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端午节美词佳句】嵇康的精彩故事:乱世绝响

嵇康的故事很好吃:随风而逝。

司马的篡位了,天下人心不服怎么办?借志刚之头,遏制其反对派,让世界知名人士为自己使用,这是司马的算盘。

才情四射的嵇康,人格高尚,与世无争,却落得个杀头的下场,这就是身处乱世的悲哀。我们都知道,他临刑一曲《广陵散》,豪气惊倒无数人,但背后还有一场桃色事件,鲜为人知……

在绍兴的历史名士中,古古特别欣赏嵇康,十多年前开始,曾断断续续花了不少时间,来关注这位伟人,并且为他写下了五六万字的笔记,压在箱底。现在,从中抽取核心内容,制成一个微信宏篇,算是端午给大家包个粽子。

顺便提示一下,嵇康等竹林七贤在绍兴的遗存不多,我所知道的有两处,一处是富盛镇的诸葛山,上虞人称这座山为广陵山,传说嵇康祖上就住在这山脚下的广陵村。避官隐居的日子里,嵇康曾在这山上弹琴炼丹,采药养生。另一处就是今天柯桥的阮社,这里如今还有纪念阮籍阮咸的古庙和石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现场一游。

站在广陵山顶,看稽山连绵如奔马

烟雨迷濛的阮社,竹林七贤曾在这里饮酒谈玄,逃避险恶的官场。

1

一个鹤立鸡群的帅才子

魏晋时代,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七位名士,才华横溢,因不满当时司马氏虚伪的名教,追求个性的独立,聚集在当时的国都洛阳附近的一片竹林里,饮酒弹琴,吟诗作赋,率性而为,自由自在。他们这种率真超脱的人格,令后人尊敬和景仰,尊之为“竹林七贤”。

现在,“竹林七贤”成为了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而嵇康,就是七贤之首,是这些名士的核心人物。

嵇康是个绝代人物,永远无法复制和模仿。特别是临刑一曲《广陵散》,从容树起一座无人能及的人格高峰。他的死,血色完全被琴声掩盖,让人觉得鲜活的生命未曾逝去,一直在古雅的琴声中悠扬。

嵇康真是风度翩翩,“鹤立鸡群”的成语就是源于嵇康父子。《晋书》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可见,嵇帅哥雄姿英发不是吹的,身高一米八多,天生美质,高拔清峻,谈吐风雅,遗世独立。

有个段子,嵇康死后多年,他的儿子嵇绍在洛阳为官,有人初次见到嵇绍后,对嵇康的朋友王戎说:昨日街头碰到嵇绍,人潮人海中,卓然昂首,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回答说:君未见其父耳。可见,嵇康有多帅。

魏晋时代,特别是贵族士大夫,最注重个人仪表和精神气度。嵇康不仅面容如清风潇潇,明爽俊朗,而且喜欢打铁,经常参加超强度的体育锻炼,肌肉一级棒,人前一站,女粉丝们能不尖叫吗?

嵇康不仅师,而且才气逼人,无所不通,十项全能。

嵇康是个思想家和文学大师,追求精神自由,主张返朴归真,体现了真正的道家精神,开魏晋玄学之先。四言诗写得潇洒飘逸,“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样经典的句子就是嵇诗的境界。写时评也是嵇康的强项,他曾在曹魏朝中任中散大夫之职,掌管议论,评说时事,见解深刻,文笔犀利,行文缜密,当时无人能敌。鲁迅杂文的风格,受嵇康影响最大。

《晋书》上写,嵇康名字被司马昭画上红圈圈后,将于东市行刑,洛阳三千太学生为他集体请愿,请求刀下留才,让嵇康做他们的老师。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干部学院,这里培训的都是国家栋梁。能争取到他们做“粉丝”,还吸引他们冒着大危险来为自己请愿,可见嵇康的文化魅力是非同一般的。

嵇康若活在当世,就是文化娱乐界的天王之首,既是偶像派又是实力派。他通晓音律,这从他的《琴赋》中可以读出来。他说自己少好音声并乐此不倦,精于笛而妙于琴。确实,他在音乐领域的成就让时人难以望其项背,所以他的《广陵散》才如此精深。

贪图声色之娱的隋炀帝,曾经设了个取士条件,就是要会弹奏“九弄”。“九弄”就是指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和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被列入皇帝取士的题目,可见嵇康的作品是相当经典的。

