,也在去年发布主打游戏的 Reno Ace 时提出,主打 65W 超级闪充,希望能在游戏玩家圈子内吸引一波潜在用户。
今年 7 月 15 日,OPPO 更是推出了 125W 超级闪充方案,采用了上文提及的 PPS 方案(同时兼容VOOC 系、PD、QC 协议),虽然还没对外宣布发售时间,但我们已经隐隐看到这条路上一直领先的 OPPO 再一次走在了大多数人前面。
如果不太熟悉 OPPO 系的手机,下方表格可以协助了解 VOOC 闪充技术的大致发展历程:
不同于高电压/低电流的方案,VOOC 系一直采用的都是低电压、高电流的快充方案。因此 VOOC 的核心要点是在较低的电压下(5V或者更低)让电流从充电器端直接输入手机的电池中,免去了手机内部高低压转换(手机内置锂离子电池的电压一般为 4.2~4.4V 左右)的过程,从而提高效率、降低发热;此外 VOOC 往往还会配合实时监测温度的传感器,在安全性方面也更有优势。
用过 OPPO 手机的用户应该知道,VOOC 充电器一般充电头很大、线很粗,结合上面的原理这其实并不难理解——需要降压的同时还要承受更大的电流,充电头大小以及线的粗细应该是最直观的承载方式。与此同时,充电时手机几乎不会发烫,即使手机亮屏使用,充电功率也不会打折,这在早期给到消费者的体验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不仅能够实现快充,还能边充边用。
另外,在 VOOC 协议发展的历程中,「电荷泵」也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名词。
电荷泵技术其实是一种 DC-DC(直流到直流)转换器,利用电容作为储能单元进行电压变换,其转换效率可以从普通充电 IC 芯片的 89% 提升到 98% 左右,同时还可以使电压减半的同时电流倍增的功能,同时如此高效地转换后,转化为热能的部分就明显降低很多,甚至感觉到比 18W 的充电还「凉凉」。
了解了电荷泵技术的基本作用后,我们理解 OPPO 的 125W 超级闪充就容易多了。充电器输出的 20V 6.25A 功率经过三个并联的电荷泵降压转换成 10V 12.5A 进入电池,每个电荷泵只需要转换 20V 2.1A 大约 42W 左右的功率。除此以外,超高的电流输入也需要对电芯进行特殊化定制。由两块充放电倍率达 6C 的电池组成「多极耳双 6C 电芯」,每块电池内的每层电芯都有正负极,减少阻抗,支持高达 12.5A 的电流输入,减少高电压的发热。
要说最让我惊艳的,还是最新发布会上释出的这个 50W 的超闪饼干充电器。体积小到就像一个鲜贝,引入氮化镓高频开关,使变压器单次储能需求变小,进而减小变压器体积。电池损耗也小,采用脉冲充电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充电方式,脉冲充电存在极短时的充电间隙,电池的极化反应就会减少。
如果想要用上最新的 VOOC 快充技术,OPPO 的充电头、线材以及手机三者缺一不可。不过 OPPO、一加(DASH)、Realme 都属 VOOC 系,正常情况下三家配件相互兼容且向下兼容。不推荐第三方配件,多是破解且兼容性较差。
vivo:FlashCharge
vivo 和 iQOO 采用的私有协议叫 FlashCharge 和 SuperFlashCharge。
手机中管理电池和充电器连接的,称之为充电 IC,要想在快充上下功夫,简单点可以再接一个 IC 一起充。比如去年发布的 44W 的超级快充,vivo 采用了 双路电荷泵 IC 分离式设计,即采用了两颗电荷泵充电 IC,使其达到 8A 的电流峰值,保证每颗 IC 都工作在 97% 的最高工作效率,同时大大降低了充电时的发热。
作为兄弟公司,vivo 不仅不甘于落后,甚至稍快一步发布了最新的百瓦快充技术。从下图可以看出,vivo 最新的 FlashCharge 120W 同样也是采用的双电荷泵、双电芯设计,说得再简单点其实就是两块电池同同时充电,而这个 Charge Pump 就是电荷泵,用来快速降压,输入到手机中时,因为串联分压的特点,此时分给电芯的已经是 5V12A 的电力了。
华为:FCP & SCP
不同于 OPPO 喜欢通过 SuperVOOC 大会提前展示快充方案的做法,华为自家的快充技术一般都随新旗舰一同发布。
2015 年,华为 Mate8 发布时附带的充电器已经支持了 18W(9V2A) 快充,官方称之为 QuickCharge 技术,协议则是上面提到过的 FCP(Fast Charge Protocol)。FCP 采用和同期 QC2.0 一致的高电压、低电流方案,但有意思的是,QuickCharge 的充电器可以兼容支持其他 QC2.0 的设备,华为自家的设备却不能被 QC2.0 兼容。个中原因大抵涉及到高通专利授权,但还是让普通消费者一度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隔年,华为 Mate9 发布,随之一同进入大众视野的还有升级版的 SuperCharge 超级快充技术,支持 22.5W(4.5V5A )快充。这一次华为依然采用了自研的 SCP 协议 (Super Charge Protocol),但实际方案已由原先的高电压、低电流过渡到了与 VOOC 相同的低电压、高电流方案。另外,除了官方的充电头,升级版 SuperCharge 快充还得再配合一条 5A 的数据线。
2018 年,华为 Mate20 Pro 在伦敦发布,与此同时,超级快充技术也升级成二代,支持 40W(10V4A)快充——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惑,10V4A 还算是低电压、高电流方案吗?
