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中国军号
昨日,江苏省委省政府调查组发布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调查和处理情况。丰县县委书记娄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地方主官我感到很愧疚。这种愧疚将伴随我的下半生。”
毋庸置疑,在这样一起事件中,愧疚是必然的。为官从政,愧疚意味着对手中权力的敬畏,以及对人民群众的责任感。如何以“有愧”之心求“无愧”之言行值得每一个党员干部思考。愧疚不能止于一时,也不该流于事后悔恨,只有真正把这样一种意识贯穿干事创业的始终,时刻自我警醒,才能真正实现愧疚的价值。
如何做到无愧?对于一名党员干部,为民行道、不诿责任始终是共同的答案,回望历史,很多共产党人都曾身体力行做出回答。
1962年12月6日傍晚,焦裕禄初到兰考,彼时正值兰考遭遇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期。在一个风雪夜,焦裕禄带领干部来到兰考火车站,看着准备背井离乡外出求生的受灾群众,焦裕禄噙着眼泪不停地向乡亲们鞠躬承诺,“大家是被灾荒逼走的,真对不起你们呐!我们很快会用热炕头、白面馍馍把你们接回来的!”火车站内,县委工作会议就地举行。焦裕禄决然地说:“不战胜‘三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怎么对得起牺牲的烈士、父老乡亲和党的重托?”
▲焦裕禄带领兰考除“三害”调查队勘察沙丘
原来的“劝阻逃荒办公室”被焦裕禄改成“治理‘三害’办公室”,下设治水组、治碱组和治沙组。在焦裕禄带领下,全县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除“三害”浪潮。
最终,兰考人民解决了这个长期以来的历史问题,一块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无形巨石,终于被打碎。
▲当年焦裕禄同志对除“三害”规划批示
到1963年底,兰考共造林21014亩,四旁植树146万亩,打防风带186条,堵风口83处,改造盐碱地9万亩。黄沙变成了沃野,洼窝变成了良田,翻腾的洪水安静了,种满泡桐的沙丘,已是春华秋实的果园。庄稼人又鼓起心劲,在世代生息的家园挥洒汗水、播种希望。
深感于焦裕禄精神,习主席曾写下诗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诗中写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为官,就要造福于民。心怀愧疚,并且把愧疚作用于行动,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真正做到了无愧于一方百姓。
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写过一首诗:“新功未建愧高座,老本无多早啃完。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诗篇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不忘根本、反躬自省的可贵品质,也蕴含着深沉的责任意识和朴素的为民情怀。党员干部应有的愧疚感,说到底就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任何一位真正有愧疚意识的共产党人,会把人民群众的困苦当做自己的一种责任,会为没有解决群众困苦而不安,他们不屑于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切实把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落到实处。
不论是焦裕禄曾说过的“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还是王进喜许下的诺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抑或是沈浩立下的决心“为了小岗村发展,哪怕牺牲自己生命”……铮铮誓言的背后,本质上是无悔、实干与担当。他们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直面问题、正视矛盾;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于开拓、不懈进取;敢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做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的主心骨。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
然而,现实中也总少不了“行有亏而心不愧”的人。少数党员干部手握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却庸碌无为,全然没有一丝愧疚感、负罪感,是非面前不表态、矛盾面前不敢为、风险面前不愿闯;还有的党员干部只看重权力,不重视责任,对群众的疾苦和合理诉求漠不关心,令党的形象在百姓心中蒙尘;更有甚者,无视党纪国法,公然挑战法律底线。种种行为,不是被群众所唾弃,就是为党纪所不容。
习主席曾说,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就是对待自己所掌握的权力要敬畏、慎独、坦荡,就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把自己担任的领导职务看成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和责任,如履薄冰,兢兢业业,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
保持“愧疚”,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清醒、一种“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它映照着为官的境界,也丈量着做人的品格。从有愧出发、求无愧结果。不惟在位谋政,更当恪尽职守;不惟胜任本职,更当奋发作为;不惟洁身自好,更当振兴一方。如此,才能无愧于人民赋予的权力,把愧疚感转化为切实的成就感。
(钧正平工作室·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