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要想拥有,首先要知道如何失去。
所有申请人在申请过程中都可以提出同样的问题。“如果我申请的所有项目都被拒绝了,我该怎么办?”" "
这种结果在历届申请中一定会出现。
多数人总在介绍着这样那样“成功”的申请经验,而将一次非常失败的申请写成经验的人却并不多。造成全部被拒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 你的申请过程中出现了致命的细节性错误。例如文书中写的申请的学校或者项目直接出现了错误,推荐信或者其他文档盲目的套用了模板,出现了明显的纰漏。
2) 你申请的全部是Phd有奖学金项目,且个个难度不小。
3) 你的硬件成绩有明显缺陷(未达到学校的最低要求),但是你仍旧强硬的申请了诸多项目。
当然,即使撇开以上因素,也不是没有全军覆没的可能。笔者认为,申请成功和失败裁定,从来不是通过你最终申请成功了几所学校或申请成功了哪所学校,而是你是否能够正常的去面对和接受你的申请结果。盲目的选择了一些自己并不想去的保底学校,最终没有退路的还是从了,和坚定的只申请一批困难的学校最后全部被拒于是你gap year,这两类人的比较,从来都是人生态度的区别,而并无优劣之分。
因此,在选校前你更应该清楚的去认知自己是哪一类人:你是只当出国作为一种经历只要有一个凑合的学校就可以欣然前往,还是你视出国留学为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没有申请到满意的项目绝不前往?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在申请中去设置“保底校”,即使全部失败,gap year了,相比漫长的一生,多耗费短短的一年并不亏损,而且往往在gap year的一年中,绝大部分人都能够取得更好的硬件成绩,同时在各类经历上的软肋还可以对症下药的攻破。
能否正确的面对你的申请结果,特别是面对失败的结果,将是你申请过程中决定选校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决定了你选择学校层次上的倾向与导向。
1.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的剥开我的心
我们在前文已经讲述过制作一张合理的“选校表”的问题,如果你做足了准备工作,你将已经拥有一份信息完善的项目表。然后你可以机械的作一些删减和筛选,一是可能有些学校不开设与你对口的项目则可以删掉,二是一些学校的最低要求你仍旧达不到则可以放弃,三是删去那些你极其不想去的学校且你有很明确的理由。
做过初步删减以后,也许原来一百所目标学校已经被缩减到六七十所了,无论是寻找很多留学机构获取建议,还是常人的思维,都喜欢将自己选择的学校“层次化”,我们通过一些资料上的排名,将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1)非常优秀的学校(包含了明知道是送钱还要申请的Dream School和一些力求搏一把运气的名校)
2)不错的学校(觉得学校要求和历届招生的水平都和自身水平条件相差不远的)
3)一般学校(认为自己的水平申请这样的学校多多少少overqualified)。
然后根据自己决定申请项目的总数,以上三个层次的学校大概在你的最终申请中占据着一种1:3:1的比例。这是一种非常传统且稳妥的方式,笔者其实也仍旧推荐大部分保守的申请者可以参考这种选校定位的模式。但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常常会有几个疑问:
1)学校的排名到底如何去看?我们如何将学校分到三个层次中?
2)即使我比较理想的将学校分清了层次,也应用了这个比例,具体该选择每个项目中的哪些学校?
3)保底学校真的能保底么?
这些问题会在下文中慢慢零散的给出一些说法和答案,但也都未必准确。
例如我们就可以先谈谈保底校的问题,在前文笔者已经指出,并非所有的申请者都需要“保底校”,这个原因其实不仅仅在于个人对申请是否有极高的追求上。笔者曾在太傻上阅读过一篇文章,数据来源虽不科学,但也明确指出一个问题。原文写道:
“我们对43位拿到全奖的团队成员进行了统一的问卷调查,
统计数据为:61%没有给Offer,37%给了,2%Withdraw。
可见保底学校的意义不是很大,大家要把精力放在最Match的学校上。”
由此可见,在大样本中,对于保底校,被拒的概率却更大。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每个人主观意义上的“保底校”未必在客观上真的起到“保底”作用,你申请的一个各类排名都平平的项目也许在美国本土很受青睐;抑或是大家今年都想将这个项目作为“保底”,于是申请出现了扎堆现象。或是你过于的优秀,这样的学校知道录了你你也不会去;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你申请的“保底校”仍然悲剧。
从这个结果上看,也许“保底校”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在很多经验文中,“Match”这个词被反复提及,因为这事情真有些类似找对象,得互相看对眼才行。此外,有些申请者申请的项目多达二十个甚至三十多个,笔者对于这种做法是不提倡的,劳命伤财,不仅降低了对单位学校做好工作的投入量,这种“鸟枪法”找对象的花心方法,如何积攒好不容易烧香求来的人品呢?
