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颠覆”一词在科技圈中的使用越来越多。乔布斯当年从克拉夫特杂志上拿出来的MacBook Air或者那个“金属玻璃盒子”IPhone 4,应该可以比得上。实际上,很多所谓的“革命”最终只是为网民提供了新的表情包素材。
时至今日,对于“颠覆”一词我已经不再报太大希望。在笔记本领域,基于目前现状,能够将更多新思路和新科技加入,并且可以完美协调这其中的关系的产品,我更宁愿称之为重塑,因为至少这类产品提供给我们一些与以往不太一样的体验。
基于此来看待今天的主角:惠普幽灵Folio(英文名Spectre Folio)新品,也许会更加客观。同样的二合一产品、同样的Windows笔记本、同样的酷睿硬件平台,惠普在外壳上将金属和北美牛皮完美结合,在二合一产品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更多移动化功能的加入。这些都可以把它和传统一票笔记本区分开。
说起这款产品,自10月初发布后,就在诸多方面引发了话题讨论。首先它是近几年消费类产品中少有的采用天然材质外壳的笔记本,其次它超小尺寸的主板比一个尺子大不了多少,难不成要超越英伟达显卡尺成为新网红?
牛皮笔记本,我不禁开始脑补牛皮一层一层又一层包起来做成外壳的过程。再或者,难道只是外壳上贴个牛皮?那多没劲。
跑题了,说回这台本子。本次送测的幽灵Folio为海外中高配版本,基础配置为酷睿i7 8500Y + 8G + 512G + FHD触控屏。欧版键盘布局及软件应用可能会与国行版本有所出入,不过问题不大。幽灵Folio该配置国行版本售价14999。
作为万元级售价的旗舰产品,或有品牌溢价、或有发烧配置、或有独到设计,而这次的幽灵Folio属于哪种呢?通过本次测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许多人对于设计上登峰造极的各色顶级超极本一直不感冒,总认为“设计有什么用,买电脑还不是看配置”,不过这些人最好先看看优秀的设计再说。
幽灵Folio的整个外壳AD面被一整块牛皮包裹,采用大荔枝纹处理,合盖后看作牛皮记事本几乎可以乱真。相比于金属、塑料等工业材质,天然材质的牛皮给人一种更为亲近的感觉。无论是放置在桌面上还是拿在手里,你都更愿意把它看作自己的一个随身物件而非一台仅具有数码产品属性的笔记本电脑。
据了解,幽灵Folio的牛皮选材上也十分考究,毕竟天然材质作为笔记本的外壳,也不能是花拳绣腿。需要一定的耐久度,所以不同的皮质影响很大。惠普选用了北美德州一家供应商的产品,经过工业化处理后加工成我们现在看到的牛皮外壳。实际上手触感非常与众不同,还散发出皮革特有的味道。
而在A面你可以看到中部有一条细折线,是屏幕部分转轴的对应位置。而在细线两侧,惠普做了缝线的处理,拥有一种纯手工打造的精致感,个人觉得这是A面设计的点睛之笔。A面的惠普LOGO采用阴文压印工艺,就像是皮质记事本封面的文字一样。
D面设计十分简洁,除了惠普的小LOGO外,还有“EST 1939 Califonia”字样,年代感十足,代表惠普是1939年于加利福尼亚小镇帕罗奥多创办的。D面靠近转轴有一条脚垫,考虑到整机采用无风扇被动式散热,所以脚垫的作用更多是垫高以增强打字手感。
视线转到B面,从B面开始我们可以逐渐了解到HP如何将金属与牛皮结合起来。幽灵Folio的整机核心支撑还是超薄的金属材质,只不过金属的外壳采用了加工难度更高的异形处理。除了B面可见的黑色屏幕部分外,后面的牛皮部分内部也有金属作为支撑。
屏幕采用康宁大猩猩镜面玻璃覆盖的13.3英寸微边框屏幕,息屏状态下浑然一体,底部是亮银镀铬的新版HP斜杠LOGO。右侧有一个放置手写笔的笔架,同样采用了牛皮材质,并做了缝线处理。
C面则是牛皮材质与金属结合最为出彩的地方,从表面看,幽灵Folio的键盘区域为黑色金属材质(不包含键帽)。顶部为HP2018年家族式的菱形图案扬声器,HP在这一个长条区域塞入了4个B&O扬声器,实际外放效果也十分优秀。
键盘支持2级背光,可以手动调节。键程很让人惊喜,1.3毫米的键程虽然在笔记本里面并不算突出。但是要知道幽灵Folio作为介于Detechable可拆分产品和Convertible翻转本之间定位的产品,核心元器件并没有放在屏幕部分而是放在键盘部分。作为一款超薄本来说相当不错。
