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买了电脑机箱,发现这个机箱的前端USB3.0接口是假的。简单地说,是穿着USB3.0外套的USB2.0连接器。因为只有4条线,只有适当的2.0连接器。(大卫亚设)。
首先联系了厂家客服,厂家客服完全回避了这么明显的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思,断言这条线是“正常的”,坚持“可以正常支持3.0设备”。制造商用这种假的USB3.0连接线欺骗消费者已经很恶劣了。被发现后,仍然理直气壮,无法忍受。
另外,通过网络搜索,综合判断了该品牌很多机箱存在相同或相似问题的案例,以及该事件企业对客服的服务态度,判断该企业故意进行虚假描述宣传,欺骗消费者。(莎士比亚。奥赛罗。)
为了让很多祭坛朋友不再上当受骗,这个黑科技——只看到了只有4条线的“USB3.0”连接线,切开了这条所谓的USB3.0连接线,再和实际的USB3.0连接线进行比较,看看这东西是怎么坑人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
就是这个机箱
机箱形状
切开
细节特写,包裹着双层皮,但正确的只有4根线。
如上图所示,连接到插头的4条线的颜色和定义。
与主板前端USB3.0插槽标准定义相比,USB2.0只有4条电缆,USB3.0没有唯一的5条必需电缆。
如上图所示,插座连接在一起的四种线颜色和定义。
与TYPE-A USB3.0插座标准定义不同,也没有USB3.0专用的必需5条线。
根据上面的解剖和实际测量,完全证明了所谓的3.0接头线的接口和插头只通过4条线。即VBUS电源(红线)、D-数据-(白线)、D数据(绿色)
色线)、GND地线(黑色线),这4根线只能组成USB2.0接口,而缺少USB3.0协议必须的另外5根(SSRX-、SSRX+、SSTX-、SSTX+、GND_DRAIN)数据线。而按照USB3.0接口标准,USB3.0传输模式必须要9根线(VBUS 、D- 、D+ 、GND和SSRX-、SSRX+、SSTX-、SSTX+、GND_DRAIN)才可以,而这条所谓3.0接口线仅仅只有4根线(VBUS 、D- 、D+ 、GND),根本不能运行在USB3.0模式下,只能工作在兼容的USB2.0模式下。即便插头和接口做得再像USB3.0的,它依然只是一条披着USB3.0外衣的普通USB2.0数据线。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特意找了一个支持前置USB3.0接口的主板和一块USB3.0接口的移动硬盘以及一条普通的真USB3.0接口数据线组成测试平台,用以测试这条所谓“USB3.0"线是否可以工作在USB3.0模式下,还有它的实际传输速度到底如何以及与真实USB3.0数据线的测试速度的对比。
测试平台:
主板:梅捷 A75
CPU:AMD A4-3300
内存: DDR3 4G*2
操作系统:WINDOWS 10专业版 X64
USB3.0设备:JMF578 USB3.0 硬盘盒+120G 固态硬盘
先来看这条这条所谓"USB3.0"接口线:
接到主板前置USB3.0插座上
接上移动硬盘
测试结果见上图
通过业界标准的AIDA64和chipgenius两个检测软件都可以清楚的看到移动硬盘通过这条所谓"USB3.0"接口线连接主板USB3.0接口后只能工作在USB2.0模式下,与把一个USB3.0设备连接到USB2.0接口上的显示完全相同;
通过hdtune Pro硬盘速度检测软件可以检测到本身速度250MB/s左右的移动硬盘连接到这个所谓"USB3.0"接口线后传输速度都仅仅不到40MB/s(USB2.0接口的极限最大速度就是40MB/s)。
由此可以证实这条所谓USB3.0接口线,从传输模式和速度来看可以说它就是一条USB2.0的接口线。
然后,在其他都不变的情况下,看下用普通的真USB3.0线正常的工作模式和传输速度到底如何,做一个对比参照。
插上真USB3.0线到主板上
插上移动硬盘
测试结果截图,通过业界标准的AIDA64和chipgenius两个检测软件都可以清楚的看到移动硬盘通过普通的真USB3.0接口线连接主板USB3.0接口后就正常工作在USB3.0模式下;通过hdtune Pro硬盘速度检测软件可以检测到本身速度250MB/s左右的移动硬盘连接到普通的真USB3.0接口线后传输速度完全可以达到正常的250MB/s 水平(比使用这条所谓“USB3.0”接口线要快好几倍!)。
由此可以证实普通的真USB3.0接口线,完全可以正常实现USB3.0的传输模式和传输速度,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这条所谓“USB3.0”接口线是一条如真包换的假USB3.0接口线。
通过上面的实物照片和真机(对比)测试,都可以证明这所谓的黑科技——只有4根线的“USB3.0”接口线根本就是一条假的USB3.0接口线(或者说就是一条USB2.0接口线),完全无法正常支持USB3.0设备运行在USB3.0模式下。
厂家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故意虚假宣传以欺诈消费者。希望广大坛友以后购买机箱时务必多问多比下,不要被无良厂商的这种“黑科技”蒙骗了。
谢谢观看!
关注数码之家网浏览更多精彩资讯、拆机图文DIY
技术交流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aping365
本文来源:数码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