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孤僻的意思】如何区分自闭症和疑似自闭症的孤僻内向语迟等行为表现

自闭症,有的翻译成自闭症,是医学,更具体地说是精神科学的概念。

可是,很多人用字面意思去理解,以为孤僻的就是自闭、孤独症。就好像没有医学术语时,我们骂人“疯子”,会了点术语,就骂人“神经病”。其实还骂错了,按他的本意,应该是“精神病”。

“神经病”骂得多了,我们也就明白,说话的人不是在做诊断,而是在骂人。很可惜,自闭症、多动症、孤独症……这些术语还没有普及到尽人皆知的地步,所以,很多家长、老师、半吊子专家、蒙古大夫等,本来想说“这孩子行为怪癖、孤独、内向”,图了方便,或者想彰显专业性,或者就是凭空猜测、不求甚解,给人家贴上“自闭症”的标签。这种情况不仅有,而且很多。

所以,强烈呼吁:打击误诊!坚决反对贴标签!揭批假机构以商业盈利为终极目的的对自闭症的炒作和对自闭症患儿家长的欺骗!

那么,怎么区分自闭症和疑似自闭症的一些言行表现呢?我国和国际上都有诊断标准,诊断标准本来是给专业人士看的,有专业资格的人才可以根据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可惜,很多人迫不及待地从网上下载了诊断标准,就开始按字面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给别人做诊断了。也有一批人,根据诊断标准的字面意思和自己的理解就开始批判诊断标准了。

下面就常见的几条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A. 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社交与情感的交互性的缺陷,包括,例如,异常的社交行为模式、无法进行正常的你来我往的对话,到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感受偏少,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会交往。

2. 社会交往中非言语的交流行为的缺陷,包括,例如,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之间缺乏协调,到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异常、理解和使用手势的缺陷,再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交流。

3.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包括,例如,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行为,到难以一起玩假想性游戏、难以交朋友,再到对同龄人没有兴趣。

B. 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包括在现在或过去有以下表现的至少两项(所举的例子只是示范,并非穷举):

1. 动作、对物体的使用、或说话有刻板或重复的行为(比如:刻板的简单动作,排列玩具或是翻东西,仿说,异常的用词等)

2. 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或者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有仪式化的模式(比如:很小的改变就造成极度难受、难以从做一件事过渡到做另一件事、僵化的思维方式、仪式化的打招呼方式、需要每天走同一条路或吃同样的食物)

3. 非常局限的、执着的兴趣,且其强度或专注对象异乎寻常(比如,对不寻常的物品的强烈的依恋或专注、过分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4. 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过低、或对环境中的某些感官刺激有不寻常的兴趣(比如:对疼痛或温度不敏感、排斥某些特定的声音或质地、过度地嗅或触摸物体、对光亮或运动有视觉上的痴迷)

曾经有个家庭,经朋友介绍,带着2岁半的男孩来找我给看看。我安排他们一家在公园见。正好公园里有一个妈妈带着一个马上三岁的男孩在玩,这个疑似的孩子就过去,凑在那个孩子旁边一起玩。孩子的妈妈说,你看,他主动过去玩的,怎么是社交不好?

这是误解了社交—社会交往的含义。大多数三岁以下的孩子确实是凑在一起玩而已,没有表现出多少社会交往与互动,所以普通人难以觉察出异常。但是,没有表现出社交行为和有没有社交意愿是两回事。我做的试验是这样的:我作为陌生人,非常和蔼可亲,还拿着玩具,还特别有玩的主意和花样,靠近这两个孩子,主动跟他们说话,并提出跟他们玩。两个孩子被我打扰了,都表现出一愣,疑似的孩子迅速被我的玩具吸引,伸手拿玩具。正常的孩子先瞄了我一眼,露出迟疑的表情,又看了一眼玩具,露出好奇开心的表情,然后看得出他在思考和做选择,到底跟不跟我玩。我这时更靠近了一步,把玩具递给他。这孩子反而扭头跑了,跑出几步,觉得跟我的距离安全了,站住,又瞄我一眼。看见我在看他,迅速把眼神收回,装作不看我,对我不感兴趣。等我把注意力放在另一个孩子身上,跟他玩时,他一直远远地看,眼神里流露出他在观察,在衡量,后来他有了选择,往我们玩的地方慢慢一步步靠近,脸上的表情随着我们玩的情节而变化,有高兴,有羡慕,有兴奋,有渴望。

如果仅从外表看,那个正常的孩子才不社交呢,见到我就跑了,我那么友好可亲,还拿着玩具。反而是疑似的这个,多合群啊,跟我玩儿。其实,跑掉的孩子才是正常孩子的反应,孩子脸上藏不住事儿,他的心理过程,就是我刚才描述的那些情感的、思维的、选择的等等,清晰可见,而且与他的行为表现一致。疑似的孩子虽然在拿玩具前也瞄了我一眼,但是看我与看玩具没有什么不同,没有对陌生人的斟酌。