除了音乐,在绘画和书法艺术方面,嵇康也是人上人。他工于草书,墨迹“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列为当时的草书妙品;他有很强的绘画水平,唐朝时还有他的《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可惜的是,现在都已散佚,无从可观了。

一般来说,文人最不会照顾自己的身体,特别是不得意的文人,把自己整得愁容满面,甚至拉里拉沓,瘦儿巴几。嵇康不一样,他虽然不通达,但绝不是苟活,相反,他把自己养得光彩照人,风度非凡。因为他还是一个有名的养生专家,他提出的“清虚静态、少私寡欲”的导养之理,令时人耳目一新。

2

那些特殊嗜好缘于深度悲伤

嵇康和朋友们隐居在竹林里,没事干养成了不少特别的爱好,喝酒、嗜药、清谈、长啸,这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也是当时名士不可或缺的风度,是标配。为什么会有这些习惯呢,缘于内心的深度悲伤。那段时代,你争我斗,政治黑暗,风云变幻,名士们连命都朝不保夕,遑论实现理想抱负,所以他们只能把才华寄托在那些看似不太正常的爱好上,以此刷出存在感。

喝酒。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魏晋文士好酒之风登峰造极,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将这种饮酒风尚推向高潮。

不谈政事,沉醉于酒,是智慧,也是无奈。

演绎“穷途而哭”的阮籍,有名气又有才华,司马昭要拉笼他,想要阮籍把女儿嫁给司马炎。阮籍不愿,怎么办?就天天把自己灌醉,一连喝了六十天,司马昭的媒人来,看到的都是醉得不省人事的阮大人,婚事只好做罢。

刘伶是个可爱的酒鬼。他平时车上别无他物,唯有一坛酒。仆人跟在后面走,肩上扛着个铁锨,何也?刘伶说:我走到哪里,喝到哪里,一旦醉死了,你就挖个坑把我埋了。

与阮籍刘伶喝酒都不同,嵇康饮酒,没有放浪怪诞之举,不愠不火理智平和,醉后仍然温文尔雅,飘飘欲仙,巍峨若玉山之将崩。“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在微醉的状态下,他心与道合,不知不觉中进入人生的大美境界。

所以,嵇康喝酒,不需要麻醉和放浪,需要的是雅致和意味。“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这是嵇康《游仙诗》的最后四句,这种亦酒亦歌,高蹈如仙的境界,就是典型的嵇康之饮。喝酒都有这么好的风度,怪不得大家都舍不得让嵇康去死。

嗜药。嵇康是个养生专家,他认为只要保持精神愉快,加上服药养身,完全可以延长寿命,活到几百岁。所以,嵇康爱吃“五石散”。

“五石散”是一种毒品,成份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钟乳、礜石等,与今天的人吸白粉是一个性质。

根据书上的记载,嵇康经常服“五石散”,却似乎中毒不深,估计是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将毒性最厉害的配方剔除了,保留了毒性不大的。因为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话说“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有可能他常吃饵术、黄精,而雄黄、礜石却没有吃,因此中毒不深,还能保持翩翩风度。

仔细分析“五石散”的药效,除了有剧毒的雄黄和礜石外,其他本来都是好药,特别对治阳萎、肺寒咳喘等毛病,很有疗效,其实用得得当,就可以安神养心。但是,这跟鸦片是一个道理,极少用量,是一种可以说治百病的良药,但用多了,人依赖上了,就成了害人的毒品了。

我们的书法大师王羲之也吃“五石散”,所以老来中毒不浅,坏了身体。这事,在他写给友人的信帖中,还能了解到。

吃五石散,对人的神经有迷幻左右,可以达到飘飘欲仙的境界,让人欲罢不能。服散之人,吃饱后不能躺着,必须去散步,谓之“行散”。所以魏晋名士很多人饭后要百步走,要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要以为他们是驴友,很喜欢这种野外运动,他们也是没办法,如果不“行散”的话,也是要命的。因为名士们吃药,“行散”也就成了一种时尚,后来的不少士人,虽然不吃药,也要去“行散”一翻,这就装得有点过了头。

据说,常吃“五石散”的人,皮肤会变得很娇嫩,有时像婴儿皮肤一般,连粗一点的衣服都可以使之擦伤,所以穿衣服要很宽大,穿鞋子要穿木屐,减少与皮肤的接触面积。那个时候,名士们轻裘缓带,宽袍大袖,吟风弄笛,看上去很飘逸,其实主人并不那么舒服。

