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风牛不相及”的故事出自《左传》,最初是由一位政治家作为外交辞令写的。
上回说到,楚成王为了与齐桓公争霸,在令尹子文的建议下于公元前658年派大将斗章出兵三百乘攻打郑国。郑文公收到战报后,急调大夫聃伯领兵应敌,同时又派叔詹带着自己的书信前往齐国向齐桓公求救。
聃伯奉命来到纯门后,下令将城门紧闭,任何人不得出入,各营将士轮班值守,时刻监视城外的一举一动。
五日之后,楚军抵达新郑,并在距离纯门三十里之外扎营。副将屈完向斗章建议说:“我军新到,锐气方盛,何不趁此机会向郑国发起强攻。”
斗章回答说:“郑国虽不是大国,但也久经沙场,如今又做了充分准备,我军若与他硬碰,未必能占到便宜,最好是能将聃伯骗出城外,再趁机将他擒拿。”
屈完问道:“聃伯如何肯轻易出城?”斗章回答说:“聃伯向来轻敌,我军在城外坚守一月然后退兵,聃伯肯定以为我军因粮草告急而被迫撤离,到时候他必然率兵来追,你我再于沿途设下埋伏,定能将他生擒。”屈完点头称赞道:“果然是个妙计。”
于是斗章下令各营在城外按兵不动,一个月后,斗章按计划开始拔寨起营,城楼上的聃伯发现楚军撤退之后,立刻组织军队出城追击,结果刚追出二十里远,屈完就突然领兵从侧面杀出,聃伯匆忙应战,带着军队与屈完厮杀起来。
前面的斗章看见屈完得手,也带主力掩杀回来,郑军在楚军两路夹击下被杀的大败,损失惨重。
聃伯自知难以取胜,只好带着部队从楚军薄弱之处突围,却被追上来的屈完横刀拦住,聃伯拍马应战,斗章见状也冲了上来,与屈完一起将聃伯围在当心,聃伯与二人大战两百回合,终因力不能支而被屈完挑于马下,余下的郑军也基本死在了楚军的屠刀之下。
郑文公此时正在城里焦急的等待消息,得知聃伯全军覆没当场被吓出一身冷汗,愣了半晌之后才有气无力的说道:“看来只有向楚国请和,才能保全百姓的性命。”
一旁的孔叔立刻反对说:“叔詹已经去齐国告急,齐侯必然会率兵来救,如果此时投靠楚国,定会失信于诸侯,将来还有何面目在中原立足。”
谁知二人正商议间,叔詹回到了新郑,一见面就告诉郑文公说:“齐侯已向鲁、卫等多国发去文书,用不了多久援军就会抵达郑国。”
郑文公大喜过望,立刻下令将城门紧闭,并调集国中所有军队抵挡楚国进攻,务必要坚持到援军到来。
再说齐桓公虽然答应救郑,但考虑到楚国毕竟实力雄厚,于是询问管仲说:“楚国乃南方大国,与齐国不相上下,两国又素无恩怨,寡人该如何出手,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管仲回答说:“主公救郑,可不与楚国正面接触,而把矛头指向蔡国,蔡国自楚文王以来就一直依附于楚国,并且两国又紧邻,所以一旦蔡国有失,楚国必定来救,到时郑国之围便不解自破。”
齐桓公点了点头,进而又问道:“伐蔡的主意不错,那该以什么理由出兵呢?”管仲提醒他说:“主公难道忘了蔡姬之事了吗。”齐桓公听了这话,脸上顿时露出会心一笑。
原来蔡姬是蔡穆侯的妹妹,早年嫁给齐桓公为妾。有一年齐桓公与蔡姬二人乘坐小船在园林中游玩,蔡姬女人心性,知道齐桓公怕水,所以故意将船摇晃的很厉害,溅得齐桓公全身都是水。
齐桓公很是惊恐,连声命令蔡姬住手,想不到蔡姬反而越摇越厉害,齐桓公恼羞成怒,指着蔡姬鼻子骂道:“无礼妇人,竟敢拿自己的丈夫寻开心,这种品性岂能侍奉国君。”
二人回城之后,齐桓公就命人将蔡姬送回蔡国,在古代已经出嫁的女子如果被打发回娘家,对于娘家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因此蔡穆侯对于齐桓公的行为十分恼怒,为了报复齐桓公,没过多久他就逼迫蔡姬改嫁他人。
可是齐桓公虽然赶走了蔡姬,但却并没有正式写下休书,因此名义上蔡姬还是齐桓公的人,所以齐桓公得知蔡姬改嫁的事情后更加愤怒,齐蔡两国矛盾也就此产生。
眼下齐国为了救郑,管仲就提议齐桓公正好可以以此为借口。于是到了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就会同鲁僖公、宋襄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等七国之众,共同向着蔡国进发。
蔡穆侯听闻八国联军在齐桓公的带领下大举进攻,立即派人向楚国告急,在使者出发之前,蔡穆侯又担心楚成王不肯相救,于是暗中交代使者说:“你此去见到楚王之后,就说齐侯因郑国之故要联络蔡国一起攻打楚国,只因蔡侯执意不从,齐侯这才出兵讨伐,到时候蔡国城破之日,便是联军攻楚之时。”使者领命而去。
