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变化70年,奋发图强,铸就辉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综合国力日益提高,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占世界的比重大大提高,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影响力大大增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3679亿元,世界排名第11位。2010年达到41.21万亿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此后稳居世界第2位。近三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亿元、80万亿元和90万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90.03万亿元。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世界平均水平。1979年至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9%,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快7个百分点,也高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同期平均水平。2013年至2018年,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年均增长率为7.0%,明显高于世界同期2.9%的平均增长率。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7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工农业产品产量名列世界前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乡和区域面貌焕然一新。宁吉喆表示,中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外汇储备稳步增加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外汇储备相当紧张,1952年末外汇储备仅有1.08亿美元,1978年末仅为1.67亿美元,居世界第38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稳步增加,2006年末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07万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
我国日益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2018年我国吸收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1350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46倍,年均增长15.3%,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
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表示,商务部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引擎动力充足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
□本报记者 潘宇静
70年来,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比1949年实际增长59.2倍。“钱袋子”日渐丰满,支撑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衣食住行告别短缺
衣着从穿暖到穿美。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城乡居民穿着状态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后,服装的品牌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衣着消费支出大幅增长。食品从匮乏到富足。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由于供给数量不足,品种单调,居民的消费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来,食品供给实现了从单调到富足的转变,居民食品消费水平大幅增加。住房从蜗居到宜居。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代人同居一室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后,民用住宅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交通通讯方式从落后到现代。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城乡居民的便捷出行奠定了基础,城乡居民的交通通讯支出大幅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为7239元,比1956年增长58.3倍;人均衣着消费为1808元,比1956年增长53.6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0平方米,比1956年增长5.8倍;人均交通通讯支出为3473元,比1985年增长393.7倍。
促进消费更新升级
消费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因此,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须以改善民生为导向,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要改善和保障民生,就需要促进消费。同时,消费在经济增长当中是第一大动力。要促进消费更新升级,积极推动汽车、家电、电子消费品以旧换新。要鼓励绿色消费,支持居民购买节能家电。要支持服务消费,出台实施养老、家政服务、婴幼儿照护服务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服务消费的潜力。
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立足于基本面和政策面的支持,预计中国的消费引擎将保持充足动力。
对外开放联通世界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货物进出口总额30.51万亿元
□本报记者 赵白执南
对外经贸连接国内和世界,7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贸规模越来越大,“引进来”与“走出去”齐头并进,自贸区拓宽开放窗口,金融开放走深走实。中国对外开放频出“好声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货物贸易跃居首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50年至1977年的28年间,我国货物进出口累计1487亿美元,年均增长不足10%。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大幅增长,2018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0.51万亿元人民币。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继续飙升,2013年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自此稳坐第一“宝座”。1999年至2018年,我国出口商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从12.7%升至30%。我国贸易伙伴越来越多,“朋友圈”越来越大:1978年至2018年,我国贸易伙伴由40多个发展到230多个。
自贸试验区不断扩围。2013年首设上海自贸试验区,2015年广东、天津、福建设立自贸试验区,2017年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设立自贸试验区,2018年海南设立自贸试验区。今年,上海自贸区又开临港新片区,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设立自贸试验区。自贸试验区已覆盖东南西北。
推进更高水平开放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中国将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国际务实合作;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外资进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我国关于对外开放的政策频出,未来海南自贸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进博会等都可能有相关开放政策出台。”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表示。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下一步,深化制造业、服务业开放,稳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自主降低关税总水平,完善对外开放法律法规体系,更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将加速推进,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
中国制造实至名归 硬核实力闪耀国际
□本报记者 吴科任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已占据制造业第一大国位置。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成绩斐然,世人共睹。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创新机遇,我国将加快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工业体系独立完整
