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问0春秋,点击上面的“关注”,每天揭开财富神秘的面纱,充分理解财富的真面目,让你的财富生活更容易掌控。
关于财富的聚与散,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哲学命题。
一方面,正如孔子所说的,“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只要是人,谁都希望拥有财富,并占有财富,这是对于财富的聚。
另一方面,古人又 “君子以财发身,小人以身发财”,“自不至太富,富则更散之”。
讲究有了财富之后,要乐于散财,以保长久之富。
鲁桓公的庙中有个器皿叫“欹器”,通常放在案头的右边,所以又叫“宥坐之器。”
这个器皿很奇特,像个半倒不倒的杯子,它空的时候是半歪的,水注得太少会倾覆,水注满了也会倾覆,只有水位恰到好处时才是端正和平衡的。
一天,孔子带弟子到庙里看这个器皿,他让人取来一瓢水做试验,果然如此。
孔子说,这同做人一样,满了就要招损。
如果把古人悟出的这个平衡法则引入到财富中来,也是非常适用的。
一个人的财富,如果太集中,太盛极,你和别人及社会之间,就会失去原有的平衡,就会招来溢满之患。
这时候,如果将部分财富回馈社会,看似受了损失,实际上这是最好的保富办法。
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散财分谤”的说法,以此保全财富的安全和延续。
曾国藩便深谙此道,他尚未成名之前,就为友人写了一个挽联,发出了“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感叹。
他的九弟曾国荃喜欢聚财,被人骂为“老饕”时,曾国藩给他下招,就是“散财求福”和“散财分谤”,并劝他“名之所在,当与人同分;利之所在,当与人共享”。
《大学》里说的“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也是这个道理。
儒家认为,在一个国家里,道德是立国的根本,财富只是枝末。
所以,看轻根本而注重枝末,就会与国民发生争夺。
因此,君主只顾聚集财富,国民就会离散;财富分给国民,才会使民心归顺。
台湾星云大师曾有一句名言,叫作“不会散财就不会聚财”。
他认为,散财也是一种聚财的方式,而且是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
凡为财富,总是要分散的,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分散于民间罢了。
但散财有自觉和被迫之分,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自觉散财,分富于民,结下的是更多的人脉,其实正是更多财富的来源。
也许因为八的谐音是发,中国很多地方将八视为吉祥数字,特别是车号、电话号码之类,有些富人更是非八莫属。
其实,在《辞源》中,对“八”的解释是“数目,七加一所得”,没有其他含义。
而八以外的每个数目字,都是有本身含义的。
《说文》给它下的定义是:捌也,像分别相背之形。
因此,“八”字真正的含义,不是发财,而是散财。
古人在造字时就暗示后人,聚财当然很重要,但散财似乎更是智者之举。
一生好酒贪杯的李白,是一位醉后出灵感的诗人,他的“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所有生意人都说不出的话。
实际上,这句话道出了财富聚与散的深刻哲理,因为能将千金散尽的人,不仅是一个对自己积聚财富非常自信的人,而且通常也是一个具有超常社会责任感的人。
财聚为富,财散为德。
小德配小财,大德配大财。
财富聚敛得越多,就越应懂得施舍之道。
财富如水,如果滚滚而来,明流暗拱,就应有回盼之情,委婉而去;如果只来不去,没有出口,则会招来满溢之灾。所以,好财者既要有聚财之功,也要有散财之德。
财富只有从舍去的那一刻起,才能真正属于自己所有。
因为这时,富人将有形的、可以被人剥夺的钱财,转变为无形的、别人无法夺走的财富。
这个财富就是美德,它不仅可以为子孙后代所受用,还为千秋万代所铭记。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意思是,好财的人一定会耗损太多的心思和精力,多财的人不懂得施舍就会招致灭亡。
所以,富人如果不懂得流通,不去救助别人,不与他人分享,便会为财富所累,成为财富的牺牲品。
有位先哲曾经作了一个“身家盛衰循环图”,颇耐人寻味。
这个图其实是一首循环诗:
“困穷使人悔悟,悔悟使人勤苦,勤苦使人节俭,节俭使人富足,富足使人骄奢,骄奢使人淫暴,淫暴使人祸变,祸变使人穷困。”这说明了财富聚散与身家兴衰有一个相应的周期率。
前面说过的英国人亚当·斯密一生中所写的两本书,《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
前者就是关于聚财的,后者则是关于散财的,这是美国人财富伦理道德观念的趋形。
