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ibookreview
"每天早上和583000人一起阅读."
「你真文艺。
”“你真是个文艺青年。”
面对别人抛出的如此感慨,你会如何作答?
很长一段时间里,说别人是文艺青年几乎等同于骂人。文艺青年被看作是装x、矫情、无病呻吟的代名词。而经历了几年的全民大吐槽之后,文艺青年又迎来了一波“拨乱反正”的正名潮。理想与情怀不再是难以启齿的词汇,文艺青年转瞬间又变成不苟且、不流俗的理想主义代言人。
而实际上,这场围绕着文艺青年的争论,很可能不只是装x、矫情、无病呻吟能解释的。其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人对品位与智识的天然反叛。与文艺青年相对应的“逗比青年”就是这场反智式逆袭的代表。在逗比青年们看来,火热的生活远比虚空的文艺靠得住:没有什么是需要离开生活不得不去文艺中寻求的,接地气儿的浑不吝,才是最大的王道。
今天,我们想跟大家聊聊“文艺青年”。文艺青年为什么不招人待见?你会乐于做一个文艺青年吗?还是一个没心没肺快乐至上的逗比青年?关于文艺青年的一切,如果你有话想说,欢迎留言给书评君。
撰文:大猫
近几年,“文艺青年”这个词儿,含义逐渐微妙起来。如同“公知”变成臭公知、“女博士”变成第三种性别,“文艺青年”也经历了一段被污名化的时期。有很长一段时间,说别人是文艺青年相当于骂人。被称作文艺青年的人,第一反应往往是:你说谁是文艺青年?你才是文艺青年,你全家都是文艺青年。
“文艺青年”为什么不招人待见?
“文艺青年”为什么不招人待见?大概跟这几个关键词有关:装x、矫情、无病呻吟。
西藏,文青们洗涤心灵的圣地。
文艺青年的典型穿着是:棉布裙子、海魂衫、匡威运动鞋、环保帆布袋。文艺青年的典型旅行目的地是:丽江、大理、尼泊尔、西藏、越南与北欧。文艺青年们喜爱的典型作家是:安妮宝贝、杜拉斯、村上春树、昆德拉。于是,我们脑子里的一副典型文艺青年形象是这样的:身穿棉布长裙或衬衫,手捧一本村上春树,在开往丽江的列车上忧伤地望着45度角的天空。
文艺青年常常被看作是缺乏处理现实生活能力的。《女孩在铁轨拍照,两次逼停火车》,《文艺青年装逼穷游被骗炮》,这样的新闻总是正中我们下怀。单看标题,我们就已经能猜到这新闻故事里的主角是何种活灵活现的文艺青年形象。
“女孩在铁轨拍照,两次逼停火车”
文艺青年最不招人待见的时期大概是2011年前后。一个可堪证明的现象是,全民兴起了批判“文青教主”安妮宝贝的风潮。在畅销多年以后,彷佛突然爆发,网络空间里几乎全是瞧安妮宝贝不顺眼的人。
“生命是一场盛大的幻觉。”“带花。海藻般的长发。妖冶。颓然。冷峻。沉静。倔强。决绝。坎坷。洒脱。我行我素的女子。”“那是一个怎样安静明烈的男子。乌发。黑眸。白色衬衫。笑起来的时候,便是极酒微酣时。”清冽、沉静、决绝、颓然,这些安妮宝贝式文字中的高频词汇,成为嘲讽的同义词。
直到现在,大部分提到安妮宝贝的人都会这样说:年少不更事的时候读过她的书,现在实在读不下去了——读过安妮宝贝俨然是一段黑历史。
“文艺青年”,必也正名乎
经过全民吐槽之后,文艺青年在过去的两年又逐渐迎来了一波正名风潮。
《世道变坏是从取笑文艺青年开始的》、《为文艺青年一辩》、《为何该勇于承认自己是文艺青年》,以这些文章为代表,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何为文艺青年?这波正名风潮的主旨思想大致如下:文艺青年中当然有一小撮人是不招人待见的,他们把文艺当作装点自己的工具,动不动就发些包含迷离、忧郁等字眼的朋友圈,实则毫无现实行动能力。在生活里不是一事无成的loser,就是叫苦连天的怨妇。这些人实际上是“伪文青“、“假文青”,他们污蔑了文艺青年这个称谓。
为文艺青年正名,呼吁之一是:大胆地承认吧,“我很文艺”。
