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斑鳢】乌斑鳢(乌鳢×斑鳢)苗种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

乌班杂交组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与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惠农水产种苗繁殖场合作,以田螺为母本,以斑为底本杂交获得的养殖新种。

201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登记号为GS-02-002-2014。乌斑杂交鳢母本乌鳢来源于山东省微山县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省级乌鳢良种场),再经过2代群体选育;父本斑鳢来源于广东地区养殖和野生亲本,经过4代群体选育。经过2011年到2013年的养殖中试,新品种生长速度较乌鳢(投喂冰鲜鱼)高24.7%,较斑鳢高70%以上,较斑乌杂交鳢(斑鳢♀×乌鳢♂)高20.1%;耐低温能力优于斑鳢和斑乌鳢,与乌鳢相当,能在北方地区冰封池塘中自然越冬;全程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抗病力强,生产中养殖成活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该新品种已在广东、山东、陕西、福建、浙江、湖南、重庆等地推广养殖,效益显著,在广东地区亩产可达5-8吨以上。由于新品种的耐低温特性能力与乌鳢相当,其在南方地区其生长期有所延长,适宜养殖区域扩大至北方地区,适合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广养殖。为了让更多生产者了解和掌握乌斑鳢的养殖技术,本文从乌斑鳢的杂交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病害防治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杂种繁殖

1、亲本来源与选择

乌斑鳢的亲本来自于乌鳢和斑鳢两种不同鱼类,母本乌鳢一般选择来源于山东、湖北或湖南养殖的体质健壮,无伤、无病的雌性个体,年龄必须在2龄上,体重以1.5-2.5斤为宜;父本斑鳢一般选择来源于广东池塘养殖的体质健壮的雄性个体,年龄在1龄以上,体重1斤以上最好。

1)乌鳢的形态特征和雌雄判别

乌鳢体呈圆筒形,背缘、腹缘较平直,头尖长,后部渐隆起。体披中等大圆鳞,呈灰黑色,头、背部暗黑,腹部灰白。体侧有不规则黑斑,体侧黑斑跨过侧线,斑纹交错明显;头侧自眼到鳃盖后缘有2条纵行的黑色条纹;头背面自眼间隔起有显著的“八”字形斑纹。

乌鳢亲鱼的雌雄鉴别可用以下方法:雌鱼体型较肥胖,胸部鳞片灰白,腹部无黑斑、体色稍淡;背鳍上斑点较大,模糊、排列不规则、呈半透明淡黄色,腹鳍灰白色,尾鳍上有两条黑色斑纹;成熟时腹部膨大、松软,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大而突出,圆形、粉红色。雄鱼体型较瘦长,胸腹部有较多灰黑色花斑、体色较深,背鳍上白圆点较多、自下而上排列整齐,腹鳍蓝黑色,尾鳍上有三条以上的黑斑纹;生殖孔较狭小。

乌鳢

2)斑鳢的形态特征和雌雄判别

斑鳢身体前端圆筒形,背、腹缘较为平直,尾柄较粗短。头大而宽钝,眼在头的前半部,后鼻孔圆形。头、体均被中等大的圆鳞,头部鳞片呈骨片状,头部骨片最大。体灰黑色,腹部灰色,背部与头部颇暗;体侧黑斑不跨过侧线,呈上下两行排列,尾鳍基部有一条或两条跨过整个尾鳍基部的弧形斑纹,腹部有1纵行灰黑色斑点。头顶从前向后有“一八八”形显著斑纹。

非繁殖季节,斑鳢雌雄性别较难判别,可按下面方法初步辩认:雌鱼腹部呈灰白色,腹鳍条亦灰白色,胸部无黑斑,颜色较浅,尾鳍上具2列黑斑;雄鱼腹部和腹鳍条呈蓝黑色,胸部有很多斑点,颜色较深,尾鳍上具有3列以上黑斑。在繁殖季节,雌鱼腹部膨大,松软,轻压腹部感觉柔软且有弹性,生殖孔大而突出,粉红色;雄鱼腹部较小,身体瘦长,生殖孔小而微凹。

