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4位数密码有多少种可能】社会组织呼吁加强治理,控制手游致瘾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网络游戏已经对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部分未成年人严重沉迷于手机游戏。

8月9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建议,相关部门应当尽快针对现有的手机网络游戏开展专项整顿,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的游戏中出现色情、暴力等不适宜他们接触的内容,同时控制手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致瘾性,加强对手机网络游戏周边产品的治理力度。

受访家长:孩子每天玩游戏远超1.5小时

据介绍,本次调研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深度访谈了全国各地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103位家长,同时详细整理了49封来自各地家长给中心的信件,归纳分析了共计152份材料。

一般而言,手机网络游戏会对未成年人每日游戏时长进行限制,但《报告》发现,几乎所有接受调研的家长都反映,孩子每天玩游戏的时长远远超过了1.5小时。这些未成年人主要通过借用其他未成年人的游戏账号、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注册、在网上购买成年人游戏账号等方式规避游戏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的限制。

一些未成年人盗用父母银行账户进行游戏充值

有一些家长表示,孩子会频繁偷用父母的钱在游戏中购买皮肤道具。在他们看来,这不仅给家庭经济带来了直接影响,也会导致孩子的消费观念出现严重偏差。

《报告》显示,还有一些未成年人盗用父母银行账户进行游戏充值,令家庭经济情况雪上加霜。家长们为了挽回经济损失,不得不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整理材料,以期望能够和游戏公司沟通退款。在本次调研数据统计结果中显示,有超过50%的未成年人会因为手机网络游戏充值,10个未成年人充值金额在1万元以上,最高的竟然达14.9万元。

建议接入统一的未成年人网游电子身份认证系统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认为,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亟待国家关注和治理的社会问题。

《报告》建议,应当尽快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网络保护的相关规定。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要求接入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并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登录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并采取技术措施,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每日二十二时至次日八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等。

组织动员开展更多针对未成年人户外活动

同时,《报告》还提出,应当加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进一步细化,它的出台将可以有效地指导相关主体落实其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具体职责,有助于构建高质量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以应对当前复杂的局面。

此外,《报告》建议,国家应当支持、鼓励修建可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户外场地,组织动员开展更多针对未成年人的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未成年人拥有健康体魄的有效方式。针对当前户外场地不足和专业活动匮乏的问题,国家应当积极支持、鼓励户外场地的修建和户外活动的组织。

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

基于当前可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手机网络游戏产品层出不穷,游戏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报告》还建议,相关部门应当尽快针对现有的手机网络游戏开展专项整顿。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的游戏中出现色情、暴力等不适宜他们接触的内容。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手机网络游戏中不得含有引诱未成年人沉迷的设定。但当前手机网络游戏中普遍存在较为明显的诱导性设定,如:每日签到广告、游戏活动广告和通过在线时长提升角色等级的机制等。这些设定在无形中增加了未成年人使用游戏的频率,具有一定的致瘾性。

加强对手机网络游戏周边产品的治理力度

为此,《报告》建议,应控制手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致瘾性。同时,加强对手机网络游戏周边产品的治理力度。

《报告》最后也指出,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单靠个人或者社会一方力量难以有效应对。应当统筹社会各方的专业力量,注重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治理。

调查

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影响到底有多大?

“有的同学有时一天玩8个小时王者荣耀。”“手机被我摔了5、6个,孩子不吃早饭,把钱攒起来买手机,继续玩游戏。”

网络游戏对学生影响较大是社会的普遍共识,但影响到底有多大?记者近日随机来到四川省泸州市展开调研。当地蓝田中学得知记者调研主题后,主动设计问卷在全校学生中进行调查。班主任和家长督促全校2154名学生尽可能参与,共交回1929份问卷。问卷数据显示,两三天玩一次网络游戏的学生占比为26.23%,几乎每天玩网络游戏的占比为11.66%;每天玩游戏时长为1-2小时的占比53.91%,每天玩游戏时长超过5小时的占比达2.28%。

面对这一让人吃惊的数字,学校8年级12班的班主任刘老师直截了当地说:“学生接受调查时肯定有保留,实际情况远远比这个严重,班上60名学生完全不玩游戏的学生几乎没有,可控的有20人!”

