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乐此不疲造句】“打工人”火了,是生活焦虑的释放,还是对职场的祛魅?

编者指南:最近“打工者”的梗突然爆发,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开始自称“打工者”。

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样一个梗呢?是为了什么目的吗?本文作者从这个梗出发,对其背后的问题现象展开了分析讨论,一起来看看。

比“社畜”少一点卑微,比“打工仔”多一份气势,最近,“打工人”带着一堆气壮山河的口号火起来了。

  •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
  • “打工可能会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晚安,打工人!”
  • “今天搬砖不狠,明天地位不稳。加油,打工人!”
  • “打工累吗?累。但我不能哭,因为骑电动车的时候擦眼泪不安全。”
  • “拿起砖头我就无法拥抱你,放下砖头我就无法养活你。我选择拿起砖头,早安,打工人!”

由于极容易引起广大上班族的共鸣,#打工人#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相关话题量超过10亿,堪称开启了“全民玩梗”的节奏。

打工人,就是出卖自己的时间换取劳动报酬的人,说白了,凡是“手停口停”的人,都可以被称为打工人。那些不拥有生产资料,没有股票、分红等“睡后收入”的人群,都是芸芸“打工人”中的一员。

生活中无数场景都可以和”打工人”这个词关联起来,从你早上被工作日的闹钟吵醒,到搭公交乘地铁通勤,再到中午叫外卖裹腹,晚上加班到深夜……这些上班族生活中不那么甜蜜的时分,通通都配得上一句“加油,打工人”。

“打工人”这个词为什么会爆火?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01 “打工人”,一场职场焦虑的集体释放

2020年对职场人来说,注定是不轻松的一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让工作岗位的“缩水”变得不可避免,“裁员”、“降薪”、“不涨薪”也成为许多企业或明或暗的应对规则。

这样的现状,一方面点燃了上班族的职场焦虑,另一方面,也让人们乖乖认清现实,对已经拥有的工作多了一份珍惜,即使这份工作原本并非自己的满意之选。

这个时候,带着自我嘲讽和自我打气意味的“打工人”,就给了职场人士一个轻松而体面的“焦虑出口”。

阿兰·德波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写道:

我们惯常将社会中位尊权重的人称之为“大人物”,而将其对应的另一极呼之为“小人物”。这两种“标签”其实都荒谬无稽,因为人既以个体存在,就必然具有相应的身份和相应的生存权利。但这样的标签所传达的信息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对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是区别对待的。那些身份低微的人是不被关注的——我们可以粗鲁地对待他们,无视他们的感受,甚至可以视之为“无物”。

这般对身份的焦虑,深埋在每一个社会人士的心底。这是一个崇拜精英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同辈压力的时代,但社交网络的出现,为普通人提供了一片可以肆意解构严肃和消解焦虑的“乐土”。

上班苦,上班累,但我先用“打工人”进行了自我贬低,就不怕别人再来贬低我了——这其实就是许多人乐此不疲地自称“打工人”的心理动机。

当人们舒适地代入“打工人”身份时,甚至有了一点“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意味。对大部分人而言,除了打工,还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吗?

不是每个人都有放手一搏的胆量和勇气,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创业的能力和资本,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打工也许真的像网络表情包里调侃的那样,是一种稳赚不赔的买卖了。

当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只能想办法接受现实。痛苦和愤怒太耗费能量,还对身体不好,不如在键盘上动动手指头,轻松加入“打工人”大军,变被动为主动,用自嘲解构焦虑,用幽默寻找认同。毕竟,比起“肥宅”、“葛优瘫”,“打工人”还多了一点满满的正能量不是么?

02 别谈什么白领了,“打工人”是对职场的祛魅

对看清现实的通透“打工人”而言,“白领”、“中层”这样的词汇,都是资本家编出来忽悠大家踏实打工的。就算每天一杯星巴克冰美式,就算每天开着小轿车上下班,不管你外表多么精致和洋气,只要不干活,你就没饭吃。

祛魅(Disenchantment)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它是指对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也引申为曾经受到信奉或被追捧的事物在受到新的认识后地位下降。

打工人的爆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大型职场祛魅运动。

很多人厌恶职场、讨厌工作,本质上是由于对职场抱有了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待。毒鸡汤横行的时代,工作很多时候和“实现人生价值”、“改变命运”划上了等号,当人们怀揣着美好的期待,但却遭受了社会的毒打和资本主义的暴捶之后,难免对工作产生厌恶之情。

但如果我们只把工作看作一份养家糊口,不需要过度投入也不奢求过度回报的事儿,那就可以心平气和多了,这其实也是大部分工作原本的样子。“打工人”,可以说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觉悟。

对大部分人而言,职场就是意味着琐碎、意味着一天8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的不自由。你的工作没有义务满足你的兴趣,让你舒服,让你快乐。快乐是要花钱买的,老板怎么可能又要给你付工资又要负责让你快乐?这一切,“打工人”的双眼早就看得明明白白。

“打工人”的爆火,某种意义上是大众职场观念的一种进步。认清职场,面对职场,携手工友,努力打工——这才是一个“打工人”应有的修养。

03 “打工人”的Meme体质

我在《进击的文案》一书中提到过,类似神烦狗Doge、悲伤蛙Pepe、假笑男孩这样的能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的网红表情包,都是Meme(迷因)的一种,有点类似于中文“梗”的意思。

Meme一词最初由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他认为“Meme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中所起的作用,就像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样”,而《牛津英语词典》对Meme的解释是:通过模仿等非遗传方式传递的行为,简言之就是文化基因。

那些在社交链条上拥有较长生命周期的Meme,都具有两个特征。首先,它们身上都藏着有惊人发酵能量的“种子”。这多半是一些反常规或者夸张的元素,譬如假笑男孩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尬笑,很容易引起大众的注意,激发他们自发加工演化的冲动。

其次,它们都具有较强的“可变异性”。它们就像一个万能的“模板”,能给网友留下花式“复制”的空间。

“打工人”这个热词本身,就具备Meme体质。首先它很抓人眼球,“打工”这个词,原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背着蛇皮编织袋、戴着白色纱线手套的劳工群体,但在当代互联网的语境下,反而拥有了一种“复古”的趣味,为这个词增添了一丝黑色幽默的味道。

其次,“打工人”的代入感特别强,几乎人人都有资格用“打工人”造句,毕竟谁没有经历过辛酸的打工时光呢?正是这样的特性,让万能的网友们玩得不亦乐乎,为它的发酵注入了群众惊人的力量。

“打工人”火了,因为它刺痛了你,同时又娱乐了你。它是对魔幻世界的解构,也是一个庸常生活的短暂避难所。不管怎么样,明天的太阳还是会升起,就像你上班的闹铃还是会响起。

#专栏作家#

乌玛小曼,微信公众号:乌玛小曼,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文案基本功》作者,资深文案策划人,专注分享文案、营销及 TMT领域的观点与干货。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