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和反思完整版(第一单元)
第一关组
[教育目标]
1.能认出13个生字,能写15个生字,能写“惊奇、农历”等14个单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语文要素】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的描写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江的壮美。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初步了解诗歌《浪淘沙》(其七)的意思。
一、激趣导入,释题,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思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课件出示单元导读,反馈指导。
3.师小结: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不一样的美。学习时,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一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提问: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3.明确主要教学目标。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等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任务。
(1)读课文,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2)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字词。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先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再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精准指导。预设:“昂”“鼎”“崩”。
(2)课件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复习认读。
3.反馈指导:朗读。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确、读通顺了。
4.反馈预习指导:粗知课文大意。(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5.师小结:同学们做得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怎样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2.反馈指导。
预设: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奇观: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5.导语:那么,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具体写“我们”观潮的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部分1:第2自然段。大意: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平静。(板书:江面平静)
部分2:第3、4自然段。大意:午后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山崩地裂)
部分3:第5自然段。大意: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1.导语: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2.出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预设: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去后”,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
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其七);结合生活体验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向同学或老师提问解决。
2.反馈指导。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预设: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其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反馈指导。(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3.师小结:我们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难点)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2.提问:[出示《浪淘沙》(其七)]谁能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呢。
二、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
(一)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1.出示任务:[课件出示《浪淘沙》(其七)]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与诗第一、二句内容相关的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第4自然段全部句子;第5自然段全部句子。
(二)熟读成诵,想象说话
1.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几个画面,各是什么画面,分别是哪些句子描绘的?(个体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1)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四个画面。
(2)这四个画面分别是:
①潮头将来的画面;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②潮头涌来的画面;句子:第4自然段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③潮头过后余波涌来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1句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④潮水完全过后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2、3句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3.出示任务:在这四个画面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画面?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句子说说你想象到的这个画面。注意内容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4.反馈指导。指名两三个学生说,用以上两个标准以及有没有用上自己的话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交流感悟。
1.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深刻的印象?这个自然段写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给你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尝试用有关的句子说一说。(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深刻印象: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写了钱塘江大潮潮头的样子和潮水山崩地裂的声音;样子的句子:再近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的句子:那声音如同……震得颤动起来。
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用实心圆点标记出来。(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词语:“横贯江面”的“横贯”;“白浪翻滚”的“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的“两丈多高”(提示:一丈约等于3.33米);“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出示任务: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第4自然段。教师再进行反馈指导。
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1.出示任务: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原因。(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出示“资料袋”,学生读插图说话)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
四、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如“潮”与“朝”,“据”与“剧”,“堤”与“提”。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点拨:“滚”,右边的“衣”字中间是个“公”字,但第二笔是点;“顿”,第四笔是竖提。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的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再写两个。
[教学板书]
1 观潮
一、天下奇观
二、江面平静(潮来前)
三、两丈多高(潮来时)
山崩地裂的声音
四、两丈来高样子:横贯翻滚(潮去后)
出现白线
飞奔而来
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文是本册书中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明确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紧接着,我以指导学生预习的方式,了解课文大意,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顺应新部编教材的编排,我以课后习题中的古诗《浪淘沙》(其七)为切入点,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想象说话,落实本课“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语文要素,顺利完成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双线教学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地理知识储备不足,在结合“资料袋”说钱塘江大潮的成因时,只有少数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原因。
2 走月亮
[教学目标]
1.会认“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语文要素】
4.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月下的某个情景。
[教学重难点]
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幅画。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明亮的月光下,周围是那样静谧、美丽。在小路上,小姑娘牵着妈妈的手,走在月光下。她们看起来是那样幸福而美好。
2.题解: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板书:走月亮)
二、交流预习,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认读生字。
教师指导学生识字,重点指导辨析易混字和易读错的字。
(课件出示我会写的字)重点指导:“卵”读“luǎn”,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里面的两个点;“填”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真”,里面有三横,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葡”和“萄”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下半部分的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
(二)指导学生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词语)教师重点指导下列读音和字形。读音:鹅卵石(luǎn);字形:辨析“招待”的“待”与“侍候”的“侍”。
(三)课件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2.课文是用哪一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的?用横线画出来。
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试着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试着概括每部分大意。
(1)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关内容,解决课件出示的问题。教师巡视并适当引导: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有哪些?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哪一句?