过度使用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有双重负面影响。

部分平台青少年模式可轻松绕过。部分App上,用户只需自行输入四位数密码即可自由开启或关闭青少年模式,此模式约束力对自己控制手机的未成年人大打折扣。

记者还发现,登录一些软件时,初次注册并未强制要求实名和年龄认证,易导致用户真实身份与年龄不明。专家告诉记者,当前部分带有一定强制效果的青少年模式大都建立在实名认证年龄的基础上,有的还将模式设置为按用户年龄条件强制开启,但如果年龄等关键信息不明确,青少年模式将形同虚设。

难点

青少年模式效果欠佳“卡”在哪?

记者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了解到,“督促网络平台实施‘青少年模式’并切实发挥作用,推进重点互联网企业专设‘护苗’工作站点”是今年“扫黄打非·新风2021”集中行动的重要内容。受访专家表示,当前部分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效果欠佳存在多方面原因。

流量利益诱惑大,网络平台动力小。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告诉记者,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客观上会带来流量,推高网络平台的广告估值,让其获利增多。如果严格设置青少年模式,就可能直接影响平台获利。“平台往往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漏洞,让未成年用户‘钻空子’”。

现有青少年模式下内容吸引力不强。“目前,青少年模式下内容比较枯燥、单调,难以吸引青少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当前不少平台青少年模式下内容重复度高、可看性弱,难以激发青少年兴趣,更难以真正起到引导其成长的作用。“有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和服务高度匮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蒋俏蕾认为,当下部分平台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像是被逼“交作业”,少有创意和诚意。

制度配套协力不够、平台运营方社会责任心不强。蒋俏蕾等多名专家表示,要完善青少年模式仍缺少一些重要制度配合,比如内容方面更明晰的分级制度、对平台运营方“青少年模式”更具体的评估和追责制度等。

佟丽华说:“希望更多的互联网企业从战略上来思考,自己的平台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发展是否有益?自己的青少年模式到底是真是假?”

建议

跳出产业多方共治 防范网络沉迷需多措并举

专家表示,网络平台不能将打造青少年模式视为应付差事的“公关之举”,应携手监管部门等各主体从内容、技术、机制等方面不断对青少年模式进行优化。

佟丽华、蒋俏蕾建议重视在青少年模式中做“加法”,推动青少年模式下的网络内容创作、输出,真正以未成年人的视角打造“青少年模式”,以健康、有趣又富有教育性的优质内容来解决“青少年不看青少年模式”的现实难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关振宇建议,不能完全指望网络平台自查自纠效果,应用底线思维前置考虑不良信息给未成年人带来的风险,以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持续推进青少年模式完善。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何蕊芳表示,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中形成上网习惯的关键场所,家长要对孩子们上网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学校除对未成年人在校使用手机进行严格管理外,还应与社会各方合力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文化艺术、体育竞技等娱乐活动,让孩子们多一些选择,在现实中找到兴趣点与成就感。

业内指出,网络游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规模可观,如何趋利避害,引导其健康成长,始终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但仍有改进空间。

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彭伶表示,虽然立法一直在完善,但具体措施无法跟上网络的发展,使得实践中的青少年网络沉迷依旧存在,难以根治。例如互联网平台已经普遍采用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仍然能被孩子们找到漏洞,从而避开监督,成功上网。

业内指出,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的多方协作和联动,出台更严格的管理办法,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

彭伶指出,要把牢网络入口关,减少未成年人接触游戏的机会。政府严格履行监督职责,依法、持续对平台监管,对处心积虑突破底线、祸害社会的企业要追究到底。

相关人士建议,除了要求平台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单纯追逐利益,完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完善平台内容审核机制,减少不良信息进入未成年人视野。处罚的力度也要同步跟上。

彭伶建议,家庭也应当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将法律规定的责任落到实处,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家长负有监督责任和表率义务,为孩子树立榜样的同时增强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辨别,配合学校教育使孩子学会正确利用互联网。

统筹:周全

采写:南都记者 蒋小天 刘嫚 李玲 综合新华社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