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务职
师
中国古代武官名。商人和徐州时安装。
率师从事防守或征伐。 司马
中国古代武官名。 西周始置, 春秋、 战国时沿用, 掌管军政和军赋, 是最髙军事长官。 汉
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 掌握全部政务, 边郡设置千人司马, 专管兵事。 魏、 晋至宋, 置
司马为军府事务官, 在将军之下, 综理府中之事, 参与军事谋划。 明、 清时别称兵部尚书
为大司马, 称府同知为司马。
将军
中国古代武官名。 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军将, 因而有将军之称。 战国时始为武官名) 汉代有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前、 后、 左、 右将军等。 临时出征的统帅有另加
称号者, 如楼船将军、 材官将军、 度辽将军等。 魏、 晋、 南北朝时, 将军名号极繁, 除沿
袭汉代旧称外, 又有龙骧、 骁骑等名称, 常置并有专职的则属少数。 唐十六卫、 羽林、 龙
武、 神武、 神策等军, 均于大将军下设将军。 从唐到元又以将军为武散官。 明代的总兵官
有挂印带将军号的。 此外, 宋、 元、 明亦称殿廷武士为将军。 清代将军有四种: 一为宗室
爵号之一, 如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等。 二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髙长官, 由满族人充任, 内
地各省将军掌驻防军事及旗籍民事, 在边疆地区( 黑龙江、 吉林、 伊犁) , 将军即为全区
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三为临时出征的统帅如扬威将军、 靖逆将军等。 四为正一品到从二
品武官封赠之阶。 袁世凯统治时期也设将军, 隶将军府, 此外还将各省都督改称将军。
尉
中国古代武官名。 春秋时, 晋国建立上、 中、 下三军, 各军皆置尉, 掌管发众使民, 称军
尉、 舆尉, 如羊舌大夫曾任军尉。 战国时, 赵国置中尉, 主“选练举贤, 任官使能” 。 秦
国中尉则掌军事。 各诸侯国于大将军之下多置国尉、 都尉, 秦以国尉为军官之长。 秦统一
全国后, 中央置国尉掌管全国军事。 汉置太尉( 有时称大司马) 掌管全国军事。 秦、 汉各
郡置郡尉( 汉景帝时改称都尉) , 县置县尉, 以协助郡守、 县令掌管郡、 县军事。 以后各
朝相沿, 还有中尉、 诸校尉之名。 清驻防旗营有守城尉及防守尉等官名。 又唐至清武散官
中有诸名号校尉、 副尉、 都尉、 骑尉等, 多为正六品以下官称。 清末实行军衔制, 为军衔
的一等。
监军
中国古代武官名。 朝廷临时差遣的监督军事之官。 春秋时齐景公使司马穰苴统军出征, 派
庄贾为监军, 是为监军一名之始。 后历代相沿。 军师、 军司、 御史等均为监军之职。 其中
以内廷宦官出任监军的尤多。 清代废。
太尉
中国古代武官名。 战国时已有此官名。 汉初置为最高武将之一, 主要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
无发兵、 领兵之权。 东汉光武帝时置太尉之名于三公( 太尉、 司徒、 司空) 之首, 总理全
国军政。 以后各朝或置或废, 并逐渐变为大臣的加官, 不理实事。 如宋徽宗时, 定太尉为
武阶官的最髙一级, 一般多用以对高级武职之尊称, 非为实职。 元以后渐废。
柱国
中国古代武官名。 战国时楚国设置。 原为保卫国都之官, 后为最高武官, 亦称上柱国。 其
地位仅次于令尹。 北魏、 西魏均设柱国大将军, 北周增置上柱国大将军, 隋设上柱国及柱
国, 以酬功勋。 唐以后沿用作勋官称号, 至清始废。
都尉
中国古代武官名。 ( 1) 战国时始置, 比将军略低的武官。 ( 2) 西汉景帝时改郡尉为都尉,
辅佐郡守并掌全郡军事。 武帝时又置关都尉、 农都尉、 属国都尉于各要地。 又中央官职中
亦有称都尉者, 如水衡都尉。 东汉光武帝时废, 但有事或临时设置; 与少数民族邻接的郡
亦间有设置。 ( 3) 临时执行某种职务者之官名。 如汉武帝时所设搜粟都尉、 协律都尉等。
此外, 唐宋勋官有轻车都尉、 骑都尉等称号。 清代则三四品武职之阶官以都尉为称号。
长史
中国古代武官名。 ( 1) 战国末期秦始置, 李斯入秦后曾被拜为长史, 约为主管计谋和派
遣谋士的官。 ( 2) 西汉时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三公置长史为属官, 相当于相府中的事
务主官。 东汉时太尉、 司徒、 司空三公府亦置, 为三公辅佐, 职权颇重。 后历代均设此官
职, 或为幕僚之长, 总管府内事务等。
郎中令
中国古代武官名。 始于秦, 汉初沿置。 九卿之一, 所属有大夫、 郎、 谒者及期门、 羽林宿
卫官。 主要掌守卫宫殿门户。 《汉书•百官公卿表》 注臣瓒曰: “主郎内诸官, 故曰郎中
令。 ” 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
中郎将
中国古代武官名。 秦置中郎, 西汉分五官、 左、 右三署, 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