(3)指名学生分享结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师生总结:“我”和阿妈走过了“村庄”“溪边”“村道”“田埂上”。
师:文章通过“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大家分得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3):写“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4~5):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6~7):写“我”和阿妈在村道、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8~9):写走月亮时“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重点)
2.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月下的某个情景。(难点)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在月光下散过步吗?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这节课,我们跟作者吴然一起走月亮。静静地走,走得再慢一些。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文章几次写到了走月亮,动笔把相关句子画下来。
3.生交流,师出示: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了解“反复”的表达方法。
(2)读读这4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内容相同,标点不同。)依据以往的学习经验,结合每一句在课文中所处的位置,你能试着猜一猜作者会写些什么吗?(第一处是对和阿妈走月亮的期待;二、三处省略号是省略了和阿妈走过的地方;第四处是和阿妈走月亮的幸福与快乐。)
(3)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中间两句省略了“我”和阿妈走过的其他地方(相机板书:溪岸、石拱桥、果园、庄稼地、菜地);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开头是作者对走月亮的期待。
二、期待“走月亮”
1.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你从哪里感受到这份期待?
2.交流: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1)两个“升起来了”,从中感受到期待、兴奋之情。练读。
(2)配图简介:洱海附近是作者吴然的家乡,它在美丽的云南,不远处即是巍峨的点苍山。瞧,它的形状像耳朵,因此当地人给它取名叫“洱海”。
3.交流: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
(1)“那样明亮,那样柔和”,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2)课文是怎么具体写“明亮”“柔和”的?
①照亮了点苍山、大青树、大道和小路。
②能不能这样写?出示“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也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生讨论交流)
预设:不能。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介绍的;这句话与课文第3自然段紧密衔接;课文“也照亮了,照亮了……”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欣喜。(师相机指导朗读)
③生活中你觉得什么能照亮东西?(手电筒、太阳、灯塔……)那月光和这些光有什么区别?(更柔和,更浪漫。)
4.就在这样的静谧美好之中,“我”和阿妈走月亮——多么开心,多么令人期待!(生配乐朗读)
三、体验“走月亮”
(一)学习第4、5自然段
1.师范读,生闭上眼睛静静听,边听边想: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
2.交流: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1)说说想象的画面。
(2)明明是“闻到香味”“映着月光”,怎么是“流着”“流着”?
花瓣落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细细的溪水潺潺地流淌,山草、野花的清香也就随着溪水流动,空气中飘散着芬芳。波光粼粼,月影闪闪,这景象真是美丽又奇妙。
3.这条细细的小溪里有花香,有月光,还有什么?(交流:灰白色的鹅卵石……都抱着一个月亮!)
(1)有几个小水塘就有几个月亮,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多么神奇!
(2)“抱着”还能换成什么?读一读,比一比。(“映着”“捧着”“藏着”……“抱着”有温暖、温馨的感觉,让人想到了妈妈的怀抱。)
4.是啊,作者也想到了自己的阿妈——引读“哦,阿妈……”,你有和妈妈在一起特别快乐的事吗?
