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4开纸】她在难民营开艺术课,4年创作近两万张,还给孩子们办画展

“生活在战场上的孩子们经历战争,很容易感到仇恨、抱怨和不安。

我希望通过画画的方式,鼓励孩子们勇敢面对所发生的一切,学会宣泄和表达,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曾经是1998年云南德宏州高考文科状元的中国姑娘傅果生,4年前来到中缅边境的难民营,为生活在战区的孩子们带去了画笔、纸张和重新理解生活的方式。迄今为止,她已经带领了数千名孩子创作了17000多张作品。(摄影:赵大明)

傅果生1979年出生在中缅边境瑞丽的一个村庄,1998年以云南省德宏州高考文科状元的成绩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学习英语专业。硕士毕业以后,她在四川大凉山从事社区扶贫与孤儿救助工作,通过艺术的方式与受毒品和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开展活动。2009年,她创立了“松扎艺术工作室”,继续在中国西南偏远地区处于开展儿童艺术活动,和超过10个民族的数千名儿童上过艺术课。

2014年,傅果生来到缅甸北部军事冲突地带的难民营,希望通过绘画来帮助战区儿童走出心理创伤。图为傅果生在当地的孤儿院转送爱心人士寄来的物资(几箱子旧衣服)。这里的孩子70%都是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

傅果生在难民为了躲避炮弹挖的山洞里拍照,用来做孩子们画画的素材。2017年圣诞节时,难民营附近落了四枚炮弹,伤到了一位难民营小学的女教师。后来,难民们为了保证人身安全,开始挖这种“藏身之所”。

傅果生在教室里把“藏身之所”的照片打印出来展示给孩子们看。大部分孩子都有躲进自己和家人挖的“藏身之所”的经历。

为了不影响孩子们正常的上课时间,傅果生选择在难民营学校放学后和孩子们画画。每次上画画课的时候,学生们在教室内围在一起。

课堂上气氛很活跃。傅果生老师看到一些没有自信下笔的孩子,就上前鼓励,帮助孩子下笔开始画《藏身之所》。

两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画《藏身之所》。

难民营内几乎所有吃穿住行等生活来源,都是来自于社会救助物资。有感于许多难民都是通过按手印来领取物资,傅果生以《维持生命的手指印》为题,带领孩子们进行创作。

下课之后,一名学生迟迟没有画完。傅果生在陪他一起把这幅画画完。

画完之后的丙烯画需要放在教室前的空地上晾干。难民营里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也好奇地过来观看这些作品。晾二十多分钟之后,孩子们的作品就可以收起来。傅果生说,每一幅画都寄托着孩子们的希望。

美术课结束之后,孩子们帮老师把颜料、画纸搬到校门口。

难民营小学附近的一位老奶奶很早便得知傅果生带着孩子们画画的事情,热情地赶来和她攀谈。

图为傅果生在和几名同事去难民营进行家访活动。傅果生的团队招人一直很困难,招聘启示贴出去2个月,只来了3名面试者。她回忆起2014年的一次危险经历。当时团队住在山上的办公室,距离前线只有几公里,战事再起时夜夜听到炮弹声。团队4个人挤在一个屋子里睡觉,为了显得屋内人多,把所有不穿的鞋子都摆在了门口。

两名外国记者来难民营小学采访拍摄孩子们和傅果生老师画画的故事。傅果生也曾有一位法国恋人雨仁,他在北京与傅果生相识,和她一同创立了“松扎艺术项目”,在云南和四川为少数民族孩子做艺术活动。但雨仁不幸在2013年因病去世,留下了傅果生一人继续坚持。

傅果生在整理4年来孩子创作的画作,经过她四处奔走之后,2018年3月在清迈为孩子们策划了一场画展,展出了从17000多幅画里选出的122幅作品。

“战区的孩子们失去了很多,但没有失去他们内心的柔软、对他人的关怀,以及对和平与未来的希望。柔软的才是最有力量的。我希望孩子们能通过绘画把内心柔软的力量带给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柔软。” 在展览现场,傅果生用英语、汉语和景颇语一遍遍地为观众进行讲解,她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了解这些孩子们的经历和生存状况,伸出援手来帮助他们。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