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关于戏曲】传唱数百年,首次亮相央视新年戏曲晚会,湖北稀有剧种南剧:从濒危到高光时刻

剧目新闻记者夏雨

“年长的女儿会,郑哥哥答应见阿梅,一天见百年,满月比翅膀飞。”

1月1日晚,咸丰县南极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作的南极《唐崖土司夫人》女儿会视频,作为湖北唯一的戏曲,展示了2022年CCTV新年戏曲晚会。湖北地区戏曲、稀有品种南极,历史上首次推出中央电视台新年戏曲晚会。

南剧《唐崖土司夫人》女儿会,仅仅11个字,文化含量颇大——什么是南剧?土司夫人是谁?女儿会又有怎样的民俗风情?

而短短3分钟,对于一台一个多小时的晚会来说,或许只是片刻的精彩呈现,但对于咸丰南剧历经十六代的“守艺人”来说,它是承载了一方水土的文化传承。

以数百年历史为背景唱响土家女儿会

回放央视新年戏曲晚会视频,当播放条行进至33分12秒,《唐崖土司夫人》第一个活泼的音符响起,二十余名身着鲜艳土家族服装,佩戴银项圈的演员跃然台上,观众不禁被热闹的土家族“节日”氛围感染,嘴角上扬。

据介绍,唐崖土司是鄂西土家族著名土司(中国古代一类官职的统称,通常是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任职),覃氏世袭,传沿十八代之久。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的唐崖土司城遗址,主要遗存年代为明代中后期至清初,历经数百年沧桑巨变,于2015年作为中国土司遗址之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明显陵之后的湖北第3处世界文化遗产。

《唐崖土司夫人》正是通过刻画明朝天启年间,唐崖土司内部关于土司都爷传位,土司招婿等情节,再现了土司夫人田氏的开明与智慧,赞颂了土家族的民族个性与胸怀。

央视新年戏曲晚会截屏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李爱民,昨日接受极目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唐崖土司夫人》全长1小时40分钟,此次在央视戏曲晚会上表演的片段为《女儿会》。《女儿会》气氛活泼热闹,契合“新年新气象”的氛围。而女儿会又称土家情人节,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节日,“俗话说,天上鹊桥会,地上女儿会,每年农历7月12日,土家儿女自主择偶,以歌为媒。”

稀有剧团不断实现新南剧人的目标

将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引入剧中,是南剧的重要特色。

湖北省文联表演艺术部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宋辉认为,“和我国其他地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戏曲不同,鄂西南剧自萌芽到发展臻熟,深深浸润着楚文化与巴文化的脉印,南剧则是土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长期交融形成的一个地方戏剧种。”

宋辉介绍,《唐崖土司夫人》的音乐唱腔在传承剧种传统的‘皮黄’声韵基础上,糅合了当地民俗歌谣音乐,剧情中除了再现“女儿会”这一特色外,土家跳丧舞、咂酒歌舞等元素的纷纷呈现,同样给戏曲程式增添了浓郁的地域风情。

李爱民饰演李逵(中)《李魁闹江》剧照

据了解,《唐崖土司夫人》编创至今,先后于2015年获得湖北省文联“文艺签约制项目”扶持;2019年经省文联、省剧协推荐获得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2021年,该剧成为湖北省唯一入选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剧目。

此番进京亮相央视新年戏曲晚会,在李爱民看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能够参加这么大的活动,对少数民族文化来说,是很好的保护和推介。”让南剧“跨长江、过黄河”,是老一辈南剧人的梦想,而新一代南剧人的目标正是“进北京,出国门”。

据李爱民介绍,南剧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为恩施“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首,五大地方戏曲分别为南剧、堂戏、灯戏、傩戏、柳子戏,其中南剧起源于鄂西容美土司时代,在土家人的劳作、祭祀中产生。

南剧亦为稀有国家级“非遗”剧种,何以称为稀有剧种?宋辉向极目新闻记者解释道,“稀有剧种指历史上的流播地域、传承群体和受众群体都小,而且基本上只有一两个传承主体单位。比如很多的‘天下第一团’,一个剧种只有一个团了。”

李爱民介绍,恩施现有两个专业南剧院团,分别在来凤与咸丰。

曾经的濒危剧团遇见了最好的时代

1954年,咸丰县南剧团成立,即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前身。

上世纪50年代,咸丰县南剧团排演了100余部传统南剧,演遍了川黔湘鄂边区30多个县。1956年2月,咸丰县南剧演员夏福千赴省城参加戏剧汇演,一曲《八义图》让南剧名声大噪。当时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评价南剧“文戏武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可则称其“唱腔高亢强烈,犹如深山峡谷之音”。

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李爱民从小喜欢看南剧,1986年,他来汉求学,在湖北省艺术学校学习楚剧。彼时的艺校未设南剧专业,但楚剧的表演和南剧的表演是相通的,这对于李爱民来说,同样可以学以致用。

1990年7月,毕业后的李爱民重返故乡,在咸丰县南剧团从事演员工作。回首32年,他直言南剧对他来说“就是生命。”

李爱民介绍,咸丰县南剧团在上世纪70年代末十分受欢迎,“每场演出可谓人山人海,演出票一票难求。而当时的剧团人强马壮,编制大概有70个左右,这个数字对于地方剧团来说非常庞大了。”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南剧与大多戏曲剧种一样,人才流失严重,摇摇欲坠。“年轻人几乎没有了,大量演员选择转行经商。”

正在南剧最不景气的时候,李爱民投身了南剧。为了生存,在湖北省艺术学校学过声乐、舞蹈的他,一边表演南剧,一边“到处下剧院、歌舞厅,给人跳舞唱歌。”

此外,他记得每次和同事下乡表演南剧时,也十分不易。“村里柏油路极少,都是难走的土路。车子开不进去,我们便扛着一百多斤重的道具和行李步行进村,跨河穿山。当时农村没有招待所,我们就自带行军床,白天在舞台上演出,晚上睡在舞台上。每次进村演出的时间差不多得一个礼拜,我们就在舞台上睡一个礼拜。”

“那个年代,南剧没有国家和政府的补贴,都是靠售票的收入来支撑我们的生活,演出票一张大概在2毛或者5毛。”作为第十一代南剧传承人的李爱民认为,现在的南剧遇到了最好的时代。

2005年,在咸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爱民开始创办南剧中专班,“第一批我们就招收了47名学生。部分演员毕业后留在了现在的团队,部分演员被分流到恩施大峡谷、腾龙洞等景区从事艺术表演。之后的2006年、2009年我们又接连办了培训班。2014年,我们发现师资力量已经无法匹配学员数量了,就跟湖北省职业学院联合开办了南剧艺术班,2021年,我们刚招收28个学生送到黄冈艺校进行委培,每位孩子每年1到2万的学费均由县政府承担。这些学员全部来自咸丰县农村家庭,我们的招收班还特别面向精准扶贫家里的小孩。”

青年演员杨利伟

今年30岁的南剧演员杨利伟是《唐崖土司夫人》(女儿会)里的阿哥之一,也是2005年第一批入南剧中专班的学员。杨利伟对极目新闻记者感叹道,“南剧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特别是老一辈艺术家对待每一次排练演出的那种执着与坚持一直深深感染着我,我们称之为‘南剧精神’。”

现在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人才几乎没有流失,包括杨利伟在内的“00后”“90”后年轻演员已有40余名,中心每年送戏下基层、进校园演出达200场左右,南剧传承人已至第十六代。“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南剧?因为它是老祖宗留下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和担当把一代一代的南剧事业传承下去。”李爱民说。(图片由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