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赞美军人的最佳句子】军旅人生丨兵王任振江:会吊装架桥也会发电制水,四次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资料来源:中央广军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山三镇陈凯信

林振强,山东安丘人,1974年11月出生,1993年12月入伍,1998年5月入党,现任陆军81军某旅高级桥梁技术员,一级军士长。

入伍28年来,他刻苦钻研工程机械、装备维修等专业技能,完成多项技术革新成果,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先后4次执行国际维和任务、4次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9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演训场,看到一级军士长任振江正带领各操作手展开重型机械化桥架设与撤收训练。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的他,言谈举止非常干练,目光中透出坚毅和果敢。训练结束后,任振江指着不远处的钢桥告诉记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既能用来形容军人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特质,也是部队桥梁专业的真实写照。


任振江:我们桥梁专业在每次演训任务中,都属于训练保障队。我们的任务是要保障第一梯队的快速机动,比如保障作战人员克服江、河、沟、坎的阻碍,前往作战区域。在和平时期,我们这个专业也会运用到非战争军事行动中,例如桥梁受到地震损害坍塌了,就需要我们快速架设装备式公路钢桥,保证人员和装备的通载。


提到桥梁专业遂行保障任务的职能,战友们都说,任振江在他们心中就像一座稳固的“桥”。因为他精通多项专业技能,在多个岗位上都发挥着“定盘星”的作用。听到这些评价,任振江连声说“过奖了”,对自己而言,做好工作是一种本分。他热爱军营,热爱所从事的专业,所以当一名坚实可靠、全能型“工兵”,是他当兵之初就确立的目标。


任振江:工兵涉及的专业面比较广,例如抢修救援类、施工作业类、维修保障类等等,这就要求我在各方面都要懂一些。我从事装备相关专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参加过培训,都是靠自学。有的时候新装备列装到部队了,为了能使其尽快形成战斗力,我就自己去琢磨。还有一种自学的渠道,就是利用到厂家接装备的机会,到生产线上去学、去问,自己去摸索。


会操作重型机械、擅长水电维修、自学能力强,这些特质让任振江脱颖而出。2012年,他入选中国第九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程兵大队,走出国门去遥远的非洲国家执行维和任务。


任振江:2012年9月到南苏丹瓦乌维和时,我担任电工兼重型吊车操作手,当时工程兵大队人数少,没有专门的水电班,我还兼顾发电、制水、修理空调等工作,一旦当地出现火车脱轨等特殊情况,我还要驾驶重型吊车参加救援。



南苏丹瓦乌的平均气温在45°C左右,天气特别热,平时需要从用电、用水及空调等方面,保障官兵们的训练和生活。从国内出发前,单位领导考虑到团队里必须要有具备水电综合保障能力的人,我就被选作特殊岗位人员,一起前往南苏丹瓦乌执行任务。


在南苏丹瓦乌,桥梁专业班长任振江摇身一变,成为“水电管家”。虽然是“半路出家”,但战友们都非常信任他。提到这种信任,任振江说,水电无小事,在保障安全上必须细之又细,这也让自己慢慢养成了更加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


任振江:如果官兵们的饮用水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全营的战斗力。我们制水时,是从尼罗河打回河水,进行沉淀,再经过水罐的处理,周期比较长。而水罐里是高温环境,容易滋生细菌,所以需要我们每3个月对所有的18个水罐彻底清洗一次。清洗时,需要我们顺着梯子下到水罐里,用刷子把水罐内壁刷得干干净净,再用排污泵把污水排出来。由于使用排污泵的时候,人要站在水里有触电的风险,我就要求战士们在作业的时候,必须有一个人在水罐上守着,必须保证安全。我感觉,当时确保安全这方面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回忆起刚到南苏丹瓦乌时的情形,任振江说,工作上的压力只是一方面,当地复杂的安全形势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也让他们时刻绷紧了弦。


任振江:当时我们国家一共向五个维和任务区派出了兵力,从安全方面来讲,南苏丹和马里是风险评估系数最高的地区。


记者:您去之前感觉有心理负担吗?


