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描述办事不可靠、不能说话、经常出丑的人时,人们经常使用“李白五五”一词。
那么,为何国人要以这个特别的数字来形容其他人呢?这背后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典故呢?为了探明“二百五”的由来,笔者特地查阅资料考证了“二百五”一语的出处,以飨读者。
第一个:源于东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学派叫“纵横家”,其开山鼻祖鬼谷子门下有许多惊世奇才,苏秦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合纵之策的提出者,苏秦联合了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组成了抗秦同盟。因为这份功劳,苏秦被六国诸侯封为国相,成为东周史上绝无仅有的六国丞相。
当苏秦在齐国办事时,遇到了秦国派来的杀手。苏秦走在街上,不知祸从天上来,被隐藏在高楼上的杀手当胸一剑戳了个对穿。杀手趁乱逃脱了,苏秦则倒在血泊中。当齐人将奄奄一息的苏秦带回住所时,苏秦已然是出气多进气少,眼看便要驾鹤西去了。
齐王听说这件事后,立即找上门来查看苏秦的伤势,见苏秦重伤至此不由得伤怀。齐王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缉拿杀手,可此时每个人都知道杀手早已远遁,怎会留在齐国引颈就戮呢?苏秦对齐王说道:“大王不必担心此事,若想替臣报仇,只需如此这般……”
齐王听从了苏秦“引蛇出洞”的妙计,在苏秦咽气后做出了一系列安排。
苏秦过世后,齐王并没有将其安葬,而是命人将苏秦的脑袋砍下,将头颅挂在城楼上,并在大街小巷张贴告示:“苏秦其人是祸乱六国的奸细,本王早想将其杀之后快,没想到被义士抢先了。义士为我六国除去祸患大快人心,所以,本王设下千金赏赐,请杀掉苏秦的义士前来领赏。”
告示贴出之后,有四名市井闲汉来到王宫领赏。
这四个人的口径如出一辙:“我就是杀掉苏秦的刺客,今特向大王请赏。”由于齐王早有安排,所以宫门口的士兵立即将这四人“请”到大王面前,听候大王发落。齐王见到这四个钻到钱眼里的家伙后,恨不得将他们生吞活剥了。
不过,齐王知道这四人里定有为了钱财凑热闹的好事者,他还是想要找出真正的刺客,所以,煞有介事地对这四个家伙说道:“本王承诺给予杀掉苏秦者一千两黄金的补偿,可你们总共有四个人,究竟谁才是杀掉苏秦的义士呢?”
其实,杀掉苏秦的杀手早已在得手后返回秦国复命了,所以,这四人都不是杀害苏秦的凶手。既然他们只是为了钱财而来,所以,这四人倒也不争功,本着“人人有份”的原则对齐王说道:“大王,我们四人都是杀苏秦的义士,所以,这笔赏金应该由我们四个平分,没人二百五十两。”
齐王听完这句话恍然大悟,合着这几个家伙都不是杀害苏秦的凶手,而是滥竽充数的蠢人。齐王勃然大怒,对左右说道:“来人呐!把这四个‘二百五’拉出去剁了!”就这样,四个“二百五”成了替刺客背黑锅的冤死鬼。
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便开始以“二百五”来称呼那些蠢蛋,这一习惯传承至今。
第二个:源于民间逸闻。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落第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寒窗苦读了半生,却止步于会试未有寸进。秀才的人生郁郁不得志,家中有一丑妻,却未曾给他孕育子嗣。秀才努力了大半辈子,终究心灰意冷,放弃了科举。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秀才放下功利心淡泊名利,老天却赐给他一对双胞胎。
看到老婆诞下两个大胖小子,秀才将光耀门楣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他为大儿子取名叫“成事”,为小儿子取名为“败事”,希望这两个儿子成败在此一举,替他们的老爹博得功名,光宗耀祖。从这以后,老秀才靠写写画画贴补家用,闲来教育两个儿子发奋苦读,日子过得倒也平淡幸福。