而触控板和掌托以及键盘左右边缘则全部由牛皮包裹,与A/D面的手感一致,视觉上像是从A/D面延伸过来覆盖在C面一样。这样的设计避免了内外材质不一造成的视觉割裂感,也证明了幽灵Folio并不是像给外壳贴膜一样简单在A/D面贴上牛皮那么简单。
而说它精巧也并不仅仅如此。从侧面看会发现幽灵Folio的金属部分超乎寻常的薄,甚至有些不合常理。其实这种视觉效果得益于Folio的精巧设计,其C面也不是方方正正的金属一块,而同样采用了异形金属设计。在C/D面牛皮的结合夹缝中间也包裹了一部分金属内框,侧边牛皮上扬,利用色彩差异成功营造了整机至薄的惊艳观感。
不过即使是实际数据,幽灵Folio也并不厚重,裸机重量约为1.5公斤,厚度15毫米。考虑到Folio作为金属与牛皮材质结合打造,相当于外壳加厚,所以这个尺寸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
除了牛皮和金属的完美嵌和合,幽灵Folio的另一大设计亮点就是他的转轴,作为一款二合一产品,它其实并不能翻转,甚至屏幕的打开角度不足135度,屏幕部分也不能拆下来,核心硬件都放在底部。那么他又如何称得上是二合一产品呢?
答案就在他的转轴部分,幽灵Folio屏幕上有两个转轴,主转轴就是笔记本处于传统模式下,控制开合上盖,该转轴的内部结构受限于拆机困难无法给大家展示,结构上与Spectre13的转轴有异曲同工之妙。转轴阻尼很赞,能轻松单手开合。
而另一个转轴就是位于屏幕中部的变形转轴,幽灵Folio中部的变形转轴可以使屏幕局部继续向上翻转,最高可以让屏幕主要部分翻转180度,而这时笔记本与常规的Convertibe翻转本的帐篷模式一样。
此时合上上下部分接合处的主转轴,就可以让整机变成平板模式,可以使用触摸屏或者手写笔进行操作。
如果你把变形后的屏幕底部放在C面键盘区域与掌托区域交界的地方,你会发现他被牢牢吸住,成为一款带立式支架的平板,这个视角对于观影和图片浏览等操作十分友好。最重要的是,翻转本的帐篷模式,其键盘鼠标全都在背面而且被锁住不能用。Folio的这种模式下,键盘被锁住但是触控板还是可用的,提供更为精准的交互备选。
而这些都是基于屏幕部分精巧的变形转轴设计实现的,具体的效果演示,我们拍摄了完整的体验视频,大家可以从视频中了解更多详细信息。
通过观看视频,大家可以对幽灵Folio的变形体验有更深的了解。而这种较为复杂的变形设计其实早在多年的VAIO Z系列上就有采用,如今惠普在Folio上重新启用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首先当年的二合一尺寸和现在是不能同日而语的,VAIO Z以及当年其他采用类似设计的笔记本十分厚重,变形后也仅仅能当作移动不太方便的大平板来使用。而幽灵Folio的整机十分轻薄,可以轻松的携带和直接手持操作,这种场景下变形成为平板的作用就更大。而4096级手写笔的加入作为触控操作精度的补充,还可以满足创作者人群需要。
其次,采用如此众多的机械结构,注定会破坏外观上的一体感。作为旗舰级产品,这一条大缝那一个突起的外壳确实难以和极简设计的标杆MacBook去比拼审美。嗯没错我说的就是转轴外露的SurfaceBook系列。
而借助牛皮材质的覆盖,幽灵Folio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问题,藏拙于巧,将大量的机械部件全都隐藏在真皮表层下面。既实现了功能性,又不失美观性。
在外部设计上,惠普幽灵Folio采用金属与牛皮互相嵌入的设计,在手经常触碰的部位全部用牛皮包裹。除了与众不同的视觉观感和柔软的触感外,牛皮的加入让整机表面温度更为舒适,不再和全金属机身一样过冷过热。
而在产品形态和结构上,惠普的设计也十分精巧,复杂但实用的双转轴设计实现了不一样的多模切换方式,借助牛皮也可以将较多机械部件遮盖,增强产品一体感。总的来说,产品会设计真的可以把相同的物料发挥出不同的效果。
作为一款“颠覆”的PC,除了要做好颠覆,当然首先要做好PC。上来就推翻一切的,用户不接受,就变成了博物馆展览品。所以我们抛开幽灵Folio创新的材料和设计,从一个正常笔记本电脑的使用出发,来看看有什么可吹可黑的点。
先就着刚才继续说说手写笔,之前猜测HP在幽灵Folio上采用与Elitebook X360 G3上相同的HP Active Pen2,不过到手后发现两者并不相同。Folio上面采用的是HP Active Stylus,手写笔形态和按键上都有一定细分区别。
