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信的历史真的不短。计算满了,足足有50多年了。
1
写信的童子功
父母均是“睁眼瞎”,在我大字不识几筐的时候,父母便把家中写信的重任一股脑儿压在我的肩上,写给我远在原籍的奶奶、叔叔,写给远离故土的舅舅、姑姑。
我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天知道能写出什么,不过是将妈妈的口述落在纸上而已,有时候写不出的字便用拼音代替,错别字常常夹在其中捣乱。无非是道道平安,问候问候而已,表达感情便很难做到的了,详细内容很难记起一二。
只记得有一年放暑假我和母亲去了舅舅家作客,要开学了,母亲一时还走不脱身,于是她把我托付于一位老乡“捎”回老家,我怕母亲牵念,回家的当天就给妈妈写信报了平安,落款日期写的是“元月元日”。
表哥再次见到我时,拿出那一封信让我看,问我为什么落款写的是“元月元日”呢?我理直气壮说,信是离开妈妈的“原月原日”写的呀,表哥被我的无知逗乐了,他耐心地告诉我:“元月元日”特指元旦那一天。
很难说,我与文学结下一生一世不解的缘情,不是得益于年幼时父母的苦苦相逼,在我根本写不了信的时候逼着我写了许多的信,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田播下热爱文学的种子,今天,我第一次感悟到这一点,感谢我一字不识的父母。
那时候我连尴尬都不懂,严格地讲,每一位亲人对我那些文不通字不顺的信不曾有过一点点讥笑,他们总是以一腔浓浓的亲情夸奖我、鼓励我,使一个浑沌无知的孩子从小有机会享受亲情的愉悦、感受小小的成功,从中领略文字产生的无穷魅力,我因此感谢我的每一位亲人。
2
写信专业户
写信最多的时期莫过于上大学三年。大学生活是在“批判修正主义教育回潮”中度过的,课业安排少的可怜,时间多的没处打发,精力过剩从小喜爱作文而又偏偏学的是数学专业的我,于是便“大规模”地写起信来。
向父母报平安的信屈指可数,给老师写的信也不很多,大多是写给我散落于全国各高校的我的初、高中同学。
那时没有“专业户”这个名称,如果搁现在,我一定是货真价实的“写信专业户”了。隔三岔五总有我的来信,有时一来就是好几封,高年级取信的同学回回送信时总说:“你的信真多!”
每每来信的日子便是我的节日,一次又一次地阅读朋友的来信成为我当时最大的享受。
很有几位文字功底相当不错的同学,他们的来信每每使我获益匪浅。
一是陶醉于浓厚的友情中忘了自己,二是意外地领略了中国文字的无比神采。
认真地、及时地复信成为我当时一门“必修课。”
我们在信件往来中共同探讨人生,畅谈理想,关心国事,关注未来,满纸满页的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慷慨陈词激扬文字,大有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英雄大气概,一写便是洋洋半万之多,收拢不住笔,最长的一封信写过25页。
那时候根本买不起稿纸,就用白纸写,一页不多算,以300字计算,天哪,7000多字的一封信靠“八分钱”运载过去,很便宜的一件事。
好在那时没有“超重”一说,那就尽情地写吧,写它个一醉方休。
写给在南京药学院上学最要好的闺蜜的信,几乎回回在她的那个系小有轰动,送信的同学每每见到那一厚沓的去信,总是打趣我的闺蜜道:“你的同学不是写信,是写小说的吧?”