服散,也影响人的性情,所以在魏晋,很多人脾气很坏,高傲狂放,性暴如火,大抵就与吃药有关。嵇康那种“直性狭中,遇事便发”的激烈性格,都隐隐约约或多或少有着嗜药的影子。

嗜药,一方面是为了求长生,另一方面也是借精神的迷幻来减轻生不逢时的苦闷程度,我们从嵇康这个习惯上也能看出他内心的矛盾。

清谈。没有施展才华抱负的空间,魏晋士人们很失望,也很痛苦,在悲观地洞彻世事后,他们转向了自我,醉酒嗜药,放浪形骸。

肉体可以借酒精来麻醉,可以借药来兴奋,可是精神的出路呢?老庄的无为思想为他们的心灵提供了出走的方向。因此,清谈也就成为了当时的第三大流行时尚。身穿宽袍,手执麈尾,言称老庄,侃侃而谈,成为名士的标志。

为了活命,躲避山林,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又不搞生产,做什么呢,聊聊天,排遣寂寞吧。但时局很乱,派系复杂,聊天也不能对时局乱发议论,否则,就有性命之虞,那就聊点别的吧。当然,聊别的也不能停留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上,至少要语关琴棋书画诗酒花,最受欢迎的是《庄子》、《老子》、《周易》等玄之又玄的东西,着力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尽量避免政治上那些纷争和缠绕。这样才够水准,才够高雅。谈吐如珠玉,说话似烟云,这就是清谈了。

魏晋时清谈之盛,后人很难想象。成语“微言达旦”,就是形容这时候的清谈经常通宵进行,参加者耽溺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些人甚至因此疲劳过度而亡。千百年来,传为美谈的兰亭雅集,其实就是当时一场典型的士人相聚清谈的活动。《兰亭序》这样的千年第一帖都是清谈的结果,可见,我们绝不能小看这个清谈。

当时,要加入嵇康的“山阳论坛”,没有一样擅长的本领,是跨不进嵇康的铁匠铺的。所以,清谈的学术水平要求很高,参与者至少对深奥的老庄易“三玄”各专一门,否则,人家就会看扁你。现在看来,当时的清谈可说是掀起了一场文化大革命,对士大夫素质的提升和理论提升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到了后来,很多人不太有水平,只知道模仿竹林七贤的放诞举止,却没有了他们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因此,就流于空谈的形式,慢慢地被人瞧不起了。

 长啸。魏晋,这个出格的年代,多少任性和率真,多少放纵和飘逸。除了饮酒、嗜药、清谈这三大时尚,还有一声长啸,穿透历史,清远宏亮,余音绕梁,成为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是一种我们难以解读的生命高度。

怀才不遇,世不相容,心中郁结,无以宣泄,一声长啸,以畅其气也。知己相逢,有酒盈樽,千言万语,只能无语,一声长啸,以示其乐也。群山妩媚,明月相照,清风徐来,流水行舟,一声长啸,以显其快也。

所以悲也啸欣也啸,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

生逢乱世,无可奈何,啸,成了名士们与世俗沟通的超然方式。嵇康也善啸,但从现有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他到底啸到了一个什么水平,只知道他的啸声尖锐悦耳,让人体验如流风回雪。“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心之忧矣,永啸长吟”,从他的这些诗歌中,我们能想像出这位帅哥吟啸徐行任达不拘的风采。

古人啸的种类很多,有的相当于我们现在吹口哨,有的相当于张嘴长呼。啸,虽然具有随意性,但也是合符宫商角徵羽五音的,所以,古之善啸者其实都是音乐大师,对乐理是非常精通的。

对于名士们来说,啸是一种潇洒的态度,又是一种旁若无人的气度,言多必失,既然如此,何不一声长啸!