比如同样支持蓝牙连接,但是在Stylus只有两个自定义按键,而且不支持HP Pen Control软件而是通过Windows自带手写笔控制软件调节。充电虽然都采用USB-C接口内置电池充电,但是Stylus设计更为精巧,平时充电口可以转动隐藏。
而从原理上,新一代Active Stylus与之前上手的Active Pen也有些许区别。虽然都是主动式电磁笔且支持4096级压感,但是Stylus似乎并不是WACOM AES方案。实测在其他WACOM AES方案屏幕上无法使用Stylus,而Pen2就可以使用。其具体采用谁家方案还有待确认。
不过书写和绘画的效果来看,Stylus相比Pen2并没有太大区别。书写流畅,也可以感受到压感不同从而形成笔锋和顿挫。
手写笔平时可以放在机身侧面的笔架上,这里说个有趣的点,如果从屏幕顶端方向插入 笔尖,对于任何场景下你拿出手写笔都很方便。如果你从屏幕底端插入手写笔,可以借助尾部牢牢固定住,但是拔出的时候有些尴尬。
这一点可能也是受限于实际屏模组部分太薄,屏幕上半部分塞不下一个可拆卸的笔套了。嗯没错,这个笔套是粘在屏幕下半部分可以替换的。考虑到是易耗品,惠普在官方原配盒子中也有赠送一个备用笔套,还是很贴心的。
而看幽灵Folio这个外壳布局,就算产品经理提出要做指纹识别,估计也会受到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的殴打。所以惠普在幽灵Folio上采用IR红外人脸识别作为主要的Windows Hello解锁方式。
红外人脸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Windows驱动不抽风的时候,他的解锁效率和解锁场景逗比指纹识别要好很多。而且开盖自动唤醒-识别-解锁,完全不需要你额外动手,也比较符合自然使用习惯。
触摸板和掌托色彩较为接近,没有违和感。采用磨砂玻璃材质的触摸板手感确实很顺滑,不过似乎依旧是系统驱动的锅,三指左右滑动切换多任务这一功能不是很灵敏。希望在后续的正式量产机中可以解决。
接口方面,这个厚度和产品形态设计,采用全Type-C接口基本毫无疑问了。幽灵Folio左侧屏幕部分有一个3.5毫米音频接口,而底座左侧为一个全功能USB-C接口,支持USB3.1 Gen1 5Gbps数据传输+DP1.2显示输出+PD对内充电功能。而右侧两个USB-C同样为全功能接口,不过全部支持雷电3标准,暂时不知道各自的带宽。
由于部门的几台Type-C显示器暂时无法全部支配,所以无法测试幽灵Folio是否支持三个接口同时外接显示器并扩展显示。作为Type-C狂魔只能以后找机会给大家show一下了。不过部门的3台4K分辨率显示器全接上,怕是流畅度要GG。
而针对没有常规接口的问题,惠普的解决方案明显要厚道的多。在我们收到的欧版幽灵Folio包装箱中附赠了一个USB-C转USB-A X3的转接头,拥有两个USB3.0-A和一个USB2.0-A接口,其中一个USB3.0还支持关机充电功能。
此外,还附赠了一个USB-C转USB3.0-A转接线、一个USB-C转HDMI2.0转接线。既满足了常规的使用需求,还提供了不同尺寸规格的转接产品供你选择。在这方面,必须要手动艾特下官方转接头只单卖而且价格不菲的苹果了。
作为传统本视角的解锁、接口外设以及输入设备体验方面,幽灵Folio并没有因噎废食,即使有所妥协的地方也会有补救措施。而针对目前PC交互移动化和联通化的趋势(这句话好像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幽灵Folio也有跟进。
首先是网络连接,之前曾经在产品发布后的速评中提到,个人认为把微软的Always Connected PC,即ACPC计划,与高通等ARM处理器平台绑定,其实是很愚蠢的方向。因为ARM目前无论是计算能力还是兼容性都完全达不到完整的轻度生产力工具水平。其主打的也仅仅只有超低能耗+整合4G基带的全时联网能力。
而如果基于低性能和低兼容性带来的所谓长续航,又有什么意义呢?很多人抱怨手机卡、电脑卡,难道在购买前体验时有卡顿他还会继续购买吗?性能不足绝不是轻度使用可以感受到的,稍微来个PS或者素材较多的PPT就可以击垮的ARM平台实在是难堪大用。
