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
你以为自己不在意,其实你还是在意的。
你说你没事,其实你还是很关心的。
我们能做的是心中骄傲的自己。
我们撒娇的是不想承认自己内心的那种关心。
01
和过去的自己告别
我有个朋友,她说在论坛里认识一个叫“各取所需”的人,那时候流行QQ,不论什么场合,大家见面后,稍微熟络了些,就会互相加个好友,就像今天人们见面就习惯用扫一扫跟对方加个微信好友一样。
她说“各取所需”在论坛里的基调有点酷,发言不多,但文字还挺特别,文笔不错。后来他们加了QQ好友,谈论的话题范围也越来越广。
她说这个“各取所需”32岁,是一名医生,生活在1800公里以外的城市——长春。
后来的几年里,朋友只要碰到不开心的事,尤其是遇到自己感情受挫的问题时,就会习惯找他倾诉,他总能给她一些理性的分析和建议。
再后来,朋友说自己想去另一个城市发展,“各取所需”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懂她的人,并知道她不过是想结束一段不愉快的过去。
她说当时告诉“各取所需”自己的这个决定时,他沉默片刻,留言了三行字就下线了。这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对话。
“知道我为什么给自己取名为‘各取所需’吗?因为只有需要时才需要存在。
如果有一天,我在你的好友栏里消失了,我会祝福你,我知道,那一定是因为你开始了新的生活。”
一个月后,朋友从QQ好友栏里删除了他。
八年后的今天,朋友告诉我,其实他特别感谢那个叫“各取所需”的人,在最迷失自我的岁月里给了他力量和勇气。
只是,再没有说声“谢谢你”的机会。
或许,也真的不必要。
刘同在《谁的青春不迷茫》中说:“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一些人存在的意义总归是让另一些人成长,然后消失。”
02
避免灼伤深爱的人
上周跟朋友一起吃饭,她说老公手机里有一个店家的二维码可以打对折,于是打电话给他,对方一直没有接听,她就一直打一直打。
我说:“你微信里留个言好了,他看到了会发来的。”
朋友看了我一眼,说:“我把他删了。”
“嗯?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我不解地问道。
“有。”她认真地回答:
“说说,我真没看懂。”
“我发现,我不在他的微信里,好处实在是多。在外吃饭自由,休闲娱乐清净,还有一个最大最大的好处就是吵架后,我们可以不用留言说伤人的话。有些难听过分的话,我电话里说不出口,但微信留言就可以,并且我可以把难听的话,在留言时写到文笔爆发,表达精准到位,特别特别彻底的那种,你能理解吗?哈哈。"
说完,她继续拨打电话......
你看,这么看来,删除好友是不是也会是一件正确且幸福的事?
我们的内心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有时我们不清楚自己在意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意,但有时候,我们又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去做。
清醒的执着,理性到令自己都难以置信。
03
愤怒到极点的痛
在微信或者QQ界面里,一个人如果添加我们为好友,就会显示“xx请求添加你为朋友”。
别管出于什么原因吧,当我们点了“同意”,这个人就即刻跃入了我们的好友行列,从此后,就会活跃在我们建构的这个朋友圈里。
同事之间因为一件工作上的杂事,闹得不愉快,当下你气愤到拿起手机就删了他。毕竟也没有什么条款规定同事之间就一定要用微信联系。
朋友之间因为一件生活上的琐事,你们不再彼此信任,友情不在,一段时间后,突然有一天你想起这个好久未联系的朋友,悄悄点开他的头像,屏幕显示:对方不是好的好友。
情侣之间因为一件沟通上的小事,你越想越气,你恨不得那一秒把他塞进抽水马桶,然后立刻冲掉。
你有没有在怒火中烧的那一刻,用一秒钟的时间就拉黑了他,删光了关于他的所有信息和联系方式。
你可能会说,我根本无所谓是否存在于别人的朋友圈里。是的,我们当然可以不必在意。
不论我们被谁删除过,也不管我们删除过谁,只要你最在意的那部分,自己的内心可接纳,能被说服,存在不存在都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写在最后
何炅在《向往的生活》中说:
“虽然我也很在乎身边的人,
但我从来没有一个奢望,
要把任何一个人留一辈子。”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行走在与身边人不断告别与再次和他人相识中,我们的去留,或许某种程度上只跟自己有关。
不必介意告别的方式,与谁告别或者被谁告别。
这关乎勇气和信念,
这关乎感性抑或理性,
这关乎人生取向和价值感。
所以,当我们平静地存在于别人的微信里,当我们将别人安静地存放于自己的好友栏中,
不管是今天我们说春花秋月、来日方长,还是明天就天各一方、山高水远,
面对过往,干一杯;面向未来,敬一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