某天,秀才要上集市卖字画,临走之前对夫人说道:“我去市集上把这些字画卖掉,你在家中好好看着两个孩子写字。成事是兄长,所以,他今天需写三百个字;败事是弟弟,他今天只写二百字即可。”秀才吩咐完便出门了,回家之后,又询问妻子两个儿子的学习情况如何,夫人答道:“虽然两小儿都写了不少字,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人写了二百五。”
还有一则民谚说起,曾经有一浪荡子,出生于一户殷实人家。因为此子极其败家,所以,万贯家财被他挥霍殆尽。某日,败家子带着家中仅存的传家宝来到集市上,在宝物上贴了一张“卖金二百五十八两”的字条。随后,他便躺在一旁等着买家上门。
没过多久,有一买家相中了败家子手中的传家宝,可他的手里只有二百五十两金子。为了求得此宝,买家便向败家子提出,自己仅有二百五十两黄金,倘若他不肯让出宝贝,那这桩买卖只得告吹。败家子觉得二百五便二百五,自己也吃不了多大的亏,于是便同意了这桩买卖。
人们听说后,纷纷嘲笑败家子不会做生意,少赚了八两黄金。从这以后,人们便称呼稀里糊涂的人为“二百五”。
第三个:源于“喝道伍佰”一职。
唐朝时期的长安京兆尹是举足轻重的大员,此官的地位相当于今时今日的首都市长。每逢京兆尹出巡,小吏总会摆出气派的仪仗,招摇过市时排场十足。在京兆尹仪仗队的最前方,是一个手持长竿的“喝道伍佰”。这位小吏的工作,就是在前方领路,并用长杆驱散那些挡在前面的老百姓。
京兆尹出巡难免会惊扰百姓,而用竹竿驱散百姓的喝道伍佰自然成了长安百姓最讨厌的家伙。“喝道伍佰”本就令人生厌,后来京兆尹还增设一员,由两名“喝道伍佰”进行开路,此举使京城百姓恨得牙根直痒痒。但不知从何时开始,长安城的老百姓不再称呼开路的两小吏为“喝道伍佰”,而是分别叫他们“二百五”。因为这两人的手中经常拎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所以,人们又管他们叫“二杆子”。
时至今天,大家仍习惯称那些不靠谱、不着调的狗腿子为“二杆子”或“二百五”。
第四个:源于赌场。
在古代的赌场中,有一种赌具叫做“牌九”。牌九和现在的麻将差不多,只不过牌九的牌张仅有筒子。
在牌九里有四个点的“二板”和六个点的“吆五”,这两张牌凑在一起刚好是十点。倘若在推牌九时摸到这两张,无疑是倒了大霉。因为“毙十”是所有牌型中点数最小的牌型,任何牌都可以通吃它。“二板”和“吆五”连在一起,便是“二板五”,是赌客最不想看到的一种牌型。
赌客都认为“二板五”是最无用的,后来,便以这种牌型来讽刺那些身无长处办事又不牢靠的家伙。
第五个:源于度量衡。
在许多古代王朝里,银子是一种流通性极高的货币。然而虽然银子普及度高,但携带并不方便。钱庄将收来的银子,以五百两作为“一封”,用纸捆扎在一起,方便统计。这种方法,有点像是现在银行将硬币包成小包一样。既然,五百两是“一封”,那么,二百五十两自然属于“半封”。
古人喜欢玩“谐音梗”,在《笑林广记》中我们经常看到因谐音而闹出的笑话。
当时,有个人时而清醒时而疯癫,人们便称他为“半疯”。因为“半疯”与“半封”同音,所以,时人便联想到银子,将其唤作“二百五”。
同样的,还有一种“二百五”的出处亦与金钱相关。
在古代,铜币多为内方外圆的形制,所以,又被老百姓称作“孔方兄”。为了便于携带,人们会用麻绳将一堆铜钱串在一起,将一串一千枚铜钱称作“一贯”。到了明清时期,“一贯”又被称作“一吊”。
《红楼梦》中的凤姐,曾提到袭人每个月能领到二两银子,晴雯等一些地位较高的大丫头能拿到一吊钱。所谓“半吊子”说的就是五百钱,因为不足一吊,所以,用来隐喻那些心机城府不够的人。
“半吊子的一半”就是二百五十钱,显然相比于“半吊子”,“二百五”更是不足,是以“二百五”成了缺心眼的代名词。
虽说,“二百五”的由来说法众多,但从文献的记载来看,“二百五”或许是个近代才出现的新生词汇。《尔雅》、《说文》、《康熙字典》这些年代较近的典籍中,均没有收录“二百五”一语,最早记录了“二百五”的已是《现代汉语词典》。
所以,据此来分析,“二百五”一词至少诞生于民国之后。至于前文中提到的出处,不过是后人做出的猜测罢了。
参考资料:
【《“二百五”出处考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笑林广记》、《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