5.师生进行模拟情境对话。
6.小溪留下了“我”和阿妈多少快乐的回忆。(生配乐读第4自然段,试背诵)
(二)学习第6、7自然段
1.过渡: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我”和阿妈又来到了村道。细读第6自然段,你想到了怎样的景,又从中品味出怎样的情?选择印象最深刻的和同桌交流。
2.想象画面,谈“所见”。引导学生关注新鲜的词句,如“泼剌”“很满意地响着”“镀亮的银毯”“一塘新谷”。调动各种感官(看、听、闻)来感受秋夜虫鸣鱼跃、果园甜香四溢、庄稼大丰收的景象。
3.体会情感,说“所想”。
(1)“我”在地里做些什么?(出示:春天,我们看油菜开花。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
(2)想象:“我”还会在地里做些什么?又有哪些有趣的经历?练习说话。(出示)秋天,我们……;冬天,我们……
(3)作者的回忆里除了阿妈,还有什么?阿爸经常不在家,陪伴“我”长大的是阿妈,“我”和阿妈走月亮,走出了月光下的美景。还走出了月光下“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爱。
4.配乐读第6、7自然段。齐读第6、7自然段,说说省略号省略掉的是什么。(“我”和阿妈走过的其他地方,“我”和阿妈相伴的美好经历……)
四、回味“走月亮”
1.齐读第8自然段,交流体会。补充:这篇课文是作者长大以后回忆他的阿妈时写的,当时他已经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乡,十几年没有见过他的阿妈。当他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2.是的,充满了对家乡、对阿妈的思念、怀念,所以文中反复出现了“我和阿妈走月亮”。(再次出示4句话,生深情朗读。)
[教学板书]
2走月亮
“我”和阿妈
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想到: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
闻到:果子的甜香
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
美好景色 浓浓亲情
景美——情浓
(调动感官走月亮)四次“我”和阿妈走月亮
[教学反思]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而这篇《走月亮》怎么读都像是一首诗,我讲诗的时候通常都是以一个大问题贯穿课堂:“从语言描绘的情境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将学生的思维拉进了课文,也拉进了他们的生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如画美景,而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的就是一幅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学生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才是用心读书,用真情实感读书,这才是真正的“美文美读”。因为学生的生活是各种各样的,学生的回答也是缤纷多彩,表明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通过扩词法,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学习《秋晚的江上》
(一)脑力风暴,走进诗歌
在黑板上呈现“( )的江上”和“江上的( )”,请学生进行自由联想,提出各自的想法并描述一幅画面。
(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画面美
学生自由朗读,呈现问题:找出诗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来,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里的景色。
(三)展开想象,品析诗歌语言美
1.在第一节中找出最传神的两个词(倦,驮)。试着用“驮”造句,你在生活中“驮”过最重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不用“背”“带”?想象一下飞鸟驮着斜阳的画面,诗人眼前呈现的是怎样的景观呢?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2.找出第二节中的两个动词(翻,掉)。想象一下,飞鸟一翻翅膀,把斜阳掉在江上,诗人眼前是怎样的景观?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飞鸟更活泼,还是你见到的飞鸟更活泼?为什么?查字典理解“妆”和“红颜”,这是什么修辞?为什么芦苇“妆成红颜”只是“一瞬的”?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3.自由朗读,分享本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对景物的细节描写,大胆想象,运用修辞)
(四)诵读诗歌,领悟诗歌意境美
教师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学生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朗诵诗歌,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的意境。诗人在诗歌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怎样感受到的?
(五)了解小诗体会
对比《秋晚的江上》与《暮江吟》。
(六)尝试去认真观察你身边秋天的景物,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以及你的感受,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二、学习《花牛歌》
(一)读课题,想象画面
板书课题,引导交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花牛歌》,齐读诗题。说一说:读了诗题,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诗歌的小节。
2.小组合作学习。
(1)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卡片,并用生字组词。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分节朗读,在师生点评中指导学生读准“眠、霸占、滴溜溜、偷渡”的字音,读好“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这两个句子。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学第1节
(1)出示课文插图,提问:这幅插图画的是哪一小节内容?
(2)学生自由读第1节,找一找这里写了哪些景物?
(3)指导想象:花牛的颜色、样子、动作等;草地和剪秋罗的颜色、样子等;花牛、剪秋罗可能会说些什么?
