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2016马报生肖表】“报痴”倪健

建南,男,1967年1月1日陌生人,海门收藏家协会理事。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其收藏各类报纸,并成立藏报苑。藏报苑馆藏古今中外各类报刊20000多种,数万份,时间横跨三个世纪,近年来年均吸引数千次人参观。倪健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农民集报大全第一人”。

文/记者茅云华

白露那天,阳光很赞。

倪健把家中的所有窗户都打开,南北通透,和风吹来,整个屋子的空气都被激活。在这样舒服的环境里,从一楼到二楼再到三楼,细细欣赏倪健收藏的各类报纸,不失为一种享受。尤其,对于身子里住着几个文艺细胞的人来说。

时光把羡慕发酵成兴趣

今年48岁的倪健,有着一段很大众的人生阅历。

1987年从南通市第七中学毕业后,倪健回到叠石桥从事家纺营销。次年,他进入南通师范专科学校校办厂工作。此后的整个九十年代,倪健在企业呆过,在三厂镇政府做过新闻干事,甚至还在窑场干过活。2005年8月,他加入商务时报社,身兼记者、编辑、广告、发行多职,推出《家纺与市场》月刊。《家纺与市场》却在倪健的努力下,始终笑傲家纺城商圈,迄今为止已出版116期。

听起来,这个中年男子的故事普普通通。但平常的外象之下,隐藏着一个快乐的兴趣。早在1979年,倪健十多岁的时候,看到邮递员往村里的队长家送报纸,内心特别羡慕。他心里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要拥有许许多多的报纸。别人看完的许多报纸会扔掉,倪健却喜欢把旧报纸一张一张归纳收集起来,久而久之,家里的报纸越来越多。

最初的羡慕,在时光的发酵中变成了兴趣。因为有了这份雅致的兴趣,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工作,倪健都充满动力。他总是四处“搜刮”各类报刊。在学校时候,收藏校刊;到了企业里,向同事们索要各类报纸;当新闻干事的时候,机关里许多以废品处理的报纸都被倪健带回了家;而做《家纺与市场》的几年,他完好收藏了家纺城商圈的大小所有报刊,包括企业的内刊。

在朋友的引荐下,倪健走入集报圈子,猛然发现原来和他一样对报纸痴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加入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江苏省报友联谊会后,倪健的搜集报纸的渠道一下子拓宽了。他通过订、买、索、换等方式,不断把一张张报纸带回家。收获报纸与收藏报纸,于倪健而言,就是幸福。家人和朋友们看到他这般疯狂,都将他唤作报痴。倪健倒也乐意接受,一张憨实的脸上经常挂着平易近人的笑容。

收藏从清朝延伸到现代

报纸收藏,一般以试刊、创刊、复刊、停刊、号外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时间等为佳,倪健的报纸收藏门类很广泛,涉及到上述各个方面。

他总说,报纸记录历史,历史无法改变,收藏报纸就是记住历史。仅仅有重大事件发生那天的不同种类报纸,他就收集了好多。2009年国庆60周年,倪健收集了全国各地国庆当天发行的50多份报纸;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他收集的当日发行的号外、连体报达20多份。除此之外,他还收藏了很多有趣的报纸,如按生肖分类的《猴报》、《兔报》、《马报》、《猪报》等;又如按姓氏区分的姓氏报,姓陆的、姓傅的、姓袁的家族或个人创办的报纸;再如一些微型报纸,有手掌大小的《家》报,有只有大拇指那么大的《达人秀画报》等等。

原先因为没有地方展示,这些报纸都被捆扎在纸箱里。2012年底,倪健家的3层小洋房建成,他一下子拥有了500平方米的空间。然而这么大的房子,倪健却只给自己留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卧室,其余空间均分配给自己收藏的报纸。他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倪健报刊收藏馆”,又取雅名“藏报苑”。

有了展示的空间,倪健乐此不疲的将报纸装进框内,再挂上墙壁。他将藏报苑的底楼命名为家纺展厅,展示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家纺类报纸;二楼的墙上或玻璃台面下,是社会各界人士参观藏报苑时留下的题词。倪健准备把这里发展为国际展厅,展出自己收藏的近100个国家的报纸。而三楼则为历史展厅,这里收藏了大清第一报《政治官报》,发行时间早在清光绪三十三年,这里有民国二十五年头版刊登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的《救亡情报》号外、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申报》,这里有中国报界寿命最长报纸之一的《大公报》、毛泽东题写的3种不同的报头字体的《新华日报》,这里还能发现复刊后的第一期《海门日报》。

倪健说,自三楼而下,自己的收藏从清朝延伸到现代,浓缩了一长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让藏报苑闪现社会价值

这些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或稀奇古怪的报纸,都是倪健走南闯北,千辛万苦而得到的。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倪健收藏有一份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二十七日的《新华日报》,在这份报纸的第四版“新华副刊”上,刊登了一组以南通血案为主题的文章,控诉外敌在南通犯下的罪孽。此外,倪健还收藏有一份日本《朝日新闻》报的号外,一份日本《每日新闻》报的号外,两份号外均不同程度记录了战争,成为了日本侵华的铁证。这些报刊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翻看,显得格外有意义。

《家》报,是中国第一份由家庭创办的报纸,大小如手掌,上海、北京、浙江等图书馆均有收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家》报一问世就受到全国关注,被收录进当年的中国新闻年鉴。九十年代初,倪健参加外地组织的集报活动,在主办方举行的报纸拍卖会上以自己两个月的工资拍得《家》报创刊号。此后,他通过报纸联系上创办者,并渐渐与他成为朋友。如今,每一期《家》报出刊,创办者都会给倪健寄来一份。

在执着细致的经营下,“倪健报刊收藏馆”已经发展成三星级中国集报之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家纺报刊收藏展示基地。每年,不少学生、社会各界人士都会慕名来这里参观。

倪健说,自己收藏的报刊不仅仅属于个人,更属于社会。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曾向倪健报刊收藏馆赠送珍贵报刊,少数民族同胞也为倪健找寻民族报刊,连外国友人都为倪健搜集各种国外的报纸。来自不同人士的帮助,让倪健倍加感动,他也通过实际行动展现了自己对社会的诚意。迄今为止,倪健一起共举办了四次个人集报展览,向海门档案局、海门图书馆等国内三十多个单位或机构捐赠了价值数十万的图书报刊资料。与此同时,他还向海门市张謇纪念馆、中国家纺博览馆捐赠了一些珍贵的民国史料和实物。

虽为“痴人”,但倪健不说痴话,不做痴梦。他的收藏,把岁月方在了纸上,铺筑出一条让世人亲近历史的近道。

这份价值,无可估量。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