3

得罪小人引来麻烦不断

嵇康早年活动,文献记载疏略得很,根据《晋书》和《世说新语》等史料记载,嵇康因为祖上与人结了仇,举家从会稽迁至谯郡,也就是从今天绍兴上虞迁到安徽宿县。

嵇康出身寒门,祖辈中没有什么显要人物,但家里人都比较看重知识,耕读传家,算是书香门第。谯郡是曹魏发迹之地,嵇家也跟着曹操慢慢发起来。嵇康因为又帅又有才,获得了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的青睐,于是离开谯郡,来到洛阳为官,站入曹魏队伍。

曹氏与司马氏争权的日子里,本来就不喜欢官场的嵇康,索性辞了官,离开洛阳这片是非之地,来到洛阳附近的山阳,在一片竹林里,打铁为生。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

嵇康遇到了一个小人,叫钟会。与这位老兄交手,嵇康算是倒了八辈子霉。

君子得罪君子,锣对锣,鼓对鼓,也许还有一条活路。君子得罪小人,暗箭难防,君子一般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嵇康与钟会的之间,就是典型的君子与小人相斗之戏。

钟会是个高干子弟,其父就是位高权重的书法大师钟繇。

钟繇有两儿子,钟毓是哥哥,钟会是弟弟。有个故事,说兄弟小时偷酒喝,钟毓先行礼再喝酒,钟会呢,抱起酒坛就喝。兄弟的行为被老父撞见,钟繇问钟毓:为什么喝酒要行礼?钟毓答:饮酒要讲礼仪,当然要摆个“pose”啦。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本来就是违反礼仪,还装什么装?看,这个钟会,从小就不按常理出牌。

钟会二十做官,三十封侯,担任司隶校尉,后官至司徒,少年得志。这小子除了德行要打个问号外,其他水平都超一流。有个段子最能显示他的才华:司马师有一次要中书令虞松起草一篇公文,改了很多次司马师都不满意,虞秘书腿都跑断了,郁闷得一塌糊涂。钟会凑巧碰到,只帮其在原稿上动了五个字,虞秘书再拿到司马师处。领导果然满意,点头微笑。

钟会的书法极佳,且有个绝招,模仿笔迹惟妙惟肖,不露痕迹。263年,钟会与邓艾分别被授为镇西将军和征西将军,出兵伐蜀。后来,邓艾以一千将士突穿无人之地七百里,兵临成都,蜀后主刘禅投降。钟会没能抢到头功,对此很妒忌。他先是串通监军卫瓘联名密报邓艾有谋反迹象,接着想法拦截邓艾和司马昭往来的书信,模仿他们的笔迹改动信件内容。他是这样改的:邓艾呈报的信,就用目空一切的语气,而司马昭的信呢,则用严厉责骂的语气,如此离间两人。果然凑效,邓艾被召回,钟会独统征西大军。

钟会投靠司马氏集团后,在平定叛军毋丘俭、诸葛诞等事件中,屡出奇谋。他还画西蜀地图,力劝司马昭伐蜀,所以深受司马师和司马昭器重。钟会也因此飞扬跋扈。

历史证明,飞扬跋扈的人往往不得好死。钟会后来在四川策划谋反,事情败露,被乱军射死。其实,即使不在谋反中死去,钟会也是活不长的,因为司马昭的夫人认为,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司马昭也早就做好了在四川结果他的准备,当钟会刚刚倒戈的时候,司马昭就立即亲率大军压过来了。所以,钟会入蜀,不管胜败,都是一条不归之路。这,也是他的悲哀。

嵇康在山阳的宅子像个桃花源。周围是满满的竹园,庭中一棵古柳,枝繁叶茂,形成一个天然凉亭。嵇康围着柳树,新开一条沟,引清流而入,绕树一圈,颇有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之妙。估计当时,竹林七贤在这里聚会时,也经常搞这种戏水吟诗醉酒的活动,后来的兰亭雅集,已经不是什么原创了。

嵇康在山阳一边打铁一边与朋友们指点江山,将清谈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主持的“竹林论坛”声名远播,天下清谈家莫不敬之。

与嵇康年纪相若的钟会,抓了个当时很热门的题材,洋洋洒洒写成长篇论文,自以为独成一家,颇为得意。与谁分享呢,他想到了嵇康,于是飞马直奔嵇康家。跑到围墙外,又胆怯起来,想到嵇康在学问上是个喜欢为难别人的人,怕他当面提问,弄得难堪。所以隔着围墙,把书扔进了事,以为嵇康看了后,过几天会主动找他,来表扬一翻。谁知杳如黄鹤。钟会不好直问,但内心很不爽。

过了一段日子,钟会仕途更得意了,有一天突然头脑发热想风雅一番,同时也顺便向嵇康展示一下自己的人气和权势,来镇一镇嵇康。于是,钟会带上一帮子文人政客,宝马雕车香满路,轰轰烈烈地开向山阳。

