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记者杨城北京报道
最近内蒙古、榆林等地区大小煤矿前卡车排长拉煤,数十艘进口煤炭船舶出现压港现象,国内煤炭需求暴增。
12月17日,中国沿海煤炭运价综合指数继续上行21.77点至1301.75点,突破1300点,涨至近3年历史高位。同时,持续的低温天气也使得火电负荷上升,煤炭需求一增再增。近日湖南多地已开展“有序用电”,江西和浙江火电也处于满发状态,沿海沿江市场火电日耗处于历史高位。
“煤炭需求这么强劲,除了天气冷供暖季带来的影响,也跟沿海企业年底订单增加有关。面对疫情,各省数字经济的大发展、工业用电需求的回暖和服务业用电需求的增加及居民用电量的增长都会继续拉高用电峰荷,而由于疫情影响,很多国家停工停产,煤油等能源原材料进口受限甚至停止,导致很多地方拉闸限电。”12月17日,北京博雅产学研科技发展院副院长兼高级研究员邱仰林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既有经济复苏的原因,也有因疫情影响能源进口受限的原因。此外,业内人士指出,还有个别地区节能减排指标受限的原因。
据央视财经报道,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多地出现限电的主要原因,一是工业生产快速恢复拉动用电增长;二是极寒天气增加了用电负荷;三是外受电能力有限和机组故障增加了电力保供的困难。
此外,浙江义乌有市民称,义乌城区的路灯在晚上都会关闭。对此,义乌市政府服务热线工作人员回应,此举是为响应节能减排政策,城区主干道以及小区里的路灯会选择关闭,该措施将会持续到年底。
用电量是经济运行的风向标。这与发改委公布的数据吻合,今年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9.4%,意味着经济快速回暖。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达的观点是,“经济复苏+环保关了高污染电厂+天气冷+煤炭限价”。
对于那些高度依靠“外煤”的省市,不管是从外地调电,还是调煤到发电,成本都很高,而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工业发达,用电量大,对电煤的需求量高,但它们需要的电煤往往靠外运,长距离运煤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多位受访专家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部分地区出现缺电现象,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电力供应偏紧
今年入冬早、降温快,电力供应紧张,为保障湖南全省电网平稳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该省启动有序用电措施。12月15日,湖南省发布紧急通知,启动2020年全省迎峰度冬有序用电,对部分单位适当压限用电,错峰调节。该通知显示,湖南全省最大电力负荷已达3093万千瓦,超过冬季历史纪录,日最大用电量6.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1%,供应紧张。随即,长沙市、怀化市、益阳市、衡阳及株洲等地也相继发布相关通知。
江西省发改委决定从12月15日起,每日早晚高峰段实施可中断负荷,并启动有序用电工作。国网江西电力12月14日提供的数据显示,受今冬首个寒潮的影响,11时21分江西电网统调用电负荷达2547.5万千瓦,调度发受电电力达2631.1万千瓦,均创历史新高。
不只是湖南和江西,浙江、内蒙古等地区也出现电力短缺问题。据悉,电力供应紧张,一方面和时节、天气息息相关,如今年冬天入冬早、降温快,取暖需求增大。另一方面,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普遍停工停产,等到下半年经济复苏,尤其是一些企业年底冲量也会加大用电需求。
对这些地区来说,推出限电措施,与电力生产以煤电为主有关,加上产业升级、生态环保及化解过剩产能的因素,煤炭消费总量又有着严格的减量控制,一批“散乱小”的煤矿关停,影响到了煤炭的供应,包括电煤。
此外,由于贸易环境变化,11月的煤炭进口出现了大幅下滑。同时,煤炭消费总量的控制,燃煤电厂的煤炭用量同样会受到限制,不少落后的煤电机组近几年都淘汰了。
“受各方面综合影响,今冬湖南省现有电源装机容量可能无法实现满负荷发电。”国网湖南电力副总经理张孝军近期称。
在极端天气下,电力负荷再创新高。12月12日至14日,今冬首场寒潮天气袭击我国中东部地区,大部地区降温幅度达到6至12℃,包括合肥、南京、长沙、南昌等13个省会城市刷新下半年以来气温新低纪录。多地发文称,电网最大负荷屡创新高,用电存在较大缺口,电力供应形势十分严峻。
在采访中,华北电力大学袁家海教授表示,经济总体呈复苏态势,服务业用电需求的回暖、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用电量的增长都会继续拉高用电峰荷。他在其参与的一份报告中称,从中国整体尖峰负荷需求来看,若未来仍存在相当于2018年的电力缺口规模,即各省电力缺口总和2454万千瓦。
本报记者查阅浙江、湖南、内蒙古、江西等地通知发现,对于近期电力紧缺问题,各地均采取了相关措施,如“适当压限用电”、“错峰生产”等。
一边是限制进口煤,另一边是电煤价格飙升,工厂拉闸限电,没法正常生产。就此,国家发改委12月17日回应称,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和低温寒流叠加导致电力需求超预期高速增长,但目前电力供应保持平稳有序,居民生活用电未受影响。
经济延续回暖势头
梳理发现,11月投资、 消费、 出口、 工业、 服务业等增速继续回升。
投资方面,同比增长33.8%,增速比10月加快 21.7个百分点,创2009年 9月以来新高。分投资主体看,11月民间投资同比大增 38%,增速比10月加快 30.2个百分点;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1.8%, 加快0.3个百分点。“制造业显著回暖是11月投资大幅提速的主要原因。”原国家发改委综合处副处长、现FOST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冯德林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出口继续维持较好走势。冯德林解释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全球经济继续好转;二是受海外疫情反复影响,防疫物资、远程办公用品等出口有所反弹。“疫情错位影响因素继续存在,中国经济最先从疫情中恢复,一些国家的企业生产受影响,订单流向了中国。”
而邱仰林也表示,2020年11月贸易顺差创有纪录以来最高,PMI连续9个月高于50,作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的中国经济延续稳定复苏,为世界注入了更大确定性。”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增速较10月略升0.1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增速回落1.5 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5.4%,提高1.4个百分点。这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支撑较明显。
