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oppo手机程序停止运行】OPPO涉嫌不正当竞争 法院裁定禁售 软硬件冲突一触即发

[听杨姐姐的话]

流量真是个好东西,谁都想要!

杨姐姐收到了一位消息人士的爆料。5月27日,用OPPO手机拦截腾讯手机管家下载,推荐了自己的应用程序应用市场。转换、拦截用户或潜在用户的可能性、涉嫌不正当竞争、武汉中级人民法院暂停OPPO的拦截行为、武汉当地手机销售商判决OPPO“禁止销售”。

在这份“《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17)鄂01行保1号”6页文件中,明确裁定:在停止侵权前,oppo在武汉的经销商——恒华旗舰店禁售!

(后附裁定5-6页)

事情的起因,是OPPO手机在用户下载腾讯手机管家软件时,会拦截用户的下载行为,并阻碍软件的运行,导流到OPPO的应用商店。因而,被“截流”的腾讯手机管家向武汉当地法院提请了“诉前禁令”。

这件事吧,主要涉及四个公司,腾讯是申请方(告状的),还有被申请的三家公司:

被申请人一: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珀”),就是OPPO手机操作系统的运营者及手机的生产者,该手机上预置了“软件商店”,该预置软件无法删除。

被申请人二:东莞市讯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讯怡”),就是OPPO“软件商店”的运营者及OPPO账号系统的运营者。

腾讯说了,欧珀和讯怡一起有不正当竞争行为,截了腾讯手机管家的流量,给了OPPO自己家的应用商店。

被申请人三:武汉市江岸区恒华通讯器材经营部(以下简称“恒华”),是OPPO在武汉旗舰店的经销商。这个倒霉孩子被列在欧珀和讯怡之后,是因为他家的连锁店销售的OPPO手机预置了OPPO手机操作系统及“软件商店”软件。

好吧,腾讯的意思是,OPPO你不地道啊,截流我家的流量,涉嫌不正当竞争侵权!

OK,那么OPPO的侵权行为主要是啥呢——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当用户在使用OPPO手机,通过腾讯官方网站下载,安装“腾讯手机管家”软件的过程中,OPPO设置跳转页面至OPPO手机自带的“软件商店”,让用户重新下载、安装软件;

二是当用户通过“腾讯手机管家”下载、安装软件的过程中,OPPO设置验证弹窗页面,设置跳转页面至OPPO自带的“软件商店”,让用户重新下载、安装软件。OPPO公司此种恶意干扰、阻碍用户下载、安装其他应用分发软件,并拦截导流至OPPO手机自带的“软件商店”的行为涉嫌不正当竞争。

另外还有就是,OPPO没经过用户同意就实施“截流”,这还可能涉嫌侵犯了手机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因此,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责令OPPO手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且不得以类似的方式实施相同的行为。此外,法院还裁定武汉一家旗舰店暂停售卖OPPO手机。按照法律规定,OPPO公司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5日内向法院申请复议,但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毫无疑问,OPPO弹窗导流的行为,是软件和硬件厂商行业交叉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不正当竞争,也是未来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手机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手机入口之争。

与OPPO手机“兄弟”关系的vivo手机

也曾因“拦截”第三方应用软件,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诉前禁令。此外,相似诉讼还包括2016年“安智市场”状告华为手机恶意干扰软件运行,涉嫌不正当竞争,索赔50万元。

对OPPO公司的诉前禁令,是对厘清手机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入口竞争规则,推动行业有序竞争的一次司法保护探索。

在杨姐看来,所谓禁售,是腾讯手机管家无法在短期内有效制止OPPO截流导流的一种无奈之举——与无法立刻让OPPO去修改操作系统相比,禁售是一种更加直接的停止侵权的方法。

软硬“暗战”

作为手机生产者和手机系统控制者,相对于在手机上运行的各种软件来说,具有天然的管理和控制优势,这也就要求手机公司应当“克制”对竞争对手的“暗箱操作”,审慎运用这种控制权。

近些年,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其中,潜伏在硬件与软件之间的“潜规则”竞争日渐增多,典型案例包括手机厂商与第三方软件平台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一些手机厂商通过自建应用商店,试图拦截第三方应用商店,掌控流量分发渠道,而作为“早起的鸟”,第三方软件本身不具备硬件优势,两者抢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的“暗战”,一触即发。

一些手机厂商拦截第三方软件正常运行引起司法介入并非个例。今年年初,因拦截第三方软件,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vivo手机裁定“诉前禁令”,此外,2016年“安智市场”状告华为手机恶意干扰软件运行,涉嫌不正当竞争,索赔50万元。同年3月,奇虎360也曾因用户通过小米MIUI操作系统下载360手机助手被弹窗阻止,将小米公司诉至法院。

