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迫在眉睫造句】家庭教育需要把握孩子的视角,你所不能接受的是你自己还是孩子?

需要把握教育实践的学习者的视角

因为两个原因,我开始和大家讨论这个话题。

一是教育实践开始了,各位家长的计划让我感到家长们普遍缺乏对孩子的深刻理解;二是户外办公时偶遇了一位在教小孩子写诗的海淀家长,让我感慨万千。

为了让家长直观感受虐杀式教育,借着恰好在场的一位同学记录下来的片段,请各位家长体会。

虐杀式教育

人大附中 翟同学

随笔一则,记录生活中偶然的所思所想。

四月的春风中,悠闲坐在南坞湖畔体悟春景之时,诵诗之声悠悠荡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位母亲带着五六岁的孩子从湖边漫步而来,一边念着诗,一边给孩子讲述着诗人这句诗中的含义。我的思绪渐渐被他们吸引,抬头望去,正好看见柳树嫩绿的枝条在风中摇曳,不禁在心中赞叹这位母亲的教育方式:以沉浸的方式给孩子教导,在无形中教给孩子世界的美妙,让孩子懂得欣赏自然之美。只是小朋友总是左顾右盼,精神全然不在母亲讲述的意境之中,只是想看看湖面,看看有趣的小鱼小虾。

随即,母亲带着孩子正好坐在了我们旁边的位置,开始给孩子讲描绘景物,讲造句。

“你来描述描述这里的柳树,给柳树写一首诗吧。”母亲的声音温柔和缓。

“我们走在……”孩子转过头来,开始构思,却被母亲猛地叫住。

“写诗切忌一上来就说‘我们’,我们应该先用景物作为开端,比如你先描绘一些芦苇……”母亲和缓地建议着。

“芦苇……”

“什么样的芦苇啊?”

孩子开始沉默,许是因为不知道用什么词汇去形容,又或是因为心神被迷人的春景所吸引,“嗯——”

“你看芦苇,是长还是短啊?”

“我知道了,长长的芦苇在挥舞!”孩子高兴道。

“春天的芦苇不是长的,是短的。”母亲的声音有少许不悦,但仍保持着耐心和温和。

“可是我感觉芦苇就是长的啊?”

“春天的芦苇是短的,它那么短,怎么可能是长的。” 母亲似是压制住了情绪,继续用温和的语调说着,“接下来,短短的芦苇然后是什么啊?”

“短短的芦苇在挥舞。”孩子略有沮丧,但是依然耐心地跟母亲互动。

“我们要说短短的芦苇在摇曳,你用挥舞就太俗了。”母亲又做出建议。

“好吧,短短的芦苇在摇曳……”

“短短的芦苇在怎么样的摇曳啊?”

母亲一再打断,随即又紧接着否定,我目睹着孩子的热情一点点衰减,神情一点点落寞,又再次导致了母亲的语气和愠气一点点攀升。局势一度剑拔弩张……

“诶呀,原来你们在这里。”孩子的父亲过来了。

“我在给孩子进行文化熏陶呢,你先一边去!”母亲呵斥道。随即,似是释放了心中郁积的怒气,语气和缓地对孩子道,“来,下一句,我们来描绘小鱼小虾。”

“呀,小鱼小虾!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在……”孩子的热情高涨起来。

“不对,活蹦乱跳是我们要讲述的主体,不能把活蹦乱跳放在前面……”

母亲依然在不住地否定,孩子逐渐不再认真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听母亲唠叨,开始走动,开始倚着栏杆眺望湖面,却又一次次被母亲瞬间变得严厉的声音呵斥回来。有时候我听到孩子造出来了一个很形象生动又带着童趣的句子,却被母亲说俗,在母亲的引导,甚至可以说是自问自答之下,孩子在不情愿之中记住了一个个句子。终于,写完了一首诗。母亲让他同父亲分享,他激动地叫父亲过来,背诵了一遍诗之后,开心地拿起了母亲手中的风筝,开始激动地释放积压的活力,激动地叫着父母来看他放风筝。可是母亲同父亲交谈着,偶尔抬头看一眼,却总会来一句“慢一点”“别撞到别人”……

母亲对孩子总是以一种否定的态度,她自始至终都没赞美过孩子。或许她确实学识渊博,文采飞扬,雅而不俗,但是当她把自己的成就感建立在打压别人的基础上时,孩子便也无法再从她的手中,获取到知识和技能了。总是被打压的孩子,谈何动力,谈何成长,谈何人生?