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由于采用了电荷泵技术,这一代超级快充技术将 10V/4A 的电流转换为 5V/8A 的电流输入手机,既降低了电压,又提升了电流,从而获得比较高的转化效率(最高可达98%),这样一来充电速度也就大大加快了。
你也可以通过下面这张图简单了解下华为快充的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2019 年,华为还推出了 20W 的超级快充技术,这其实是第二代 SCP(40W)超级快充的一个分支,保留了电荷泵技术,转换率高,而且发热低。可以理解成华为 40W 超级快充的低配版。
目前想要使用华为 40W SuperCharge 超级快充需要使用原装的华为 40W SuperCharge 充电器以及 5A 数据线,同时该快充头向下兼容自家的 22.5W(5V4.5A) 超级快充和 18W(9V2A)普通快充。不过与其它的私有快充协议相比,华为 22.5W SCP 超级快充与华为 18W FCP 快充均有第三方配件可供选择,这得益于充电协议的公开以及华为家 DFH 配件授权认证的功劳 。如果你不纠结于超级快充,华为的 Mate/P 系列手机也支持 PD 协议,只不过快充速率略有下调。
三星:AFC
和大部分厂商一头猛扎进入私有协议快充不同,三星的快充之路相对曲折一点:早年三星的 Fast Charge 技术早期采用的是自家高压协议 AFC(Adaptive Fast Charge),但 Galaxy Note4 开始,三星快充充电器除了支持自家协议外,也同时兼容 QC 2.0;到了 Galaxy S9,三星又默默取消了 QC2.0 兼容,仅支持自家快充协议。
S9 及更旧机型采用的 EP-TA200 充电器
AFC 协议的技术数据很难获得,但从它支持的技术参数不难推断,其可能是 QC2.0 的马甲协议。从祖传的 EP-TA200 手机充电器,到 EP-TA300 无限充电底座的充电器,三星将快充提到的最高一档为25W(12V)。而高通将 QC2.0 协议分为 A 类和 B 类,ClassA 标准的 QC2.0 协议支持 5V、9V、12V 三组电压,ClassB 标准相较 ClassA 多支持了 20V 的电压输出。三星极有可能是采用了 QC 2.0 的ClassA 标准。
早在搭载骁龙 835 的 S8 机型上,三星在处理器可以支持 QC4.0 协议快充的基础上,出于维持充电速率和自家处理器持平的态度阉割了 QC4.0 快充。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三星在 S9 上取消了对 QC2.0 的兼容,又在 S10 上干脆一步到位采用了 PPS 快充协议。归根究底,QC2.0 的速率有限制,如果采用自家 AFC 协议注定要一个人一条路走到底,抛开研发成本不说,出于安全考虑,三星也绝不会改变对于快充技术小步跟进的策略。强如三星更知道果断地采用公共协议的好处,与其投入人力财力研究充电技术,不如加些成本给旗舰机型用上最先进的技术。
S10 5G 采用的 EP-TA800
2019 年 6 月发布的 S10 5G ,支持 Super Fast Charging,三星称之为超级快速充电。新的 EP-TA800 充电器兼容 PD3.0,支持 25W(9V) PPS 快充,且为Type-C 接口输出。与此同时,三星屏蔽了自家的 AFC 协议,这意味着三星自从 Note4 开始的长达 5 年的15.03W(9V1.67A)充电协议(AFC)王朝的结束。而 PPS 协议也成了三星手机未来旗舰的快充标配方案。
接下来的三星就亦步亦趋跟上了快充步伐,2019 年 8 月 8 日,三星新一代手机旗舰 note10 及 note10+ 在美国发布,当台上的主持人向大家展示三星 note10 支持 25W 快速充电,note10+ 支持 45w 超级快速充电时,台下的观众一片欢呼,至此,三星已经将 PPS 协议过渡成旗舰御用的超级快充协议。
回过头来看,即使 AFC 协议理论能提供 18W(9V2A)的峰值功率,三星也一度将其限制在比较保守的充电功率。XDA 曾经对 Galaxy S8+ 同期手机的快充标准做过测试,三星保持着当时市场上所有快速充电旗舰机中最低的温度,这恰恰侧面印证了三星对于安全的重视程度。结合上文提到的 PPS 协议的核心特性:可根据设备电量对输出电压进行微调,以此达到更高的效率及更低的温升。三星迟迟不肯提高功率,到支持 PPS 快充协议,也是注重安全和保守策略下的一种必然。
在兼容性方面,采用了 PPS 协议的一系列手机,也是三星首批使用 Type-C 接口充电器的手机。所以只需购买 PD 3.0,支持 PPS 协议的充电器即可实现快充和超级快充,充电线使用 C to C 的线材即可。
兼容是未来
虽然各家快充协议不一且互不通用,但是我们依旧能够看到巨头在普及方面的努力:Google 强制规定对 USB-PD 快充协议的兼容、高通率先在 QC4 兼容 PD-PPS 协议……这意味着现在设备的充电「起跑线」相比原先 USB BC 1.2 的 7.5W 提高到了 18W,对消费者来说已经是相当利好。
同时在「百瓦直充竞赛」中,我们依旧能够看到一丝统一融合的趋势:PPS。以小米 10 Ultra 为例,虽然使用的依旧是私有魔改的 PPS 协议(120W),但得益于对高功率 PPS 协议的兼容,第三方 PPS 充电器依旧可以触发其接近 50W 的快充功率。
无论是生态规定还是同源相通,「兼容」这个关键词可能会一直出现在未来的快充世界里。而对于这个未来。我们能做的,或许是就是买买买:支持 5A 输出/20V 输出的 PPS 充电器,以及最高支持 5A 的 C2C 充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