有时甚至非要公开一读作罢,以至她们班的同学通过我的信间接地认识了我,成为未能谋面的朋友。
大学三年,我在学业上没多少长进,现在回过头看,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写了很多很多的信。
三年中,我没有舍得花过二分钱吃过一根冰糕,然而仅是买邮票一项就花去40多元,40多元用8分钱去除,足足有500封信之多。
一封信平均按2000字计算,便是100万字还要多,我被这个数字感动了。
我居然在负重如牛的四十岁还对文学一往情深如痴如狂,那曾经写过的百万字的信难道是吃素的吗?那全是掏心窝的话呀,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学的熏陶?何尝不是一种盲动的练笔?何尝不是于对文学热爱的一次又一次的积累和强化。
那100万字故然默默地消融在昨天厚实的友爱中一字无存了,但是它对于传递珍贵的友谊,对于我人生观的正确形成,在文学创作的长途跋涉中,何尝不是艰苦的“两万里五千里长征”?感谢那些个写信的日子,感谢和我交流过感情的永生永世的朋友。
3
火焰般的情书
最生动最风采最具诗情画意的信莫过于缠缠绵绵、情炽如火的情书了。
与我的恋人从相识到结婚整整100天时间,我们的往来信件有158件之多。那是一段令人晨昏颠倒心醉神迷的日子。朋友疏远了,父母淡忘了,满世界只是恋人的影子。曾忘情地把自己的恋人比作生命中的水、空气、阳光,父母都没有享用过如此热烈的爱,够荒唐,却情真!
每一天,我总在等一封信,傻哈哈地等;每一天,我只在回一封信,痴痴迷迷地写。
我们相约一天一封,不得有误。
有一次,接连三天没有收到恋人的信,我三天没有片刻安宁,臆想着揣测着种种结果:病了?恨无分身之术飞往恋人身旁;变卦了?我心烦意乱,焦虑重重,如坐针毡。
感情过于丰富的我难以承受三天胜似三年的煎熬,我漫无目的地在去往收发室的路上来回走,一回回乘兴而去,一次次败兴而归。
我狂了,我疯了,我向恋人火急火燎地发出三次“通牒”,将我的种种狼狈之情种种猜测臆断说给他听!
第四天他一下补回三封信,原来他也是三天三夜不得安卧,头两天公事缠身昼夜连班,第三夜整整一夜不睡写了三封信又搭了个大早将信寄出,对我的种种臆测骂了我一个“,狗血喷头”!
读着这样的来信,我笑出了两眼泪花。
他的蜜语甜言,他的情火灿烂,他的文采横溢,连同他一手漂亮潇洒的毛笔字,使我乐此不彼。
严格地讲,那时候我们并不真懂爱情,是他的真情让我感动,是他的才情使我折服,是他的信迷住了我一颗纯真的心。
我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这样巨大的幸福,我把那一封封滚烫滚烫的情书琅琅地读给我同宿舍的姐妹,任她们拿我穷开心,任她们善意的取笑,我从此落得一个绰号——“敢于公开情书的人。”
158封情书承载着一生的爱过早地结束了仅仅100天的热恋,不是太短而是太长,情书已经载不动双方彻心彻骨的思念、牵怀,四只火辣辣的眼对望,两颗心同时恳请——我们结婚吧,从此御下一笔情感上的债务。
4
家书抵万金
孩子小时候,天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起居饮食,父母安排;遇到难题,父母兜着,孩子的言行举止,父母看在眼里,心中有数,一切在父母的掌控之中,存在问题不是很多。
父母的责任不是把孩子送进大学校门就万事大吉,而是拉开一项更为艰巨的“马拉松”工程。
孩子上大学了,不再坐享其成,不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要自己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陡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环境的不同、课业的繁重、生活的多元、人际关系的复杂、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困难不期而遇、成长的烦恼和困惑压顶而来,使他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这时候的父爱母爱不再是照顾孩子的一日三餐,关爱他的冷暖饥寒,也没有机会耳提面命及时点拨。
儿行千里母担忧嘛。
父母对不在身边的孩子牵肠挂肚、思念成疾,不忍笔下。苦于看不见容颜,抚不着肌肤,但思想的碰撞和沟通一天也不能少,努力建立一个推心置腹的平台,把父母的慈慈爱心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心和他们一齐跳。
两个孩子上大学后,我们家最快活的事就是给女儿打电话。
长长的电话线,浓浓的亲子情,无论说什么时候都是好的,总也说不够。毕竟没有那么多钱,电话不能天天打啊。
女儿来信的日子象过年,互致问候,传递亲情,相互鼓励,纸短情长啊。
2003年,家里的经济条件大大宽松,买了电脑,上了宽带,和孩子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及时。
