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曾经在里面”,欢迎来到豆瓣应用程序。
梦星,梦星,梦星,娱乐圈,圈子,圈子。
我们是纯洁、纯洁、纯洁的少年
拥有我童年的美好。
要成为伟大而骄傲的演员。
这篇幼稚的极度文章不是什么鬼片,而是正儿八经的电影宣传曲。
这部电影叫《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从这部电影的片名、主题曲以及预告片,观众已经基本可以笃定这是一部烂片了。但在中国电影市场,遇到烂片的概率可比恋爱中遇到渣男高太多了,谁还没看过几部烂片。虽然这主题曲可笑到令人对作曲者的水平表示同情,但它本应该是烂得寂寂无闻的。不过《纯洁心灵》并不甘心做一部没有水花的烂片,它出人意料地成为舆论漩涡的中心。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烂片虽多,但该片却是烂片中的“战斗机”。该片目前在豆瓣有15000多人评分,高达99.3%的用户打出了一星,该片的评分定格在豆瓣评分系统的最低分2分——这几乎是整个豆瓣唯一的2分了。
另一方面是,该片虽烂,可在导演的认知和专家的评议中,《纯洁心灵》却是一部“杰作”,他们对此言之凿凿信誓旦旦,这二者之间的强烈反差简直令观众惊掉下巴,导演和专家难道真的看不出这是一部烂片吗?这个世界怎么了?
《纯洁心灵》据说是导演耗费12年心血打造的“梦想之作”,号称是首部直击娱乐圈潜规则的院线电影作品。在电影获得豆瓣有史以来最低分后,他发布了一个声明,痛心疾首地斥责豆瓣,“一个青年导演花12 年心血认认真真给中国拍电影,被豆瓣一天毁了”。他的愤怒是真实的。豆瓣上有他一系列路演的演讲视频,可以看出他是“真心”认为《纯洁心灵》是一部好电影。
这固然有“母不嫌子丑”的心理作祟,但更关键是,他周边的环境和人,一直在告诉他,《纯洁心灵》是一部“杰作”。一来,《纯洁心灵》可是有所谓海外国际电影节奖项加持的。2015年《纯洁心灵》入围美国旧金山环球电影节;2015年10月,作为唯一一部亚洲电影入围美国加州帝王国际电影节,并斩获美国加州帝王国际电影节剧情长片官方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大奖。好了,不管这个奖项头衔多么惊人,它都是花钱就可以买到的野鸡奖。
二来,《纯洁心灵》去年在北京电影资料馆搞了一次看片会、研讨会,影协的领导、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委员、高校的教师、业内的专家以及权威媒体的主编,都对《纯洁心灵》表示了高度的赞赏。他们说,“这是一部至真至纯的商业与艺术的电影,同时它的内容无情地、深刻地揭露商业社会对人生价值的一种扭曲,请它一定参加来年的金鸡奖评选”“内容适合年轻观众群体,非常具有网络特性,表现主流价值观与正能量”“这个电影给2016年的电影荧幕带来了新气象,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这部电影具有艺术生命”……专家们的支持是导演底气的最大来源,他陷入传播学中所谓的“信息茧房”,只看到了他想看到的,并误以为他看到的才是世界的真实模样。
但很多网友看到这个专家评议视频后,对专家的信仰和信任,可以说是瞬间崩塌了。面对这样一部糟糕至极的烂片,专家们怎么可以面不改色、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出这些违心的褒扬之词,他们的良心不会痛吗?还是专家真的是“砖家”,他们没有任何审美能力?
网友们的震惊可以理解,但事情的真相是,专家其实有审美能力,他们中的多数人应该也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烂片,但他们为什么说电影不错?这就涉及到研讨会的内幕了。
不夸张地说,你如果在北京的任何一家四星级以上的酒店走一圈,你会发现,除了法定假期外,几乎每一天酒店里都会有所谓的作品发布会或研讨会,这个作品可以是电影,也可能是小说、散文或诗歌。笔者曾是一个文学评论者,也参加过几次小说研讨会。研讨会分为两种,一种是出版社、作协等机构主办的,作品本身质量不错,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将作品“经典化”;另外一种是个人自己出资,请来一堆专家为自己的作品做推广。无论是哪种,与会者一般都会有红包收,这就是所谓的“劳务费”。前者,真的是劳务费,钱很少,专家们也敢于说真话、敢于批评。后者就是纯粹红包了,一般是3000元起,作品很可能也是作者自己自费出版的,质量差得可以,这时专家们就会口径一致地说场面话,把1分的优点夸成100分,但缺点只字不提,大家心照不宣,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少“专家”就是靠跑发布会赚外快的。
《纯洁心灵》基本也是属于第二种情况。导演的失策在于,他忘了自己搞的研讨会,本质上就是一次“皇帝的新装”出巡,人家不过是“拿人手短”,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里,给你说几句场面话,不想直接戳穿。而专家们估计也没有想到,导演是个“心机boy”,他竟然把他们的发言都拍下来了,而且只截取了夸赞的部分,还当成宣传视频放在网上推广。
导演挺委屈的,专家们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几千块钱(也许一分钱没有),他们可是丢了信誉的。也许他们下次应邀参加研讨会,第一句就会问:发言录视频不?
——首发腾讯娱乐——
(全文完)
本文作者“曾于里”,现居P'yŏngyang,目前已发表了154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曾于里”关注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