2.离开排行榜更铭心刻骨
学校排名是困扰很多申请者的一个重要话题,我们之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十分关心,和我们自身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对于中国的高校教育而言,专业似乎是次要的因素,本科的学校才显得异常的重要。这种认识程度已经渗透了到了社会对大学的认可方式这一问题上,就例如清华大学最差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和各种事件待遇上,甚至远远优于该专业所对应最好大学的毕业生。
而在国外,不仅排名也包含了众多不同媒体或机构的版本,除了学校的综合排名以外,每个专业的排名也被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高度。这也是我们常在选校的过程中提到的“综排”和“专排”的问题。民间也有箴言:“本科看综排,读研看专排。回国看综排,留美看专排。”这句话颇有道理。我们以美国为例,单从教育资源的分布这一点上来看,美国暂时做的比中国好一些,教育资源相对平均化,使得美国知名且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数目众多。要笔者用一个相对具体的数据来解释,可以说美国大学中,综合排名在前150以内的大学其实都是具备较强实力的,甚至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大学排名在这之外,或者根本没有排名。
至于回国和留下来的问题,中国过往的文化延续下来的认可方式也使得很多企业在对海归人才的招纳上极具中国特色主义。面试的时候老板一问:“ 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呀?” 答曰:“哥大。” 老板赞曰: “ 啊!真了不起,常青藤的高材生!” 红着脸答曰:“不是不是,我是哥伦布大学的。” 哪怕你毕业于并不差的俄亥俄州立哥伦布,回国找工作的气势上也许远远比不上一个奶茶妹妹实际也没去的哥伦比亚,尽管在每年申请难度上哥大的很多专业难度还不如前者大。
与此同时,大学排名这东西永远是模糊性且浮动性较大的。这种现象好比在中国:你难以说出排名第一的学校是谁,也不好说排名第三的学校是谁,常常自称中国前十的大学估计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二十所。
在这种模糊下,你说MIT和斯坦福谁更好,或者他们具体的某个专业谁更好,有时候单从排名可能都是假象。就如你读研,综排并不靠谱,但专排就一定靠谱么?教授的出走和引进,人士的变动,某个领域突然的爆发或衰落,如果你真闲下来去看看近十年来美国大学们的综合排名和一些主流专业排名的变更,你也会同样感叹世事难料。也许你会说你并不在乎这些排名和名声在多年以后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更,你在乎的只是稳稳妥妥在短期内通过学校的镀金为你带来现有价值,那我们再来探究一下排名的本质。
谈到排名的本质,我们不如以US news为例,这也是绝大部分申请美国研究生的申请者们最关注的一个较为权威的排名。多数人往往关注每年这些排名的变动,但却很少人关注这些排名得出的方法。不同版本的排名内容上会有差别,但它们都有一套系统的算法及方法论。US news上常常会提到它们的排名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衡量和评估的,但几个方面的数据究竟如何得来,必定也含着主观因素。
例如本科生排名,可能喜欢从毕业率,就业率等方面着重强调评分,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来你可以看到诸如Northeastern U这样的学校在US news上overall ranking飞涨的原因,NEU地处经济形势不错的Boston,据说他们的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最后全涌向了学校和校友自行开设的几家大公司,使得该校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又例如研究生的排名,衡量因素可能包括着学科带头人在会议中的影响力,学校毕业phd在领域内的突破影响力等,但这些影响力的大小确实不太容易量化。一个先进的理念的提出从被大家认可,到被广泛认可,最后被广泛推崇,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延时性,也许你现在看到的排名更好的说明的是该项目三五年前的水准也未必。同时,学术界内大家也未必互相信服,GWU在数据上造假被US news公开声明就说明了数据的水分含量。
