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蛋黄多肽】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保健品都去哪儿了?

最近冬虫夏草因“金牌”事件和老年人系列消费不满,保健品市场一下子开始吸引眼球,猛刷新闻头条。

从几年前纳豆、褪黑素、葡萄籽精华,到最近的玛卡、酵素、小麦草、月见草、大蒜素、奶蓟、氨基葡萄糖酸等等,层出不穷的新型保健成分让人眼花缭乱。

但要说到保健品市场,今天真能让网友长长见识,这现实中的闹剧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保健品商家是怎么忽悠怎么来,充分发挥想象力,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有些保健品的疗效更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让所有医生都失业,让垂死病人惊坐起。

补脑!补铁!补钙!补虚……作为一个参加过中考、高考,如今家有老下有小的80后,从小到大的记忆当中的少不了那些风靡一时的保健品。小编带你来看看!

继提示冬虫夏草“砷”含量超标风险之后,国家食药监总局在今年3月4日又下“金牌”——叫停了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的试点工作。这一通知的出台,意味着冬虫夏草全面将退出保健食品市场。

作为一款缓解疲劳、增强精力的保健品,玛卡(玛咖)却因为壮阳的用途而风靡起来。它蹿升主要是因为“壮阳”“改善性功能”等概念被商家包装炒作,从而得到消费者的追逐热捧,虽然这一概念目前在电商及终端销售中仍是主打概念,但有部分消费者已认为是“不靠谱的炒作”。

资料显示,在当前流通领域中,玛卡于2011年5月被原卫生部批准作为新资源食品,目前玛卡原料及萃取产品主要以保健食品的名义在中国上市流通。

前些年在云南近乎疯狂的玛卡产业,正面对一场重大的市场危机。2015年2月4日及2月11日,当时玛卡价格按照品种和规格的不同,价格也在400元/千克至3000元/千克不等,而在国内部分城市,玛卡终端售价动辄每千克上万元。如今,市场冷冷清清,价格按品种差异普遍集中在300元/千克至900元/千克。

另外,有部分连锁药店中药饮片柜台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从去年8月起,药店已无原只玛卡销售,取而代之的是玛卡类保健品,价格在300至400元不等。

种植过度造成的价格大跌,把整条产业链推到了岌岌可危的悬崖上。

2014年的时候,某号称“中国食品饮料产业的领军企业”的公司重磅推出了“富氧弱碱性水”,宣称“采用尖端锁氧技术”“产品中的溶解氧含量为普通饮用水的6-10倍,可有效补充人体所需氧气”,通过喝这种水,“即可通过消化道粘膜渗透方式吸收水中的高浓度氧气,达到高效、简便、无毒副作用的补氧”。

然而,不管是“富氧”还是“弱碱”,都不是什么“新技术”。在国外,此类产品早已出现过。就像该企业的新闻稿中说的那样,“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流行一种十分特殊的含有大量活性溶解氧的高氧水”。不过,这个新闻稿没说的是,在美国推销这种富氧水,是会被起诉的。因为不管是“富氧”还是“弱碱性”,都没有科学依据,而且被科学界反复辟谣。

爱碧丽

2013年11月,打假人士方舟子质疑林志颖“爱碧丽”胶原蛋白饮品是代工产物,并指其存在宣传欺诈行为。林志颖方面昨晚回应称,公司合法,产品没有问题。而专家则认为,胶原蛋白美容产品均是骗人的。

“蛋白质经过口服进入肠道内,最后都会分解成氨基酸和小分子的多肽,不可能吃了胶原蛋白产生的氨基酸就会定向地去补充胶原。”微博的科普人士@烧伤超人阿宝(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医生)称,吃胶原蛋白也不能帮助人体合成胶原蛋白,所以所有口服的胶原保健品全部是骗人的。

