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来源:unsplash
最近几个城市为了鼓励生育,出台了新的产假政策。
产假不仅延长了(甚至像吉林、重庆等地延长产假至一年),还为新手父母们提供了孩子在三岁以前的带薪育儿假,为提高生育率,各地可谓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但就此,年轻人就愿意生娃、家长们就愿意生二胎三胎了么?
养娃的一生,也是专业“坑妈”的一生
这次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确实是一个进步。养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新手妈妈在孩子刚出生后需要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照顾婴儿身上,也的确需要更多时间休息、恢复正常的生活。可以说,孩子出生后的前三年,整个家庭几乎要投入全部精力才能熬过去这道坎儿。
只是,即便条件如此优厚,也依然无法打动适龄女性愿意生养的“芳心”。在女性就业本就困难重重的当下,再延长女性产假,无异于等于把女性驱逐职场。
即便也“破天荒”的为男性增设了产假和育儿假,可是爸爸们休假十来天对比妈妈们休假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点产假在育儿中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从一开始就滋生了丧偶育儿的温床。
面对这次优厚的产假制度,我周围的女性朋友们也都用一种“骗我的钱都行、但休想骗我生娃”的钢铁意志扼杀了生娃的想法。她们用自己养娃路上亲身经历的艰难告诉我,养娃这件事,只有0或1,其余免谈。
不是女性缺乏母爱,实在是在养娃这条路上,吃喝拉撒睡处处都是坑,而且主要“坑妈”。
朋友A说起儿子有一年肺炎需要住院、老公恰好出差的事,不到一百斤的她背着五十多斤的娃,在医院楼层之间穿梭看医生、做化验,好不容易拿到医生开的住院条,结果没有床位,她扶着吊瓶、搂着孩子在走廊挂了半宿的点滴。第二天央求护士再三、护士看她一个人带娃实在可怜,就在楼道里加了床位给她。孩子住了四天院,她陪了四天几乎不眠不休。四天后老公出差回来,满身疲惫和一腔委屈的她也只能对老公轻描淡写说一句“孩子挺好的,退烧了”。
朋友B说,双减之后一年级的娃在学校过得太轻松了,当妈的只能自己上。每天晚上加班的项目有:数学(已经教到两位数的乘除法),作文一篇,老师还没教的拼音、生字、组词和成语各2个、造句5个。每晚加班2小时,完美实现了996。
虽然男性参与育儿的比例较从前有所提升,但全世界主流的看法依然是妈妈(无论全职还是职场妈妈)是育儿的主力担当。“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不是古语,而是过来妈妈们的血泪箴言。
妈妈很伟大,但我们是职场上的“弱者”
养娃的一生,女性除了在身体和精神上要承受巨大疲惫,还有一个更残忍的事实:当一名女性成为妈妈,这意味着她变成了职场上的弱者。
“女员工怀孕后遭公司变相辞退”、“女员工生育后几年没有升职加薪”这类新闻频频上热搜,即使生育后能够重返岗位的女性,身价也大不如从前。她们会遭遇各种职场歧视和职场暴力。从“不如以前灵光”的评价到被迫接受“变相降薪降职”的事实,妈妈们被公司和同时视为“不合格员工”、“拖后腿的人”、以及“弱者”。
(网上生育后重返职场的女性遭遇的艰难不计其数)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本来要升职成为公司中层领导,但上司得知她怀孕后果断撤销了升迁通知。生育后的五年里,她没有调过职级,领导给出的理由很直接:因为你生了一个孩子,我们不确定你能否胜任。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女性因为生育而遭遇的职场停滞也屡见不鲜。
美国有个名为Pregnant Then Screwed的网站,上面写满了女性在怀孕后所遭遇到的来自单位的各种歧视经历:怀孕30周还要在公司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因为怀孕没有奖金可拿、全职工作多年产假却没有薪资领、生育后想回原岗位却被男同事顶替……
几乎全世界对生育的女性在职场上都设置了重重障碍,这使得女性在陷入育儿和职场两难困境时不得不面对三重困难:
怀孕前,为了就业或者工作晋升不得不隐孕、甚至延迟/放弃生育计划;
公开怀孕后,需要面对就业单位施加的各种压力和歧视;
生育后,职位难保、升迁困难;对一些想要换工作再就业的妈妈来说困难重重,就算顺利找到工作,职场同事和领导也不会把妈妈当“正常”员工看待。
越来越多女性迫于职场环境不得不在怀孕后或生育后辞职被迫全职;而那些勉强维持住工作与家庭不崩溃的职场女性,在夹缝中苟延残喘、身心俱疲。在养儿育女、为人类繁衍做贡献这件事上,最终受到惩罚的几乎都是女性。母职惩罚几乎是每个打算当妈妈的女性终将遭遇的困境。
为抵制产假过长,女性曾奋起反抗
延长产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为人母的困境,反而会如阿莉莎·夸特(Alissa Quart)在其著作《夹缝生存》中所说的那样:使女性将得来不易的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打回至封建父权家庭模式。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凯特琳•柯林斯(Caitlyn Collins),在《职场妈妈生存报告》里通过走访德国,调研那里的育儿福利和妈妈们对这些福利的态度。德国的产假和育儿福利有多诱人:
上班的妈妈休满带薪产假三个月之后,以一个家庭为单位的一对父母可以共计再休三年的育儿假(Elternzeit),期间政府帮你支付相当于税后工资的65%的补助金(Elterngeld);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儿童津贴”、“家长补贴”或“家长津贴”在家长休育儿假期间拨发,以补贴养育子女的开销,具体数额由家长之前的平均净收入决定;即使有家长在孩子出生前并无工作,那么当他们在家休育儿假时可以获得一笔固定数额的“家长津贴”,”
休假长还有钱拿,看上去这样的养娃条件应该无可挑剔了吧?并非如此!
