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杭州交通918
在暴风雪中摔倒爬起来
屈身继续前进
全屏刷屏组“移动的碎片”
感动了无数人
记者是通过大连海洋大学认识的
他们有共同响亮的名字
大连海洋大学青年抗疫突击队。
平均年龄为19岁的17名大学生
全网点赞刷屏后,
他们默默坚持了两周。
1月7日早晨,记者试图联系“移动雕塑”的主人公时,他们一直处于“失联”状态。
学校老师说,每天上午都是志愿者们最忙碌的时候,正值早餐时间,又赶上下雪,他们一时还真联系不上。在学校师生看来
虽然才半个多月时间
他们的故事已耳熟能详
2020年12月21日
来自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的
17名热血青年大学生
第一时间自发组建成立
大连海洋大学青年志愿者抗疫突击队
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海鹏和辅导员郑淑娟带领下,突击队队长由魏显赫同学担任,17名平均年龄19岁的小伙子,迅速投入抗疫工作,与大学生公寓的志愿者老师们一道,服务于大学生公寓5000余名同学,承担起全力做好后勤保障的工作。
装卸、配送,装卸、配送,这是工作的常态,反复循环。他们,每天早晨五点半准时起床,每天微信运动2万余步,10余天来累计卸运物资十余吨。每天为公寓5109名师生配送12219份餐食。
2020年12月30日、1月4日、1月6日,大连迎来三场大雪,每一片雪花落地,他们的工作难度就加重一分,即使这样,保障工作仍然在进行着。一箱一箱物资、一袋一袋餐食、一趟又一趟,顶风冒雪,勇敢前行。
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应该被记住
针对全国广大网友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记者再次联系大连海洋大学,做深入采访。
7日晚上7点钟,记者拨打多次电话,终于接通了大连海洋大学青年志愿者抗疫突击队指导老师、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海鹏老师的电话,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话。
“照片中被拍摄下来的是11名学生,
也就是网友们关心的
‘移动的雕塑’里的真身,
但我觉得这17名学生是一个集体,
一个都不能少!”
王海鹏老师给记者提供了大连海洋大学青年志愿者抗疫突击队队员全名单,首次向媒体公布,他们是:魏显赫、林咨同、李宗余、段博珩、李潇阳、潘勇金、 吕杰、向宇、冯兴龙、平涛、陈渤林、刘荣烨、张书豪、庹连科、刘金鑫、王立伟、刘久增。
01 “当时我们正在搬运28箱口罩”
记者:“移动的雕塑”主题照片刷屏了,您能讲讲当时的情形吗?
王海鹏:事情发生在1月6日下午1点左右,当时来了一批防疫物资,是28箱共计10万只口罩,卸在了通往大学生公寓的门岗处,之前我们都是用小推车推的,当时雪下的太大了,坡又大,小推车没法用,我们向物业借了一台三轮车,十来个人连推带拉往大学生公寓运送,当时三轮车上装了9箱,我们一共运了3次。
02 “学生们不断滑倒,我很心疼,拍了几张照”
记者:我看视频里面有好几个学生滑倒了。
王海鹏:当时雪太大了,我们根本睁不开眼睛,基本就是摸索着往前走,大家凭感觉在前进,不断地有学生滑倒,倒下了又爬起来,我就在他们当中,真是太心疼了,我就掏出手机拍了几张。从高空俯拍的那张照片是学生拍的,当时我们路过女生公寓,那位拍照的学生在8楼,看到我们之后,她用相机拍的,隔着比较远,拍的不是很清楚。
03 “他们还要备考,是挤出时间来做志愿服务”
记者:网友们都为这些能吃苦、讲奉献的大学生志愿者点赞,说说你这些可爱的学生们吧。
王海鹏:他们都很优秀,是我们精心选拔出来的,其中还有好几位党员志愿者。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并肩作战17天了,他们不是全职志愿者,期末到了,他们要复习备考,他们有的是大一学生,有的是大二学生,都是挤出时间来做志愿服务的,6日上午还有部分队员参加了线上的期末考试,中午又一起出来给大家送午餐,送完午餐之后我们才搬运的口罩。他们是好样的,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04 “有一种自豪感,更多了一份责任感”
记者:铺天盖地的报道,给志愿者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王海鹏:这几天全网都在转发这条新闻,我们也是早晨陆续看到这些新闻的,我们的工作还是照常进行,送餐、扫雪……大家见了面聊起来的时候,有一种自豪感,但我觉得,大家的责任感更重了。学生家长也都看到了,家长们都和学生联系过。看到社会对学生的高度评价,家长们更多的是很欣慰和自豪,经过这件事,家长们对孩子更加放心了,对学校工作也更加理解和支持了。
05 “我们只是抗疫大军中的一员,坚信大连必胜”
记者:网友们说,“移动的雕塑”传达出了一种必胜的信念,您怎么看?
王海鹏:我想代表我自己和学生们,表达一下此时的感想,其实我们做的工作和前几次下雪做的是一样的,和前15天做的一样,只是这一次被拍到了,学生发到朋友圈后被又被媒体报道了,把我们推到了聚光灯下,我想说,在大连海洋大学,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教师志愿者、学生志愿者,我们只是他们的代表;在我们大连的每一个角落,还有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大家都和我们一样,每天都在默默付出,守土有责,责任在肩,我相信,我们大连一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定会取得抗战疫情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