原以为嵇康会受宠若惊,走出山门来迎接。谁知实际情况离钟会想象的相差很远。嵇康对大队人马视而不见,头也不抬,继续打他的铁。为炉火鼓风的向秀也不声不响。

这样对峙了一个时辰,钟会东瞅瞅西瞅瞅,不发一言,嵇康更是打铁打得汗如雨下,嘴角偶尔露出鄙夷之色。钟会无趣,铁青着脸上车欲走。嵇康冷冷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恨恨地,掷下几个字:“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样的对话很像古人说禅语斗机锋。

唉,嵇康,就是太忠于自己的心了,不愿让它受一点点的委屈,可是,如此乱世,不委屈何以成全啦。后人读到这里,都不免发出这样的感叹。

嵇康一点都不给面子,直接伤了钟会的自尊,小人就要开咬了。痛,在后面等着嵇康呢。

4

《与山巨源绝交书》惹得司马氏撕破脸皮

在与曹氏争权的斗争中,司马氏家族基本控制朝中大权后,司马懿明白,自己的统治离不开士人的支持,于是,采用威胁、诱惑等策略,想方设法笼络享有盛誉的名士,很多人都迫于压力,来为他服务,阮籍、山涛等人,都去朝中做了官。

嵇康一直坚持不入仕,但名气太大了,司马氏想逼他就范。于是,他就逃走,一去就是三年。直到259年,他才回到洛阳,研究太学石碑上的经文。

新的故事又发生了……

竹林七贤中,山涛比较特殊,他跟司马昭是表兄弟。进入竹林,他是到此暂避动乱,以观形势。局势明朗了,山涛就主动走出竹林,来到洛阳司马氏府中求官。进入官场的山涛,谨慎勤勉,稳重可靠,深得司马家倚重,最后位居三公。

公元261年,山涛由吏部郎迁为散骑常侍,完全成了司马昭的左膀右臂。吏部郎手握选官实权,是朝廷的要害角色,举足轻重,谁来接替自己的吏部郎职位呢?山涛想到了嵇康,于是举荐了他。

对当时官场非常反感的嵇康这下恼了,也不管朋友不朋友,洋洋洒洒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在绝交书中,嵇康对山涛说,你推荐我作官,不是真的抬举我,你是一个人感到害臊了,拉我去作伴,就像厨师不好意思一个人屠宰了,拉祭司去帮忙。我是不会来惹腥膻的,我的性格散漫,脸都懒得洗,在山林放纵已久,简略失礼,朋辈虽宽容我,但官场是不会接受我的。你想相想,一只从小长在山野的小鹿,在深林丰草间跑惯了,现在让它住到宫殿里,饰之黄金,喂之珍肴,它会觉得幸福吗。

嵇康在信中总结道,官场上他有七件事受不了:他喜欢睡懒觉,但朝廷上班不能迟到,这是其一;他喜欢在野外抱琴吟唱,猎鸟钓鱼,但做官了就身不由己,这是其二;办公要正襟危坐,裹上官服,可是他疏于洗澡老要抓痒,这是其三;他不喜欢写信应酬,而这是为官必须的,不写就犯了教伤了义,这是其四;他不喜欢吊丧之类的事,如果不参加就要遭致怨恨,违背本性去参加,他却做不到,这是其五;他不喜欢与俗人交往,但做官得同他们共事,这是其六;官事烦乱,纠缠不清,他最怕麻烦,这是其七。

接着,嵇康又说自己还有两件最容易在官场上惹祸;一是常常非难商汤、周武王,轻视周公和孔子,这会为礼教所不容。二是他有着一付刚肠,痛恨坏人坏事,心直口快,遇事就发。有这些隐患存在,嵇康觉得自己一旦做上了官,肯定没好日子过了。所以他责怪山涛不了解自己,要山涛不要逼他了。他说自己现在就希望在茅舍里教养子孙,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满意足。如果硬逼入官场,自己肯定会疯掉。

一封绝交书,成为了嵇康自由咨肆表达自己的宣言书,成为了他一个人畅快的迎风独舞。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嵇康与山涛之绝,非为绝情,实为绝仕。嵇康既然再不想出仕,就必标不屈之节,才能杜绝那些想要他去做官的人的嘴,名义上是绝山涛,其实是绝司马氏。