真正的文艺青年是有情怀、有理想、有能力的。文艺是一种在物质之外,对精神生活有要求的态度。真正的文艺青年熟读村上春树但不会动不动就在朋友圈发一句“当我忧伤时我在忧伤什么”,看过所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但不会拿出来当作聚会时的谈资。相反地,他们自然而然地将文艺视作一种生活方式,坚定地在生活里实践它,并因此将现实生活过得更加风生水起。
作为对文艺青年污名化的“拨乱反正”,这样的正名当然是及时且必要的。但这种正名实则只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将那些“低端文艺青年”排除在外,把他们统归为“伪文艺青年”。在真正的文艺青年眼中,伪文艺青年对文艺只知皮毛不知精髓,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实则是一种文艺青年内部的鄙视链。这种鄙视链可以有无数变种,比如听Pink Floyd的鄙视听Radiohead的,听Radiohead的鄙视听Coldplay的,听Coldplay的鄙视听五月天的。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鄙视读安妮宝贝的,看昆汀塔伦蒂诺的鄙视看宁浩的,谈野孩子的鄙视谈麻油叶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实质都是将“逼格”作为一种严格的筛选标准,将那些看起来不那么有逼格的附庸风雅者淘汰出文艺青年的组织范围,以此为文艺正名。
这种无处不在的鄙视链实则是人们对品位与阶级寻求抱团的认同感在作祟。真正的文艺青年对自己接受何种文艺作品的喂养有严格要求。品位的高下代表着一种审美能力,而伪文青们的品位显然是不入流的。
“逗比青年”,一场反智逆袭
我们聊到这儿,其实才聊到了文艺青年令人不舒服的更深层原因。那些“伪文艺青年们”的矫情、装x实际不值一辩。何况他们中把文艺当作附庸风雅的,附庸一阵玩儿累了也就收手了;从安妮宝贝入门爱上文艺的,逼格也就逐渐节节高升了。真文艺青年们也不能否认,在文艺之旅发端之时,大伙儿都是从皮毛入手的。
而正是对品味与格调的追求,使得文艺青年们面对一种更根深蒂固的挑战。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美] 保罗·福塞尔,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10月
文化批评学者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在《格调》一书中辛辣敏锐地观察到了美国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等级与品位区隔。拿到文艺青年身上,将品位占有为文化资本,进行等级区隔的隐喻,同样贴切而一针见血。
品位、价值观、生活方式展现了一个人生活的阶级。文艺青年们讲究生活品质,他们至少要穿MUJI或COS,再有钱一点儿的要穿山本耀司或川久保玲,或者要干脆穿戴独立设计师的小众品牌。总之不可能穿花红柳绿的某宝爆款,更不可能允许美特斯邦威与鸿星尔克之流与自己扯上关系。他们使用的家居用品必须讲究品质与配色,不可能使用毫无美感的不锈钢餐具,也不可能购买粉嫩酱紫的塑料面盆儿。他们的言谈举止一般而言是温文尔雅的,要将“看过1000本书”的气势藏在脊梁骨后边儿,但那气势要在的,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的朋友圈儿如果要发与文艺有关的内容,那么要点是高冷文艺范儿。他们追的展要么是顶尖大师的闭门会,要么一定要够地下够小众,放一张VSCO而非美图秀秀调出来的滤镜照,配文文风要硬干货,或者软调侃——但无论哪一款,不可能是凄凄切切或充满鸡汤味儿的文青爆款。
这些真正的、高端的文艺青年们的好品味,激起了一种完全相反的“逗比”文化。这种逗比文化从根本上一锅端地否定了文艺青年们的价值观——管你是高逼格、低逼格,我就是不屑于你的逼格;管你是真文艺,假文艺,我就是瞧不上你的文艺。
逗比青年们的心头好,是接地气的马大帅