德国的妈妈们都认为女性必须得在孩子出生之后休八周产假,这是为了保护妈妈的健康,但过长的产假、育儿假以及现金补贴制度,事实上削弱了女性在职场的地位。德国没有男性休产假和育儿假的强制规定,德国的传统也是奉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即使有产假极少德国男性会去休。雇主因为休假而不得不支付的开销都与妈妈而非爸爸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怒气也因而全都冲着职场妈妈而来。长此以往,这对女性雇员是很不利的。
这些福利政策被德国妈妈叫作Herdprämie,意思是“锅灶费”——政府付钱让女性待在厨房里,它们会抑制女性参与到劳动力队伍之中。
另一方面,对女性来说有一份带薪工作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向她们的伴侣传递的信息是男性也应该分担育儿和家务。如果女性生产之后在家待得太久,她可能就此陷在各种家务事中无法脱身。毕竟很少有在家带娃的女性能把家务从中摘除干净。
所以从2012年起,为了追求性别平等、缓解妈妈重返职场的压力,德国废除了曾经三年的产假,将其变成12个月的性别中立的育儿假,父母双方可以平分假期,而且能分享育儿假的父母还能获得额外两个月假期作为奖励;2015年7月德国最高法院也宣布“育儿津贴”不符合宪法规定,这项福利就此终止。
这也是为什么各地延长产假的政策颁布后绝大多数女性并不领情的原因。生育这件事,从大的方面来说事关人类繁衍、国家经济;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建立一种家庭生活模式。但无论事关大小,对最主要的当事人女性来说,它首先是作为独立个体尊严与价值的认可和性别平等问题。让女性几乎以一己之力承担,何谈对女性的公平与前途。
想要多生娃,四个因素缺一不可
纵观瑞典等育儿福利做得优秀的几个国家来看,想要提高生育率,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方有可能实现:
首先,男女无差别平分产假和育儿假。
在瑞典,奉行“双职工/双照顾者”的家庭模式——男性和女性平等分担挣钱养家以及育儿顾家的义务。瑞典父母享有480天之久的带薪育儿假,全部的480天育儿假中,父亲和母亲各自需要休至少90天,瑞典的父母们将这段时间称为“妈妈月”和“爸爸月”。这三个月内,瑞典政府为休假的妈妈或爸爸提供带薪休假。剩下的十个月带薪育儿假则由爸爸妈妈们自行决定如何分配。瑞典几乎所有的妈妈以及90%的爸爸会选择使用至少部分育儿假。
这种推广性别中立的育儿假、甚至强行规定爸爸也必须休假照顾孩子的做法,其结果就是:2012年,全瑞典仅有不到0.5%的女性身份是家庭主妇;只有3.1%的女性和9.3%的男性认同男人的职责是挣钱、女人的职责是照料家务和照看家人。瑞典的女性是真的可以做到既有成功的事业,也不耽误家庭生活。
当然,“双职工/双照顾者”的家庭模式是在全国范围内将抚养儿童的成本社会化,因此政府会向每一位纳税者征收高额的税。但这笔钱用在了刀刃儿上(带薪育儿假、育儿补贴、以及高质但低价的公立日托体系),所以父母们缴纳的心甘情愿。
其次,提高兼职(每周工作时长少于30小时)岗位比例。
在德国,以兼职形式工作的女性非常普遍(占四成),这些兼职工作者也可享受全职工作者享有的福利待遇、带薪产假等措施。虽然兼职通常会被看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无法全情投入工作”,但与怀孕和当妈后的女性彻底被职场抛弃相比,兼职岗位既能让她们不与职场脱节为将来孩子大了后转全职做铺垫,还能让妈妈们保有一份收入,不全然被育儿和家务淹没。
第三,低廉优质的日托(3岁前)服务。
很多研究发现,现金补贴会抑制女性参与到劳动力队伍之中,而拨款补贴幼托机构却能促进女性就业。比起直接给她们现金以鼓励女性待在家里陪伴孩子,增加高质量、收费合理的幼托机构最能有效地帮助她们兼顾工作与家庭。
最后,对“好妈妈”的主流定义要改变。
德语里有一个词Rabenmutter,翻译为“乌鸦妈妈”,意思是像乌鸦那样管生不管养的女性,她们把孩子留在空巢里,自己飞出去追求事业。这与我们传统定义的以抚育孩子、照顾家庭为己任的“好妈妈”形象背道而驰。
诚然,做那种把孩子全托给老人或保姆照管,自己只能在孩子睡觉后或者周末时才匆匆团聚的“乌鸦妈妈”也没什么意义,参与养儿育女的过程是重要的乐趣和成长。但鼓吹女性把育儿和照顾家庭放在第一位才是正确选择的陈词滥调也早该淘汰了。
“好妈妈”的练成,不该全然由自我牺牲和传统枷锁构成,更重要的是要靠另一半、家庭以及全社会的托举来实现。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阅读第一”(ID:Readfirst),作者静思。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