也有的孩子不怕我,直接接玩具和我玩,但是也能从孩子的眼神看出,他是考量过这个陌生人的,仍然能看出孩子对环境和他人的评估以及之后做的决定。

下面说交互。我让孩子的爸爸跟孩子正玩的高兴时突然生气。正常的孩子会显示惊讶,然后疑惑,然后或者装看不见走开或者也发脾气,也有的孩子跟爸爸关系好,会去试探爸爸、哄爸爸。疑似的那个孩子漠然地看看爸爸,就转身去找妈妈了,脸上的表情一点变化都没有,而且看得出,不是掩饰的好,而是真的没有表情,背后没有内心活动。孩子的妈妈拿出我预先嘱咐带的孩子爱看的书,孩子就要讲。妈妈把书递给我,说:“阿姨讲得好,我们都可喜欢听阿姨讲了。请阿姨讲。”这个孩子充耳不闻,把书抢过来往妈妈身上推,一边哭闹。奶奶说:“这个孩子脾气倔。”如果是正常的脾气倔的孩子,听了妈妈的话,会有一个内心的评估,表现是会有迟疑,会瞄我一眼,这个孩子一点这样的表现都没有。就是只认准我想要做的事。刚才描述的这些表现都是单向的,不是交互活动,更不是发起或回应一个社交活动。

妈妈开始给这个孩子读绘本。必须一字不差地读。一般父母给孩子读故事时,都会有点小的发挥,这个孩子不允许有任何偏差,而且,看的出来,他没有在一边听一边脑子里有对情节的想象。相反,他的表情根本不会跟着情节、妈妈的语气变化,只关注妈妈说到的图形和颜色,他就去指书上相对应的图形和颜色。他不是在听故事,不是欣赏、想象、沉浸在故事中,而是只关注图形和颜色。这是缺乏想象力和行为刻板、兴趣狭窄的表现。这个疑似的孩子后来被确诊为自闭症。

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只喜欢玩汽车,或者只喜欢粉色和芭比娃娃,兴趣单一,开始我家孩子不是自闭症。没错,那叫兴趣单一,兴趣不广,但不是诊断标准中说的兴趣狭窄。

还有一个快五岁的、说话说得还好的孩子,只喜欢火车模型。我告诉他我可以给他一个火车,他说好吧。我说你要给我一样东西交换,他说不行。我说那我就也不给你火车了。他说不行。我说那你给我一个东西吗?他说不给。我说我还是决定给你一个火车。他说好吧。我说可是我又不想给了。他说不行。我一秒没停地不断重复这样的话重复了5、6遍,正常的孩子早烦了,不理我了,脾气坏的没准还要骂我。可是这个孩子就一直面无表情地跟我重复。我说给,他就说好吧。我说不给,他就说不行。他无法判断我是在说着玩还是真的。这就是对别人语言背后的意义、情感关系、暗示等无法理解和把握。另外,他只有说自己想说的事情时说得还可以,却无法跟我有来有往地对话。不是他不想、不愿意跟我对话,而是真的不会对话,因为他无法理解我在对白中的假设、条件、语气感情等。

好几个案例都有对声音特别敏感的现象。一个孩子的姥姥说,厨房里微波炉“滴”的一声,他就听见了,学说“滴”学半天。另一个孩子,在公园里,远远听见有人在练习吹号,他循着声音过去,正常的孩子会不断打量号和吹号的人,表现出兴趣。这个孩子看到了就走了。这就是局限的兴趣。

会不会说话也不是诊断标准。曾经有个妈妈,孩子两岁了还不说话,有些慌了,带孩子来见我,结果,这孩子的手势、身体语言、表情动作,就是个小人精,就差不说话。虽然不说话,但我俩交流得好极了,她也懂我,我也懂她。

例子是举不完的,而且,没有实际的录像,只靠我的描述,也不容易让人理解。就像在岸上怎么说,也不知道游泳是怎么一回事一样。只有亲眼见到自闭症孩子,试着跟孩子交往一下、对话一下,就会明白了。

眼为心苗,一个简单的办法是看孩子的眼神和表情。自闭症孩子是根本就没有、不会、不能社会互动、理解对方情感以及语言背后的暗喻、情绪、正话反说等。正常的、由于养育方式不当或者创伤造成的孤僻、内向、社交退缩、不爱说话,能看到眼神流露的畏惧、厌憎、冷漠、怀疑等情绪,是知道有他人有群体的存在但自己选择不去接触参与。这与自闭症患儿对他人和群体视而不见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家长真的心存疑惑,请一定带孩子到儿童医院神经科、心理精神科或者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儿科检查、诊断。其他的人没资格说你的孩子是自闭症,也没资格说你的孩子不是自闭症。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