手机厂商携“硬件”以拦截第三方软件,导流到自己应用市场,是否有违市场公平,涉嫌不正当竞争?在互联网产业急速发展,新的规则尚未建立,司法实践如何探索?政策法规如何引导?产业良性发展亟待找到答案。

作为手机生产者和手机系统控制者,相对于必须在手机上完整运行才能提供服务的百度手机助手、豌豆荚、腾讯手机管家、PP助手或安致市场、安智市场等移动app来说,处于手机移动端整个软件系统的底层,拥有更大的权限,具有天然的管理和控制优势,这也要求手机公司应当审慎运用这种控制权限(“特权”)。

手机“截流”之道

得益于Android系统的开源,不同型号、品牌的Android系统手机在用户体验、产品功能上表现不同,对第三方软件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其实,通过不同的方式下载第三方软件时,会有不同的用户体验。一些手机对第三方软件进行“拦截”的确存在,主要通过“控制入口”、“弹窗跳转”和“验证弹窗”等方式进行。

控制入口主要是手机用户通过第三方软件官网下载安装软件,与手机自有应用商店下载安装的过程差异很大。通常,用户通过第三方软件官网下载安装软件时,会收到多次“弹窗”阻碍,并以类似“手机损坏和数据丢失风险”的“安全提示”提醒手机用户。但通过手机自带应用商店下载该软件时,则不存在此类提示。

用户其实自己就可以去细心体验:下载第三方软件时,除了“安全提示”,通过“弹窗跳转”、“提醒跳转”到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也是“潜规则”做法。

一些手机对于第三方应用软件的拦截主要通过类似“数据丢失”的警告和“安全提示”的告知,对用户的下载安装行为进行“拦截”。

事实上,类似“安全提示”和“弹窗跳转”的确会对用户的下载行为形成重重阻拦,并诱导用户通过手机自有应用商店进行软件下载和安装。

除此之外,页面的UI设计也经常被一些手机厂商作为“拦截”的技巧,比如用绿色字体突出显示“保持禁止”(点击“保持禁止”按钮,则已下载的软件无法安装),使用红色按钮显示“允许”。

业内人士认为,“弹窗跳转”和“验证弹窗”,并辅之以UI设计,这的确会对第三方软件的下载和安装形成“截流”,并可以“导流”至手机自带应用商店,确有一定的不正当竞争嫌疑。

入口争夺战

还是那句话,流量真是个好东西啊,谁都想要!

现在,业界都知道流量贵啊,获取一个APP用户的下载成本能大约1元,激活的成本则高达1.5到10元。一个活跃的游戏用户的获取成本甚至高达20元人民币!

正是由于流量是一门诱人的生意,才导致了手机厂商不甘寂寞——凭什么我们生产的手机,却让应用商店们成了最大赢家?

早在2014年8月,OPPO、VIVO、酷派、联想、华为、魅族、金立等手机厂商就组成了“硬核联盟”,其主旨就是以手机厂商为主试图重建一个垂直生态系统,实施商务共享,一家可以代表联盟共同谈判,号称“为移动开发者服务”,以手机游戏市场的服务为起点,计划未来逐步开展至移动广告、O2O生活服务。

其实当年这个硬核联盟就是手机硬件厂商试图和软件厂商们争夺分发话语权的一次“暗战”!

而今天,这个暗战已经成了公开的“截流”!

手机厂商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在手机出场时直接嵌入自己的应用商店,并通过一系列类似“安全提示”的页面设计,对第三方应用软件形成拦截,并导流至自有的应用商店。

应用分发市场上第三方应用商店起步更早,而且互联网企业背景,更加重视用户思维、用户体验,但运行的载体还离不开手机硬件,“在别人家屋檐下使用,还得看人家的‘脸色’。”

中国政法大学李俊慧曾撰文指出,如果第三方软件果真存在问题,类似的“安全提示”则显得必要,而如果软件安全,还多次被“提醒”,“安全提示”则有被滥用的风险。

乐观的一面是,可以从相关法规中看出监管部门已经开始行动。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移动应用分发平台服务”的管理责任。

这个规定中已经指出,提供移动智能终端预置软件的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自觉维护行业公平竞争,依法维护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实施破坏市场竞争秩序、侵犯用户合法权益的行为。该规定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

当然,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硬件、软件不断迭代,未来对于入口的争夺将会愈演愈烈,如何引导产业发展,司法实践和规则引导成为亟待解答的问题。

附裁定书5-6页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