嵇康和山涛,这对相知的兄弟,绝交书后,在形式上已形同陌路,但实质上他们的心还是在一起律动。

山涛的可靠,嵇康心里最清楚,所以他在最后被杀头前,没有将自己的儿女交给亲哥哥嵇喜打理,却是托孤于愤书绝交的山涛。“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最后对儿子说了这句话,可见他对山涛的这份信赖是多么坚定。

我们再回头想想,为什么山涛偏偏要推荐嵇康去作官呢?其实他也是为了他的“名士集团”。山涛是名士出身,他对名士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后半生几十年的宦海浮沉里,一直是名士间的重望,成为了保护和提携名士们的首脑人物。山涛举荐嵇康,于公来说,嵇康本来就是风流人物,国之栋梁,倘他能出仕,实为国家之幸;于私来说,他们本来就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嵇康在司马氏集团越来越强大的岁月里,远离司马氏集团,就是意味着对抗,这对于一个名噪一时的明星来说,是一件有生命之虞的危险事情,也许山涛这个大哥看到这个不利形势后,很想解救嵇康。

嵇康写绝交书,不是为了绝山涛,而是为了绝当时司马氏的集权人物司马昭。那么,后来,司马昭诛嵇康,也非一定诛了这个人,而是要诛杀这种行动。所以,在嵇康“十大罪状”条条都可以夷三族的情况下,司马昭在奏本上批下:“诛嵇康,免夷族”。这个批奏不是很让人思量吗。

5

一场桃色事件引发小人陷害

嵇康之死的直接导火索,是因朋友吕安而起的一场桃色风波。

魏国镇北将军吕昭,生有二子,同父异母,长子吕巽,小子吕安。吕巽在朝中做官,与司马昭手下红人钟会是哥们,一个鼻孔出气。吕安呢,富有才气,却狂放不羁,与嵇康要好。

兄弟二人都是嵇康的朋友,特别是吕安,跟嵇康好得有点离谱,常常千里走单骑,山东赶往河南相会。

吕安妻子姓徐,是个可人儿,沉鱼落雁。因为徐娘子生得摄人心魄,男人一看就中蛊,吕巽早就觊觎了。

吕安经常外出,数月不归。哥哥吕巽趁他不在时,就与徐娘子好上了,吕安很气愤,要去官府告哥哥乱伦,还想把老婆也赶出家门。嵇康了解这件事后,不同意他这样做,觉得家丑不可外扬,于是他主动出面找吕巽,为兄弟二人调停此事。

嵇康为这两兄弟调停时,吕巽当面还是给了嵇康的面子,答应不再把事情扩大化,与兄弟吕安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心向善的嵇康很有成就感,以为此事可以告一段落,安抚吕安一番,就又回到自己的铁匠铺,叮叮当当敲起来了。

但事情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也许是因为扣了绿帽子,吕安心里憋得慌,就又与吕巽闹起来;也许是吕巽实在坏,要把徐娘子占为己有,背后使阴招。反正,兄弟俩彻底反目了。

吕安气不过,到哥哥的亲生母亲那儿讨公道,谁知,有其子必有其母,母亲只帮亲生儿子吕巽说话。吕安一激动,就打了母亲一巴掌。

这下,让吕巽抓到了把柄,他一纸阴状通过钟会,偷偷摆到了司马昭的案前。状告什么呢?吕安大不孝,竟然打母亲的耳光。吕安因此进了大狱,被判流放。

吕巽嘴上一套,背后一套,阴招使得蛮狠,这实在是伤了嵇康的心,也彻底激怒了嵇康。于是,嵇康大笔一挥,写下了平生第二封绝交信——《与吕长悌绝交书》。

这封绝交书与给山涛兄弟的绝交书完全不同,彼书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虽为绝交,情义藏焉。而这书却短小无情,两百余字,情绪愤怒至极,那种味道,就如同我们生活中那种直性子,呛完两句话,甩门而去,从此永不复见。

这封绝交书的内容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吕巽啊,我真心实意跟你交朋友,特别是认识了你的弟弟后,相见恨晚,令我非常愉快。你弟弟去年跟我说,他对你的行为很气愤,想要到官府去告发你。我阻止了他,一想到你们是兄弟,二想到为了你们的门户光采,想让你们和谐过日子。你自己也答应过我,事情到此为止,绝不去害弟弟。我很相信你,宽慰你弟弟一番,让他消了气。我没想到你这么阴暗,竟然随便就背弃诺言,偷偷罗织罪名,将弟弟送进了监狱。你弟弟忍辱负重,没有跟你过不去,完全是因为听了我的话,现在反而他被关进去,这是我害了他啊。对你这种言而无信的人,我实在无话可说,觉得再也没法跟你相交了,丑话我也不想说了,一刀两断吧,我实在太气愤了。

