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美国电话号码格式】从中美两国各自建立“统一的身份证号码”的差异想开来

“统一的身份证体系”争议

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和美国朋友聊天,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国人常见的身份证在美国人身上没有。(威廉莎士比亚。)

这的确很令人有些费解,我们现在几乎生活在一个数据的时代,无论结婚、看病、上学,还是存钱、养老、出国,其实质往往都是在于不同的数据系统打交道,而如何区分出每一个独立的人,别搞混搞错了,是这些系统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更不要说某些情况下还得连接若干个系统进行联合处理,更需要对每个人进行独立和统一的标识。

这个标识,用数据库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主键(Primary Key),只有通过一个合理的主键,不同的数据才能方便快捷地联接起来。而这个“主键”,就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标识。这个标识,在很多国家,就是身份证号码。


中国人的身份标识:统一的身份证体系

在中国,身份证古已有之,但它却是起源于官员的识别符号。我国最早的“身份证”是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们的“鱼符”,到武则天时,宋代时,“鱼符”被废除,但仍佩“鱼袋”。至明代,改用“牙牌”,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不过好像除了进出宫以外没什么用了。

直到49年建国后,我国公民没有居民身份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用的是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建国初期曾经有人想过要制作一种身份证件取代户口簿和介绍信,但由于历史等原因,一直未能将这一想法变成现实。

1984年4月6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证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自此,我国通过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揭开了居民户口证件化管理的序幕,并且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2003年6月28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此中规定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也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2004年1月开始换发第二代身份证。融入IC卡技术,防伪性能提高,办证时间缩短,存储信息增多。

从2017年开始,有关电子身份证(eID)的消息也不断传递出来,eID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的网络身份标识,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简单来说,eID就是公民在网络上的一个身份标识。它既不是明文的身份信息,也不是像身份证那样的证件。这项技术最关键的是:未来,当你使用载有eID的银行卡或手机卡进行交易时,网站后台可以在线辨别eID的真伪和有效性,不用再保存用户的身份信息,也就是说,使用搭载了eID的银行卡或智能手机时,不需要在网上提交自己的姓名、住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就能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易。


美国人的身份标识:多体系并存,以驾照、社会安全号为主

而在美国,还从来没有过全国统一的身份证件及号码。因为没有共同的“主键”,在金融、医疗、教育、福利和公共安全等等不同的数据库中,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商业组织都各行其是,使用、设计了不同的标识方法。

当然这样也的确不够方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成长起来了两个证件体系,不同程度起到了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身份证的作用:一个是驾驶证,无论住酒店还是参与商场营销,美国人往往掏出驾照就一了百了,但驾驶证是以州为单位发放的,每个州的证件格式、号码位数都不一样,而且一个人可以拥有多个州的驾驶证,也可以没有驾驶证。所以严格地说,驾驶证虽然具备了身份标识的作用,却还谈不上统一的身份标志,而且很容易伪造。

另外一个就是社会安全号。1935年,罗斯福新政期间,他为了建立社会保障系统,提出为每一个有工作的人员,建立一个社会安全账号。每个月,政府将从其工资中扣除一部分金额,并补贴部分金额,共同存入其社会安全账号,以作为其退休养老的保障。后来,社会安全号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了:先是个人纳税的表格启用了这个号码,慢慢地,找工作、申请信用卡、驾驶证、政府福利都需要出示个人的社会安全号。


美国人的社会安全号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社会安全号似乎也是身份证件的替代品,而且其使用的趋势还在不断上升。但严格地说,社会安全号还是算不上统一的身份证件。因为它只记录姓名,连男女、年龄、住址、相片等基本的信息也没有,公民也不需要随身携带,该号码也被明确规定为个人隐私。

另外,刚才未提及的还有护照,其格式倒是统一的,号码也是唯一的,并由联邦政府发放,但其发放方式,是以自愿申请为基础的,个人不申请、政府就不发放,除了出入境,日常生活中也很少使用。


美国人为何不建立全国统一的身份证件:隐私权和不信任

其实,联邦政府也未尝不想建立全国统一的身份证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国会不同意!国会的问题又在于:大部分人民不答应!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那部著名的小说《一九八四》(后又改编为电影)。这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1948年创作的一部讽刺小说。

这部小说问世之后,先后被翻译成60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被誉为对“极权和专制”进行反思的巅峰巨著。当然,由于其对极权主义入木三分的鞭挞,也在一些国家屡屡被禁止出版。

不论是睡着还是醒着,在工作还是在吃饭,在室内还是在户外,在澡盆里还是在床上——没有躲避的地方。除了你脑壳里的几个立方厘米以外,没有东西是属于你自己的。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第一部第二章,1948年