有时一天发好几封电子邮件,短的象造句,长的是万言书,有的信打七八个来回才能打住。QQ聊天、视频,特爽,孩子的欢声笑语溢满房间,感觉孩子们就在身边。
每天早上起床,总以一种刻不可耐的心情直奔电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子信箱收看女儿的复信,每天总有三五封信发过来,有的信就是一两句回复,但我已经很满足了,她们的学业实在是太忙太忙了,经常是午夜11点半才能回到宿舍。
看到孩子们的信,如同看到她们的笑容,听到她们的笑声,特享受,特开心,比吃“维他命”强多了。
刻骨铭心的思念、无微不至的关怀、语重心长的嘱托、最新信息的交换、无所不在的讨论,大至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小到一件具体的小事怎么看怎么理解怎么对待,大家畅开心交流。
刚开始的时候,形不成对撞,我说我的,她们说她们的,有一种“桥归桥,路归路,各走一边”的感觉,之后慢慢引导。
人非到特殊境遇下才能有非常的感悟,好多道理需要用时间、用经历去解读。孩子受年龄的局限,对一些本质的东西感悟不深。
父母的无论经验还是教训,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如果能随时随地传达给孩子,孩子的路就可能走得通畅、快捷。
从一封封滚烫的家书中,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督促她们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帮助她们扫清路障、化解忧愁;鼓励她们发奋进取,夺取优异成绩。
毕竟自己是过来人,对人情冷暖的感知,对人世万象的理解,总是多一些,随时谈谈,及时提醒,象打预防针及时注入孩子的肌体,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帮助她们早日完成由父母监护到完全独立这样一个过程。
母亲对孩子有告诉权,这是责任,也是义务,但没有强制执行权。
把道理讲出来,让孩子慢慢去理解,变成自己的想法,变成自己的行动,确立人生的方向与目标,让孩子自己走好自己的路。孩子全新的生活理念、对新生事物的快速反应、对生活的饱满热情、对困难的勇敢挑战又常常感染我、激励我,使我思想保持新锐,不致落伍。
多年来,写给女儿的书面通信78封,电子邮件1600封,加上两个女儿的回复,上百万字的家书落在纸上、存入硬盘、留存记忆,成为我们家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家书抵万金!
川流不息的家书成为一条连接亲情的涓涓细流,流淌在我和女儿心间,滋润着我们的生活,丰盈着我们的感情,陶醉其中,妙不可言。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交汇,我能清晰地听到女儿的呼吸,触及到她们的心动,能无所不在地感受到她们关爱父母的赤子情怀,我更欣赏她们马不停蹄永不言倦的向上攀登,也能真真切切地体悟到她们成长的不易和跋涉的艰辛!不是让她们"依葫芦画瓢"立此存照,是让她们有所选择有所批判地吸收利用,为她们做一个好人而言有所依行有所规。
人说“婚姻需要经营”,亲情一样需要经营,需要打理,需要浇园,需要施肥,我们家“一分为四”,却又“合四为一”,彼此温暖,彼此关怀。
长女娉娉在一次来信中这样说:“我觉得任何一种爱都是互动的,双方默契配合才会精彩。爱是一个奇怪的东西,需要想,需要做,也离不开说”。
我们没有因为长时间不在一起而生淡漠之情,相反地,我们母女间的感情愈发加深了,我们的心也愈发贴近了。
事实上,母爱可以穿越时空,伴孩子走得更远。我突然想到:母爱是可以储备的。
教育子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只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子女纵是顽石,亦可雕成美玉;纵是锈铁一块,亦可化成赤体通金。
孩子在我身边的时候,200万字的日记伴着孩子一起成长;孩子上大学后,100万字的家书穿梭于我们母女之间,成为沟通我们心灵的桥梁和纽带。
日记和家书成为我教育孩子的左膀右臂,是一种教育子女的良好形式。无论如何想不到这一点点努力、一点点坚持,居然帮助孩子们一天天健康成长起来。真正做这件事的时候,并不是有意识的,并不明白它的作用何在?意义何在?只是今天见了收获,才知道不知不觉中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女儿长大了,有自己的事要做,每天焦头烂额;女儿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天忙得喘不过气来。她们的时间金贵,写电子邮件少了,执拗的我还一直傻傻地写,某一天一激灵发现,已经很久没有收到过她们的回复了,我不过在自弹自唱,苦笑一声,鸣金收兵,从此不续,1600封电子邮件,彻底结束了母女网上传书,直接转入微信对话!
