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双子杀手豆瓣】科幻影评 | 李安输得一败涂地?评《双子杀手》

《双子杀手》烂番茄新鲜度29%。

也许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数据会降临到拍出过《卧虎藏龙》《色·戒》《断背山》《饮食男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口碑佳作的大导演李安身上。

《双子杀手》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印象中李安第一次遭遇票房、口碑的双滑铁卢要追溯到2003年的《绿巨人浩克》,在这部电影中,他把重点放在了浩克的人性探讨和漫画式的分镜上。但当年的影评人和观众们似乎并不买账,有很大一部分批判的声音说的却是李安不尊重漫画原著、浩克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等,可直到2009年《无敌浩克》这部MCU都不愿承认其存在的电影出现,且MCU中的浩克变得越来越人性化直至变成搞笑担当后,很多人才意识到他们可能错怪了李安。

《双子杀手》是李安的第二部120k高帧率电影,而第一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时出现了一个看似诡异至极的现象。

在北美,它遭遇了票房、口碑的惨败,烂番茄新鲜度只有可怜的17%,看起来已经烂到无可救药,却在中国收获了极高的口碑,足够挑剔的豆瓣影迷们给出了8.4的高分,是当年豆瓣评分第三高的外语电影。这种现象要解释起来,就是因为文化差异。

与电影《黑豹》类似,戳中了美国人的嗨点,却在同样的点上招致了不少中国观众的讨厌。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北美的扑街归根结底是因为其把“美国梦”击个粉碎,它用先进的技术过于真实地呈现了战场上和本土的两个美国,以及士兵眼中二者间的矛盾,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说出“这就是美国梦”的笑匠和可怜的扎克·施耐德。

我们眼中不存在这种文化滤镜,只感到电影把美国拍得很真实,高帧率又非常给中场表演的效果加分,所以自然好评如潮。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提这两部电影是为了总结出关于李安的两个点。第一是李安的电影一直强调真实——真实的人性,真实的现实。第二就是,李安一直在做电影技术层面的探索,寻求突破。他自己曾说,当今小屏幕的盛行令他对电影的未来感到不安,所以大银幕的突破、革新迫在眉睫。

所以,或许李安想做下一个詹姆斯·卡梅隆。

卡梅隆当年靠3D的《阿凡达》再次封神,如今李安想用高帧率再现这种辉煌。

可惜,观众们经历了当年的《2001:太空漫游》《星球大战》,经历了《阿凡达》,再到如今已泛滥成灾的3D大片还有4D、5D等,他们很难再从技术层面找到新鲜感了,他们见得太多了。如今的提高清晰度似乎更是成了一种噱头,更清楚了能怎么样?能吃吗?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再兜一个圈子。

电影,是一种艺术。它可以是一种叙事艺术,也可以是一种镜头艺术。

不错,电影是可以不讲故事或仅把简单的故事当幌子的,比如1920年代以《一条安达鲁狗》为代表的一批超现实主义电影,几乎不讲故事,但其复杂的镜头语言、怪异的剪辑手法成功地引发了一场电影革命,使得电影这种从连续照片起步的技术拥有了自己的美学。这些电影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坐在漆黑电影院里的这段时间不仅仅能观看到会动的画面,而且可以把电影本身当作艺术来欣赏。

而这却跟电影用什么样的摄像机和胶卷去拍摄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无论电影的重点在镜头还是在故事,其被称之为“艺术”的部分,跟技术的关系比想象中少得多。

艺术对技术可谓是又爱又恨。

电影的百年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技术革新的介入不仅没有给电影带来福音,反而都对电影的艺术层面造成了一段时间的灾难性打击。从无声到有声,观众为了听声音而忽略画面;从黑白到彩色,观众对逼真画面的好奇让电影的故事变得无关紧要;从彩色到3D,电影的故事再次被打进冷宫……究其原因,我想从生理层面解释才最为彻底。

人脑在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在大脑皮层听区产生听觉,在海马区管理记忆,在顶、颞、枕三脑叶重叠区整理感觉信息形成高层次的认知。这些意味着人脑是在不同的区域处理看电影时涌入我们感官的各种信息的,当其中一个层面被放大,我们的精力就会被牵扯过去而降低对其他层面的关注。

产生这种撕扯感最为明显的是《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它拥有梵高风格的艺术画面和悬疑感十足的故事,因此我们看这部电影时就要在画面和故事间来回切换注意力,以至于很多人看完电影出来都遗憾地说没能看到梵高的回眸,却仍毫不犹豫地给出好评,因为现在从画面到故事的艺术感都如此之明显的片太少了。