左旋肉碱

2010年,在湖南卫视西木博士推荐左旋肉碱减肥之后,很多中国用户开始使用左旋肉碱减肥,但是失败例子很多,甚至产生“左旋肉碱副作用”。

那么左旋肉碱是什么东西呢?它最初是从肉里分离出来的一种有机化合物,所以把它叫做肉碱。这种化合物有两种相似的结构,就跟左手和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又不重叠,分别叫左旋和右旋。只有左旋的那种肉碱在人体里才有功能。左旋肉碱分布在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中,和人体对脂肪的利用有关。如果没有左旋肉碱,人体就无法燃烧脂肪。

减肥专家兰教授发现所谓“左旋肉碱”,其实并非纯的左旋肉碱,而是添加了多种中草药。其中,有抑制食欲的药物,会导致恶心;有清泄的药物,会导致拉肚子;还有一些兴奋药物,会导致失眠。因为整个产品中,中草药占据很大比例,左旋肉碱少得可怜,所以服用了不减肥是情理之中。

蛋黄多肽

2010年初,从鸡蛋黄通过酶解得到蛋黄中的活性物质---蛋黄多肽,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它的延伸保健品号称来自美国,能增高养生。

蛋黄多肽(BONEPEP)就是提取自鸡蛋黄的一种的功能性物质,鸡蛋黄中含有促进骨骼成长的成分,通过特殊技术将其提取并制造而成的产品称之为蛋黄多肽。其作用有:(1)对儿童,可以通过增加造骨细胞的数量,强化骨骼生长动力,摄取促进骨形成的钙、胶原等成分帮助孩子长个子;(2)对成人,通过促进造骨细胞作用,促进骨质积累,在30岁前能提高最大骨量,预防骨质疏松。 (3)对老人 ,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促进造骨细胞生产,恢复骨骼原动力,减缓骨质流失,帮助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病期。

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很初步,广告很夸张”的保健品。作为科学研究对象,“蛋黄多肽”有相当的价值。不过,有研究价值跟打着它旗号的商品是两回事。根据目前的信息,这个“蛋黄多肽(BONEPEP)”产品可能存在应用前景,但功效如何尚存争议。

固元膏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一种名为“固元膏”的养身膏方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不但超市有成品销售,不少养生达人更是在超市或者药房买回原料,亲自动手制作固元膏。

固元膏申请的是食品许可(食品生产许可证号:QS3208 2401 0896)。也是就是说,固元膏确实跟蛋糕、冰激凌一样,只能作为食品来生产和销售。按照国家法律,食品不能宣称“保健功能”。把固元膏当作保健品来推销的行为,已经是违法行为。而且,在固元膏的“功效”中,有大量“治疗、缓解”疾病的宣传,已经属于“疗效”。不仅是食品,即使是“保健品”,宣传疗效也是非法的。如果在美国,这种行为会被FDA追究制止。

对于传说中固元膏的神器效果,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表示如果按照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要说一种东西有什么作用,得有一个客观的可以检测的指标。“固元膏”说的补血补肾固元,其中的“血”和“肾”本来就跟现代医学里的“血”和“肾”不是一回事,“元”就更不知道是什么。既然没有一个客观的指标,这些神奇的作用也就无法检测。现代科学中也有把主观感受作为衡量指标的,但是这样的效果就更需要对照实验来确定。

2006年,相声演员郭德纲因其代言“藏秘排油茶”广告遭遇诉讼。

葡萄籽保健品

在各种保健品中,葡萄籽提取物是极具号召力的一种,直到最近仍然有大批“拥泵”。

2005年的时候,葡萄籽保健品在国内的超市里卖得非常红火,而且大部分打着“产自美国”的旗号。广告中的功能从降血脂、降胆固醇、抗癌到美容、抗衰老等等,几乎是各种时髦的功能都贴在它身上。广告做得再热闹,也代替不了科学事实。葡萄籽提取物的那些“功能”,靠谱程度有多高呢?

