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那种死法最快最不痛】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就是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常见的青少年自杀噩耗正在影响家长敏感的神经。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不堪一击?

开学伊始,孩子们本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新学期,结果却频频爆出孩子自杀轻生的新闻,让人心痛。

9月1日上午,洛阳某小区一个10岁小男孩从14楼跳了下来。

据邻居介绍,男孩虽然平时不太爱说话,但一直是大家眼中听话的好孩子。

孩子跳楼,是因为暑假作业没做完,让家长签字,家长不答应,孩子怕老师批评,就选择了轻生。

视频里,10岁男童的爸爸跪在地上,哭着喊道:“你这个傻孩子……”

可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当初家长可以多一些监管,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在签字时和孩子好好沟通,或许孩子就能积极面对,而不是用死亡来逃避了。

无独有偶,9月1日晚,广东佛山的邹先生和16岁的儿子聊了下学习的事,并没有责骂他。

没想到第二天儿子留下字条称:“我走了……真的别找我,也别难过”,便离家出走。

被警方发现时,孩子已死亡超过24小时,法医初步鉴定是高空坠亡。

邹先生说,自从家里添了妹妹,主要精力都在小的身上,儿子心理不平衡,觉得缺少关爱。

再加上奶奶去世,暑期作业也没有完成,心理压力大,但没想到他会选择轻生。

家长清楚孩子情况,却选择了无视,直到酿成悲剧。

屡见不鲜的青少年自杀噩耗,冲击着家长敏感的神经。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不堪一击?

在一项调查中,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

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而所有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

知乎网友曾分享了自己曾想要自杀的心路历程:

他在重点高中,自嘲是学霸中的学渣,他成绩一般,梦想是复旦,但以他的成绩根本不可能。

对他而言,分数就是学生的底气。

他认为学习很公平,努力就能进步,可是当努力依然看不到希望时,强烈的挫败感就压迫到不能呼吸。

尤其是妈妈的一句“我对你太失望了”,更使他沮丧到想要放弃生命。

他忍不住拿刀在自己手腕上划,但刚破了点皮就疼死了,于是认怂了。

他带着戏谑的语气嘲讽自己的压力和胆小,却让人看得心疼。

而有这样想法的孩子并不只有他一个:

● “有自杀想法的时候是小学五年级”;

● “每次都告诉自己再忍忍,但实话说,我并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 “我不是想自杀,我只是会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从这个世界彻底消失,就像从没来过一样”

● “好想问他们为什么要生下我……我为什么还活着,大概因为我还不知道什么死法比较不痛”;

● “我觉得我是个没有未来的人,要怎么继续活下去”;

这些发自内心的独白,何尝不是在向父母发出警示?

只是很多时候,父母太忙了而选择了忽视。

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父母自己也很拼,加班是常态,怕被社会抛弃,周六日学习充电,没时间陪孩子。

这么努力了,每晚还兢兢战战担心饭碗不保,前段时间有篇文章很火,提醒大家未来五年,请做好失业的准备,这难道不是在贩卖有家有娃的中年人的焦虑吗?

有些父母还受成功学的影响,羡慕xx月入百万了,xx当上ceo了,xx的孩子送去贵族私立学校接受精英教育了,于是转而对孩子的期盼也很大:

“孩子现在不吃苦,长大就要吃苦。”

“要活成人上人,不拼命哪儿行?”