现在的绝大部分电影都追求的是其各个信息层面的协调性,使得观众的精力不会产生这种明显的撕扯感,但在实际电影发展的过程中这常常意味着电影在较深层面上质量的牺牲,而这种技术所导致的失衡想重归平衡往往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试错过程。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如今,能被称为纯粹镜头艺术的电影凤毛麟角。

电影诞生之初就带有的商业性早已表露无疑,它已然成为了大众娱乐和投资方盈利的工具,无论你想要在你的电影里展现怎样的艺术理想,你都首先要做到——不赔钱。所以电影制作者要想方设法地不让买了票的观众老爷们和高高在上的专业评论家们在电影院睡着后出来给个差评。

不赔钱这个要求越来越难满足了,因为现在的局势是,电影欣赏水平看不见上限,下限却在悄无声息地不断提高。观众们可一直都不傻。或许他们短期内会因电影技术的突破而涌入电影院,但他们是会随着自己花钱去看的这种东西一起成长的,而且他们也是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的。

如今已经见过了太多东西的他们口味愈发挑剔,他们进入电影院都希望看到一个新奇流畅的好故事,满屏特效的片子或许一时能赚人眼球,但缺乏好故事的支撑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大卖。

因此,现在的电影几乎都是叙事艺术品,有不少电影的成功就是因为讲好了一个实际上很简单的故事,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比如《当幸福来敲门》,正面教材数不胜数。而像克里斯托弗·诺兰那样能讲好一个复杂故事的电影人,收获的可是艺术与商业的双赢,这绝对是当今电影界的高阶高难度操作。

这一次,李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北美都没有收获足够的好评,烂番茄29%(这只是口碑刚解禁时,最近已经跌到了20%),爆米花84%,豆瓣也仅是个7.1分,怎么看都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票房的惨淡也可想而知。这就意味着,李安这次的问题不再是出自文化背景层面,而是电影本身,这令我扼腕叹息。

李安导演

图片来源:豆瓣

《双子杀手》的评价自然逃不过叙事这个在当下颇为关键的评判标准,而我个人感觉它叙事的最大短板出在人物弧光上。所谓的人物弧光,就是这个人物随着电影时间和情节的推进,其心理层面发生的不断变化,并在最后形成至少一个蜕变。

人物与情节是一体两面、同等重要的。没有人物,情节无从讲起;没有情节,人物无事可做。因此,人物弧光关系到人物行动乃至后续所有情节的发展是否合理,一旦人物弧光说服力不够,结果就将是灾难性的,因为这将直接破坏电影的完成度,严重影响观影体验,这是无论普通观众还是影评人都能明显发现的问题。所以现在很多电影宁可把主人公形象做得扁平也不愿冒险去塑造一个稍微复杂的人物。

可能《双子杀手》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稍微复杂的男二号——小克。在这部电影中,作为年轻克隆版男主的小克既背负着反派父亲灌输给他的一切,又拥有克隆本体亨利所有的天性。年富力正强、内心同样在挣扎的他又遇见了原版的年老后的自己,所以可想而知他的内心应该是最为复杂纠结的一个。

《双子杀手》最关键的情节转折点就是小克的倒戈,这直接改变了情节的发展方向,甚至还有人物的正邪判定,但是这个最为重要的地方,电影是如何处理的呢?老亨利跟他讲了很多话劝他不要重蹈覆辙,小克不听大打出手,意料之中地说出“我不是你”之后离去。到了反派父亲那里,反派父亲只跟他说了一席你不要动摇之类的话,献上拥抱,我们看到小克流泪,到下一组镜头小克就倒向了亨利一边,还是拿着对亨利致命的蜂毒……What?这不就等于正反双方都跟他说了一段话他就改主意了吗?二十多年的父子小船就这么说翻就翻了?说好的“我不是你”没有后话了?

我们看不到小克复杂的心理活动,只看到他哭红的双眼。没了。这是演员的问题吗?不是,这是情节设计过于简陋导致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电影制作过程中直接将文字故事搬上大银幕,而其原本的内心戏部分被直接删去的场景。

《双子杀手》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我扼腕叹息叹的就是这个地方。李安雪藏了这个剧本22年之久,好不容易等到技术条件允许了他才拿出来拍,这个剧本居然存在如此明显的短板。小克人物弧光这个短板还不是简单通过加入几个镜头就能解决的问题,整个剧本其实都应该为这个问题动手术,但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李安没能做成这个手术,导致整部电影的文戏弱不禁风,惨败如期而至。