因为葡萄籽提取物有那么多抗氧化成分,对人体是不是真有保健功能也就引来了科学家们的许多关注。实验发现,人们吃下葡萄籽提取物之后,血液中的抗氧化剂含量显著增加了。也就是说,葡萄籽提取物中的抗氧化成分,的确可以被人体吸收。

这自然让商人们很兴奋——“能够被吸收进入血液”这一点,可以让更多的人掏钱了。法国人喜欢美食,吃的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不少,得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却比其他国家要低——这个现象被称为“法国悖论”。对这个悖论的一种解释是法国人喝葡萄酒很多,其中含有的类黄酮成分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胆固醇,从而保护心血管。葡萄籽提取物中含有大量的类黄酮以及其他抗氧化剂,也就被演绎成可以“保护心脏”。不过,这基本上是一种臆测,迄今没有什么实验证据——把“法国悖论”归结于葡萄酒本身就不靠谱,因为和葡萄酒一样含有类黄酮就说它能够“保护心脏”,就更不靠谱了。

乳清蛋白粉

近5年来,喝羊奶粉的风潮突然流行起来,各种带有诱惑性的宣传语扑面而来,让众多家长趋之若鹜。其中,很多是加了牛的乳清蛋白粉。

乳清蛋白粉一直是一种受大家追捧的保健品,广告也宣传这是种珍贵而优质的蛋白质。乳清蛋白是优质蛋白不假,它被广泛用于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健身爱好者服用它还可以促进肌肉生长。但它并不像广告宣传的那么珍贵,制作奶酪时的下脚料乳清就是乳清蛋白粉的原料。而且对于饮食正常的成年人来说,这个乳清蛋白粉的性价比并不高。

乳清蛋白粉,顾名思义,就是来自于乳清的蛋白粉。那么乳清是什么呢?实际上,乳清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有时候你打开一杯凝固型酸奶,里面那些浅黄色的液体就是乳清。当然,乳清蛋白粉可不是用酸奶里那点液体做出来的,而是利用生产奶酪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乳清。

人类发明奶酪有几千年的历史,这几千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里,乳清都被直接倒掉,或者被当作下脚料拿去喂猪了。一直到20世纪,随着乳品工业的发展,乳清的产量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出于环保的考虑,乳清不能直接排放进河里;另一方面,企业也希望能从这些“下脚料”里捞点钱出来。于是人们才开始研究如何利用乳清。所以,这乳清蛋白粉虽然是好东西,但却并不像广告宣传的那么珍贵。

黄金搭档

黄金搭档掀起“维生素大战”

2002年开始,上海健特推广“黄金搭档”,经过2年多的推广销量持续稳定攀升,2004年超过同类进口品牌,成为复合维生素第一品牌。

进入2003年,黄金搭档、养生堂的维生素大战,刺激了金施尔康、善存的神经,战火还将延续到2004年。

安利等直销保健品

2002年在保健品行业陷入低潮之时,美国安利却凭借独特的销售模式异军突起,实现了年销售额30亿元的惊人业绩。

事实上,2000年以来采用直复营销模式的企业,如安利、天年、中脉、中华灵芝宝等企业都取得了惊人的销售增长。

珍奥核酸

2001年1月,方舟子发文揭露,当时国内流行的珍奥核酸等“核酸营养品”不仅没有保健作用,还会有副作用,掀起轩然大波,珍奥核酸组织“专家”开研讨会、听证会与方舟子叫板。在媒体热炒后,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珍奥核酸做虚假宣传。

脑白金

1998年,史玉柱通过保健品“脑白金”重新创业。1999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后被改为“还收脑白金”)的老头老太太在屏幕上蹦跶。

从2001年起,铺天盖地的脑白金广告成了一道电视奇观。而这些广告也给人们带来更多误导。其实脑白金内的主要成分是褪黑素,长期服用含有褪黑素的保健品,会影响到孩子的性腺发育,也会影响到成年人的性功能。

2006年在健康从“心”开始健康知识全国巡讲活动上,国家防治非典科技攻关组流行病学顾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建始教授指出,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补充含有褪黑素的保健品,认为这样可以改善睡眠,开发智力。这不仅毫无必要,而且长期服用此类保健品还可能影响脑垂体,对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在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必须持有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到,德国至今仍禁用褪黑素。