斑鳢

2、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是杂交繁殖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的高低。亲鱼培育最好在上一个年度十一月开始,乌鳢和斑鳢必须分开培育,做好隔离措施,严防两种亲鱼混杂。

1)乌鳢亲鱼培育

培育乌鳢的亲鱼池应靠近水源,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和交通条件便利。池塘面积2-3亩,以长方形、东西走向最佳,水深1.5-1.8m,底部淤泥少于20cm。亲鱼放养前先进行鱼塘清整,然后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消毒。乌鳢亲鱼的放养密度为800-1200公斤/亩,下塘前用3%的食盐水浸泡5分钟。

乌鳢亲鱼不摄食配合饲料,主要投喂冰鲜鱼或野杂鱼,投喂量视摄食状况和天气情况适当调整。当水温低于15℃时,不需投喂;水温在15℃-20℃范围内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3%;当水温升至20℃,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分上、下午2次进行。投饵应坚持定点、定时原则。第二年春季,当水温升至23℃时,投喂改为2天1次,投喂量也改为2%-4%。在临近繁殖的前1个月开始,每隔3-4天冲水1-2个小时。在整个培育期间,如水质恶化,用生石灰30-40斤/亩全池泼洒或加注新水。

2)斑鳢亲鱼培育

斑鳢亲鱼的放养方法与乌鳢相同。饲料投喂以含蛋白质40%的配合饲料为主,间中投喂一些冰鲜鱼效果更好。斑鳢在水温低于18℃时很少摄食,不需投喂;当水温在18℃以上时,由于投喂的配合饲料是浮性料,容易观察,可根据亲鱼的摄食状况适当调整。亲鱼在繁殖前1个月开始停喂,每隔3-4天冲水1次。在整个培育期间,如水质恶化,用生石灰30-40斤/亩全池泼洒或加注新水。

要搞早繁苗的亲本培育池可搭塑料大棚保温,促进亲鱼性腺提前发育,于春季4月初便可开始催产繁殖。

3)催产配对

催产是人工繁殖的重要手段,在繁殖季节,选择合适的催产药物和剂量,促使亲鱼在人为条件下和同一时间段内产卵、受精,是规模化苗种生产的必要条件。乌鳢繁殖的合适水温是22-28℃,而斑鳢繁殖的合适水温一般在25-30℃,要使乌鳢和斑鳢的性腺同步成熟,催产水温最好人为控制在26-29℃之间。

人工催产的第一步是选择成熟度发育较好的亲鱼,雌性乌鳢腹部膨大松软,卵巢轮廓明显,中央出现凹沟,生殖孔外突,大而呈粉红色;成熟雄性斑鳢身体腹部较小,背、尾鳍较大,胸、腹部鳞片呈灰黑色,生殖孔小而微凹,微呈粉红色。按1:1的比例选取雌雄亲鱼分别置于水池暂养一天,然后进行配对催产。

用于催产乌鳢的药物有鲤鱼脑垂体(PG)、地欧酮(DOM)、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从我们的研究结果看,采用混合使用效果较好,一般每公斤注射剂量为:6mgDOM+12ugLRH—A+400IuHCG。采用2针注射,第一针注射量为总量每公斤注射4ugLRH-A,10-12个小时后注射第二针;雄鱼的催产剂量为每公斤4ugLRH-A+200IuHCG,在雌鱼第二针注射后3个小时后注射。以上药物的用量在生产实践中需结合不同亲鱼的成熟状况适当加减,切忌千篇一律,否则会影响产卵率和受精率。

注射后的亲鱼置于规格为60×60×60的小格水池或长80cm,宽60cm,高40cm的泡沫箱中,雌雄亲鱼按1:1配对放入其中,每格1对,水深30cm,水温调控在26-29℃.盖好箱盖或用木板盖好水池,防治亲鱼发情跳出。箱盖须预先开一个直径为3-4cm的小孔,以便箱内气体交换和生产者观察亲鱼产卵情况。