再者,美国社会有着更浓厚的金钱文化,US NEWS的排名早就抹上了一层浓厚的商业氛围,也许一些学校排名的上升不过就是财力支持上升的使然,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US news上的公立大学普遍被低估,综排能排到Top 15竟然全部是财力雄厚的私立,这也被许多美国本土人诟病。
更进一步,当我们更渗透到美国这个大文化之中时,你会发现当你真正走进国外的校园,学生之间,招聘企业之间对于排名的意义更加淡化了,他们对于排名谈论绝对还不及某些中国大学生对自己母校排名关注的百分之一多。
国外高校的名声具有极强的地域特点,除了几所顶尖名校处处吃香,其它学校都秉承着极强的“地区优势”,有时候你在US NEWS上看着认为是个“野鸡大学”的某个州立,在它本地的就业口碑和认可程度甚至远远高于你认为的很多“名校”。这种现象就像哈工大在广州地区并不是那么受待见,相应的中山大学在东北也没多高的认可度,地理位置隔着过远,影响力自然打了折扣。
说了这么多看淡排名的话,却并不是在否定这些排名积极的作用。一份排名表在你选校时方便你迅速了解学校实力,合理的甄选出学校层次还是可以起到非常关键作用的。当然,有时候适度的抛开排名对你选校的干扰,而更多的去注重“Match”这一项,你常常会发现前面的道路豁然开朗。
当然,如果你是真正的“大牛”,则更可以视排名为浮云,因为总有这样名声显赫的国外名校,无论综排还是专排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都高的足够让人信服。
仍然还是那句老话,申请过程中选校和定位最重要的还是看你自己属于哪一类人,如果你致力于科研,有时候一些专排一般的学校也会出现一两个“大牛”教授,能跟从这样的老板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有的幸运儿甚至人品爆棚,读博期间老板跳槽到了你当初想都不敢想的顶尖名校,你便也跟着成为了牛校的毕业生。
申请 phd 且是科研控的人可以多关注一下:
微软学术搜索( )
Google学术搜索
(根据相关政策法规,这两个搜索不是你想用时一定能用的,主要看人品,你懂得)在学术搜索中,你可以很快关注到自己感兴趣导师在某一个领域科研的一些情况和影响力,phd的申请相比项目质量的本身,选对导师可能更为重要。当然有些phd项目并没有在你申请或录取时就指定导师,你也可以通过感兴趣项目的官网,看看他们faculty的普遍质量,这也利于你进入该项目后为今后导师的选择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同时,如果你致力于在美国找工作,就业机会和学校的排名或者你项目的排名往往关联程度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大。有时候你所在的项目在一个就业形势好的城市,或者项目本身带有一些很好的福利机会(例如少数项目为所有在读学生都能提供实习机会),这些因素反而大大提升你求职国外的概率。
Maybe someday she’ll understand that where you go to college matters far less than what you put into college. 这句话与君共勉,也正点到选择学校的真谛。就如相爱,对于心甘情愿付出的本质,去排行付出孰多孰少,毫无意义。
3.没有钱你还会爱我吗
撇去少数土豪,对于出国留学,不计较成本是很难的。在这里我也仅仅只是简要的谈谈成本预算这个话题。很多申请者在申请之前其实并没有考虑过Tuition的问题,而只是在录取结果来了之后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那么你往往将面临着更困难的抉择:你可以上名校,但是你必须承担难以接受的高昂学费。如果你最终还是选择了性价比更高但实力较弱的学校,试问当初你为什么要申请学费高昂但是名声显赫的学校呢?