令人意外的是,18年过去的今天,脑白金广告依然活跃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并且在四五线城市拥有稳定的市场。

叶黄素保健品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眼科研究所支持进行了一项与年龄老化相关的眼睛疾病研究,简称AREDS。给AMD(“老年性黄斑退化”,一般从50岁之后就可能出现,年纪越大出现比例越高。开始是视力下降,恶化之后会导致失明)病人前后搭配了两种膳食以印证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各自的作用。

得出来结果的意义是可以用叶黄素和玉米黄素来带代替配方中的β-胡萝卜素,从而避免了后者可能带来的争议。

可是,在这项实验还在进行的时候,保健品厂家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依据这项研究的设计来推销产品了。因为叶黄素也是一种抗氧化剂,所以保健品推销中也把各种抗氧化剂的“可能作用”,比如抗癌、保护心血管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功效”主要是靠“猜想”,而没有什么像样的科学证据支持。

2000年,当老中青三代里一个又一个喜闻乐见的明星相继在电视广告中为“三精葡萄糖酸钙”、“三精葡萄糖酸锌”、“盖中盖”等一个又一个产品呐喊时,这个关于“缺钙、补钙;缺锌、补锌”的国民记忆,终于在2001年贺岁档上映的冯小刚电影《大腕》中,因一句“我们中国演艺界可都集体补过钙了。就差一步、就差一步,泰勒,,没来得及为你们美国演艺界补钙”的台词,获得到了集体释放与强烈共鸣,并挠到国内保健品广告的痒处。

2003年上半年时,哈药集团产值、销售收入已居全国制药企业第一。进入21世纪,哈药集团多次涉嫌虚假宣传、质量问题,成为监管部门黑名单的“常客”。2011年,哈药“纯中纯”弱碱性饮用水溴酸盐超标事件发生,6月2日哈药集团发布公告向公众道歉。

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开始,保健品行业连续发生负面事件,媒体连续的负面报道,让保健品行业再次陷入“信任危机”,从而导致行业崩盘。保健品迅速从巅峰跌落到谷低,2001年、2002年保健品行业销售额持续下降。

【回顾90年代】

90年代时,红桃K、“三株口服液”、太阳神口服液等本土品牌采用广告集中轰炸,反复刺激,渠道自建网络的高成本,大投入的方式。这种方式在短期内易取得迅速成效,在人口密集、文化程度不高的二三级市场成效尤其显著。但1998年的三株常德命案事件发生,成为三株集团乃至当时整个中国保健品市场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1996年,“三株口服液”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以及轰炸式营销战术,大获成功,年销售额达80亿元。其中,三株的销售业绩进程值得关注:从创业时的1.25亿元增至23亿元花费时间为1年。

1998年这家年销售额曾高达80亿元、累计上缴利税18亿元、拥有15万名员工的保健帝国全面停产。“三株集团的一夜倒闭,就是因为一个受害人。虽然这个所谓的受害人的死亡跟这个产品的直接关联性当时并未有确切认定,但是一夜之间倒闭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其本身只是靠夸张的宣传广告支撑而来。”卫生法学专家卓小勤对记者表示。

生命一号

1994年,红桃K技术工艺列入国家科委火炬计划项目,其“王婆卖瓜”式的电视广告一度深入人心。此时的“三株口服液”只在济南崭露头角。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独属于80后的集体回忆里,这句话让包括记者在内的许多同龄人印象深刻又压力山大。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更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对孩子营养的补充,这时候,脑轻松、生命一号、红桃K等各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1993年,马俊仁代言的中华鳖精问世,被业内总结为开创了保健品的炒作时代。在这一年,“太阳神”创13亿元销售记录。

养生堂龟鳖丸

养生堂起家的90年代初,是中国保健品非理性火爆并拥有暴利的年代,1993年养生堂开始推出开山之作“龟鳖丸”,在当年的争夺保健品品牌中占据一席之地。1995年,旗下朵而胶囊面世。