隶光禄勋。 汉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 统虎贲郎。 东汉以后, 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 其上
再加称号。 如前期的使匈奴中郎将, 后期的北中郎将等。 又建安中, 曹丕为五官中郎将,
则为丞相之副。 唐代各卫的中郎将成为低级武职。 宋初曾用为虚衔, 后废。
校尉
中国古代武官名。 秦末, 项梁起义军初起时, 曾以吴中豪杰为校尉、 侯、 司马, 秦末已有
此称。 汉时为军职之称, 略次于将军。 随其职务冠以名号, 如掌北军军垒者有中垒校尉,
掌西域屯兵者有戊己校尉等。 汉武帝时置中皇、 屯骑、 步兵、 越骑、 长水、 胡骑、 射声、
虎贲八校尉, 东汉略同。 汉以后, 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官, 亦有称校尉者。 唐折冲府以
300 人为团, 团有校尉。 以后则用为低级武散官之号。 明清则卫士亦称校尉, 其地位尤低。
执金吾
中国古代武官名。 金吾为两端涂金的铜棒, 执之以示权威。 一说“吾” 读为“御” , 谓执
金以御非常。 另说金吾为鸟名, 主辟不祥。 西汉武帝时改中尉为执金吾, 督巡三辅治安。
东汉沿置, 三国时或称中尉, 或称执金吾, 晋以后废。 清代常以金吾为步军统领的别称。
都护
中国古代武官名。 都护意即总监。 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 为驻西域地区最髙长官。 东汉、
魏、 晋时又有都护、 都护将军, 为统率诸将之官。 唐代自太宗至武则天时, 先后设置安西、
安北、 单于、 北庭等六大都护府。 每府有大都护、 副大都护( 或副都护) , 管理辖境的边
防、 行政和各族事务。 元代都护府设有大都护、 同知、 副都护, 为主管畏吾儿( 维吾尔)
族和汉族之间诉讼事件的司法长官。
武散官
中国古代用以表示武职官员身份等级而无实际职事的一种官称。 分为数阶, 亦称武官散阶
或武阶官。 出现于隋朝。 隋规定凡有具体职责者为职事官, 无者即为散官。 唐以后历代相
沿, 官名、 阶数略有不同。
督军
( 1) 中国古代监军之官。 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 公元 25 年) , 始置督军御史, 以监征伐
之军, 战毕即废。 其制三国时尚存。 ( 2) 中国古代统兵之官。 三国时魏置, 冠使持节行
都督督军号者, 位仅在相国、 太尉、 御史大夫下, 为当时最髙统兵之官。 ( 3) 中国近代
地方军政长官。 辛亥革命初, 各省置都督, 统辖一省军、 民之事。 后改称督军, 继又改称
督理。
兵部尚书
中国古代武官名。 渊源于三国魏时所置五兵尚书。 隋始置, 为掌管全国军政的兵部之首席
长官, 总领兵部诸事。 唐沿隋制, 据《唐六典》 , 兵部置兵部尚书一人, 侍郎二人掌天下
军卫武官选授之政令。 凡军师卒戍之籍, 山川要害之图, 厩牧甲仗之数, 悉以咨之” 。 下
统兵部、 职方、 驾部、 库部四司, 各置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至四人。 以后历朝
相沿, 其职掌亦基本相同。 明朝兵部尚书又常作为特派督兵大臣所加之头衔, 例如兵部尚
书总督某处军务之类。 由于兵部尚书之职相当于《周礼》 六官中的大司马, 故后世常以大
司马为其别称。
兵部侍郎
中国古代武官名。 兵部尚书之属官。 隋始置, 唐以后各朝相沿。
百户
中国古代武官名。 金初设置, 为世袭军职, 隶属于千户( 即猛安) 。 百户( 即谋克) 通常
由 300 户组成, 谋克为该级组织之长官名。 元代相沿, 其军亦设百户为“百夫之长” , 隶
属于千户。 其百户分上、 下两等, 上百户管军 70 人, 下百户管军 50 人。 明代卫所制也在
要害之地设立百户所, 每百户所编 112 人, 领 2 个总旗, 每个总旗下领 5 个小旗, 统隶于
千户所。 百户所长官为百户。
提督
中国古代武官名。 明代驻防京师的京营设有提督, 南京置操江提督。 明中叶后, 巡抚多兼
提督军务衔, 亦间有总兵加称提督的。 万历时始专设提督, 但不常置。 清制在绿营兵中设
提督军务总兵官, 简称提督, 一般为一省的最高专职武官, 但仍受总督或巡抚节制。 所属
有镇、 协、 营、 汛各级, 所直接统辖的绿营兵, 称为提标。 沿江沿海地区则专设水师提督。
巡抚
中国古代官名。 明置巡抚, 当以洪武二十四年( 1391 年) 敕遣皇太子巡抚陕西为始。 宣
德时乃于关中、 江南等处专设巡抚, 以后遂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 清代正式以巡抚为
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 总揽一省的军事、 财赋、 吏治、 刑狱等, 地位略次于总督, 仍属平
行, 别称抚台、 抚军, 又以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 也称抚院。
把总
中国古代武官名。 ( 1) 明代驻守京师的京誉兵分为三大营, 设千总、 把总等领兵官。 各
地总兵之下, 亦分设把总领兵。 ( 2) 清代绿营军制, 营以下为汛, 设把总分领, 位次于
千总。 京师的巡捕五营亦设把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