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来来往往剪发】小巷剃头匠60年难舍初衷

黎明的阳光照耀着新华街,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的人们、排列在街道两旁的高层建筑显示了城市的热闹和繁华。

与新华街相连的草厂巷,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巷口的修鞋匠已经支起了摊子,等待生意上门。旁边的一间老旧平房内,已经80岁的剃头匠张凤祥,凝神静气地正在为仰躺在椅子上的顾客刮脸,外界的吵闹声、吆喝声仿佛都被隔绝在小屋之外,只有张凤祥专注的眼神和手中的刮脸刀在顾客脸上轻轻滑过。

张凤祥正在给顾客刮脸。

小巷里有个剃头匠

张凤祥的理发店叫“京津美发厅”,从外面粗看,他的美发厅与现代的小理发店基本相似,两扇铝合金门上镶嵌着大玻璃,玻璃上贴着“男理发、女烫头”的红色大字,门楣的玻璃上贴着店名“京津美发厅”。然而,当走进美发厅里,仿佛时光倒流回半个多世纪,与那个时代的国营理发店相差无几。一面墙上镶嵌着一面大大的镜子,镜子前是一个铁皮桌子,桌子上摆放着各种剪刀、梳子、刮脸刀等理发工具。两个老式的铸铁理发椅,敦实地摆放在桌子前,即使来个300斤的大胖子,坐上去也是稳稳当当。正对着门的墙上,左手边安装着铁皮做成的储水箱,右手边是一个吊柜,里面放着各种美发用的材料,一排长凳供顾客休息等候。时光如梭,张凤祥的美发厅,与小巷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化景象相比,给人曾经记忆中的感觉。

穿着白色大褂的张凤祥,中等个头,身材瘦瘦的,留着偏分的头型,虽然夹杂了些许白发,但看上去倍儿精神。如果不说,任谁也想不到,他已经80岁高龄了。张凤祥说,这家美发厅是他退休后开的,从1998年到现在已有20年了。

美发厅由张凤祥和以前在国营理发店一起上班的同事吴玉莲经营,张凤祥负责为男顾客剃头刮脸,吴玉莲负责为女顾客烫染剪头发,来这里理发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大多数是老顾客,甚至有不少顾客追随张凤祥几十年了,从国营理发店到桥东理发店,再到他退休后开办的“京津美发厅”,这些老顾客都是冲着他刮脸的手艺来的。

张凤祥正用鐾刀布磨刮脸刀。

不离不弃60年手艺

张凤祥从十四五岁开始学习剃头刮脸手艺,至今已有60多年。他的父亲就是一名理发师,从事这一行当,除了自己喜爱外,更多的是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张凤祥的老家在阳原县,小时候跟着父亲来到张家口市,父亲看他对理发感兴趣,就托人将他送到位于西坝岗的義盛堂做学徒。“当时,義盛堂是张家口有名的老字号,能到義盛堂学徒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张凤祥说。

到義盛堂做学徒,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刚开始,师傅们并不让张凤祥上手,而是做一些洗大褂、扫地、洗头、磨刀的杂活,这些活干的得心应手了,师傅才会教授手艺,让徒弟站在身边,一边看一边学。就这样过了一年,才可以上手实践,但还不能在店里为顾客理发,而是要挑着担子到街上去找散客。张凤祥的手艺就是在每天走街串巷中练出来的,虽然没有师傅在一旁亲自指点,但是师傅教授的每个动作、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牢牢记在脑子里。

走街串巷的日子也让张凤祥有了另外一番机遇。有一天,他和另外一个学徒挑着担子到处找散客的时候,他的手艺被部队的一位领导相中,邀请他去部队给官兵理发刮脸。不是谁都有这样的机会能到部队服务,张凤祥高兴的睡不着觉。第二天,部队就来人到街道对张凤祥进行了政审,通过一道道把关,张凤祥才得以到部队工作。虽然不是一名军人,但能为部队官兵服务,对张凤祥来说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后来部队南下,他被介绍到沙岭子农专去理发。1955年公私合营后,归到沙岭子中心商店理发店。一直到1961年,又被调回市区工作。这期间又辗转过几个单位,当过门市部经理,也带过徒弟上山下乡,没有一天离开过剃头这个行当。至今张凤祥还珍藏着一张泛黄的技师证,见证着他对这门手艺的坚守。一晃40多年过去了,张凤祥从一名懵懂的少年走到了耳顺之年,依依不舍地从桥东区国营理发店退休了。