2003年4月下旬,正值养生堂成人维生素上市,SARS开始在北京、山西等省市急剧蔓延开来。养生堂噩梦当成机遇,果断取消了一切终端活动,把营销活动的重点放在了“非典时期”的品牌公关上。不过,在保健品市场所向披靡的养生堂,旗下产品农夫山泉却在2013年引发系列危机公关,遭受多方质疑。

1992年,国内最早生产女性保健品的企业原深圳太太集团成立,随后推出“太太口服液”一炮而红。

1988年,太阳神、娃哈哈掀起国内保健品市场第一轮消费热潮。一度作为高考学生必备营养品的“太阳神口服液”,在当今中青年主力70后、80后人群流行的集体怀旧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健康提示:

专家提醒消费者,一些消费者误认为多吃保健品有益健康,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专家表示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都有一个最高承受值,一旦过量,就会导致总体比例的失衡。保健品只能预防和调节机体的亚健康状态,如果不经医生指导就盲目服用,会影响治疗甚至加重病情。

消费提示:

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已成了保健品行业发展至今未变的潜规则。

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保健学会的调查表明,保健食品的宣传内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占73.5%,其中对产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擅自宣称产品具有保健功能的占31.4%。调研报告还发现,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市场普遍存在价格虚高情况,如某保健食品代理价6元,零售价竟然是98元,销售利润高达16倍有余。

这么多年,保健品越来越受“青睐”,伴随而来的保健品投诉也成为消费纠纷“灾区”。有不少经销商通过保健品、保健器材欺骗消费者,尤以7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小编也给大家分享下,保健品经销商们骗取人信任的招数。

【招数起底】

1 打名医高科技牌

在保健品销售商的“诚邀”下,老年人迈进一个个星级酒店、农家乐,仔细聆听“名医教授”的“爱心养生讲座”。热线中,所有的受访者都称,老人曾参加讲座,领悟“健康理念”,几次之后开始购买保健品。

工人新村的胡老太就遇上了“专家”,通过仪器一测,就检出了问题。凌晨5点半被带上车子,一路开到邗江汊河一个宾馆,接受5大项目仪器检查,被查出一堆问题,买一个疗程的畅血红软胶囊,6000元。

2 打奖品牌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讲座在几年前便出现了,然而,近年来的“养生”讲座显得越发的“成熟和高效”,利用奖品骗老年人上当。

去年10月,广陵区渡江南路来了一帮人,宣称购买空调、洗衣机、彩电、冰箱等参与抽奖有补贴。结果人骗了去,说公司补贴未下来,开始推销起蜂胶,王老太就在这时买了江中牌蜂胶,一盒2560元一盒。结果一点效果没有,找对方,发现促销活动早已结束,人去楼空。

3 打门槛牌

讲座地点总在头一天晚上才公布,时间通常定在工作日,不少受访者认为此举是为了“避免上班的年轻人进入”。讲座设门槛,事先向老年人配发入场证,即便有跟去的子女也被拒之门外。打进热线的子女中,都称“没进到讲座会场”。

4 打旅游牌

讲座显得老套,促销手段正在更新升级。利用组织聚餐、游玩,让老年人购买保健品。一旦不买,就被甩在半路上。

市区赵老先生就遭遇过,他被一家老年人免费旅游的组织给带到了南京梅花山,因为什么东西都没买,组织者把他扔下了,不负责接他回扬州。仪征的老张被“免费两日游”拉到了南京夫子庙,因为听了健康讲座没买保健品,最后写了1000元的欠条才得以脱身。

5 打定制牌

一些公司通过小礼品,在路上专门登记老年人信息,发现老年人退休后有些积蓄,就是保健品公司“最爱的目标人群”。刘女士的公公因为对保健品流露出了兴趣,接着就不断收到外地邮寄来的产品介绍,她请朋友前去邮寄地址查看时,却发现地址是假的。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