无论是如今的巴菲特、比尔·盖茨,还是过去的卡内基、老洛克菲勒,他们都是聚财的巨头,也是散财的天使。
在他们看来,通过个人奋斗聚集财富,是上帝赋予的权力,但紧接着而来的,便是对财富去向的思考,即财富的归宿问题。
古希腊有个名叫彼翁的哲学家,他在谈到一个富有的守财奴时说:“他并没有得到财富,而是财富得到了他。
”因为,凡是对金钱抱着占有态度的人,他同时也就被金钱占有,只是成了金钱的附属品。
所以,一个能够善于散财的人,往往是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哲学家罗尔斯发表了著名的《正义论》,他的理论几乎贯穿于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史。
后来,他的一个名叫诺齐克的哲学家同事就财富的正义原则作了很好的定义,而且极为深刻和准确。
他说:获得的正义,着眼于财富获取的过程;转移的正义,着眼于财富的流动。
美国的卡内基、老洛克菲勒,都有“强盗贵族”、“吸血鬼”之称,在获得财富的过程中备受质疑,但他们转移财富的方式却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老洛克菲勒的好友和顾问弗雷德里克·盖茨曾经告诫老洛克菲勒,如果不在生前以高于聚财的速度散财,他的庞大财产将产生雪崩,祸及子孙。
美国人的税务制度,对财富的聚与散作了一个很好的调节。
在通常情况下,白领收入越高,则缴税越多,年薪10万美元以上者,缴税高达40%左右。
同时,政府又鼓励捐款,并规定捐款可以抵税。
所以,美国人的税收及慈善捐款的很大一部分,通常是用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让财富之水流向社会的最低处,这是很有价值的、现代式的抑富济贫方式,赢得了穷人的青睐。
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的富人比较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乐于散财,也善于散财。
而中国的富人除了港澳台地区外,投身于散财行善、主动去回报社会的并不多。
并不是中国这些富人没有多余的金钱,而是缺少散财取义的观念。
值得安慰的是近年来这方面的观念正在不断发育,也有很多人开始热衷于这方面的事业,他们的做法也开始影响到了社会和民众。
蒙牛牛根生“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财富哲学,就是这方面的先行者。
他不仅不断将自己的股权转送给其他公司高管和有贡献的普通员工,更是散财于社会。
2003年圣诞节的晚上,在牛根生的家里开完了高层会,散席之后,牛根生留下了两个人,一个是他在香港的律师,一个是他在内地的律师。
牛根生对他们说:“我想把我的股份全部捐出去。”并说他不仅已经深思熟虑了很久,而且已经做通了妻子和孩子的工作。
牛根生说:“人要懂点哲学,每个人都是从无到有,也都会从有到无。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家财万贯,也不过一日三餐,夜宿一床。
当一个人的钱挣到某个数后,超额的钱对他的生活就不再有实际意义了。
但是,金钱能使人生而复死,精神能使人死而复生。
从无到有是快乐的,因为它承认了你的奋斗价值,但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是散财的时候,因为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得到了精神享受。”
在中国,这样的散财例子不止牛根生,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是这样做的。、
马云与多数民营公司老板加大个人持股比例不同的是,马云在公司上市前分散股权,他仅持有7%的股权,而阿里巴巴65%的员工都持有股份。
这样阿里巴巴上市后,1000多名员工都成了百万富翁。
苏宁电器掌门人张近东除了分配股权给总公司数名高管之外,还用此招来稳定苏宁各地分公司的管理团队,根据苏宁各地分公司高管的表现,给予他们一定比例的分公司股份作为奖励。
他说:“当你赚1000万的时候,那是你自己的,当赚更多钱的时候,就是属于社会的,苏宁是社会的,我只是管理者和责任人。我在日本考察过一些做得很成功的全球性大企业,最初的创办人家族股份如今所占比例其实已经很少,甚至已经不再是大股东。”
他们对财富聚与散的做法,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
财富聚集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人事业得到认可的时候,这是一个人得到社会价值的过程;而金钱散去的过程则是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的时候,是一个人精神升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