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形容烟花的词语】烟花的历史演变

李学博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高科技烟花绽放得不可开交,其中绚丽的迎客松烟花绽放在鸟巢上,松针非常逼真。

烟火,今又称礼花、烟花,是在纸筒等容器中装以火药和某些金属盐,点燃后焰火喷射,呈各种颜色。其实,烟火在宋代就已经成为民间娱乐一种常见形式。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曾多次提到“烟火大起”“就地放烟火”等,夹在”百戏”中以增加气氛。

北京冬奥会迎客松烟花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也是爆竹和烟火的故乡。隋炀帝有诗曰:“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指的就是烟火,烟火在喷射的时候,像树枝般伸展出去。自从唐代诗人孟浩然形象地称之为“火树”以后,“火树”一词也成了烟花火的代名词。

烟火一般认为是在爆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节日喜庆用品。最早的烟火出现于何时,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但真正意义上的烟火应当出现于火药发明之后,则是毫无疑义的。就烟花的渊源来说,汉代的百戏表演中已有“吞刀吐火”的节目,南北朝萧绮在录《拾遗记》时也引述《淮南子》说:“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今本《淮南子》中此文已佚)。“含雷”描述的是爆竹的声音,“吐火”则描述了喷射的效果。这说明在汉代已经有了“吐火”的幻术,而这种“吐火”的幻术表演就是烟火的雏形。

宋代烟火生产技术和花色品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如起轮、走线、流星、地老鼠等。据记载,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的李外宁以及南宋临安的陈太保、夏岛子等都是烟火设计和表演名师。烟火在当时已成为民间的娱乐商品,市场上有烟火作坊专门销售。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中说:“街市扑卖锡打春幡胜……又有市爆仗,成架烟火之类。”宫廷中施放烟火的规模非常大,据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记载,上元节夜在宫中一次就要施放烟火百余架,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述了民间和宫廷“放五色烟火”的情形。据说,宋理宗时,理宗和太后在庭中观看施放烟火,忽一“地老鼠”直闯入太后座下,哧哧的声响及耀眼的火花将太后吓得惊慌失措。

北宋京都汴京的烟火之胜,也是很著名的。史籍中还谈及这时出现了“药发傀儡”或“药法傀儡”,其具体情况已不可考了,有人说它就是烟火中显现戏曲形象的那一种。到了南宋,虽属偏安,但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淳熙十二年(1185年)孝宗观看烟火的情景说:“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可见其景况之盛。而在达官巨贾中,集百巧为一架,通宵放烟火以为乐的,也大有人在。

明代的烟火业发展极为迅速。元末明初陶宗仪《墨娥小录》一书中对于烟火的科学配方已有记述。该书卷六“烟火”中便列举了“金盏银台”“白牡丹”“松竹梅”“水瓶花”“紫葡萄”等二十二种烟火的配方。明代烟火的种类十分丰富,据沈榜《宛署杂记》记载:“有声者曰响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带炮连声者曰三级浪;不响不起旋绕于地上者曰地老鼠……”《帝京岁时纪胜》中除去上述名目外,还介绍了“竹节花”“金盆捞月”“大梨花”“泥筒花”等烟火品种。《帝京景物略》《陶庵梦忆》等书中还谈到“葡萄架”“珍珠帘”“长明灯”“黄蜂出巢”“百兽吐火”等品种。

明代不仅烟火的种类繁多,其施放方法也丰富多彩。为了增加热闹的气氛,往往不在一个个地零星燃放,而进行扎架组合,将各种各样的花炮分组绑在木架上,再用火药线顺序连接起来,一经点燃,则连续放很长时间。期间出现各种颜色的灯火、流星等,且不时出现花鸟和亭台楼阁等景象,甚为壮观。正如《宛署杂记》中所说的那样,“勋戚富有之家,于元夕集百巧为一架,次第传热,通宵为乐。”