这是一种博弈,出国留学,作为人生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申请者更应该考虑清楚这个问题:是否会因为出国留学这件事情对你家庭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出国留学的预算你可以在网上很多地方搜索到,大致规律是:本科比研究生贵,博士基本都有奖,本科有奖的不多,硕士基本都得自费,商科法学比文科贵,文科比理工科贵。因此相对而言,理工科研究生的学费算是这之中很低廉的了,这对绝大部分申请者来说是利好消息。
具体数额的多少,我们给出两个例子作为参考:
上图是 Columbia University(哥大)理工科硕士专业一年项目的预算,下图是 University of Virginia(UVA)理工科硕士两年项目对一年的预算。
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区别:
(1)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学费的巨大差异。哥大是传统的常青藤私立,UVA则是美国公立大学的长期的佼佼者。对于同种性质同种学位的项目,前者学费几乎是后者的两倍。实际上,UVA的商学院的学费才与哥大一般学科的学费持平。
(2)学费分为本州学生学费和州外学费。这是美国文化一直以来实行的一种地方保护,也是地方希望留住人才的一种方式。请不要认为州内学费与你无关,进入学校后,如果你努力寻找机会,担任一些校内工作,很多学校都有政策可能会让你享受州内学费。只要一经对比,你会发现这将为你省去一大笔开销。
(3)生活费的差异。哥大地处世界第一都市New York City,而UVA则是在弗吉尼亚州的一个普通城市。因此生活开销上两者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房租。
当然,也有一些特例,例如不是所有的公立大学的学费都很低廉,例如Michigan Ann Arbor 作为一所公立大学学费却并不低廉。当然你还可以找到一些性价比极高的学校,例如我们在排名篇附上的那篇文章中提到的Texas A&M,学费可能低廉的你有点不敢相信。
此外,你还要考虑一些隐性费用,例如很多赴美的留学生去了之后都选择买车,很多时候其实这是无奈之举。美国社会的公共交通基本处于完全退化的边缘,你如果不是身处极少数交通便利的大城市,没有车就如失去了双腿,会让你寸步难行。
这节最后谈谈奖学金的机会,作为学生在美国社会挣钱的来源大概有以下三种:
(1)即你极其的优秀,什么都不干学校不收你的学费还给你发生活费。
(2)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校都会给你大幅度减免学费(有的甚至全免),然后你每个月能拿到$1500-$2000的工资,刚好作为生活费开销。
(3)比较辛苦,也要浪费你大量的课余时间,薪酬大概在$10/小时左右。
你听说的传说中很多在国外读书还往家里寄钱的超级大神一般都是以上情况的(1)+(2),他们依靠fellowship就足够生活,学费不需要交钱,自己做TA或者RA赚的钱可以存下来。
在奖学金的裁定上,不同学校的政策不同,但是现阶段的情况相比前几年有了很大转变。现阶段需要自费的Phd项目很少,Phd一旦申请成功,即使没有找好相应的导师或者有合适的研究项目RA来做,第一年院系一般都会给你分配TA工作。Master则完全相反,一进去就获取TA或者RA的master少之又少,有一些项目可能学校机会较多,在你的第二个学期或者第二年能找到助教的机会。本科生想获取奖学金则难度更大,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商科或者法学,作为中国人能获取奖学金的,这种现象都不一定能在每个申请年中出现。
综上所述,也结合笔者在统计了很多申请者最终的回馈以后,我给出一个较为理性的建议:先做好出国留学的预算,在选校时放弃那些昂贵且几乎没有几率获取任何奖学金的学校。
4. 你迷失在地图上每一道短暂的光阴
笔者对美国大学的地理位置感兴趣来源于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谈到的很多问题颇有道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论点就是美国五大湖区的大学逐渐走向衰落。一个城市的环境和气候的确深深影响着教育的走向。
撇开美国不谈,中国大学的分布也呈现出这样的特征,绝大部分好学校都集中在了经济发展快的城市,一些自然环境好经济实力又不差的地方的大学在这几年进步飞速,厦门大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放在十年前,厦大的实力可能只能处于高校中的中上游水平,但这几年飞速的发展,已使其跻身到一个热门好大学之列。前些年我看到央视对著名教授易中天的访谈节目中问到他为何从武大跳槽到厦大的原因,易中天实在的回答,因为厦门的气候条件好,武汉的冷热交替不太适合养老。
对于更注重生活品质的美国人而言,这种现象可能更为明显。底特律成为死城让你很难相信美国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心态,一个城市的人都可以纷纷出走最后空下了一整座城市?在笔者看来,他们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正是美国人酷爱搬家的重要原因。当然你是去读书的,你也许未必会考虑到一个学校发展的百年大计,或许你觉得在明尼苏达一年下六个月雪的地方熬几年不成问题,毕竟进了图书馆开着空调都一样;或许你也觉得去UIUC玉米地呆上几年问题也不大,一方面亲近自然,另一方面你更能全身心投入学业免受干扰。但事实上对于很多人而言,学校的地理位置真的非常重要。
其一,你要审视你的留学目的。如果是读本科打基础,或者做科研,学校的氛围可能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你的期望是学了几年能在美国找份像样的工作,地理位置和城市的影响就非常大了。
我们在排名篇中就提到,美国大学的认可度具备相当强的地域特征,除非你毕业于少数的那几个顶尖牛校,在找工作上你得依靠相当强的地域优势,每个学校的辐射范围都有限,一个坐落在好城市或者毗邻好城市的大学都会为你在找工作受到认可程度上提供极大的便利。甚至在很多时候,学校的排名都变的次要,你只要是在那个地区受到认可的大学毕业的,就已经具备了很大的优势。
其二,你还是要审视你的留学目的。留学绝对不是单纯的学习你的专业知识,你从中能获得的宝贵经验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来自于你身处国外的所见所闻,接触一种新文化的思考。特别是对于一些文科专业或者设计专业的申请者而言,也许受到一个大环境的熏陶远比你在一个小角落里学到的专业知识重要。那么这个问题又回到了我们这篇长文最初讲到的话题,你到底有没有一个喜欢或向往的去处?