所谓基带问题,高通并不是全球唯一做基带解决方案的厂商,英特尔也有自家的4G基带方案。过去在手机上可能受限于极低的功耗要求以及集成度问题无法做大,不过最近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Intel X86平台支持4G模块的PC采用了英特尔基带方案。
所以个人更为偏好酷睿Y以及银牌奔腾等超低功耗X86结构平台+4G基带的ACPC方案。虽然续航不敌ARM Win10 PC,但是其性能和功耗更为均衡,日常轻度使用6-8小时都没有问题。在骁龙PC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显然更为划算。
没错,幽灵Folio就属于我推崇的后者。其高配版可选内置4G基带,型号为intel XMM 7560 LTE-A Pro,支持4模35频规格和4X4 MIMO技术,拥有千兆级上下行速度。对国内主流的移动联通电信4G支持良好,插卡后可以直接调用。
我们手上的欧版机器还支持eSIM卡功能,所以会有两张卡显示,预计国内会因为政策原因只支持实体卡。插入SIM卡后可能会在某些联网应用无法使用,需要在开始菜单-设置-网络和Internet-手机网络中,设置LTE与WLAN之间的自动切换关系。
而针对流量的超额限速等问题,可以设定流量阈值。对于部分应用不想要联网的需要单独设置为计费网络连接。总体来说,Win10的数据网络连接设置较为全面,不过还缺少一个和手机一样交互友好、集成度高、易上手的全局性控制中心。
而插卡位置设计在屏幕背面。翻折屏幕后即可发现转轴中部的SIM卡插槽。采用压簧插入弹出的方式,将SIM卡放入后再按一下即可插入,继续按即可弹出。对于指甲比较短的童鞋需要常备一个卡针等小硬物以备不测。
说到屏幕的翻折需要单独再说一下,好多人初次打开顶盖时会发现还没等完全打开就因为用力过猛把屏幕翻折触发了。这种情况应该是开屏幕的姿势不对,刚才说到幽灵Folio支持单手开合,所以不要手太用力。只需要捏住外侧牛皮突出部分的中部轻轻上掀就好。而不要从左边角或者右边角单侧开盖。
软件似乎没什么可说的,不过这款海外版幽灵Folio内置了我比较喜欢的两个互联软件:HP Work Wise和HP Phone Wise。这在之前EliteBook X360 G3测评中已经提到,这里就不再赘述。暂不清楚国行版本是否会搭载。
我在这里依旧放出安卓版的WorkWise和PhoneWise的APP客户端下载以及在其他惠普产品上的体验视频,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总结来说这两个软件同时运行可以实现一定距离内手机和PC双向的控制,对于提升办公的协作性和安全性有较大帮助。而这两者如果可以坚持更新,将会是是目前一线PC产品中PC手机互联的最佳解决方案没有之一。
其实性能测试这一页了解的朋友应该心中有数,酷睿Y系列处理器终归不是主打“游戏火力全开”或者“低压U满血释放牛逼了“这种定位。改变低功耗长续航处理器的性能羸弱现状才是酷睿Y系列的历史使命。凭借强大的睿频能力和完整架构加成,相比该价位的奔腾赛扬凌动系列处理器显然定位更高。
在一些总线扩展和支持性能方面,酷睿Y系列也完胜入门级低功耗平台。只不过一方面,早期的酷睿Y系列处理器的性能调度有问题,另一方面14纳米制程挤牙膏这么多年还是有点技术提升的。
所以在早年间经常看到无风扇散热方案下酷睿Y处理器严重降频到影响正常使用,以至于一直有说法认为降频后的酷睿Y不如物理四核的入门低功耗平台。不过在最近几年的进化中,酷睿Y系列渐渐可以”稳住“,之前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
惠普幽灵Folio采用了英特尔全新第八代AmberLake架构的酷睿Y版超低电压处理器,该系列处理器其实存在历史悠久,自三代酷睿就已经存在,在五代酷睿和六代酷睿中成为酷睿M系列。七代酷睿时M3保留名称,M5/M7回归酷睿i系列家族称为i5 7Y54,i7 7Y75。
第八代基本延续了七代的分类,分为M3-8100Y,i5-8200Y,i7-8500Y。采用14nm++制程。全系双核四线程设计,最大睿频4.2Ghz。热功耗设计5W,内建UHD615核心显卡。