任振江:当时没想那么多,只觉得能代表单位走出国门是很光荣的事情。但事实上,等我们到达任务区以后,才发现那边的环境与国内相比,反差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自然条件,南苏丹瓦乌没有春夏秋冬四季,只有旱季和雨季。咱们亚洲人,身体上会有一些不适应。比如我,我就会在皮肤上起水泡,像湿疹似的,过段时间水泡破了就起一层白皮屑。


另一方面是饮食上的不适应。2012年的时候,联合国提供的给养是按热量定的,牛肉、羊肉比较多,蔬菜很少,而且当地的蔬菜本来就很少。有一次,我们订购了一批芹菜,折合每斤人民币14.5元,而且都是老芹菜,能掰出丝来。因为在那个地方,食物的运输周期太长,运过来的时候已经不新鲜了。像我们吃的白面,里边都长了虫子。没有办法,炊事班的战友们只好用纱窗做的小箩来回筛一筛。


后来我们再去维和的时候就有经验了,我们事先在国内采购好调料、干货等一些能放得住的食品,打好真空包装再带过去。


记者:可能有人会想,维和这件事经历一次就可以了,但您去了4次,您就没有考虑过自身吗?


任振江:因为组织需要,我就去了。我们部队的领导总说:“只要你去我们就放心。”的确,只要是我负责的工作,就不会让别人操心。


“不让别人操心”,只有短短几个字,而想要真正实现它,却需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在任务区,为了工作方便,任振江和战友住在距离发电机组10米外的一个集装箱里。6台发电机制造的高分贝噪音、产生的热气,24小时如影相随,让他们备受煎熬,经常彻夜难眠。


任振江:发电机一天24小时都在响,身体上感觉最难受的时候是保养发电机。当时为了不影响部队用电,我们需要在下午时段进行保养,而且要在发电机温度没有降下来的时候就开始工作。我记得,我们保养发电机时,温度计显示的经常是53°C,而且我们还要戴着耳塞。在这种情况下,保养的时间还不短,一般需要大半天的时间。


时间一久,这些在别人耳朵里“嗡嗡”作响、惹人厌烦的噪音,任振江却从中听出了门道。有一次,通过发电机的异常声响,任振江判断是其中一个零件断裂,他迅速拉闸断电,并启动备用发电机,确保了任务区供电。


任振江:我闭着眼睛,只听声音,就能辨别发电机是出了哪方面的故障,是超载了还是缺油了。如果是功率过大,发电机的声音就沉闷;如果是缺油了,就会“嗡嗡”地响,像要熄火了似的。我会时刻关注着发电机,因为一旦断电,营地的生活就没法保障了。


2019年,任振江迎来自己的第四次维和任务。这次,他是跟随中国第六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来到任务区,继续担任“水电班长”。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和战友们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


任振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联合国提供的给养都是在我们水电班的院子里卸载,单位就要求我们必须格外注重疫情防控工作。我们一共9个人住在这个院子里,特意焊了一道门,将自己隔离起来,不跟其他人接触,只负责干好自己的工作。我日常锻炼身体时,就是围着院子里的水处理池子跑步,跑一圈是43步,我跑了大半年。


讲起自己9年间4次维和的经历,回忆起维修过的每一台设备,参与过的每一次保障任务,任振江有说不完的话。但说起家庭,他却沉默了好一会儿,他说,家属虽然已经随军9年,但一家人仍是聚少离多。


任振江:我2016年在维和任务区执行任务的时候,正逢孩子参加中考。而且又赶上我们部队换防,那段时间,我爱人一个人搬家,还要帮孩子缓解压力。我很犯难,但又没办法。2019年又有维和任务了,正好时隔三年,孩子又面临高考……这些年,如果要说遗憾,我就感觉愧对家庭。因为工作和家庭无法兼顾。



每次我参加维和任务出发之前,都会给孩子写一封信。告诉他我为什么要参加维和行动,对他会产生哪些影响,他应该怎样克服……这些事情我都会交代给他。这种做法对他的成长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他的学校组织18岁成人礼时,我参加了,他给我写了一封信,里面写道:“您两鬓的白发见证了您经历的沧桑。”语句很简短,但每个字都情真意切。


儿子的话,让任振江回想起自己18岁刚踏入军营时的样子,他感慨地说:“年龄的账很难算,时间过得太快了。”一转眼当兵28年了,尽管变成了大家口中的“老班长”,但任振江工作的劲头和热情并没有减。作为军人,作为一名老兵,任振江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坚守初心,珍惜军旅时光,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为强军兴军作出自己的贡献。


任振江:可以说,我在部队经历了从懵懂少年到不惑之年的变化,在这期间,有成就、有收获,也有感慨。部队是一个塑造人、成就人的好地方。我很想弥补自己在家庭方面付出太少的遗憾,但是当组织真正需要我时,我还是会坚定地留下来,一方面是为部队建设继续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不断成长。


(央广军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