在微博上,以“留几手”、“李铁根”、“杀马特强子”等为代表的大v们是这种逗比文化的典型代表。以“留几手”的微博为例,即使我们不看他微博的内容,仅仅从他填写的个人资料里,就可以窥见逗比文化的精髓--所在地:河南驻马店;简介:我觉得我像一个艺术家;公司:“分分钟”涨姿势培训班;学校:驻马店艺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这份个人简介几乎无缝对接了一份典型高逼格文艺青年的个人简介——所在地:冰岛;简介:沉默比海更深 ; 公司:独立摄影师 ; 学校:Columbia University 。“手哥”的每一个简介都像是对文艺青年高逼格的一次完美嘲讽,逗比的理直气壮:我是来自河南驻马店的金链汉子,我最喜欢的电影儿是马大帅。你说你是啥哥大毕业的?我以前使过大哥大。
或许逗比青年们自己也说不清为何如此反感文艺青年。但毛姆老早就在《人生的枷锁》里对其中的缘由有过最一针见血的概括:
“对于菲利普来说,世上再不会有比与海沃德为伍更糟糕的事了。海沃德这个人是带着十足的书生气来观察周围一切的,没有一丁点儿自己的看法;他很危险,是因为他欺骗自己,达到了真心诚意的地步。他真诚地错把自己的肉欲当作浪漫的恋情,错把自己的优柔寡断视为艺术家的气质,还错把自己的无所事事看成哲人的超然物外。他心智平庸,却孜孜追求高尚娴雅,因而从他眼睛里望出去,所有的事物都蒙上了一层感伤的金色雾纱,轮廓模糊不清,结果就显得比实际的形象大些。他在撒谎,却从不知道自己在撒谎;当别人点破他时,他却说谎言是美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文艺青年的小辫子,都在毛姆这段话里了。逗比青年们不屑于被文青们奉为圭臬的那套价值观。他们最头疼的词儿就是理想与情怀,他们的圣经是热火朝天的生活。浑不吝的调侃是逗比青年们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在他们看来,生活里没有什么是必须端着严阵以待的,凡事可以吹个牛皮、打个哈哈。往大了说,这种逗比文化其实隶属于悠久的“反智”主义(这里在中性意义上使用这个词)。文艺青年们的文雅在他们看来无异于是对人性本能和日常生活的异化。逗比青年们对文艺青年们的反感与嘲讽,实则与我们常常见到的,大众对知识分子的反感与嘲讽如出一辙。
网友发一张生活照,“留几手”进行逗比式的点评打分,此活动大受欢迎,在微博上流行甚久。
本质上,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一种相信高度凝练的智识与艺术;一种相信泥沙俱下的现实生活。文艺青年们会碰到这样一种人:他们不读什么高深的书籍,不看什么小众的电影,但他们身上带着原始的生命力和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面对这些彷佛从地里野蛮生长的人,文艺青年们也不得不怀疑那些付诸于语言、影像、音符与画笔的艺术结晶,是否比得上眼前这样一个天然就懂得“真理”的人更珍贵?
写到这儿,我们似乎迎来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文艺青年们实则不必急着在内部划分等级。高端的真文青们,何妨拿出点儿耐心等等那些段位尚低的“同胞”?逗比青年们,也无妨踏进文艺青年的世界瞅一眼,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着迷,或许会发现不亚于生活本身的惊喜。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开我的花儿,你开你的花儿。各人儿美各人儿的,谁也不碍着谁。
挺一下坚持原创的书评君
▼
点击以下 关键词查看精彩内容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购买精装函套典藏版《阿城文集》(全七册+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