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的食品操作,“假鸡蛋”是一个不缺席的传说。多年来,经常在网上和小广告上看到制作假鸡蛋的训练。
网上还有许多活灵活现的视频,宣称遭遇了假鸡蛋。谁要是说“假鸡蛋不存在”,总是会被群起而攻之,轻则被骂“孤陋寡闻”,重则被骂“为不法商贩辩护”。
首先,有两点事实需要指出:
1、 各新闻中出现的“假鸡蛋”只要被监管部门介入检测,结果够被证实是“异常的真鸡蛋”。异常,是因为与正常的鸡蛋不同;真,是因为的确是母鸡下的。
2、 有一些机构(比如果壳网)悬赏征集假鸡蛋,只需要提供一枚假鸡蛋即可获得不菲的奖金,但迄今为止没人应征。
其次,从技术角度:生产“假鸡蛋”不现实
传说中的假鸡蛋一般是这样的:用海藻酸钠做蛋清,用海藻酸钠、色素和碱做蛋黄。这些物质做出来的东西,最多只能在外观上“象”,但一加热就原形毕露。蛋清是无色粘性溶液,稍微一加热就凝固,而海藻酸钠是不行的。
假鸡蛋最大的难题是蛋壳。要得到无缝平滑的外壳,不可能先做好蛋壳再把蛋白蛋黄“装”进去,只能是在“蛋白表面”形成外壳。要让海藻酸钠做成的“假鸡蛋”保持蛋的形状,直到在表面上形成足够后的沉淀,技术难度实在太高。在所有的“假鸡蛋生产技术”中,都对此讳莫如深,有记者花钱卧底,也没有学到。
第三,从经济角度:生产“假鸡蛋”,难以赚钱
鸡蛋是一种日常消费品,单价并不贵。要靠它赚钱,必须要有回头客。前面说了,即便能做出外观能够“乱真”的假鸡蛋,只要一下锅就露馅了。传说中的“假鸡蛋”之所以要做出蛋黄、蛋白,显然也是不想露馅。如果只是一锤子买卖,那么完全不用做出蛋白蛋黄,随便在蛋壳里装点什么都可以。
另一方面,虽然那些制造“假鸡蛋”的原料很廉价,但是并没有机器来制作“假鸡蛋”。尤其是蛋壳,即便做也跟做工艺品差不多麻烦。按照鸡蛋本身的价格和目前工人的工资,制作速度的有多块才能赚到钱?
有记者经过深度调查,认为“制作假鸡蛋只是通过培训牟利的骗局”。这,应该就是假鸡蛋的真相。
那么,视频中的橡皮蛋是怎么回事呢?
就像哺乳动物可能产生畸形的后代,母鸡也可能下出异常的蛋。
“橡皮蛋”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异常,其产生有几种可能:
正常的鸡蛋如果在低温下保存时间过长,蛋黄可能变硬。
鸡饲料中棉酚含量过高。有许多鸡饲料会用棉籽饼作为蛋白质来源。棉籽中含有一种叫“棉酚”的色素,低含量时对鸡蛋没有影响,含量过高就会产生橡皮蛋。棉籽饼中的棉酚含量波动比较大,如果把握不好,就有可能导致“加得过多”。
除了棉酚,某些植物中含有其他可能导致橡皮蛋的物质,比如“类环丙烯脂酸”。所以不吃饲料的走低鸡,如果碰巧吃了很多含有这种物质的植物,也可能会出现橡皮蛋。
最后,真鸡蛋≠合格鸡蛋
只要是鸡下的蛋,我们都得承认它是“真鸡蛋”。但真鸡蛋并不意味着一定合格,如果鸡饲料异常,或者鸡的身体病态,就可能下出各种异常的鸡蛋。除了前面所说的棉酚和“类环丙烯脂酸”,药物、杀虫药、高温下保存时间过长、缺钙、单宁酸太多,都可能导致鸡蛋异常。这些异常可能是蛋黄颜色不均匀,还可能导致蛋白发红。当人们看到这些异常的鸡蛋,也就经常把它们当作“假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