4)受精卵收集与人工孵化

亲鱼第二针催产后,效应期一般为18-22小时,亲鱼产卵需在安静和弱光环境下进行,产卵其间应尽量避免在其旁边走动或喧哗。

亲鱼产卵后,卵子漂浮于水面,可用电筒沿箱盖小孔照射观察。收集受精卵开始于产卵后3-5个小时,用小网抄捞起浮在水面的受精卵放入孵化水池中孵化水池的水深在20-30cm即可,放卵密度为3-5万粒/m2,要求保持水温在26-29℃之间,微流水孵化最好。亲鱼产卵后,最好用3%的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然后放回池塘养殖。广东有些繁殖场一尾雄鱼连续配对雌鱼催产繁殖3-4次,产卵率和受精率未见不良反应,较大提高了雄鱼的利用率。

受精卵经26-30个小时孵化出膜,仔鱼开始漂浮于水面,尔后随着卵黄的缩小和油球的消失,逐级沉底集群,少数不能沉底的仔鱼为次鱼,用小抄网捞起弃掉。此时只要保持水质良好就可,不需要特别管理。仔鱼出膜后4-5天可以开口摄食,进入苗种培育阶段。

二、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是指从刚开口的仔鱼培育到体长10cm以上鱼种的过程,根据食物的差异又可分为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两个阶段。苗种培育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鱼种培育阶段,鱼苗处于驯食期,容易产生病害和大小差异引起自相残杀,因此苗种培育阶段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鱼苗培育

目前幼苗培育采用较多的是池塘培育模式,它具有培苗数量多、操作方便等优点,非常适合规模化生产。池塘培育的关键是鱼塘的准备工作,池塘面积以小于5亩为宜,淤泥要求不超过20cm。清塘准备工作在鱼苗下塘前7天开始,首先清除池塘四周的杂草,将塘水抽出,池底用生石灰和硫酸铜彻底消毒,随后投放用微生态制剂发酵过的花生麸或豆粕,用量大约为每亩20公斤,然后用40目的网纱沿塘基四周围住,防治敌害生物进入。放苗前3天注入新水60-80cm,进水口须用120目网纱过滤,杜绝野杂鱼或敌害生物进入。注完新水后开启增氧机搅动池水,目的在于培育浮游生物。经过3天培水,池塘中开始出现大量浮游生物,这个时间就是幼苗下塘的最好时机。鱼苗下塘前应先试水,确定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才可放苗。池塘培育的放苗密度为每亩放苗10-15万尾,鱼苗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不需投饵。为持续保持培育池内浮游生物的丰度,投入鱼苗第2天开始每天向池塘中泼洒用EM菌发酵过的鱼糜,参考用量为1-1.5公斤/亩。如发现培育池内浮游生物不足,应及时补充饵料,每天每万尾鱼苗投喂0.5kg大型浮游动物或适量水蚯蚓。下苗后第五天开始加注新水,每3天1次,每次加水10-15cm。

当鱼苗长至3cm左右时,应及时进行分养。分养时,选择天气晴朗的清晨进行全池拉网,鱼苗经过筛计数后按规格大小进行分池饲养,进入鱼种培育阶段。

2、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指从3cm左右的鱼苗培育到10cm以上、完全摄食饲料可进行成鱼养殖的鱼种的过程。鱼种培育一般采用土塘培育,也可采用网箱培育。土塘培育操作方便、生产规模大,下面着重介绍土塘培育的方法。

1)培苗塘

池塘面积以4-6亩为宜,淤泥≤20cm,备有进、排水系统;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鱼苗下塘5天前应清整池塘,割去塘边杂草,用生石灰和茶麸处理底部,然后用20目网纱沿塘基围上1个长约15米、宽8米的长方形,网纱的底部要埋进泥中,上部要高于将来加水后水面20cm以上,之后用40目网纱过滤进水,水深1.2-1.3m,在塘中央设置增氧机1部。鱼苗投放前一天应试水,确定水中没有毒性方可放苗。

2)鱼苗投放

投放的鱼苗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放苗密度以每亩放苗4-5万尾为宜。放苗时水体温差要求不能高于3℃。将鱼苗运至培育池边,用2%盐水浸泡消毒3-5分钟,放进用网纱围住的区域。

