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含有手的成语】富了起来!靠的就是一个成语:心▓手▓

订购蓝色文字,关注《乌兰察布日报》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

有——人。

他们以热情的干事创业

使大家脱贫致富

解释了机灵灵巧的意思

1

用红色的绳子编织美好的未来。

——乌兰察布市出海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丽娜创业残疾人见闻。

张丽娜职员编织指导

文/本报记者张丽娟

第一次认识张丽娜是通过微信的。

头像照片中的她,扎着马尾,白衬衣、粉毛衫,满脸是春风拂过般的幸福,身旁各式的中国结编织花样,红红地充满了屏幕。

翻开朋友圈,打开快手,参加全区残疾人健身指导员培训,介绍纯手工编织汽车座垫、中国结,给残疾员工过生日的各类视频,让你明显感受到她积极向上、阳光奋进的生活态度。

张利娜是乌兰察布市启航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经理,乌兰察布市肢残协会副主席,化德县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中心负责人,化德县残疾人互助协会会长……一个个不寻常的头衔,足以让你忽略了她是一个患有先天性右腿髋关节脱位,脊柱侧弯,肢体贰级残,身高只有1米45的80后。

▨ “小身材”迸发大能量 心随梦想扬帆启航

肢体的残疾,带给张利娜无数的眼泪和心中隐隐的痛。数次被用工单位拒绝,先后开过小店、干过收银,“那段日子虽然很累很苦,但是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曾经的苦痛,张利娜都坦然接受。

有朋友、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她没有被命运击倒。

苦难的经历,是激发人们向往幸福、追求美好的动能。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酷爱手工制作的张利娜萌生了组建“残疾人手工制作团队”的想法。“发展残疾人事业,带领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困境,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关爱”是张利娜心中的梦想。

2010年,在化德县委政府与残联的扶持下,张利娜牵头创办了“化德县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中心”。

培训中心运行之初,在化德县繁荣社区不到50平方米的工作场地,张利娜领着5名残疾人员,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十字绣、苏绣、串珠、插花、中国结、布艺等。半年后,中心由5人增加到了13人。当年,13名残疾人员获批公益性岗位。

2012年,培训中心搬迁到180平方米的大场地,室内装设全部依据培训中心功能打造。

2014年,通过市残联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培训中心手工制作种类逐步增加到十几种,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工作,掌握一技之长。

2016年,“化德县残疾人创业培训中心”正式注册为“乌兰察布市启航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张利娜用两年时间寻找、考察的手工制作“冰丝汽车座垫”成为中心主要生产项目,聘请资深的手工编织老师开展培训,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员工熟练掌握了汽车座垫的编织技术,公司共为16名残疾人提供了编织岗位。

△冰丝汽车座垫制造中

2018年,在县就业局扶持下,公司又购入大型雕刻机和出料机,引进“中国结”生产项目。

一根红绳,经纬相接,编出精美工艺品的同时,融合力量与团结,织就残疾人的美好生活图景。

▨ “中国结”织出幸福路 助残就业创造未来

走近张利娜,是在启航公司新建的600平方米办公生产区。

2018年,为了满足生产设备及作业场地的升级要求,在化德县劳动就业局与残联的帮助下,启航公司搬至新厂区,一楼是生产车间及产品展示厅,二楼是生活办公区,包括员工厨房、食堂、休息室、会议室和开放式康复健身娱乐活动间,为了方便员工行动,张利娜还专门安装了残疾人无障碍电梯。

“结编好之后,抽紧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步骤,一定要记牢手法,熟练操作。”生产车间里,张利娜正在指导工人编织中国结。

从“优秀团队”、京蒙对口“创业示范店”,到自治区级“残疾人之家”“北京市东城区对口帮扶劳务实训基地”,作为化德县唯一一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启航公司在张利娜的带领下,以感恩的姿态,提供就业和免费技能培训,吸纳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减轻残疾人就业压力,为全市残疾人事业的良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员工们交流切磋工艺品制作技艺

在这里,30名残疾职工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改善生活,每月保底工资500元另加做活的计件钱,月工资可达到800到1000元,中午还能享受到免费的餐食,其中14名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完全实现了精准脱贫。