5
少玩手机多写信
手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显示出越来越广泛的用途:手机拜年、手机聊天、手机做生意、手机传信息,尤其在传递亲情增进友情方面,它功不可没,只要手指头轻轻一点,在千里之遥万里之外的亲朋故旧便如约而至,声音清晰,近在咫尺。
完全可以说:手机成为人们出行的好伙伴,人机合一,无论你走到哪里,即刻就能找到,万事好商量。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程度化的不断提高,大家的联系方式趋于多样化、人性化。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的人们,已经在尽情地享受网络文明:QQ语音、微信视频大大拓宽了人们的交际层面,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分老少中青,素未谋面的网友聊得尽兴开怀,真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了!
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借助网络视频的神力,随时向父母问安祝福,声画合一,清晰逼真。距离已经不是问题,世界很小,象个家庭。
电子邮件发送可谓举手之劳,传递速度尽在眨眼之间。正在和已经进入无纸化时代,书面通信很快会成为古董将淡出人们的视野。
鲁迅说:“写的东西总是希望有人看的,写给一个人的东西,这种文体便是信了”。
汪曾祺说:“作品写出来锁在抽屈里是作家个人的事,发表出来就是一个社会现象,而介于这两者之间,既不是写日记写给自己看的,也不是写文章让广大读者看的,而是写给一个特定的人,这就是信。如果发表出来的信就算是文学作品了”。
冰心讲:“只有写信才是真切的,而一到作品,就不能不做作,不隐晦,就很难将心里话告之于天下。”
朋友的女儿出国好几年了,国际长途经常打,网络聊天寻常事,却从不写信,连一封电子邮件也不写,总感觉有些遗憾。
一位文坛骄子已经出书六七本,其文章常见于大报小刊,在圈内小有名气。忽一日他发现: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给远在偏僻小村庄的老母亲写一封信了。他十分内疚责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少写几篇文章,多给老母亲写几封信呢?”
美国总统杜鲁门从26岁到1972年去世的62年间,写给妻子贝思1322封信,妻子奉若珍宝一封没丢,一一编号,于杜鲁门去世后被整理出版成集《亲爱的贝思》,成为一份无价的爱情见证。
是啊,打电话是打电话,写信是写信,各有千秋。打电话用嘴,写信用笔,说出来和写出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啊。
打电话来得快,去得也快,拿起电话,劈里啪啦,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交流很直接,倾诉很痛快,一旦挂机,撂下电话,什么也留不住。
写信是感情宣泄,是思想表述,当你展开信纸准备写信的时候,那是很美好的时刻,象亲人朋友坐在自己身旁喁喁而谈,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不遮不掩,直抒胸臆,或三言两语,或洋洋洒洒一发不可收拾,不讲章法,无须韵律,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封书信一颗心。
不用故作姿态,全是掏心窝儿的话,家书抵万金嘛,亲人的信是百读不厌的,那种休戚相关,那种切切思念,那种至情至爱,那种惺惺相惜,见信如见人,字字温馨,句句暖人,心象吃了蜜糖般甘甜。
郑渊洁认为“写信是给友人最好的礼物。”他深刻体验写信的快乐,他说:“先写称呼亲爱的,之后便不用考虑文体、体裁等,只管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写了这样写那样,等你写上‘祝好,致礼’的时候,你自己已经知道了许多事情,那种美妙感觉是不言而喻的。”
写信的过程是一个思想不断变化的过程,好多想法是在写信的过程中产生的。坚持不懈常写信,你的笔头会逐渐硬朗起来,你的写作水平将得以提高,不知不觉,渐积渐进,其乐无穷。
书信如陈年老酒,时间愈久,愈发醇香四溢,留住的是岁月,积淀的是感情,把亲情定格,让友情飞扬,可以无数次阅读,读一回有百般感慨;若干年后重温,还是那么亲切、那么快乐,又象回到那个过去了的年代,是无以伦比的享受!
少玩手机多写信,一份美好常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