“你一定要超过其他小朋友呀。”

父母只关心孩子未来能否头顶光环,成绩是否能给自己的脸面添光,却不会过问孩子过得累不累。

现在的00后孩子,哪个没有三五个补习班、兴趣班?没有的话,都不好意思在外面跟别人说自己是称职的父母。

当孩子真的太难了,尤其是天赋不高、注定平凡的孩子,一边是父母的期望,一面是自己的无能为力。

美国作家格雷格说:

恰恰是你以为你想要的东西,阻止了你追求你真正在找寻的东西。

可是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已经让爱变了味,戴上了枷锁,成了孩子脆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朴树就说过自己不要孩子的理由:

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不再想生二胎的原因,作为父母,我们还有许多大人自以为是的缺点。

其实,教育孩子遇到挫折不畏惧不退缩,比让他们一门心思争第一更有用。

爬起来的速度比摔倒的速度更快,才能在未来更具有有竞争力。

动物界中的虎妈赶走幼崽前,先要教会他们捕猎的本领。

父母要教给孩子足够的本领,才能渐渐放手。

你没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却要求他们成绩好;没教给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却希望他们能够坚强;没有用心对待,却希望他们什么话都跟你说。

父母教孩子如何赢,却没有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活下去。

尤其是,平庸地活下去。

心理学认为: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人心理成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5~6岁和12~13岁这两个年龄段,也就是小学入学前后和青春期。

这两个阶段都处于转折期,孩子自身成长变化让他变得困扰和混乱。

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他们面对压力、困难和挫折时承担和化解的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人生是否幸福。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践》一文中指出:

儿童在四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

如果无法得到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少年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根据年龄,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

● 孩子0-4岁:

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妈口中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

● 4-7岁:

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知道死亡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 7-13岁:

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对死亡有自己的认识。

不同年龄段,向孩子阐述死亡要有所区别,千万不要吓孩子,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小的时候,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向孩子解释“死亡”,用大自然最常见的树叶荣枯,花朵开谢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的过程。

等孩子再大一些,就要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危险的地方,不能去,防止发生溺水,触电和火灾等事故。

带他们读科普读物,去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客观地认识人的生老病死。

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中元节等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

接受死亡,这也是一种乐观面对生命的态度。

台湾的生命教育课程主张帮助孩子构建一种生命教育目标体系:

认识生命(认识死亡)—关怀生命(尊重生死)—珍惜生命—发展生涯—自我实现。

生命教育中以“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大内涵为主轴,分别是:

人与己的教育:自尊力、自信力、接纳力、勇敢力。

人与人的教育:尊重力、关怀力、合作力、诚信力。

人与环境的教育:欣赏力、惜物力、应变力。

人与生命的教育:愿景力、承受力、坚毅力。

家长做到以下这几点,孩子就能明白,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一、利用绘本和游戏

家长可以透过绘本、有趣而富含教育意义的游戏,朗朗上口的律动歌曲,以及富含创造性与艺术性质的学习单,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建立优质的生命信念。

带领孩子进入生命的思考与对话,让孩子认识、接纳、爱惜自己。

同时将这些信念推己及人,学习与环境和谐共处,帮助孩子在人生的路上有能力做对的选择,活出丰盛的生命。

二、学会欣赏生命

带孩子去大自然中观察植物的生长,昆虫的习性,从欣赏万物的生命历程中学习面对挑战,忍受挫折与压力,坚持到底。

三、让孩子认知自我

告诉孩子,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个性,兴趣各有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成为独一无二的特别的人。

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意义,让孩子觉知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帮助孩子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四、化解悲伤情绪

增强孩子承受力,面对生命中失落的经验,学习处理悲伤,挫折和抒发情绪。

这关乎孩子尊严,保守孩子的心,胜过保守一切。

五、设定梦想

以积极正向的态度,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问题,超越客观限制,设定方向与目标,有梦最美,追梦踏实,帮助孩子实现生命价值。

孩子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体悟中,也会不断调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达到人格和心灵的成长。

正如《火星来的孩子》里,有一句经典台词:

有时我们忘记了,孩子只是刚刚来到这个世界。

他们就像外星人一样,拥有无穷的能量和潜力,他们带着考察的任务,试着学习如何成为真正的人类。

作为父母,我们在教会孩子一切前,最重要的是教会他——“活着就有希望”。

作为孩子,我们多希望听到父母温柔的话语——“你不必成功便是我们骄傲。”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