学生边说,教师边写出关键词,如(黑白相间)的花牛、(软绵绵)的草地、(美丽)的剪秋罗等。
(4)指导学生凭借想象说出第1节所描写的画面,说说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5)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第1节。
(6)总结想象的方法:抓关键词,从颜色、样子、动作、语言等方面展开想象,能让画面更生动。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第2、3、4节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运用上面学的想象方法开展学习。
小组学习步骤:
(1)大声朗读诗歌,圈出这节诗写了哪些景物?
(2)逐句想象画面内容,再连起来说一说。
(3)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4)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
全班分享,重点指导第2节“眠”“霸占”,第3节“滴溜溜”,第4节“偷渡”的想象。
小结:多么自由、悠闲的小花牛啊,指导学生讲述整首诗的画面。
(四)拓展仿写
1.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发挥你的想象,仿写1~2节。
2.展示学生作品。
(五)课后延伸
《花牛歌》是一首诙谐有趣的儿童诗,课后学生还可以读一读儿童诗《秘密》《虫和鸟》,在诗歌花园中采撷最美的花朵。
[教学板书]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倦鸟归巢 夕阳西下
抖落斜阳 苇妆红颜 景色迷人
画面美丽
花牛歌
坐 眠 走
做梦 花牛行动图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所学的两首诗都极具画面感,《秋晚的江上》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少数现代诗歌中的一篇,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想象以及品悟诗歌,来帮助学生了解此类文体的品析和鉴赏,品味其中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进而去发现美、创造美。
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学生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
4* 繁星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理解积累“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语文要素】
3.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星空图片)看到这璀璨的星空,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巴金先生也曾多次看见这满天繁星,于是写下了经典散文——“繁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词正音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小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三个自然段。
2.读词正音:
(1)(课件出示:密密麻麻、星群密布、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指名认读词语。
①(将“昧”字标红)看这个字,读mèi,是由一个“日”加一个“未”组成,你能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吗?(出示:金文=“未,没有”+“日,光亮”)
②在字典里,“昧”有四种意思:①糊涂、不明白;②隐藏;③昏暗;④冒犯、冒昧。在这个成语里,你觉得选择哪个意思最合适?你怎么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明确“半明半昧”词义: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 师:我们一起再读词语。(学生齐读)我们发现这些词都是描写繁星的。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星星的词语呢?(出示成语,齐读积累:月明星稀、群星璀璨、星光灿烂、星罗棋布、星星点点、满天星斗、繁星满天。)
- 品读课文、想象繁星
(一)齐读第1自然段,初步感受对繁星的“爱”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读到这些句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
2.(标红“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你能用这个句式介绍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吗?先说给同桌听一听。(同桌互说,全班分享。)
3.指导朗读,读出文中“我”对繁星的爱。(全班再次齐读第1自然段)
(二)小组共学第3自然段,深入感受对繁星的“爱”
1.第1自然段是巴金写在家乡庭院里看到的繁星。课文中还写到他在哪里看到的繁星呢?(家乡庭院——南京住所后门——海上。)
过渡:这几个地方的繁星,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处呢?那我们就乘上船,跟随巴金一起去欣赏海上的繁星吧!
2.小组合作,共学第3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共学提示。
(出示共学提示:①找:找到描写“繁星”的句子。②想:读到这句话,想到了怎样的画面?③读:带着感受再读句子。)
(小组合作,选择代表上台交流分享。教师相机点拨。)
3.通过理解关键词“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想象繁星的画面。
(出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真是摇摇欲坠呢!”)