故事发生在虚拟的大洋国。这里的居民,处于国家的完全监视之下,没有任何的隐私。国家的领袖就像“老大哥”一样,无处不在、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的国民,确保他们思想“纯洁”、没有任何反叛的行为。一种被称为“电幕”的高科技视频器材被用来监控人民的表达、交流和生活。每个人的住所、办公室和公共场所都安装着监控镜头和窃听器,到处都贴着标语:“老大哥在看着你!”记者们写的一切东西都要经过党的审查才能发表,孩子们也被党煽动、鼓励向警察报告他们父母的可疑行为。

即使一个对国家不敬的细微表情,都可能被报告,然后是教育、逮捕、改造、清洗。

故事的主人公史密斯是一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年,他怀疑国家的理论,和一名年轻的女性相爱。他们“出轨”的思想和行为很快就被秘密警察发现,在残酷的监禁、审问、拷打和洗脑之后,这对年轻的恋人最终悲伤无奈地选择了放弃,分别背叛了对方。

《一九八四》刻画了一个无比强大的国家和政府、一个令人窒息的恐怖社会。在这里,人性被扼杀,隐私被践踏,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任何人读完这部小说,都会倒吸一口冷气,对极权主义不寒而栗。1984年,为了纪念奥威尔,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再一次引起了全世界无数心灵的震颤。


《一九八四》电影剧照:老大哥在看着你!


在美国的历史上,“老大哥”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其实并没有出现过。但片中的“老大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无处不在的监控,这一点,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学技术不断突飞猛进,政府权力在扩张和蔓延,这些都是对个人隐私的潜在威胁,美国人担心,两者一旦结合,就会有产生“老大哥”的危险。

19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计算机的增多,这种危险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他们担心,联邦政府会利用信息技术来侵犯个人的隐私。

前面所说的罗斯福建立全国统一安全号的提案,就遭到了隐私派激烈的反对。最后,罗斯福向国会妥协并保证:这个号码仅仅用于社会保险,一定不会用于身份标识的领域,并且会被保密。他的这个提案才最终在国会通过。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罗斯福之后,他的承诺并没有被严格地遵守,社会安全号被滥用,引发了民众的担忧,因此,1974年的《隐私法》,甚至还有专门的条文规定:“要控制社会安全号对个人隐私造成的威胁”。

我们的立场是:现在或者可预见的将来,在美国都不应该建立统一的身份证。就严格的定义来说,社会安全号不能算是身份证,它最多只能算一个近似的身份标识。

——联邦政府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部长咨询委员会的报告

同一年,美国司法部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FACFI),研究统一身份证的问题。该委员会在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以及商业领域进行综合调研之后,认为政府有义务为私营领域提供一个统一的标识,以方便全社会各种电子交易行为的发生和管理,因此建议采纳统一身份证的做法。但报告同时坦承:公众对于这个建议的反应是非常负面的。

鉴于此,几乎没有官员敢在公开场合表态支持统一身份证的做法。最后,这个建议只有不了了之。


世贸中心受到袭击轰然倒塌的一刻


2001年9月11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这天上午,19名来自“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先后劫持了4架民航飞机,分别在纽约、华盛顿两个城市实施了自杀式的撞机事件。其中两架撞上了纽约世贸中心的南北双塔,第三架撞向了国防部五角大楼。最后一架据称目标是国会大厦,但由于机组人员和乘客的反抗,飞机最后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

包括恐怖分子,4架飞机上共有256名人员,无一生还。更为悲情的是,时值上班高峰时段,有上万人集聚在世贸中心,两座建筑在遭到撞击之后,先后都着火、燃烧、倒塌;有上千名工作人员来不及疏散,最后都葬身火海,还有近400名消防队员和警察,在大厦里面组织救援,也埋身于废墟之下。

包括劫机者在内,“9·11”总共造成了2996人死亡。这些人,来自全世界90多个国家。

“9·11”是继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遭受的最大袭击,其死亡人数,甚至超出了珍珠港。它对美国人的心理、文化和政治生活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在世界历史上,都堪称影响深远的事件。

对“9·11”的调查很快发现,19个劫机者当中,至少有11个人持有虚假的身份证件。

为了国家安全,美国人民必须牺牲一定程度的个人隐私。

——路易斯·弗里,联邦调查局第5任局长,2001年

这又重新点燃了统一身份证的大讨论。

皮尤研究中心(PRC)随后开展的民调表明,“9 ·11”事件发生的第二个月,有70%的民众都支持全民统一身份证的计划。

但没想到,仅仅几个月之后,2002年3月,盖洛普的民调表明,统一身份证的支持率又下降到26%,反对率上升为41%。很多人都表示,他们支持在机场加强身份的查验,但反对在银行、医疗、教育、福利等领域使用统一的身份标识。