明初的瞿佑(字宗吉)有过这样的诗句:“天花无数月中开,五色祥云绕绛台。”这指的也是架子烟火,所谓架子烟火,就是在一二丈高的云梯、木桩或竹竿上,扎着蟾宫月殿般的彩阁(或是在城楼上),并在其中置放种种烟火爆竹。一经点燃,便噼啪声起,不时有流星飘飞,明弹迸射,进而万花破门而出,如龙飞跃,似凤惊掠,最后电掣雷轰,天花烂漫。瞿佑诗中形容的,也许就是这样的景象。

明末马士英还特制了一架装有机关的烟火呈送给皇帝。据说点放之际,殿柱间竟有飞龙盘桓,一时传为神奇。《如梦录》记述汴梁元宵节放烟火的情况时说:“烟火架上,安设极巧故事,纵放走线兔子,有火盔、火伞、火马、火盆、炮打襄阳、五龙取水、牌坊等名,花炮声震耳。两学宫前,俱有高照花灯、花炮、起火、水兔子入水穿波,随风赶人,有赛月明、高处响炮、九条龙取水、九转高升,各样奇巧。”所谓走线兔子是将一兔形烟火器悬挂在一条长线上,燃烧后在尾部喷火而沿线迅速奔走,当走线悬在水面上时,兔子可以潜入水中,再蹿出水面奔向线的另一端,又称为“水兔子入水穿波”。所谓“火马”等则是在漆塑兽形内装以烟火药剂,“移时,百口兽出火,纵横践踏。”烟火还与舞狮、龙灯等娱乐形式相结合,更为引人入胜。

《陶庵梦忆》记“鲁藩烟火”时说:“及放烟火,灯中景物又收为烟火中景物。天下之看灯者看灯灯外,看烟火烟火外,未有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其精彩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第四十二回“逞豪华门前放烟火,赏元宵楼上醉花灯”中就描绘了元宵节燃放烟火的情节。明末文学家张岱在其《陶庵梦忆·卷二》“鲁藩烟火”中则描绘了山东兖州燃放烟火的盛况,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则记载了北京元宵节赏灯放烟火的场面及烟火的种类,等等。这些资料中记载描述的烟火种类及燃放场面,均可谓奇妙绝伦、巧夺天工。

《聊斋志异》卷八《放蝶》篇中也涉及了放烟花爆竹的情节:“青城于重寅,性放诞。为司理时,元夕以火花爆竹缚驴上,首尾并满,牵登太守之门,击柝而请,自白:‘某献火驴,幸出一览。’时太守有爱子患痘,心绪方恶,辞之。于固请之。太守不得已,使阍人启钥。门甫辟,开火发机,推驴入。爆震驴惊,踶趹狂奔;又飞火射人,人莫敢近。驴穿堂入室,破瓯毁甑,火触成尘,窗纱都烬。家人大哗。痘儿惊陷,终夜而死。太守痛恨,将揭劾。于浼诸司道,登堂负荆,乃免。”

清代的烟火品种更加丰富,烟火制造业进一步发展。清人李绿园在《歧路灯》第一百零四回中列举了数十种烟火,诸如“日月合璧”“二仙传道”“五星联珠”“敬德洗马”“张仙打狗”“和尚变驴”“李三娘推磨”等等。《燕京岁时记》中也有关于烟火的记载:“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匣炮、天地灯等名目。”清代烟火的施放方法除扎架组合外,还有“合器施放法”,也就是说将两架甚至数十、数百架烟火“巧合成一剧者”燃放。

赵翼在《詹曝杂记》中记述乾隆十五年(1705年)观看这种烟火的情形时说:“药线徐引燃,成果画栏杆五色。烟火数十架,每架将完,中复烧出宝塔楼阁之类,并有笼鸽及喜鹊数十在合中乘火飞出者。烟火大发,其声如雷霆,火光烛半空,但见千万红鱼奋迅跳跃于云海内,极天下之奇观矣。”清代还出现了记述烟花制作技术的专著——《火戏略》,详细介绍烟火的燃放原理、原料配制、制作技艺、操作程序等事项。作者赵学敏曾细致考察了烟火戏作坊,该书可以说是对当时烟火生产经验的总结,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