师: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分享)是啊,繁星明暗交叠,摇摇欲坠。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读出来?(指名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4.品味比喻,体会修辞手法的妙用。
(出示:“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师: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把星星比喻成什么?(学生分享)想象一下,这一颗一颗星星在你周围飞舞,就像萤火虫一般。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再读一读?(生读比喻句)
5.“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来,我们一起躺在船舱里,去看看这“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的繁星。(配乐,全班朗读。)
(三)链接童诗,丰富想象,表达对繁星的爱
导语:在这句话里,巴金觉得星星像——“萤火虫”。其实,每个人看星星,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想法。
1.(出示两首儿童诗:顾城《星月的由来》、林焕彰《夜晚的天空》)这两首诗中星星是什么呢?(树枝戳的微小窟窿、猫咪的眼睛。)
2.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写出自己看到的繁星和想象到的画面,随课练笔。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天上的星星是什么?你也写几句话或几句诗。(学生汇报分享)
(四)了解背景,升华对“繁星的爱”
1.这繁星,让我们浮想联翩,巴金继续写到——(引读:“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2.(出示背景,补充介绍:此文写于1927年,巴金23岁时独自一人赴法留学途中。在写给弟弟的信中,他这样说道:“我虽然知道我们的心不会被那无边的海洋所隔断,但是现在我的心确实是寂寞得很!冷得很!”)师:现在你再读他在海上对繁星的感受,又有什么新的理解呢?(出示第1自然段,引导朗读。)
四、延学拓展,巩固提升
这节课我们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去感受自然之美、繁星之美。巴金还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出示《海上日出》全文),也适合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己读一读《海上日出》。
[教学板书]
4* 繁星
时间 地点 景象
从前—家乡—密密麻麻
三年前—南京—星群密布
如今—海上—半明半昧
热爱自由 追求光明
[教学反思]
本次授课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本课中如何逐渐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首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分享自己看到的星空及星空下的遐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激发阅读兴趣,为理解文本内容、促进情感共鸣奠定基础。其次,在品读课文环节引导学生用“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介绍喜欢的地方,为习作中的“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提前铺垫。最后,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抓住关键句进行阅读实践,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和审美力。
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会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3.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并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有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2.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并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有关。
[教学课时]1课时
一、理解题目,激发表达欲望
1.(出示教材口语交际内容)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请大家自己试着默读,看一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生读要求)
预设:第三幅图上浓烟滚滚,把空气都污染了。
2.看到这情景,你想到了什么?(白色垃圾、污水排放、呼吸道疾病、乱砍滥伐。)
3.评说四幅画。你们觉得这四幅画面,反映出什么?你能接受吗?为什么?
师小结:看来,我们都无法接受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我们必须保护环境。
二、理解“环境”,明确训练重点
(一)理解“环境”。
1.“环境”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环境”是什么意思?大家猜猜。(指名猜猜)
2.我们来看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课件出示“环境”的释义:周围的地方;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大家说说,构成环境的要素有哪些?(水、空气、土壤、阳光、森林……)
(二)联想“环境”。
1.我们生活在环境中,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1:要注意保护环境。从前面的图中,我认为人类要改善环境,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预设2:我认为,无论是水、空气,还是森林、土壤,都是我们生存的条件,是地球妈妈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人类要想生活得健康幸福,就应当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师点评:是啊,这叫作展开联想,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思考问题,让我们看看教材中的提示。关于我们与环境,有两点需要注意。
2.课件出示: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生齐读)。
师小结:原来,环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围绕话题发表看法,我们在口语交际中,首先是倾听别人的发言,判断是否与话题相关;其次是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三、迁移生活,实例提升表达
(一)第一个例子
1.教材中提供了两个例子要我们尝试练习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我们来看第一个。(课件出示:如果开车时停候时间长,我们可以提醒爸爸妈妈将汽车熄火。这样可以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节省燃料。)
预设:我知道现在雾霾天越来越频繁了,是因为空气质量越来越差,PM2.5增加,导致人们呼吸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因此患呼吸道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尽量绿色出行,减少尾气的排放,那就会让地球上的空气质量慢慢变好。
2.师小结:大家说得很有道理,真正做到了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二)第二个例子
1.我们再尝试练习教材中的第二个例子。(课件出示:最后离开教室的同学要记得关灯,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不开“无人灯”。)请大家围绕这个例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预设:电也是需要消耗资源的,节约电也就是节约发电所需要的能源。
2.两个例子,大家都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在生活中,你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否都是如此呢?你觉得围绕话题发表看法对不对?