在这里,更多的残疾人收获快乐,见证成长。简小伟是一个21岁的可爱小姑娘,智力却只停留在七八岁。2019年进入启航公司,从不与人交流,自理能力也相对差些,连最简单的打扫卫生,收拾屋子也做不了。一年的时间,张利娜和其他员工耐心地教导,亲切地沟通,小伟慢慢融入到了这个大家庭,不再排斥,眼神也变得灵动可爱。现在的她,不仅能把手头自己的工作完成,还会主动去厨房帮忙洗菜刷碗,每天按时上下班,从不迟到早退。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上,残疾人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关注与关爱。

建立一支残疾人互助志愿队,以残助残、以残养残,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助残理念,是张利娜的另一个心愿。

2019年,张利娜如愿注册成立了“化德县残疾人互助协会”,为重度残疾人免费提供打扫卫生、贴春联、购买年货、洗衣、做饭等十几种护理服务,开设专门服务热线,做到随叫随到。截至10月,残疾人互助协会已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上门服务。

以创业带就业,以残助残。几年来,张利娜把汽车座垫和中国结两大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全部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她和她的团队向着阳光明媚的未来启航前行。

“目前,公司发展势头非常好,我们正在建设一处近3000平方米的脱贫车间和残疾人种养殖基地。基地建成后,将对所有残疾人实行项目匹配,通过脱贫车间+合作社+项目的协作形式,打造产业链,估计未来能带动200余名贫困人口参与就业。”张利娜的更多梦想悄然实现着。

2

“归雁”刘宏敏:根植家乡沃土

返乡创业干出一番新天地

文 / 本报记者 张少慧

日前,记者联系上了返乡创业的内蒙古三农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集宁分公司的总经理刘宏敏,性格爽朗的他一口答应了采访。但想要坐下来和他好好聊聊却不容易,没聊几句就会被电话或微信语音打断,不时有人来咨询购买饲料的事,每一次,他都耐心的回复。“进入冬季,农牧民忙着给牲畜备料,购买饲料的客户多了起来,生意也越来越好。”正在忙碌的刘宏敏乐呵呵地说。

△刘宏敏正在核对客户资料

刘宏敏是个地道的集宁人,2001年从石家庄和平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内蒙古正大有限公司从事饲料销售工作。从基层销售员干起,他一步一个脚印,经过5年努力,当上了销售经理,年薪四十多万元。2011年刘宏敏开始自主创业,在呼市成立了内蒙古三农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此时,城市的繁华令无数人沉迷其中,人来人往的广场,优质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很多人,但刘宏敏心里却一直有着回乡创业的梦想。“在外拼搏时,我总会想为何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而坐拥丰富资源的家乡却发展滞后,返乡创业的想法始终在我脑海中徘徊,于是就决定回来,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刘宏敏说。

说干就干,2017年5月,刘宏敏在集宁区马莲渠乡成立了内蒙古三农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集宁分公司,加工销售猪饲料、牛羊饲料、鸡饲料等产品。刘宏敏坦言,创业初期是艰难的,但是从未想过放弃。起初,由于本地技术工人的匮乏和传统销售渠道闭塞,刘宏敏只能拉着自家产品一个挨一个地到各养殖基地推销,吃了不少闭门羹。后来,随着乌兰察布地区市场认可度的提高,销售量开始好起来。2019年年产销量达到3万吨,产品获得了客户一致好评,现在赤峰、锡林浩特、包头、呼市等地都能买到刘宏敏公司生产的饲料产品。

吃水不忘挖井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刘宏敏始终没有忘记一路走来关心他、支持他、帮助他的父老乡亲。正如他说的:“自己富不算富,还要带着大家一起富。”他带领公司积极参与政府的扶贫规划,通过饲料补贴、低价收购贫困户农作物原料等方式,每年帮助10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还通过组建助农服务工作队,先后对2135名农牧民进行养殖、创业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在企业的日常用工方面,他始终坚持贫困群众优先的原则,想方设法为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创造机遇。

