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切都是打哈欠,但只有读书高是对传统世俗观念的读书人的理解,所以有无数十年寒窗苦读的故事。(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今天,咱们要读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作者生动刻画了一个为了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科举制度下的殉道者的典型形象。故事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展开。在作品中,作者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褒贬爱憎的话,它让讽刺对象的形象、行为、内心因范进中举而产生自我矛盾,丑态百出,从而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老书生范进,他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从20岁到54岁,考了几十年也没考上,家里都穷得揭不开锅了,也要借钱去考试。考试归来,家里没有了做饭的米,范进只好把唯一的老母鸡拿去换米。
就在范进苦哈哈地卖鸡换米时,突然,就传来了他高中举人的消息。而范进得知自己中举的那一幕,可以说是笑倒几代读者的经典剧情:
当范进得知自己中举时,当场就疯疯癫癫,披头散发在外面疯跑。嘴里还一直高呼“我中了!我中了!"几十年的怨气,似乎要在这一刻中爆发。最终被老岳父一巴掌打醒,才恢复正常。
不就中个举嘛,范进至于这样吗?真的至于!在当时,范进生活的广东,考上举人的录取率只有6%。古代一个县也就出三四个秀才,相当于某市高考状元,更别说秀才之后的举人考试了。考中了举人,对于范进来说,就相当于有了幸福的生活。
首先,就是有钱。之前当个穷秀才,每年的补贴据说只有18两,根本支撑不起在京城的生活。考上了举人,不仅收入倍增,还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
其次,举人是可以做官的,大官做不了,八九品的小官是没问题的,至少可以解决生活问题。大家所熟悉的明朝大清官海瑞,其实根本就没考过进士,就是以举人的身份开始做官的。如果范进能考上进士,那就是青云直上;即使考不上,也能当个“大条知县”。
再之后呢,就是能享受到特权了。只要有人中举,避免不了有些人会上来攀关系。比如说以前看不起范进的张乡绅,就主动上门拜访,甚至还将豪宅送给他,用来拉拢范进。甚至连他的岳父,一改往日的嫌奔,登门道歉,还奉上了20两银子。于是穷得叮当响的范进,一夜暴富,成了当地有钱有势的权力阶层。
文章通过范进由屡试不第到一朝中举后的不同镜框、际遇和表现,深刻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同时生动地刻画了清代趋炎附势的可耻社会风气,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
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通过对他人格发生变化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千千万万的读书人醉心功名,沉迷升官发财的真面目。《范进中举》也正是由于这种高妙的讽刺艺术,才使得《儒林外史》成为我国讽刺文学的高峰,并对后世讽刺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