预设:我想,只有围绕话题发表看法,才能观点明确,表达有重点,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率,促进相互理解。
四、角色转换,拓宽交际视野
(一)父母如何看待“我们与环境”
1.有时候站在不同的立场,听到的观点就会不一样。类似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同学们的父母是怎么看待的呢?我们就来听听他们围绕话题发表的看法。
(课件出示:播放三位家长分别就空气污染、河流污染、森林破坏三个话题发表看法的短视频。)听了家长的观点,你们有何收获?
预设:现在清澈的河流越来越少了,河流污染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用水,如果我们现在不注意保护水资源,那么我们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会是人类的眼泪。
(二)专家如何看待“我们与环境”
我们来听听专家的看法吧!作为专业的环境监测和监管部门,他们是怎样看待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呢?(课件出示:播放环保局专家围绕环境话题发表看法和家乡环境旧貌换新颜,发生巨变的视频)怎么样,不同的立场,就体现不同的认识问题的角度吧?环保专家的看法,让你们收获了什么?
预设:听了这位伯伯的话,我现在明白了,原来我们国家已经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做出了这么多的重要举措。在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壤资源等方面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环境问题,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三)绘本中的“我们与环境”
我给大家介绍一部绘本——《小房子》,其中就有“我们与环境”的故事。想听吗?(课件出示:播放《小房子》插图)
师:维吉尼亚·李·伯顿的《小房子》讲的是小房子每天站在山冈上看风景,除了日月星辰和四季的变化,小房子还看到乡村的景物随着挖马路、开商店、盖高楼、通地铁……而一点一点地改变。小房子是幸运的,它经历了一切之后,还能找回失去的快乐,但留下了一个悬念,谁能保证它永远不会被现代文明吞噬呢?这本绘本至今依旧给予人类深深的思考。
五、创新做法,彰显教学价值
1.讨论保护环境的做法。
师:从父母、专家、绘本中,我们汲取了知识,受到了启发,让我们现在来集思广益,挑战创新,想出可以保护环境的简单易行的做法或者建议。(小组讨论,想出3条可以保护环境的简单易行的做法,填写在“保护环境锦囊妙计”表格中,时间3分钟)
师:在这个任务中,老师给三个提示。提示一:围绕话题想出保护环境的做法;提示二:方法具体实在、简单易行,能方便实施;提示三:先在小组内讨论商量后,再填入锦囊妙计表中。
生1:(我们小组汇报一下,我们围绕改善空气质量这个主题,想到的锦囊妙计有“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多种植绿色植物扩,大绿地改善面积”“尽量使用无污染能源,比如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生2:(我们小组围绕保护水资源进行了探讨,想到的锦囊妙计有“家中使用节水龙头,细水长流避免浪费”“淘米、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冲马桶”“养成随手关闭水龙头的好习惯”。)
2.创新宣传保护环境的渠道。
师:看来,我们与环境真的密不可分,大家都充分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那么刚才我们集思广益得出的“保护环境小建议”,大家认为可以如何宣传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呢?(在学校、小区等的公告栏里进行宣传;发朋友圈号召亲友)
师:(课件出示:山、海、雨、花……美丽怡人的景色)观山、看海、听雨、赏花……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让人们心旷神怡,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真心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不破坏环境,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美好!(播放音乐《天使》)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的核心在于“交际”,实质性目的在于训练某种情境下的理解与沟通.在现实课堂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小部分学生能言善辩、滔滔不绝,实际上就全体学生的言语发展来看,育人效果不理想,言语发展不平衡。学会口语交际,就要让全体学生有大量实践练习的机会。因此,我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设计借助小组内集体交流探讨,让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得以碰撞,创新出可操作性更强的保护环境的做法,既调动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同时也让一部分能力薄弱的学生有机会有兴趣参与话题的交流对话。在师生对话、组内对话、小组展示、集体交流等方式中扩大训练的参与面,反复强化训练,不断提升能力,增强实践效果。学生集思广益,想出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宣传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