3)投饵驯食

鱼苗下塘后第一天停食,第二天开始驯食。为了方便驯化,可用木头和木板搭建驯食台,从塘基向水中延伸2m,高于水面20cm-50cm即可。驯食开始时的饵料由浮游动物或水蚯蚓与鱼糜(野杂鱼、虾或冰鲜搅碎)混合而成,人蹲在驯食台上向水中投放饵料,吸引鱼苗前来摄食。刚开始鱼苗不太习惯吃死食物,驯食者要有耐心,投喂时间长一点,尽可能让多一些鱼苗吃到食物。第二天或第三天开始逐渐减少饵料中浮游动物的比例,增加鱼糜的份量,慢慢过度到全部为鱼糜。等鱼苗习惯于摄食鱼糜后,在鱼糜中添加少量乌鳢幼鱼粉料拌混成团状投喂,以后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饲料量,减少鱼糜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饲料。在此阶段每天投喂次数6-8次。

鱼苗经过8-12天的驯食已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这时可以根据鱼苗的口裂大小转投粒径合适的颗粒饲料。投喂方法是每天投喂3-5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8%-10%,刚转颗粒料时要先用水把颗粒泡软,以后逐步缩短泡水时间完全过度到干饲料。

整个驯食过程要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原则,不得投喂任何鲜活食物,以免影响诱食效果。此外应在饵料中定期加入少量大蒜素,以防止由于食物转换可能产生的肠胃炎病害。

4)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是鱼种培育的重要环节之一,鱼苗经过驯食后,由于摄食程度不同,会产生大小差异,应及时进行规格分离,在苗种培育阶段每隔3天就要把不同规格的鱼苗进行分养。筛选后的大小两种规格的鱼种,按照“分小留大”方法,把小规格鱼种分到空塘养殖;大规格鱼种再用鱼筛筛去少部分特别大规格的鱼种后,其余留在原塘养殖。具体分养次数视实际养殖情况而定,一般鱼种规格达到10cm就可直接进行成鱼养殖。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苗种的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当天气闷热或水温过高、过低时,应适当减少投饵量。

水质管理是也是鱼种培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池塘中每天投饵量大,排泄物多,池水极易过肥,引起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溶度升高,产生病害。因此,经常加水或施放微生物制剂可改良水质条件,促进苗种生长,减少病害产生。

三、成鱼养殖

1、池塘条件

成鱼养殖池以土池为好,土池造价低,且适合于鳢科鱼类的生活习性,同时也便于调节水质。水面一般4-6亩为宜,水深1.5m以上,池底有10-15厘米淤泥,鱼池四周环境安静,排灌方便。种鱼下池前,要将鱼池彻底排干晒底,用生石灰和茶粕清塘消毒,池水pH值要求为7.2-8.0,透明度为30-40厘米。每个鱼塘配增氧机1-2部。

2、鱼种投放

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5-8月,鱼种投放前一天应试水,确定水中没有毒性方可放苗。鱼种要求已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体全长在10cm以上,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无病。放苗前鱼种先用3%盐水浸泡消毒3-5分钟,放养密度一般为8000-12000尾/亩。

3、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以专用配合饲料为主,蛋白质含量范围38%-40%,颗粒直径视鱼体大小灵活调整。投饲分上、下午2次进行,日投饵量视规格大小而定,参考表1;阴雨天气或水温低于18℃时应酌情减少投料量。投饲应坚持“定时、定点、定质”三原则。

表1鱼体规格与日投饵量参考

4、日常管理

1)每天清晨巡塘,观察水质变化及鱼的活动情况,发现浮头或鱼病应及时处理。

2)每15-20天注水一次,使池水保持在1.5m以上,同时施放少量复合微生物制剂(EM液)帮助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质。

3)每15天杀菌、杀虫消毒各一次。

4)当池水pH值在7.0以下时,可全池泼洒生石灰调高pH值,每次用量为30-50斤/亩。

5)每亩应配套放养鲢鱼、鱅鱼各60尾,以控制浮游动物过度繁殖而影响水质。

6)漂浮于池面的垃圾、病死鱼要天天捞除,并挖坑深埋。

7)下雨天要严防池水溢堤逃鱼。

【关键字】:乌斑鳢 苗种 繁育 健康 养殖 水产养殖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