惠普幽灵Folio可选i5 8200Y和i7 8500Y两种处理器,其中只有i7版才可以选配4G模块以及4K UHD屏幕。本次我们拿到的是i7 8500Y处理器, 8G LPDDR3板载双通道内存,512G PCIe NVMe固态,1080P屏幕,4G LTE黑棕配色版本。
i7 8500Y处理器,默频1.5Ghz,最大睿频4.2Ghz,热功耗设计5W,使用CPU-Z自带评分单核性能为306,多核性能为1009,参照物为i7 7700K。可以看出酷睿Y系列作为移动端超低功耗处理器,单核性能还是十分强劲的。
Cinebench R15的测试结果,一句话,5W处理器别要求太多,这表现比凌动赛扬之流的性能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512G固态硬盘采用的是东芝XG5系列,m.2接口PCIe总线,支持NVMe协议。使用AS SSD对其进行性能测试,读取速度2047M/S,写入速度479M/S,属于PCIe固态中规中矩的水平,对日常的流畅运行有重要帮助。
屏幕方面,幽灵Folio采用了一块13.3英寸的全高清IPS触摸屏,支持4096级压感,屏幕色域标称72%NTSC,具体的屏幕型号由于目前手上机型问题,无法检测出来。配合全贴合的康宁大猩猩4代玻璃,屏幕显示效果很通透,亮度较高。
使用烤鸭4K视频进行解码测试,CPU占用率基本不超过50%,而主频维持在3.0Ghz左右。英特尔平台的解码能力一直是强项。
使用Hwinfo进行硬件检测,CPU的性能调度为PL2 18W维持2.44ms,而PL1 10W维持44s。随后使用AIDA64进行稳定性测试,勾选FPU的测试似乎有点残忍,日常使用酷睿Y版处理器基本不可能持续进行类似浮点运算这类高强度操作。
所以我最后还是点击了运行,在维持短暂的10W@2.7Ghz水平后,后续基本稳定在5W @1.5Ghz。相比于前几代酷睿Y版处理器,这应该是少有的极高负载下能维持默频的产品。这与幽灵Folio上八代酷睿Y处理器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体验基本吻合。
幽灵Folio在铁板一块的机身内塞入了一块6芯54Wh的电池,配合主打低功耗长续航的酷睿Y超低压处理器,在我最近几天的使用过程中基本一天内不需要太担心续航问题。使用PC Mark8的Work模式,亮度调到75%,节电模式开启,模拟工作强度进行续航测试,最终结果为5小时14分钟。实际使用时间至少在8-10小时,官方测试极限续航在18小时。
至此,整机纯硬件性能测试完毕,作为一款很多DIY和标压党看不上的超轻薄产品,我依旧认为幽灵Folio”性能出色“。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在这样的二合一形态产品中,权衡续航和温度表现,采用八代酷睿超低电压处理器的产品确实是性能最佳的选择。日常维持低功耗,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爆发出强大的单核性能。
又一台本子测试完了,测试这么多产品,目前基本都是Windows平台的。你问我,惠普幽灵Folio颠覆了主流PC吗?那么我可以现在就回答你没有,你知道我知道惠普也知道。只不过商业需要,《新广告法》许可范围内,大家都需要给自己”加戏“。
说它没有,是因为她依旧是一台基于Windows软件平台和Windows基本交互逻辑设计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作为显示图形界面的区域,实时展示输入效果与输出效果。键盘和触控板/鼠标/触控屏/数位笔作为输入设备,只不过输入方式较为多样,触控与手写可以带来更好的即时响应感。
拿着一台幽灵Folio,我依旧要下载exe格式的文件,运行选中路径安装运行。依旧要进行Win10各项设置避坑,依旧要在大版本win10更新后瑟瑟发抖担心翻车,或者直接选择禁用更新——作为任何一台Windows系统的笔记本无论其是何定位都要面临这个问题。而Windows平台又因为其包容性和广泛性而让你欲罢不能。
这也许是目前Windows平台产品最大的瓶颈了,选择MacBook With OS X也只是解决了一些小问题。OS X和Windows这类传统PC平台其实都面临两个问题:1,如何让PC与移动设备更好的互联实现资料和操作的无缝切换;2,如何让产品交互和功能性更加移动化。