老顾客不舍的情怀

几十年练就的一手好手艺,使张凤祥有了一批拥趸。张凤祥说,“当时理发店也有层次之分,找我理发刮脸需要5块钱,在那个年代是最高的价格了,相当于现在理发店里的首席理发师。”虽然价格高,可是不少老顾客就信任张凤祥的手艺,就是贵也愿意让他理发刮脸。

现在美发厅理发的价格高了,但张凤祥的美发厅始终低价运行。在美发厅醒目的地方张贴着价目表:“理发15元,理发刮脸20元,刮脸10元……”

有一位老顾客,从初中时候起,就在长辈的带领下找张凤祥剃头,到现在人已中年,依旧离不开张凤祥的手艺,每个月都会在固定时间来剃头。家住二五一医院的李先生也是张凤祥的老顾客,今年已经70多岁了,他也是从年轻时就开始让张凤祥剃头的。“我家住在桥东区,打车也得来找张师傅,就好他这手艺,刮一刮脸清爽又舒服。”

张凤祥说,退休后能开美发厅,也是源于一位老顾客。“他听说我要退休了,就建议我开一家美发厅,他单位附近正好有房子出租。”在老顾客的支持下,张凤祥开起这家美发厅。以前习惯找张凤祥的老顾客听他开了店,陆陆续续找上门来,有一位老顾客听说新店在西坝岗,就骑着车一路找,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巧的是,老顾客骑车到了新华街时,正好遇到了张凤祥,当时那位老顾客激动地不得了。

现在固定来找张凤祥理发刮脸的有300多人,每次想到这些年一直追随他,对他不离不弃的老顾客,年已八旬的张凤祥就放不下手里的刮脸刀。张凤祥说,刚退休的时候,开店是为了挣钱,到如今,挣不挣钱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舍不下与老顾客的那份情谊。

伴随了张凤祥40多年的理发椅。

坚守内心那份初衷

记者见到张凤祥时,他正在准备为一位老顾客刮脸。顾客仰躺在那个“古董级”的理发椅上,微闭着双眼,透出一股享受的神态。张凤祥说,这个理发椅是天津一个厂家生产的,跟着他40多年了,纯铸铁工艺,虽然边边角角已生出锈迹,个别零件也更换过,但一点不影响它的使用功能。

这个理发椅是国营理发店淘汰的,张凤祥买来放到了自己店里,这一放就是20年,从未挪过位置。椅子的侧面有一个把手,一扳靠背就能放下,无论剃头还是刮脸很是实用。别看这椅子很笨重,需要几个人才能搬动,放在地上稳稳当当,这样才能保证刮脸时,不会因为晃动刮伤顾客的脸。

张凤祥用肥皂和水,调和出剃须泡沫,用刷子均匀地涂在顾客的下巴和脸颊上,然后拿起刮脸刀,在挂在椅子一侧的鐾刀布上来回蹭几下,“这个在我们行内叫归刀布(音译),就是用来磨刀刃的,其实就是一块特别结实的牛皮。”磨好刀子后,张凤祥开始为顾客刮脸,从右侧脸颊起,一点点刮到左侧,再从左侧一点点刮到右侧,静下心来,能听到刀锋所到之处发出的“沙沙”声。

“刮脸讲究的就是有去有回,要把脸上的每一个地方都刮到,包括耳毛、耳朵后边,这些平时容易忽视的地方一样都不能少。”在为顾客刮脸时,张凤祥很少说话,他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刮脸刀上。张凤祥说,刮脸必须全神贯注,即使这样也难免有失手的时候。“这个技术活需要的就是耐心和细心。”

20多年来,张凤祥也想培养接班人,但实际上非常困难。“其实我也带过不少徒弟,可是没有一个能坚持下来的。主要是因为刮脸不挣钱,刮一次脸挣10块钱,要求的技术又高,年轻人嫌挣得少,学一阵子就耐不住寂寞,去其他理发店学习烫染头发去了。”

如今,80岁高龄的张凤祥身子骨还算硬朗,但改变不了他的手艺几近失传的境况。张凤祥说,只要这间平房不拆,他的身体撑得住,就不会放下这门手艺……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