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党的百年历史,就是无数革命先辈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奋斗史。在我们的家乡,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这么一些英烈,他们的生平事迹通常显得默默无闻,他们的面貌也会在这历史的长河里日渐模糊,但每一段英雄故事,都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赋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每一次的追思缅怀,都是对自己初心的叩问和唤醒,总能使我们获得无穷的勇气和智慧。
上个月的某天,在我带队到湖南炎陵县开展信贷调查过程中,就有幸偶遇了一位烈士的后代,亲耳聆听了一段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曾昭林,出生于1903年,贫苦家庭出身。“曾伯伯牺牲时,才25岁,他是跟随周里(1903—2000,原名周礼,湖南省炎陵县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省委原书记——笔者注)参加革命的,曾经参与护送毛泽东从炎陵水口镇前往井冈山……”,烈士的后人曾奶奶,虽年逾七旬,但一回想起这位曾伯伯,依然精神矍烁,声音也显得格外洪亮。在我们的再三要求下,她深情地娓娓讲述了曾昭林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周里在酃县(今炎陵县,下同)秘密开展农民运动,曾昭林积极参加,努力工作,成为农会骨干队员。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到达酃县水口镇,10月15日,毛泽东在水口叶家祠堂主持了我军历史上的首次连队建党活动,带领6名新党员进行入党宣誓,就此诞生了人民军队史上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在此,毛泽东接见了酃县党组织负责人周礼,并派他前往茶陵探察敌情,曾昭林随同周礼完成侦察任务后第二天从茶陵返回,将湘东清乡司令罗定准备率1000余人分两路进剿酃县的消息向毛泽东做了汇报,曾昭林由此认识了毛泽东。在酃县,毛泽东基于对途经的莲花、永新、宁冈、酃县等县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政治条件的深入了解,并通过分析、比较,果断决策,放弃了准备退往湘南的想法,坚定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张。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经遂川到达茨坪,曾昭林作为向导一路护送。11月初,毛泽东率部到达茅坪,开始创建以宁冈为大本营的井冈山根据地”,走上探索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而鉴于曾昭林的优良表现,他也被吸收加入了革命队伍。
井岗山工农革命军在湘赣边界燃起的革命星火,愈发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恐慌。1928年2月,国民党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下令驻吉安的杨如轩部向井冈山发动第一次“进剿”。2月18日,工农革命军虽然取得了宁冈新城大捷,击破了赣敌进犯。但就是在这次反“进剿”中,曾昭林同志却壮烈牺牲了,年仅25岁。那时,曾昭林的未婚妻,也就是曾奶奶的母亲得知这一噩耗已经是1个月以后了。日思夜想的未婚夫从此天隔一方,每每念及,已是泪流不止,茶饭不思、惊梦萦绕更是家常便饭。直到8年后,在外公外婆的百般催促下,曾奶奶的母亲经人介绍,才嫁给了曾奶奶现在的父亲。
如今,母亲早已去世,曾奶奶始终牢记着母亲的嘱托——老实做人,好好生活。前几年,脱贫攻坚如火如荼,她和儿子一家合计,开了一家农家饭庄。儿子还利用天然山林办起了养蜂场,全家也从原来的破房子搬进了新屋,日子越过越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怎能忘记无数像曾伯伯一样的革命烈士。”曾奶奶动情的说。实际上,曾奶奶仍清晰记得,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清明节总要带着他们兄妹几个去给这位曾伯伯扫墓。
1983年12月,曾昭林被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证明书”,曾奶奶一寻思就将这个“革命烈士证明书”作为传家宝,擦得锃亮放在堂屋中央,还在农庄的坪里竖起了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以此缅怀故人、鞭策后人。如今,先烈热血浸染的湘东老区已彻底摆脱贫困,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正如火如荼。那天,猎猎飘扬的红旗如—团跳动不息的火焰,炽烈地燃烧着我们的眼睛,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每听一个红色故事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望着这面红旗,我深切感受到,初心和使命就镌刻在革命先烈的流血奋斗和无限忠诚里,信仰和信念就蕴含在一个个无坚不摧的红色故事里。
在即将启程离开大院时,天忽然下起雨来,雨点嘀哒嘀哒地打在不远处漫山的杜鹃花瓣和乌龙茶叶片上,像出征的鼓点,催人奋进!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株洲市分行 李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