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有关黄河的谚语】黄河5000年简史,5分钟看完

黄河的水从天而降

奔向大海,再也不回来了

.

黄河远远地上升到白云之间

一片古城万宝山

.

跳进黄河,洗不好

.

不到黄河不死心

.

自古以来就像现在一样

关于黄河的俗语和诗句

不止于耳

黄河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在养育中华儿女的同时,

目睹了太多兴衰更替

怀着无数的怨恨

俨然已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了

刻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

那你再说一遍

关于黄河的历史

你知道多少?

今天最爱国王的话,我会和大家在一起的。

谈论黄河

1

我们今天看到的黄河

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很明显,

对于擅长“弥撒、决断、迁徙”的黄河来说,

这不是她原来的样子

黄河改道

主要发生在中下游地区。

中游黄河从龙门升起陕西峡谷后,

失去山壁的束缚

水道突然变宽了

黄河在冲积扇上摇晃东西

有时向东,有时向西

往西走的时候,陕西境内的落水河

成为黄河的一级支流

直接注入黄河

往东走的时候,落水先注入渭水

重新注入黄河

因为这条黄河水道经常变迁

有些城中村有时在河东

有时在河西

谚语

“河东30年,河西30年”

也就是说,在这里

2

黄河中游的河道反复无常。

但是与下游相比,

完全不是事

流着桃花谷

进入下游后

地势平坦

广阔的华北平原展现在黄河的眼前

任其四处奔腾。

黄河的沙含量很大

俗语有云

“一担水,六匹泥”

在下游段,

黄河的水流变宽了,流速减慢了

泥沙大量沉积

抬高河床

下游黄河逐渐变成了“地面河流”

如果没有河岸束缚,

河岸塌了,或者

水灾将席卷华北黄淮

水道也会随之改变。

所谓

(3年1结球,100年第一次转换)

自古以来

治理河流都是历届政府的大事

黄河洪水猛兽治不好

母亲河变成初买的盐拉

沿河夺走数万百姓的生命不说

更有可能夺取国运

3

关于古代黄河下游河道流量的

三本书给出了三个不同的记录。

《尚书禹贡》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介绍地理的著作

根据其中的记录

愚公黄河大概是这个样子(紫色)

《山海经》

谁都知道的智怪古籍。

黄河也被提及

其流量与《禹贡》上的流量相似

下面的样子(红色)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052e68824ddd4ad7a85cdf63e68ed017?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5" width="640" height="427"/>


《汉书·地理志》

正史中第一次将地理单列为志

根据其中的记载

古黄河又是这个样子的(蓝色)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记载

实在是因为当时的下游黄河

“居无定所”

直到战国中期修筑河堤

黄河的河道才渐渐稳定下来

而拜之前的黄河频繁改道所赐

河北平原腹地

从考古遗存上来看(红圈处)

杳无人烟




4

河堤修好后

以黄河的含沙量

泥沙不断趁沉积

河床不断抬高

没过多少年“地上悬河”便形成了

为了防治河患

或者加高河堤

或者为黄河寻找新的河道

别无他法

而若黄河决口

由于正东泰山阻挡

一直泛滥的河水

或者向北流

或者向南流

向北则洗劫河北诸地

向南则多侵夺河道

最后夺淮河入海口东入大海

河堤溃决

堵,还是不堵?

这对历代统治者来说都是个难题

胸怀天下者

思考这个问题

多从治河的角度出发

若新河道优于旧河道

便不堵溃口

转而在新河道两岸筑堤

若决口之后的黄河四处奔腾

无法约束

那还是要堵

以便断绝河患

然而对某些心怀不轨者来说

堵或不堵

便有了私人利益的考量

比如公元11年

黄河决口于今河北大名

而后奔流向东

为害千里

此时当政者王莽却乐见于此

主张不堵

因为黄河决东流

正好避免自己祖坟被淹

于是黄河在河北泛滥半个世纪之久

直到东汉王景治河

饱受河患的黎民才得生路




5

经过王景治理的黄河

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在这之后900年间

黄河虽时有泛滥

却无大的改道

尤其在最初的近500年

少有河患

五代后晋时期(944年)

老迈的黄河河堤抵不住奔腾的黄河水

于滑州溃堤

今鲁西南、豫北一带尽被淹没

河水冲入大野泽(红圈处)

将其扩展为梁山泊



北宋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

黄河决口于今濮阳东昌湖集

再度向北奔流而去

这次改道不同于以往

改道后的黄河

居然分出了两条河道

分别称“北流”“东流”

之后黄河又数次决口

平均每两三年决一次口

三四十年改一次道

或走北流,或走东流

河道始终不固定

以致在两条河道之间的土地

水过之处

田庐荡然无存




6

黄河平静时造福万民

泛滥时为害千里

但除了经济上的作用

在古今的军事战略中

河,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毕竟一水之隔

你过不去

他过不来

有水的地方

自然是天险

所以看古代许多有分量的战役

如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等

皆与“水”息息相关



公元960年

赵匡胤于陈桥驿发动兵变

回师入京,代周建宋

为什么兵变地点选在陈桥驿

而不是其他地方?