其三,你得考虑生活品质。我周围有很多的朋友在海外读的本科,然后换了一所大学读研究生。很多人会告诉我,换了一个城市以后,自己心情乐观了很多,生活也并不像以前那么索然无味。很多留学生喜欢戏称自己所在的城市为“村”,有时候这种说法毫不夸张,有些大学所在的地方从头到尾贯穿也就一条主干道。
国外留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好的过程,但也不能看成一个忍辱负重的过程,特别是如果你受到了更多的西方文化的熏陶,就更应该学会快乐的生活和努力追求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在繁重的学业之外,有时候你甚至都很难找到娱乐方式,有的城市有的小镇呆久了你可能会倍感压抑,这和呆在一个比较便利相对较大城市的感受截然不同。
此外,不得不多说一句,地理位置和安全性也有着一定关联。例如你呆在Chicago,如果自己没车晚上又经常要夜行回家就可能是一个很大问题了。而且对于美国,那些大城市反而是最危急四伏的地方,因为这里流动人口大,人口来源也相当复杂。不信你可以在半夜十二点在Houston等大城市的Downtown里散散步。
五、 终章:爱我还是他
当所有申请都尘埃落定,你又会陷入漫长的等待之中,就如在遥远的年代里寄出了情书等待回音。
很多时候,你还得经历最后一次选择上的考验,如果我被多所学校录取了,究竟该选择哪一所?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很难给你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我只能提供你一些参考和方法。
考虑性价比
即你要付出的(钱)和你要得到的(知识,经历和更多)之间的比例关系。在这个层面上,如果是给奖学金和不给奖学金的项目,你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给奖学金的项目。
除非:(1) 你不差钱(2)给的奖并不多(3)你去那个不给奖的项目会给你的今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至少有你现在就能看的到的巨大影响)
2. 根据自己的目的做抉择
如果你是读本科,学校的氛围和排名可能非常重要,本科是一个平台,你从中接受的东西和积累的资源将是你人生后阶段很多时候都不可比拟的。(至少本科生获取的社交,人脉以及对文化更好的理解的机会强于研究生很多)。如果你是要做研究,学校,项目相比你的老板可能都比较浮云,只要你的导师牛且有钱,你能获取学术上的资源机会都要大很多。如果你是期望毕业后找工作,那么你要非常关注这个项目课程的设置(是否更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和他们的中国毕业生的去向情况。如果你准备学成就回国,则你要考虑你将来回国找工作的性质(技术还是非技术类)和你所去项目回国后的影响力。
3.多角度、更进一步了解你要选择的项目
一方面你可以更细致的去研读项目在官网上的信息,弄清他们的培养计划,他们真正希望培养出一批怎样的人以及他们的课程设置偏向于哪些方向。你也可以去一些知名论坛了解一下一些在读学生对这个项目的介绍。
另一方面你还可以进入学校的官网,找到其中在读的中国学生的联系方式,和他们一一通过邮件询问联系。关于询问在读学长这个方法,网上很多帖子批判这种方法成功率很低。但是根据笔者亲测,这种方法是能够很有效获取一些实际信息的,只要你语气诚恳,问题清晰,一般回复率能在七成左右,还有非常热心的学长学姐会给你回答的很详细。当然,面对这些回答,你得客观总结,因为就笔者曾经做过的实验,同一个项目可能得到的在读学生的反馈截然不同,有的说好也有的吐槽,这源于当事人个人。
总之,你需要弄清的几个问题一般包括:
(1) 该项目近些年来的发展如何,是上升趋势还是在走下坡路?