但是李安真的输得一败涂地吗?依我看,说这话还为时尚早。

首先,还说这部电影的剧本。李安珍藏了它二十多年,说明它是有其珍贵之处的,而这个珍贵之处,就是对其核心科幻概念——克隆的全新展现。

讨论克隆的电影并不少,比如《第六日》《逃离克隆岛》《云图》等等,但是直到《双子杀手》我才意识到,之前那么多讲克隆的电影都没关注到一个问题——年龄。

我们都看到了克隆体和本体一模一样,却忽略了这些个体间本应从年龄上就开始存在的各种不同。年龄不同,使得每个个体的体能、心智水平等都会不同,加上不同个体的不同经历、不同成长环境,年龄就成为了每个个体都独一无二的关键标签。

个人印象中最接近并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是《金刚狼3:殊死一战》(我更愿意称它为《罗根》),其中的金刚狼和小狼女就是本体和克隆体的关系,二人之间也产生了许多有趣又感人的互动,只可惜这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克隆,且电影的重点是晚年金刚狼的人物塑造与变种人的薪火相传,而不是克隆。

所以《双子杀手》可以说是开辟了克隆伦理问题的一些讨论新角度。

它使得克隆这项技术看起来更加真实,让我们看到了克隆可能会带来的更多、更现实的人性问题。第二个更为年轻的克隆体出现时,我们看到这项技术可能会泯灭人性。反派临死前的一番话,让我们看到克隆用于军事将会导致个体自由、尊严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尖锐矛盾。

一方面,从亨利的角度讲,这无疑是对他本人和克隆体人权的严重侵犯,但另一方面,牺牲他的权益来换得万千士兵的解放,是不是完全就是错误的想法呢?我无法给出答案。

《双子杀手》还让克隆带上了一点悲剧又浪漫的色彩,那就是克隆本体看到了重新活一次的机会。亨利之所以呕心沥血地劝导小克,就是希望这个年轻的自己过上自己没能拥有的更为精彩、惬意且没有负罪感的人生,也正因如此他才在最后替小克开了终结一切的这一枪。

它还给了我个人一个意外惊喜。由于看这部电影前我有工作在忙,所以我就没来得及看它的简介和预告片,只知道里面有年轻和年老两个史皇,我看这部电影前就没有十分期待,因为我当时以为它会类似于我看过的另一部电影——《环形使者》。

那部电影的情节也是由年轻的男主去杀年老的男主引发,只不过它讲的是一个更加老生常谈的问题——时间悖论,而最终的结果是年老的男主为阻止悲剧的发生而杀死了年轻的自己,男主消失,时间线改变,故事结束,逻辑上漏洞百出。

所以,本以为又将看到类似情节的我坐进电影院才发现李安讲的是克隆,我不仅感到惊喜,而且十分佩服能想出以这种方式让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主人公相遇的编剧,因为这样巧妙地避开了时间悖论和传统的克隆这两大俗套,如果编剧能把故事写得再充分些就好了。

我们再看李安执念的高帧率实验。

高帧率的前景确实不容乐观。我们都或多或少地了解过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革新,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电影史中还曾出现过气味电影、刮卡实验等失败的尝试。与之相比,高帧率虽然已经算是很规矩的技术革新了,因为它侧重的仍然是电影最为核心的视觉层面,但是当年有声技术用7年完成了在电影中的普及,而高帧率从在《霍比特人》中开始应用至今,同是7年时间,却变得更像是块烫手的山芋,李安的独孤求胜。

不过,前文中有句话我其实只解释了半句。艺术对于技术不只是恨,还有爱。

电影是因技术的不断升级而步入大制作时代,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产业不断成长,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遍布全球,电影也成为了当今大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娱乐方式与接触艺术的主要渠道,这些必须要归功于背后技术进步的加持。

电影史当中,声音的介入催生了歌舞片、恐怖片等更多崭新的电影类型,色彩最终丰富了镜头语言(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国师张艺谋),3D等特效使得我们的许多梦想得以呈现在大银幕上。

虽然这些技术介入之初都对电影艺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但因为它们顺应了电影本身的特点,所以电影人就能从中寻求出解决之道,从而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电影艺术道路。从视觉层面寻求突破的高帧率技术,未尝不是顺应了电影特点的革新火种。

所以,现在还不能断言李安的高帧率实验已经失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体现出的效果我在前文已经提及,而高帧率对《双子杀手》最明显的贡献就是满分的动作戏,它甚至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灵魂。况且,李安早已名声在外,所以我们都对他保有很高的期待值,对他的实验成果我们也就会要求得更为严苛,我们总是希望能从他的电影里看到更多更好的东西。

所以,实验的最终结果要看李安能坚持多久,如果他坚持不下去,会不会有其他人勇敢地站出来,这些都犹未可知。我想李安现在经历的就是一个技术介入电影艺术的革新阵痛期,若是他能拿到更完善的、能配合高帧率技术特点的好剧本,这项技术就仍有希望,这位大导演也仍有机会重振旗鼓。

本文为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

作者:曜·威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