因为在当时

陈桥驿是黄河南岸重要据点

过了陈桥驿渡河向北

到那时再反水

就不得不打过黄河

这造反的难度系数

就从“简单”变成“噩梦”了



除了防御

黄河亦有运输功能

在古代战争中

最省事儿的运输方式

不管是运粮还是运人

都是走水路为佳

于是在北宋朝廷

关于北流和东流保哪一条

朝臣是有一番争论的

两边都有出于军事方面的考量

北流派说

北流不仅更合乎水情

还可以水充塘泊

限制辽国骑兵南下

而东流派则反驳说

以塘泊御辽徒有其名

不仅如此北流更会淤塞漕运

影响宋辽边境的粮草运输

“若河不东,则失中国之险要,为契丹之利”

结果两派势均力敌

皇帝始终没有下决断

7

除了防御和运输

黄河在军事上,还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即

“以水当兵”

宋以后的黄河

决口次数也很多

但大的改道

莫出于以洪水阻拦、杀伤敌军的目的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

为了阻止金兵南下

宋军于今滑县李固渡扒开黄河大堤

黄河再度肆虐淮河流域

又一次经泗水夺淮如海

改道后的黄河又多次泛滥

由于此时黄泛区处于宋金两国交界

因此两国均无意堵塞决口


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

衰落的金朝顶不住蒙古的猛攻

金哀宗南下出奔开封

为了赶走围城的蒙军

金朝再次祭出了决河的大招

想以黄河水冲散蒙军

而蒙军队闻讯

竟也想借水攻城

所以在金兵突围不成决河无望的情况下

蒙古兵却把黄河给决了

于是大水最终奔腾而下

怎知开封城池地势高

洪水竟然绕城而去

蒙军攻城的目的没有达到

反而拉了风雨飘摇的金朝一把

让其继续苟延残喘了几年

公元1234年

端平入洛

宋蒙战争开始

又是蒙军再次决河

水攻宋军

在天崩地裂的战局之下

黄淮一带

生灵涂炭

8

元朝建立

四海终于归于一统

战争息止

治河的议程又被提了上来

在贾鲁的主持下

元朝在黄淮修建了新河道

史称“贾鲁河”


此次治河尚算成功

然而在贾鲁河建成不久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

做了不到90年中原皇帝的元朝

不得不再度退回草原

治河的任务就此传给了后世

然而明朝治理黄河十分不顺

史载明朝治河

既惧伤田庐,又恐坏城郭;既恐妨运道,又恐惊陵寝;既恐延日月,又欲省金钱;甚至异地之官竞护其界,异职之使各争其利。

于是虽说有刘大夏等人治河

明朝的黄河还是经常决口

或者冲入运河,或者冲入淮河

如金朝时期多股并存,一片纷乱

直到嘉靖年间潘季驯

以“束水攻沙”之策治河

这才将黄河下游的河道渐渐归一

即现在地图上所标

“废黄河”


9

经过潘季驯的治理

在“废黄河”流淌了200多年后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

黄河在今兰考西北再度溃堤决口

这次黄河引流向北

一路奔腾冲入大清河

最终注入渤海

继承了明朝“异地之官竞护其界”

堵还是不堵?

这在当时清廷大员之中也是一番拉锯

这次黄河改道

起初时河道并不固定

河北山东一带

深受其苦

因此山东巡抚丁宝桢力主堵口

而对原黄河流经区皖苏之地的大员来说

好不容易这黄河自己“走了”

又怎能再“请回来”?

加上当时正值太平天国战争

清廷也无暇顾及

以致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光绪年间

1884年

下游黄河两岸大堤完工

河道最终确定

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然而没有一劳永逸的事

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来说

与黄河相联系的“厄运”并没有就此终结

抗日战争时期

为了阻止日军南下

1938年国民政府决开花园口大堤

黄河再度奔流南下

肆虐于黄淮之间

怎想阻拦日军没怎么见效

数百万百姓却为此遭殃

千万亩良田被淹,近百万人死亡

并间接造成1942年的大饥荒

“黄泛区”这个字眼

以民族剧痛的形式刻进了人们的记忆里



抗战胜利后

堵溃口的问题又回来了

国共双方又是一番争论

自1938年至1947年

十年间

原黄河故道已是解放区百姓生息之地

但国民政府有限制解放区发展的考量

故而决定“黄河归故”

并加紧修复花园口大堤

“宁停军运,不停河运”

再一次

滔滔黄河被拿来“以水当兵”

在故道村镇尚未做好防洪准备时

公然完成堵口

以致黄河下游解放区沿河村庄农田

尽数被淹

人间惨祸二度上演

10

天下太平,明君当世时

老百姓说

“圣人出,黄河清”

建国之后

一座座水电站在黄河中上游建立

黄河水的确是清了

与历史记载比肩的大水患

也再没有发生

这是当代人之幸

而不论世事怎样变迁

黄河总是会继续流淌下去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正如杜甫诗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未来我中华之命运如何?

黄河亦将如她千百年来那样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承载民族之魂

继续奔腾在这抔黄土之上!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