吕巽字长悌,吕昭老先生取这个名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团结互助,吕巽的表现,真是让老先生失望。嵇康的绝交信,让吕巽更没面子,更多的报复要来了。

史书记载,有个情节,说吕安流放后,给嵇康写了一封信,这信里,吕安讲到自己的愿望时写道:“顾影中原,愤气云踊。哀物悼世,激情风厉。龙啸大野,虎睇六合。猛志纷纭,雄心四据。思蹑云梯,横奋八极。披艰扫难,荡海夷岳。蹴昆仑使西倒,蹋泰山令东覆。平涤九州,恢维宇宙。斯吾之鄙愿也。”这些壮志凌云的句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吕安是要卧薪尝胆,蓄势谋反,扫荡司马氏政权。所以,在这封信落到司马昭手里的时候,这位老兄,非常不高兴,把流放中的吕安追了回来,重新打入死牢,嵇康也受到牵扯。

结果可想而知,嵇康虽然在清谈中练就了一口好辩才,但是,在权利和阴谋面前,辩才是如此脆弱。钟会举着信,在司马昭耳边轻轻地说:“当年,毋丘俭在广陵造反的时候,嵇康也想起事,但山涛阻止了他,直到现在,他还叛心不死,他喜欢演奏《广陵散》,充满杀气,听说就是为纪念此事而创作。大将军,这个人啊,是条卧龙,不能让他腾空,您不要担心天下其他人,只要防着这个人就可以了。”钟会这句话一说完,司马昭会意地笑了笑,作出了手往下劈的动作。

有人说,吕安写给嵇康的信可能是钟会和吕巽伪造的,目的是致嵇康和吕安两人于死地,这种可能性也完全存在。不过,到底如何,历史是无从考证了。

嵇康,最悲壮的时候就要来了。

6

乱世绝响缭绕在洛阳的天空

司马昭的屠刀要落下时,山涛还想作最后的努力。他跑到狱中,跟嵇康长谈,想说服这位老友向司马昭屈服,以保全生命。嵇康说:“我如果是因为有罪而杀,还可以争取饶命的机会,如果是因为没有罪而被杀,那就必死无疑。”嵇康把年幼的儿女委托给了山涛。

嵇康又对哥哥嵇喜说:“我也并不是受了什么冤枉而死,这是我命中注定,我如果不死,朝廷就不得安宁,我死了,朝廷就高枕无忧了。”

司马昭之心,嵇康其实早已看透。司马昭只是借用他的头颅来弹压名士们那些不臣服的桀骜,以安定天下。

262年的秋天,枫叶染红了洛阳。

在东市口,当时的司隶校尉钟会,布置了一个独特的舞台,嵇康要在这舞台,倾尽生命,做最后的琴艺表演。

嵇康走来了,一袭绿袍,散发飘扬,脚踏木屐,步履从容,仙风道骨。这样的气质,应该让那些跟在他后面气势汹汹的刽子手,相形见绌了吧。

这是洛阳的一件大事,万人空巷。

台上,嵇康高大的身躯屹然挺立,台下,是黑压压的看客。三千太学生喊着刀下留人的口号,齐刷刷跪下,请求留下嵇康,做他们的老师。这些年轻的粉丝,尊敬嵇康之心可以理解,但他们这种刑场请愿的方式,实在是救不了嵇康的。相反,这更增加了司马昭杀人的决心。试想想,司马昭是要借嵇康之死来警告天下不合作的名士的,是要借嵇康之死来推动政令畅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会留下一个号召力实足、水平高高的对手来威胁自己吗?

