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察力RDJ
凡事成熟前都有苦味。
听过这样一件事。
早年有人给陈忠实介绍了一份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好差事。
当时陈忠实正处于创作期,想全心全意写《白鹿原》,便婉言推辞。
陈忠实这一拒绝,为自己换来了长达数年的创作时光,然后《白鹿原》问世。
真正成熟的人,心里都有杆秤,他们知道对自己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
就像有句话说的:离开该离开的,才能得到该得到的。
01
离别社交
《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中写道:
“你忙于交际,频于应付,鸡同鸭讲的尴尬无处不在。
你为了别人的欢笑而奔波,又为了别人的肯定而牺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
其实,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无谓地蹉跎光阴。”
的确。当一个人热衷于无效的社交,往往会得不偿失。
青年作家衷曲无闻分享过一段亲身经历。
上大学那会儿,他担任学生会组织部部长,同时兼着文学社的副主编,陆续加了很多QQ好友。
他随便写个日志发条说说,都跟着几百个赞,以及长长的评论;
群里随口说一句话,大家都积极附和;
走在校园里,一路上都有人和他打招呼。
有一次,辅导员把办理教师资格的事情交给他,更是让他一跃成为风云人物。
以前喊他“小吴”的人,都改口叫“忠哥”了。
然而,热闹过后,他觉得自己仿佛成了丧家犬。
原来,有一阵子他没钱交房租,就开口向那些称兄道弟的人求助,结果吃了无数次闭门羹。
很多所谓的朋友,在时间与金钱面前不堪一击。
他终于下定决心,减少无意义的社交,全身心投入写作。
张小龙曾说:“我从没有见过一个热闹的人,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每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精简社交圈子,才能沉下心来充实自己。
当你学会了离别社交,你会发现,独处才是最好的增值期。
就像博主Sean Lee说的:
“那些奉行极简主义的人,丢掉的不仅是不必要的杂物和社交关系,更是生命里一切不必要的干扰项,让人找到最轻松、最美丽的自己。”
02
离别抱怨
看过一句话,“人生最长久的功课,是学会一生不去责怪别人。”
抱怨别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却很难。
若总是把挑剔的目光聚焦在他人身上,自己永远不会成长。
前阵子看了《爱的五种能力》,作者赵永久在书里讲到他与妻子的故事。
赵永久坦言,结婚头两年,他们二人矛盾不断,家里几乎没有安宁的时候。
他直接把所有的错都怪到妻子身上,觉得她娇生惯养,一点耐心也没有,脾气还不小。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意识到自己有多狭隘。
当时,他参加了一次成长类的课程,老师要求大家分组做游戏,他被选为组长。
但是,赵永久对规则理解有误,却又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完全不听其他人的意见,最终导致团队失败。
老师点评时说了一句令他终生难忘的话:
“你不肯聆听别人,那么自我,失败是肯定的。你这样的性格的人,如果结了婚,估计也幸福不到哪里去。”
他这才醒悟,婚姻出现问题,原因也许不是出在妻子身上,而是自己从来不会反思。
当他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一切都在悄悄发生改变。
意见不合时,他不再一味苛责妻子,而是放大她的优点,先进行自我批评。
妻子也慢慢被感染,心平气和了许多,争吵日渐减少,氛围和谐融洽。
想起亦舒曾说:
“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就是发现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
只是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你不一定懂他人的生活。”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抱怨他人,不抱怨世界。
然后你会发现: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03
离别依赖
在《那是依赖,不是爱》里,关于“依赖”有一句非常精辟的描述:
“依赖你所爱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自掘坟墓。”
无论对谁过度依赖,都是一场灾难。
世人皆知“扶不起的阿斗”中的“阿斗”,就是刘备的长子刘禅,却不知阿斗如何扶不起。
有专家说,这与其“依赖症”分不开。
刘备去世后,刘禅即位,诸葛亮尽心辅佐,事事躬亲。
而刘禅只安心坐好自己的皇位,吃喝享乐,不理朝政,事事依赖诸葛亮。
结果诸葛亮病故后,蜀汉没有什么支撑的能力,便逐渐走向了灭亡。
人人都厌恶书中的阿斗,很多人却又活成了阿斗。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
一位大学新生到学校报到后,不会洗袜子,攒了2个月的臭袜子被舍友排挤;
杭州一34岁的男子没工作过,天天窝在家里靠父母养,相亲60次均失败。
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终究会跌下来。
躲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雨,终究会拖累他人。
人这一生,唯有降低依赖,才能活得精彩。
很喜欢宫崎骏老先生说的一段话:
“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他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的精神支柱。
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这世间,每个人都活得很累,没有人可以一直为你撑伞。
真正成熟的人,早就不动声色地活成了自己的屋檐。
人,终其一生,总得学会自己成全自己。
▽
有句谚语说:“凡事在成熟前,都是有苦味的。”
人在成长的路上,很多选择都是痛苦的。
当你不再苛责、不再依赖,走一条难走的路,才能避免走更多的弯路。
当你一往无前时,花会盛开,蝴蝶会来。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