(2) 毕业生一般去向如何?
(3) 学业压力如何,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如何,发展的方向是否多维?
笔者的个人建议是只从中国留学生那里索取建议,因为国外本土学生的信息对你的作用也许并不大,他们在资源人脉方面以及找工作先天的优势上,都是你不可比拟的。
4. 学会等待与斡旋
录取通知并不是同一个时间段发放下来的,phd的offer很多早的在一月份就来了,晚的甚至是在415(请百科415协议)的一周前给你让你匆忙答复。Master或是本科的录取来的则更为零散。有些学校则是先给你发个admission,但是否给你奖学金他们还要裁定许久。
学校和你之间其实在做一场相互的博弈,本科录取和master录取还好,学校有过往多年的统计数据,他们知道发出去的录取和最终来的人大概是一种怎样的比例,所以也能控制的差不多。Phd则是最不可控的,一方面本来offer发的就不多,但是优秀的人才是否会选择你们学校也是一个问题。有时候一个学校发了二十几个offer结果最后一个项目只来了三五个人对于项目本身的利益损失是很大的。因此在学校方面,他们肯定希望越早与你敲定终生大事越好,而你则是要沉住气,巧妙的与他们周旋。只要你足够优秀,在周旋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学校沉不住气,提前就开始承诺你各种优待政策和奖学金。
在收到录取以后,你不要表露出十分愿意去这种倾向,毕竟录取下来了,占主动权的就变成了你。你在收到录取的第一天就应该问清楚你能够做决定的最晚期限,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结果人家过时不候。同时,你还得耐心等待没有到来的一些更好的学校,因为越是好学校,往往Offer来的更晚,因为很有可能他们之前录取的大多学生拒绝了他们,于是他们只好在Waiting List里寻找补充。
很多学校为了减少损失,会给你提出条件:如果你想延长做决定的时间,就必须交钱留位,这就是著名的“占坑费”。笔者的建议是,“占坑费”交一所学校足矣,而且这要能保证把你做决定的期限延长到比较晚,同时交“占坑费”的学校一定要是一所你觉得不错且理想的学校,你之前预想的“保底校”就不要占坑了。一旦你选择了占坑了一所学校,也请快速withdraw剩下的那些录取你的学校,这样这些学校还可以去补录其它同学,给更多机会他人,是一种良好的美德。
剩下的工作你只能继续等待。如果一些学校到了三月底还完全没有任何消息,你就要先发制人,主动联系那边招生的负责人询问原因,当然常常直接催出来一纸拒信。
5. 做好后offer时代的对接工作
一旦你决定去哪所学校了,就请你抛开其它一切杂念,把精力投身到很多去前的准备工作上。例如你已经有导师或者心仪的导师,就提前与之取得联系,看看他对你是否有些提前的要求和计划。同时,确定学校以后,尽快与学校相关负责部门联系,索要I20,然后订机票,预约签证等。
尾声
谈完了最后的一些扫尾工作,这篇啰嗦的长文终于进入了尾声。当梦想照进现实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可能前一天的你还不曾离开自己的国度,明天的你就要伴随着飞机起飞的轰鸣去往大洋的彼岸。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力求细致,也就难免冗杂累赘,希望读者谅解和多多批评指正。也正如笔者一直所倡导的,但凡这样的经验性内容,“可取”与“不可取”完全因人而异,迅速找到你需要的东西,然后变成自己的加之应用,这种快速了解和学习的技能能在出国留学申请这个漫长过程中为你挤压掉很多烦恼。
最后,愿本文能在你漫长的申请道路上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也欢迎你将本文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们。
【本文为魔力学院学霸联盟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版权责任】
【魔力学院是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快速提分,唯有魔力!想了解更多干活知识,欢迎搜索:魔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