台下的喧哗,嵇康视而不见,他目视着天际,静静地立着,让自己的心慢慢地飞升。静立良久,嵇康缓缓转过身来,看了看太阳,离午时三刻就刑还有一段时间。他问身边泪流不止的哥哥:琴带来了吗?他哥哥将琴送上断头台,嵇康取过琴,调好了音,神色从容,箕坐而弹。

美妙绝伦的《广陵散》从嵇康指间流出,时而高亢激烈,时而低沉婉转,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田。这首铮铮作响的神秘曲调,历来就被嵇康视为圣物,是不随便演奏的,这一天,他倾尽自己的生命,尽情挥洒,把一个名士最后的风流,全部注入这悲怆的音乐之中,成了千年绝响。

曲罢,嵇康长叹一声:我死不足惜,《广陵散》从此绝矣!遂离席起身,引颈赴死,年仅39岁。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圣洁,嵇康舍弃了生命,淡定从容。同他结伴而去的,还有朋友吕安。

嵇康的才能是让人佩服的,但更让人佩服的还是他的人格,而最让人佩服的,则是他临刑前的伟岸和从容。临刑酒一杯,琴一曲,衣袂飘飘,哪像是受死,简直是演出。所以读嵇康之死,血色完全被琴声掩盖,让人觉得鲜活的生命未曾逝去,一直在古雅的琴声中悠扬。死,充满了浪漫色彩。

关于嵇康何以独怀《广陵散》,补充一下。《晋书》上这样编:嵇康曾经到洛阳城西游玩,晚上住在华阳亭,没事干,就引琴而弹。半夜,有客人闻琴声而来,自称为古人,不知其年岁,也不知其姓名。他同嵇康畅谈音律,并教给嵇康一个曲子,就是声调绝伦的《广陵散》。传完绝技,来客没说多话,只要求嵇康发誓,此曲绝不再传别人,然后就杳然而去,消失在夜幕中。

根据嵇康的音乐造诣,这个曲子应该就是嵇康自己创作的,或者是在古人基础上推陈出新,假托古人所授,意为增加曲子的文化内涵。

7

人格才情让历史千年追忆

《晋书》上面说,杀了嵇康后,司马昭也产生了悔意,这个估计是史书为了粉饰太平,刀笔吏们特意加上去的。嵇康死后,以他为首的士林集团土崩瓦解,纷纷归顺司马氏,有意见的也只敢保留在心里,真的像明末王夫之描述的情形:“嵇康死而清议绝。”司马昭对此非常满意,他肯定是很感谢嵇康的头颅的,正偷着乐呢,哪有心情来后悔。

但历史对嵇康怀念,千百年来,一直没有断过。

嵇康被杀多年后,王戎做了尚书令。有一天,他驾车从竹林旁的黄公酒垆经过,这里是他过去与嵇康阮籍经常醉酒欢娱的地方。睹物思人,王戎对坐在车上的朋友说了这么一段话:

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之所羁绁。今日视之虽近,邈若山河。

是啊,邈若山河,往事如烟,一声叹息,泪已潸然。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酒垆就在眼前,江山无改,而那些曾经的欢笑,已是隔山隔水,远不可及。天若有情天亦老,面对此情此景,谁能不伤悲?

嵇康死后,向秀也迫于压力,要到朝中任职了。在去洛阳的路上,向秀特意绕道去山阳,怀念和嵇康打铁隐居的日子,深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思旧赋》。这篇短短的文字,欲言又止,忧伤淡淡,千言万语凝成数声叹息。

当嵇康永逝,竹林散去,一切欢乐突然失去了承载,向秀也突然失去了方向,他将光茫四射的心埋葬在竹林,264年,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了洛阳。

历史上,很多才女都曾为嵇康动心,东晋的谢道韫,仰慕得不得了,羡慕嵇康竹林中潇洒的人生,专门为他写诗。因此,时人称她有林下风气。东晋有名的太守袁宏,他妻子李氏也很不简单,充满才情,曾撰写文章《吊嵇中散》,她分析说,嵇康之死,是因为世之无道,其识见真不简单。嵇康不恋女色,却偏偏让心气高洁的才女们倾倒,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再后来历史中,嵇康的影响无处不在。鲁迅更是一声呐喊,跨越唐宋的天空,直承魏晋风骨,又树起了一面倔强而鲜明的旗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刚毅正直、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还有作品中那投枪匕首般的让人害怕的锋利气质,简直就是嵇康的翻版。

嵇康高傲、刚毅、反叛、正直不阿与不肯随俗,从这位绍兴先哲的身上,鲁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显得特别钟爱和推崇,历时20余载,精心修订嵇康集。鲁迅还写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题目很拗口,文章却十分精彩。

嵇康死了,同他的广陵散一同飘去。后来的人们,传颂他的诗文,仰望他的背影,却再响不起他那种飘逸而又铮铮作响的琴声。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