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朋友,一贯沉默寡言。
当然,这不代表他不聪明、不伶俐、没啥想法...他只是单纯不爱说话,不想把时间更多用在闲聊——那没啥产出的事情上面,而已。
在内心,他从没平静过。他研究工作,他畅想未来,他对生活充满兴趣。
.
但内心的不平静——那从没表现出的热情、那对于(周边)人类的冷淡,深刻地刺痛了一些同事的心。
同事们逐渐觉得他不仅冷漠,而且傲慢,而且不知所谓...而且罪大恶极。
没人觉得他“其实只是不爱说话”、“其实只是想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人们感觉(脑补)到的,更多是傲慢、居高临下、看不起人...那诸多让人不愉快的情绪。
.
他让别人不愉快,那别人肯定不会让他好受。
很快,关于他的不利传言,淹过了单位的各个空闲角落。许多人在议论他、贬低他,还恶意猜测他。
虽然他没得罪过谁......但有些人没打算放过他。
.
待“众口铄(了)金”,他就成了单位的老鼠——那个人人喊打的存在。
他因此而寸步难行,工作中遇到极大困难,经常受到无尽的刁难。
.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如此。
有些人不会轻易被冷漠影响了情绪(挑起自卑心),更不愿干那种恶意揣度人的事。
但他们通常人数稀少,也不愿多管闲事。
不加入恶意揣度、四处传播的队伍,已然是他们最大的善意。
.
.
人在单位,该聊就聊。
内心纵有万千沟壑,也终究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人无法得知,更无从体会。
他人能体会到的,是语言、表情、肢体动作...表达出的情绪——又由这“自己感受到的情绪”,来决定如何相处、对待。
如果感觉不错,那就温柔以待;若感觉太差,那就排斥——甚至是想办法排挤出去。
人类的世界,有时就是这样简单粗暴。
.
尊重这“他人的感受”,是保障社交安全的基本。
所以在单位的“聊”,其实不可或缺,其实并非是“纯浪费时间的玩意儿”。
也许不能聊出个花儿、机会、利益...但至少,不至于成为“他人感受的牺牲品”。
.
.
怎么个聊法?
就和每个人“都有五官、但却各有风味”一样,聊天这事,每个人也各有风格。
如有些人擅长“说得热闹”,有些人则擅长“听得让人愉快”......之间并无好坏优劣之分,不形成比较的理由。
.
且真要论起来,所谓“融洽的对话”,更多是交谈各方“愉悦的瞬间”,而已。
所以“闲聊”这事,没有必要的标尺,
更不必对“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不是口才优秀到无以伦比,有过分的关注,以及不正确的倾向。
.
1. 放松下来,把注意力更多倾注在“自己的轻松与愉悦”。
2.不勉强就话题,只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真正想说的时候,自然地做出反应。
3.当谈话内容正好撞在自己的兴趣、优势、喜好...时,微笑着加入,更自然地享受聊天的乐趣。
4.倾听,随情节起伏献上表情,把倾听当作聊天的另一种享受。
5.适度的赞美。
......
如此,在“人群中的闲聊”,会更轻松愉悦,应对自如,成为一件“自然的社交应酬”。
.
.
与“坏话”遭遇时,怎么个聊法?
总有一些同事,出于各种目的,如利益争夺、嫉妒心...或纯粹是嘴闲得发疼,就对别的同事发生语言上的攻击。
尤其在闲聊场所,语言攻击更是常见到不能再常见。
闲聊的人越多,内容就越丰富,就越不堪入耳。
.
但这不是绝对的素质问题。
这只是单位这种“人群聚集、互为利益敌对者”的地方,出现的专有人性而已。
.
所以逃避不得——也逃避不能。
“若自己不在现场,那自己就是最大的谈资”,这句话再正确不过。
适当加入人群,才是正确的应对之策。
.
- 1.绝不随声附和、共同贬低。
一来这么干会让心因为沾染灰尘而渐渐发暗,慢慢活成自己讨厌的人;
二来会莫名其妙成为“第一个说坏话的人”,成为众人眼中不怎么样的存在。
那画面太美,简直不能想象。
.
- 2. 使用“倾听的艺术”,不作声,只是听听。
.
- 3.转换话题。
总有躲不开的情形,毕竟“总是不发言”的那个,最容易成为人群中的异类、被排斥的对象。
所以还是要说——比如,以“安全”为前提:把闲话、坏话,换成关于自己的话题,或者无关痛痒之回答。
.
如有人攻击同事“速度太慢,净给人找麻烦”时——
1)以“我估计得干一天”的自身缺点,作为话题转换口;
2)含糊其辞,用“挺辛苦”之类意味不明的话一糊而过;
......
总之,摆出不随风而走的姿势,在人群中建立“他不会说”的固有印象,就不会再被当成“倾听坏话”之上好人选
更不会躺着中枪,成为传说中那个“爱说闲话的人”。
.
.
为何会对“闲谈”心生恐惧?
若内心对于“他人的目光”过于在意,对“被人群排斥”的担心太过浓烈...那闲聊,就成了一件让心不由自主紧张的事。
不由自主,对周围人的态度认真了起来,甚至是敏感了起来,内心总有莫名的压力感。
又对“无法融入的自己”心生怨愤、无力等负面情绪,进一步深刻了“我不擅言辞”的自我弱化认知,越发的对“无事聊聊”有了恐惧之心。
.
内心更有“比较”那个魔鬼不断活动,挑动着灵魂对“理想中的自己”不断加码。
但事实上,越是在意“他人的眼光”,越是过分追求理想中的自己,就越会形成“我不够好”的思维定势。
也因此而越发的找不到自己,如越发的“闲聊不能”。
.
.
总之,身处“众人”之地,却想一直独自行走,那对生存的基本安全,是个巨大的挑战。
总有那么一些“众人中的人”,对“神秘的存在”抱有猜忌,和一定程度的恶意。
如“居高临下、不知所谓”,或“趁他势单力薄,正好挤得他无路可走”。
不高估人性,不在人群世界寻求“沉默中的理解”,是社交人类的基本常识。
.
所以,聊起来,首先加入进去,在人群中(时不时)闪现出自己的影子。
然后该听就听、该聊就聊,必要时献上“恰当之表情”,就好。
.
- 不必纠结于“我说话不行”。
交流没有固定模式,感觉愉快、正常,这就是对自己来说最恰当的交流方式。
.
把影子亮出来,就在人群里“正常”了一半儿。
.
人在单位,该直当直
人在单位,该喊就喊
被小人陷害,领导明知却偏袒——真相不重要,利益关系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