70年前,整个国家基础工业体系无从谈起。如今,我国已成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约30.52万亿元。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份额超过28%,中国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以汽车产业为例。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2018年全国汽车产量超过2780万辆。截至2018年,中国汽车的产销量连续十年居全球首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占世界一半以上。
稳步迈向制造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我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已得到大幅提升,涌现出一批以华为、中车等企业为代表的领军企业,在高端装备领域逐渐取得突破。例如,我国自主研制的复兴号高速列车、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等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技术已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甚至向“领跑”迈进。再以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的一颗明珠”的大飞机为例,2008年我国开始研制C919,创新航空工业体制机制,利用全球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大飞机2015年总装下线,2017年成功首飞,计划2021年交付。研制大飞机可推动新材料、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群体突破;提高我国航空工业的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表示,走向制造强国,中国要走好三步棋:一是增强产业技术能力、提升产业链水平;二是依托城市群建设,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和布局;三是发挥现有创新优势,将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制造强国结合起来,构建数字技术支撑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当下,我国正朝着制造强国迈进。背靠广阔市场和创新机遇,以中国人的智慧和努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指日可待。
国企改革深入推进 混改迈出实质步伐
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78.70万亿元
□本报记者 刘丽靓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进入纵深推进、全面落地新阶段。如今,经历了风云激荡的历史性变革,国有企业正开启新征程,向着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加速前进。
国企效率大幅提升
作为我国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企效率较过去大幅提升。国资委数据显示,1949年至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由36.8亿元增长到3.4万亿元,增长925.9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4.2%,明显高于同期世界工业增长4.1%和发展中国家增长5.5%的水平。2018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78.7万亿元、所有者权益63.1万亿元,分别达到1978年的247.1倍和130倍。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在能源、交通、建筑、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要产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动了行业技术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家开放发展中承担了一大批示范性带动性重大项目和标志性工程,形成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全方位的建设能力,有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重组整合扎实推进
随着国企改革全面发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为国企改革重要突破口,混改迈出实质性步伐。数据显示,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央企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半数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公众化的上市公司,各省区市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达到49%。2013年至2018年实施混改的央企子企业中,超过七成实现利润增长。
国企重组整合扎实推进。数据显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完成18组35家企业重组,央企由113户调整至96户。国有资本向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集中,在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交通运输、电信、煤炭等行业的占比达80.1%。
专家表示,在引入社会资本,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后,央企和地方国企均交出了满意答卷。随着国企、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能力不断加强,更多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其质量和内在价值必将提升,这也将为资本市场注入新活力。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面向未来勇立潮头
全社会研发投入1.97万亿元
□本报记者 杨洁
神舟巡天、墨子传信、超算发威、蛟龙下海、北斗织网、青蒿济世、5G引领……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科技事业壮阔发展的70年,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科技成果,不仅成为一张张引以为豪的国家新名片,也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
研发投入快速增长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全球第14位,是前15名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1967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19%,位居世界第二,超过欧盟最发达的15国平均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大型科研仪器达到10万台(套),超过90%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近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上表示,经过7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矢志不渝的努力,我国科技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支撑,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超级计算等战略领域实现了跨越发展;超级杂交稻、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人工智能、5G、物联网、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领域已占据发展先机。
紧盯科技变革前沿
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能够迸发出超乎想象的能量,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钢铁,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傻大黑粗”的传统产业,但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之下,钢铁的发展景象、生产效率与往昔已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二的钢铁企业,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表示,今天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在广东湛江的高炉可以在上海远程操作,工人动动鼠标就可以炼钢。中国宝武今年的钢铁产能要超过7000万吨,预计在明后年达到亿吨的规模水平,力争成为全球第一,这一切都要靠科技的力量。
在2018年近两万亿元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中,来自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达77%。随着科技创新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企业在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层面之上,紧盯前沿、面向未来,大举投入基础创新、源头创新。
此时此刻,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汹涌澎湃。李萌介绍,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和创新主体活力。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不囿于以往成就,继续书写中国创造新篇章。
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