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学年鉴定表个人总结】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10月语文试题。

第一,阅读不连续的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地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双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材料一中对“愚”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在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他们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2.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3.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义田记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①常稔之田②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③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④,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⑤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瘠⑥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②常稔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③屏:避退、隐退。④参大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⑤廪稍:官府发的口粮。⑥瘠:通“胔”,尚未腐烂的尸骨。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日食人一升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B.①彰君之赐 ②而闻者彰《劝学》)

C.①予尝爱晏子好仁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D.①因以遗其世云 ②小学而大遗(《师说》)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B.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C.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D.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先总写义田的作用和管理方式,再分写对族人日食岁衣,嫁女娶妇,再嫁再娶,葬者、葬幼者、家居、居官者的具体养济之法。

B.文章第三段写春秋时鲁国宰相晏婴“彰君之赐”的故事,是为了表明范仲淹设置义田与“晏子好仁”一脉相承,范仲淹和晏子一样了不起。

C.文章第四段痛斥当代公卿士大夫“享万钟禄”,“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沉湎于邸第车與、声色妻孥的享乐,不仅不关心国人,连自己的族人“操壶瓢,为沟中瘠”都不闻不问,所以说这些人都是“公之罪人”

D.文中既有范仲淹对人、对己的对比,又有与古人作对比,还有与当世之人的对比,通过对比,范仲淹设置义田的美德懿行,才显示出了它不寻常的意义。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灌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盂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③漉:过滤,捞取,此指用布滤酒。④近局:近邻。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竟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10.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复杂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四、情景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劝学》中,荀子以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本质变化的三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五、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2.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划线句中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B.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C.中国一向是所谓的“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D.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13.选段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请进行简要分析。

14.请简要分析划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六、材料作文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享誉世界的“籼型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民,经常两腿沾满了泥点子,穿梭在田间地头。正是靠着这种“泥腿子”精神,多下田,深扎根,我们的田野种出了最美庄稼,一次次圆了增产梦和丰收梦,为中国梦增添了一抹抹亮丽色彩。

材料三:《中国青年报》2020年09月30日刊发了扶贫干部詹先彬的文章《在触摸乡村中收获一份家国情怀》:这几年,从机关到农村,与村民做朋友、打交道,为村里大事小事出谋划策,我也明显感觉身上慢慢多出一些“泥土味道”:自觉从村民立场思考问题;用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困难面前,学会忍耐坚持,我多了些从容淡定。

材料四: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身处新时代,说土并不“土”,读了上述材料,你对“土”产生怎样的理解与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B

4.①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②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③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A.“从客观标准来看”理解错误。原文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可见“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

B.“都是‘愚’的具体表现”说法错误。原文说“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作者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C.“‘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说法绝对,“就是”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文中只是假设。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B.“正反对比论证”说法错误,结合原文“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等句子可知,材料二只是分析礼和法各自的不同点,二者不存在正和反的关系。

故选B。


5.A

6.C

7.B

8.(1)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

(2)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对此有过想法,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

(3)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日”:每天。

B.“彰”:彰明;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C.“爱”:仰慕;疼爱。

D.“遗”:留赠;丢失。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句式角度来看,“身无以为敛”和“子无以为丧”两句句式一致,且“身”和“子”分别做两句的主语,所以“身”前面要断开,排除AD。

“以施贫活族之义”的“以”是介词,意思是“把”,宾语是“义”,“施贫活族”是“义”的定语,所以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句意为:他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是为了表明范仲淹设置义田与‘晏子好仁’一脉相承,范仲淹和晏子一样了不起”错误,这一分析偏离了文章的主要目的——突出范仲淹设置义田“好施与”的美德懿行。文章第三段写春秋时齐国宰相晏婴“彰君之赐”的故事,赞扬“晏子好仁”,但作者的用意不在此,而在于由此指出范仲淹设置义田“贤于平仲”“彰君之赐”,也就是说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因为义田不仅规模大,而且是从长远考虑的,范仲淹设置义田千亩,并延及后世子孙的“规模远举”,这是晏婴无法相比的。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施与”,给予,以财物周济人;“亲而贫、疏而贤者”,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咸”,都。

(2)得分点:“贵显”,贵重显达;“于是”,在这方面;“逮”,达到,“未逮”,指不及、没有达到。

(3)“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黄泉”,地下水;“上”“下”,向上,向下。

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帐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对此有过想法,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古时候晏平仲乘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这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啊。”晏子回答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坐车的人;母系的亲族,没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亲族,没有挨饿受冻的;齐国的士子,等待我的接济而点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主的赏赐呢?”于是齐君使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饮酒。我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齐君了解贤者,而桓子能认错服义。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有井然的次序:先说父系亲族,后说母系亲族,再说妻子的亲族,最后才提到关系疏远的贤者。孟子说:“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晏子的作为接近于这一点啊。现在从范文正公的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是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啊。他施行的规模的久远和全面,恐怕是要超过晏子的。

啊!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的雄伟,车驾的华丽,歌妓的众多,妻儿的富有,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的充裕,享用的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其它的人呢?这些人都是公家/国家的罪人啊!

范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业迹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代一定会有史官记载的,我可以不用赘述了。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


9.B

10.①直抒胸臆。“怅恨”二字从表面看,指诗人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就深层看,本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怅恨”有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
②用典抒情。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典故显示诗人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融洽的质性,写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
③借景抒情。“山涧”“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
④借事抒情。“漉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显示的是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B.“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理解不当,诗人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难。

1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守拙归园田 无边落木萧萧下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谀”“槁”“���”“拙”“萧萧”。


12.D

13.举例论证,选文第二段列举外国“送来”的东西,证明“送来”主义行不通;
比喻论证,文章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用“鱼翅”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烟枪烟灯”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用“鸦片”来比喻精华和糟粕共存的部分。同时用“孱头”“昏蛋”“废物”的行为来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做法。
对比论证,四五段将“拿来主义”者的做法与孱头、昏蛋、废物的做法进行对比,阐明对待外来文化以及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

14.阐明“拿来主义”的含义,即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需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主动选择。承上启下,由“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过渡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国粹”本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此处来说烟枪、烟灯显然是使用反语,双引号表讽刺。

A. 此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引用药房门口出示的关于药品售尽的告示,所以,此处的引号的作用属于引用。

B. 这里的“完全国货”指的是当时中国国民在日本侵略中国后抵制日货,日本为了继续在中国倾销商品于是就在商品上印上“完全国货”的字样,所以,此处“完全国货”中引号的用法属于引用。

C. 此处的“闭关主义”表示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闭关主义”引号的用法属于特殊含义。

D. 此处的“发扬国光”指的是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此处引号的用法首先是引用。而作者把此时的展览与反动政府的媚外卖国政策联系起来,并不是真正的发扬国光,是反语的表达,所以,此处引号的第二个作用是表讽刺。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