针对第一个问题,苹果的步伐明显比Windows要更快,毕竟自有的软硬件一体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推动这件事。目前OS X与iPhone、iPad的消息操作同步已经很完善,不过也仅限于同Apple设备之间。而第二个问题,由于短时间内苹果无意推出新形态PC,虽然担心其整合能力,但我更看好Windows来发起交互革命。
触控二合一设备的兴起算是其中一个原因,自Win8系统和微软Surface以来。平板PC二合一形态的笔记本就一直没有沉寂。光Surface自己就推出传统形态+触屏、可拆分平板主机+键盘底座、可拆分平板主机+扩展硬件三种形态的产品。就更不要说其他OEM厂商推出的翻转及变形本了。
究其原因,触屏为什么有人愿意用?是因为其与手机一样”所触及所见、所见即所得“的交互逻辑效率更高。特别是高强度输入时一个突然切换到非视觉集中区域的定位操作,如果用鼠标/触摸板/键盘,那么你需要在确定目标-大脑中定位-使用定位设备-移动定位设备到目标位置-进行操作。
如果你这时候用手去触摸,其实大致流程也一样,但是除非所有软件快捷键都门清的老司机,否则总体速度一定是触摸更快。当然这也存在精度问题,这时候依旧需要鼠标/手写笔来修正精度。当然了,用用2013年以后的Office你就会发现有一个触控模式,按键间距和图标变大——UI的优化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围绕触摸为中心打造的设备一直市场需求,没有彻底大火,可能还是一个拥有大量类似MS Office这样能够完美适配触摸的应用生态还没有建立完善。
而围绕更快捷的交互,就带来另一个问题,这种快捷需要设备可以持续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说人话就是一方面设备要足够轻便、另一方面设备续航要足够持久。最后,设备至少要”能用“,这个能用是分人的。不过以现阶段的技术水平来看,”能用“和”轻便“、”长续航“的均衡点,基本就在酷睿U/Y版平台上。
全时在线的网络,大家也许猜到我要说这个。目前这个时代随时在线很重要,相比于覆盖面还是不太广且需要考虑安全性的公共Wifi,PC设备自带数据网络连接似乎更好。别跟我说手机开的个人热点,除非你手机是核电池+石墨烯散热不会掉电不会烫。
当然还有一些人文因素的考量,笔记本除了数码科技产品以及生产力工具的属性,对于追求较高的人群来说,还属于需要融入品味、潮流、调性的装饰品,也就是所谓的”搭调“。天然材质在这方面似乎更有优势,融入环境是他的强项。
这不是为幽灵Folio量身定制的话术,过去现在和将来能符合这种”新PC“的产品只会越来越多。幽灵Folio的出现更像是在这一大方向里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小解决方案。真皮和金属碰撞的设计、独具创意的变形结构、搭配适宜的硬件配置以及增强互联性的软件。
这种改变将来会越来越多的,只是新的尝试往往先从高端产品入手。在开头我就提出,我更宁愿用"重塑”来形容这款产品。重塑后依旧是一台标准的Windows设备,只不过赋予了它更多移动化的属性以及时尚轻奢的人文气息。
对于他的受众,有人追求时尚特立独行,有人喜欢超轻便触控多模、有的是随时迸发出idea的创作设计者、也有单纯追求Premium品质那种很feel的“高玩”,当然一定会有想添置个设备正巧遇上了爱上了的一时冲动。当然了,他们的共同点必须是,有点闲钱.
万元级售价注定了幽灵Folio无缘“性价比”这个全民追捧的伪命题,不过好在目标用户群也不是奔这条来的。说它能用十年那是自我安慰,人与人需求不一样,谁知道有没有那种拿着本子随手一扔的,自然也有电脑小白,一个弹窗就素手无策的。。。
不过还好已知消息是幽灵Folio国行将全部赠送三年的意外保+上门服务,除了俩人吵架摔东西的之外,常规的跌落损毁进水等问题一个电话基本都可以免费上门解决。当然了,你也得配合工作,吵吵嚷嚷解决不了问题。我曾经体验过惠普Premium级产品的上门,好好讲话的情况下服务小哥的态度和效率都不错。
不过说起来,敢于在这个外行唱衰PC行业、行业内陷入价格战、用户观念固化的大环境下,不计成本地打造这样一款极致的创新产品,这种行为本身,也可以被称之为PC行业的“颠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