三日之后,联军部队抵达蔡国城下,齐桓公考虑到大军旅途劳顿,本想下令休整,等到来日再战,管仲却建议说:“兵贵神速,如今蔡国孤城一座,我军数量上又远胜于它,何不立刻发起总攻,否则一旦给了蔡国喘息的时间,将对我们十分不利。”
齐桓公于是下令将先头部队分为左右两军,在宾须无和王子成父的带领下分别向蔡国东门进攻,其余七国诸侯闻讯也各自调兵遣将,随同齐军将蔡国重重包围。
蔡穆侯看到联军人多势众,自知难以阻挡,赶忙换上了百姓的衣服,到了晚上便坐吊桥悄悄溜出城中,连夜向楚国方向跑去。第二天蔡国军民得知蔡穆侯已经出逃,只得打开城门向联军投降。
齐桓公带人来到城中,传令各军不得擅入百姓家门,不得抢夺财货,有违令者定斩不饶,百姓听闻大军进城后与民秋毫无犯,无不称赞齐桓公仁义。
齐桓公一行人在蔡国逗留了两日,本打算继续向楚国进发,谁知这时候随同出征的许穆公新臣却因病去世,齐桓公只得暂缓行军,并派隰朋帮着许国人料理许穆公后事,一直等到许穆公的灵柩被安全的送回许国后,齐桓公这才带着部队重新出发。
等到部队渡过汉水来到楚国边境时,却发现屈完早已等候在了那里,原来楚成王从蔡穆侯处得知了齐国出兵的事情,急调正在围攻郑国的斗章与屈完二人领兵回援,只因联军在蔡国耽误了行程,所以等他们来到时屈完已经在汉水边恭候。
齐桓公见状与管仲商议说:“我军误了行程,如今楚国已做好准备,是否还能一战?”
管仲站在兵车上朝屈完方向望了一望,然后走下来对齐桓公说:“来人身后并无车马刀枪,想必是来谈判的,我当前去细问一番,若能以道义责其臣服,岂不比厮杀更为有效。”
齐桓公说:“仲父此计若成,将是两国生灵之福。”于是齐桓公下令众军原地待命,管仲则独自一人朝着屈完方向走去。
屈完望见有人走来,赶忙下车恭候,等到管仲走到近前时,屈完上前一步施礼道:“先生器宇轩昂、目光灼灼,想必就是名闻四海的齐相管仲,久闻先生大义贤德,却不知为何无故犯我边境,贵国在北方,我国在南方,即便是牛马迷了路,也不会走到一起,先生却为何不远千里来到此处?”
屈完的这一番外交辞令,就是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的出处。
而管仲听了屈完的质问,正色回答说:“我太公受封齐国之时,天子专程派召公降旨,封我太公为王室顾命之臣,天下诸侯,东到大海,西至黄河、南抵穆陵、北到无棣,无论五侯九伯,皆在我齐国的管辖之列,但凡有不敬王室之人,齐国便可亲往征伐,如今楚子不按规定向天子供奉苞茅,致使王室在祭祀时缺乏必要的物资,故而我主才领兵前来问罪。”
屈完自知理亏,想了一想又说道:“如今王室衰落,不奉天子者又何止楚国一家,但既然先生今日问及此事,我定当回去奏明我主,等有了结果之后,我再来向先生回复。”
说罢屈完向管仲再施一礼,然后便转身返回了楚国,管仲也向着大军驻地走去。
等到管仲回营之后,齐桓公问他与屈完谈判如何,管仲回答说:“屈完言辞凿凿,非等闲之辈,看来楚国亦有高人在位,我军不可贸然强攻。”
齐桓公问道:“那下一步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我对屈完说,主公此次兴兵是为讨伐楚子不供包茅之罪,屈完表示回去后会向其主汇报,主公可领大军压至陉地,向楚国示以威慑,然后再静观其变。”
齐桓公于是按照管仲的建议,率领各国诸侯之兵直奔陉地而来。
再说屈完回到郢都后,也将他与管仲的对话向楚成王做了汇报,楚成王听罢询问子文说:“齐侯领八国之众,以势欺人,又责我不贡苞茅,寡人可否与之一战?”
子文回答说:“齐侯执天子号令,师出有名,我军已经陷入被动,如果再强行抵抗,将会在诸侯之中留下大不敬的把柄,苞茅之事不过小事,主公不如随了齐侯之意,既能免了这场争斗,也可彰显我楚国的德行。”
楚成王犹豫片刻,然后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让屈完带着今年的苞茅去和齐国讲和吧。”
屈完得到命令后,立刻带着苞茅出发,那么他来到齐国见到齐桓公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齐楚两国最终能否顺利和谈?
下一期的春秋典故:“召陵会盟”将会为您揭晓答案,敬请关注。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典故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