“刘宏敏是个有本事的后生,返乡创业就闹起这么大的饲料加工厂,我们家也跟着沾了光。”在饲料厂做制粒工的贫困户薛文富感激地说,我们全家人都很感谢刘经理,那时家里有个上大学的儿子,还有个身患残疾的女儿,妻子一心在家照顾女儿,全家靠我打零工维持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正好赶上家门口成立了饲料加工厂,我就进厂工作了,一个月工资有5000多,一年下来有6万多元的收入,日子比以前宽裕了不少,厂里的其他人也都是我们周边的老百姓。

目前,内蒙古三农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年产配合饲料达到2.5万吨,年产销售收入6000万元,同时拉动物流产业运输5万吨,直接产生经济效益750万元以上,直接或间接带动300多人就业。

在创业的这条路上,刘宏敏总是憋着一股劲儿。“要干就一定干出个样子来。”谈及今后的发展,刘宏敏说:“我们计划以饲料行业为基础,通过‘企业+农户+企业’的全新产业化养殖运营模式,积极推动周边养殖户成立合作社,打造‘饲养—生产—肉品加工—肉品销售’为一体的绿色牛、羊产业链,带动乌兰察布优质农畜产品走上品牌化发展道路,带领更多的父老乡亲走上富裕的道路。”

▪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深深被刘宏敏身上那股干事创业的激情所打动。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进程中,家乡的天地更加广阔,吸引着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他们怀着故土情、田园梦,怀着带领乡亲一起致富的愿望,把汗水洒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用知识、技术、想法、干劲,为家乡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有事干、有钱挣,日子才能越过越好。许多盼望脱贫的贫困户,挂念着留守老人、孩子的外出打工者,都希望能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返乡创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能够带动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让他们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可谓一举多得。

心中有光,脚踏实地,必将有所作为。在政策引导下,愿更多胸怀梦想的创业者能够抓住机遇,返乡入乡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圆致富梦。

3

家门口工作收入有保障

察右前旗引进拖鞋生产企业

带动140余人稳定就业

△兴凯服饰扶贫车间内工人正在生产拖鞋

方忠达 摄

文 / 虎佳丽

“嗒嗒嗒、嗒嗒嗒……”一圈细密整齐的针脚在缝纫机下“流出”,弹开压脚,取出拖鞋,迅速剪去多余线头……在位于察右前旗的乌兰察布市兴凯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20多名工人正熟练地加工拖鞋。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增加了收入。

兴凯服饰是一家集设计、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拖鞋出口企业。2018年底,察右前旗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将兴凯服饰的生产车间从北京转移到了察右前旗。

“这是前段时间接到来自日本的订单,工人们正忙着赶工呢。”兴凯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主任于怀云向记者介绍道。除了主生产车间外,兴凯服饰还在察右前旗各个乡镇建设了6个扶贫车间,共解决了140余人的就业问题,其中贫困户有40人。由于就业带动效果较好,该旗土贵乌拉镇、乌拉哈乡也正在筹划设立扶贫车间。

“我岁数大了,又没啥技术,一个人带三个孩子,以前打点零工挣不上钱……”在生产车间务工的贫困户赵彩梅回忆起之前的日子哽咽地告诉记者,自从丈夫去世后,赵彩梅一人维持一家4口的各项生活支出。来到扶贫车间后,她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每天上下班也方便。“这个车间刚开的时候我就来了,每天7点30从家走,骑车15分钟就过来了,中午不用回家,这边管饭。”赵彩梅说。

“每个来这工作的工人,来之前都要进行一个月的培训,由手工娴熟的师傅手把手指导,能够熟练生产后采用计件的方式发放工资,上手很快,收入还不错,对于技术没有太高的要求。”于怀云告诉记者,公司和日本一家企业有20多年的合作关系,订单量一直很稳定。

察右前旗“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的就业扶贫模式,不仅整合了农村闲散劳力,还实现了实体产业由城市向农村拓展,在农村就地安排贫困户就业,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稳定增收问题,为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把扶贫车间设立在村民家门口,人多时大批量生产,人少时也能正常运作,劳动力短缺现象得到有效化解,提高了经济效益,达到了“企业想留留得住、村民愿做做下去”的良性循环。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编辑/其木格 呼 和

校对/郭晓辉

审核/乌云夫 白晓东

乌兰察布日报

2021年放假安排公布! |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