但这显然没有阻止布什政府以“反恐”名义粗暴侵犯民众的隐私和自由。


布什总统签署《爱国者法案》


2001年10月26日,《爱国者法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参众两院高票通过随后成立国土安全办公室,次年11月,国会正式通过了《2002国土安全法》,批准联邦政府在国土安全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一个新的内阁部门:国土安全部(DHS)。

国土安全法中,一个响亮的名字:万维信息触角计划(Total Information Awareness)浮出水面,2002年5月,国防部在其下属的高级项目研究所(DARPA)内成立一个新的办公室:“信息触角办公室”(IAO)。


信息触角办公室Logo


万维信息触角计划公开之后,引起了隐私、民权保护团体的强烈反响。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指出,所谓的“交易空间”,是关于“所有人、所有事情的记录”,其实无所不包,该组织大声警告:

“如果该系统得以实施,美国人民将生活在《一九八四》所描绘的监控当中,唯一不同的是,监控我们的不是电幕,而是数据库!”


布什版本“老大哥在看着你!”


除了直接针对万维信息触角计划的分析和报道,各种政府工作人员滥用个人隐私数据的例子也被新闻界挖了出来,作为反面佐证,见诸报端。

密歇根州的一些警察,居然利用警务数据库“猎艳”。他们在街上邂逅漂亮的女性之后,就跟踪她们、记下她们的车牌号码,回到办公室,通过查询数据库,获得该女性的住址等个人信息,然后再人为制造进一步接触的机会。此外,还有警察利用数据库查询政治对手和上司的信息,对相关人员实施威胁。在2001年前后5年期间,涉嫌滥用警务数据库的警察共有90名之多。特拉华州还有政府官员,将公民的个人信息泄露、出卖给赌博公司,帮助他们追债、开发新的顾客。

最终,万维信息触角计划还是没有逃脱夭折的命运。


问题的关键:民众自由与公共安全之间的平衡

从美国对于统一身份标识系统的发展史来看,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民众自由与公共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

统一的身份标识体系,显然是很容易设想的方案,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也都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进行管理,对于打击犯罪、以及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领域也卓有成效。

例如,流感是全球性的传染病。多年来,医务人员一直致力于研究它的爆发周期和特点。1999年,正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人员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对全国数万多个药店的销售数据进行挖掘,科研人员发现,在医院大规模地收治流感病人的两个星期之前,药店柜台的感冒药会有一个销售高峰,这个高峰,只要超过一定的“阀门”值,就预示着一场流感将要爆发。其中的原因在于,人们在患上感冒之后,一般先会尝试自己去买药,直到不见效、症状加重,才会到医院求助,而这个时候,流感已经在社会上全面爆发,失去了最后的治疗控制时机。

通过挖掘病人的就诊数据则发现,由于儿童的抵抗力更弱,儿童的就诊高峰往往是流感的先兆,这个高峰过后的一个月左右,成人流感的爆发就会接踵而来。

这些发现,都为防治即将爆发的流感,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因此,站在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建立统一的身份标识方案是理所当然的选择,现代经济依赖于大规模的数据整合和交换,统一集成的中央数据库,将提高协同与经济效率,方便民众的生活,是社会进步的不二选择(包括政府、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技术专家都支持这一点)。

但是任何系统一旦建立,其背后都是使用它的人,这就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滥用或者被盗。而无论哪一点,都是无法被绝对保证的,因此站在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理由去牺牲民众实实在在的自由,以换取“可能会好一点点”的安全。

这其间的平衡点,到底在哪里呢?


未来会达成新的共识: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与信任架构

中美两国采取了两种看似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实践,但其实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真正解决问题之道,在于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社会共识的构建。

去中心化的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区块链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信任问题,这也是区块链的核心价值。区块链其最高境界是建立共识信任体系,一种被动的信任模式。通过这种共识的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共同体;依靠一切生命的力量来抵御内心的恐惧,敢于信任,拥抱合作。

与传统技术的最大区别是,区块链是一种分散式信任机制。区块链技术尝试打破中心化信任的垄断和崩塌风险,用去中心化的思路尝试构建全新、更加健壮的信任体系。可以说,信任是区块链核心的核心,价值、通证、资产等都是构建在其上的延伸。

但是,新技术落地的根本还是在于达成共识,在这一点,不同的国家和群体往往采取不同的策略,自上而下往往高效但是内藏隐患,自下而上则效率太低,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唯有通过不断地冲击和磨合,最终达成去中心化地数据存储与信任机制,我们才能真正朝着建立“人类共同体”的大方向迈进了一步!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