此外,服务业生产指数已好于正常水平。11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增速比10月加快0.6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11月,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 6.5%、 3.6%。10月和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7.4%和 8%,增速已高于去年正常水平。“前期一些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对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明显,近期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也在改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称。
在冯德林看来,中国工业增加值、投资和消费支出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加速增长,经济已恢复常态。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增速比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比10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冯德林就此判断,12 月投资和出口增速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消费增速有望进一步好转,工业增速有望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事实上,自12月以来,投资、出口、工业、服务业增速保持高位运行。“12 月以来高频数据涨跌互现,如二产方面,截至 12 月 11 日,煤炭价格同比上涨 6.2%;三产方面,截至12日30 城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 3.7%。”冯德林表示,总体看,12 月以来高频数据大体平稳,工业保持较快增速,服务业增速已高于正常水平, 预计四季度 GDP 增速将回升到 6%左右。
努力实现平稳过渡
在冯德林看来,受今年基数波动的影响,明年一季度GDP增速或超过 10%,之后逐步减速,到明年四季度降到5%-6%的区间,全年GDP增速可能达到8%。
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表示,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努力保持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政策衔接看,冯德林建议,财政方面可考虑适当控制年内财政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让赤字率较预算低一点,为跨年平衡和中长期财政政策多留空间。
在近期的诸多表态中,央行已传达出政策将转向中性的信号。11 月社融增量 2.13万亿元,连续9个月同比多增,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仍较强。
当前正在把工作重点放在促消费上。如11月18日国常会部署扩大汽车消费,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提振餐饮消费,扩大县域乡镇消费和农村消费;11月30日文旅部、发改委等 10 部门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 2022年建成一批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村镇和城市,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消费恢复至疫情前水平;12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京调研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 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商务部表态,今年底明年初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一系列的促消费工作。
地方层面,海南、湖北、新疆、北京、哈尔滨等陆续推出包括发放汽车补贴、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在内的促消费举措;深圳提出严格依法执行带薪休假制度;海口拟新增扩建4处离岛免税店等。
11月份消费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零售和投资是增长的两个主要驱动力,主要消费指标今年8月首次出现正增长以来,11月份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高于10月份的4.3%,继续保持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在今年前11个月同比小幅增长2.6%,1月至11月私营部门的投资增长了0.2%,是今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冯德林称。
除了消费,投资仍在加码。发改委11月17日称“十四五”将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合力保障“十四五”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实施。发改委还透露,全面部署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
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要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科学部署,狠抓落实,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政治局会议看,明年将灵活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并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冯德林说。
“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冲击,持续的复苏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大抵御力和潜力”。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对11月份的数据同样表示乐观。他说,11月的主要指标表明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将比第三季度更快。《华尔街日报》12月16日刊文也称:“中国经济活动在11月延续回暖势头,呈现全面复苏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