这不是教育,这是扼杀。



一、实践是平衡计划与变化的艺术

实践是平衡计划与变化的艺术,既需要按照计划,又需要按照变化,是对目标的坚定和对条件的尊重。计划和变化共同左右了实践的具体路径,决定了实践的具体形态。

如果能够根据目标和条件灵活决策,恰当把握内容、方式、节奏、程度,就会感受到实践路上迷人的浪花,享受轻松愉悦高效的人生体验。

如果缺少对实践规律的尊重,漠视实践的具体条件,生硬照搬成功规律和经验,非但不会成功,还会陷入自卑绝望的境地,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生搬硬套的本本主义,郑人买履的经验主义,刻舟求剑的僵化思维,都是实践的大敌。



二、教育实践是平衡教育目标和各项条件的艺术

教育实践,既要根据人生发展需要、孩子特点和家庭条件确定恰当的教育目标,又要根据孩子、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条件变化,动态平衡中实现教育目标。

这里面,最关键的条件,是家长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特点和成长规律。许多教育突出问题,根本原因是家长的思维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需要,不理解新一代孩子的特点,不能够制定出契合孩子的教育方案。

不恰当的内容方式节奏程度,导致了家庭内部的强烈对抗。



三、家长与孩子的对立:主要责任是家长不理解孩子

如果家长们不能把握孩子的状态,不能从孩子的条件出发,设置恰当期望,采取恰当的内容、方式和节奏,仅仅抱着一颗好心,再怎么付出时间精力物力财力,结果也事与愿违。

悲催的是,家长们自身的意识没有跟上孩子发展的需要,结果却是由孩子们来背锅。

在这种局面下成长的孩子,非常值得同情;造成这种局面的家长,尤其需要警醒和唤醒。

我们要怪孩子不能适应家长,还是怪家长不能满足孩子呢?显然责任应该由家长承担。

这意味着,一切教育困境,源于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面对时代要求和人生发展要求的落后。继续追溯,则是时代原因造就了今天的局面,大家要一起面对和克服。



四、实践三部曲: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位

自家长周课以来,我对家长们的了解随着随笔数量的增加和交流深度的增加而愈发深入。有意向要对孩子更好的家长占100%,愿意认真学习坚持学习的家长占60%,能够把所学认真消化吸收并制定计划的家长占40%,计划比较合理能够支撑所期望的目标的占20%,能够把计划落实到位的,我的预计中约5%。

怎样进入前5%?我们前面讲过,就是自强不息,在正确的方向上足够持久的努力。别人都放弃了,你还在努力进步,甚至乐此不疲,终究会抵达胜利之巅。

从面对教育的迷茫焦虑,到明确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再到明白教育的做法,再到把一切措施落实到位,是一个完整漫长的系统工程。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位,这三步难度逐级递增。做什么是理论认识,怎么做是理论结合目标条件的规划,做到位是根据计划和变化灵活落地执行的实践过程。

如果做什么的方向不对,做什么都是不对的,这要根据《正误价值观辨析》《什么是会教育》的课程内容,锁定正确方向;如果怎么做的方法不对,虽然借鉴的是别人的正确做法,但不适合自己和客观条件,会做不下去,要根据《教育方案的基本原理》反复推敲计划方案;做到位是实践成功的具体标准,做了但没做好、做不到位,也不会出现期望的结果。这需要在实践时认真做、反复做、做到位,确保对目标结果实施饱和攻击,必定达成。不获全胜,决不轻言胜利。

这三步牢牢把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立场和视角,就确保了教育实践的胜利。如果这个立场和视角搞丢了,就会缺位、越位或错位,导致事倍功半或适得其反。此处的机理如同执政党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做一切决策,采取一切行动,确保落实执政理念和实现预期目标。



五、学习者视角一:孩子们的人生追求不同于以往时代

我们反复强调过,孩子们的生命目的已经全然不同于家长们年轻的时候。过去贫苦的年代里,奋斗的目标是富裕,是生存;现在富裕的年代里,奋斗的目标是意义和乐趣。如果缺少意义,孩子们就会陷入盲目追求各种乐趣的迷茫混乱中。在应该接受意义教育的青春期缺失了这部分教育,一部分青年陷入了人生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空虚无聊抑郁和颓废放纵享乐成为了一些人的主旋律。

人生意义的教育是迫在眉睫的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涵。

为什么要活着,是每个人都必须给自己一个答案的问题,绝非哲人的专利。

富裕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一方面不希望失去富裕的生活,另一个方面又觉得缺少个人的意义价值。一个人觉得活着没用,又害怕失去,是一种巨大的惩罚。

这里引用我的学生朱同学这周末刚交的一篇关于生命意义的随笔,来彰显优秀中学生的生命思考,让家长们直观感受优秀青年的内心世界。

过程的意义

人大附中 高一 朱同学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闻说立春已至,诗人踏上寻春的征途,却踏破芒鞋也未能在山上找到春的足迹。她无奈返回家中,却诧异地发现,原来梅花早已盛放。

倘若你预先告诉这位诗人,庭前梅花将于某日初绽,让她不必提前亲自寻找春意,她会改变做法吗?我不认为她将因此驻足。她想必知道,院中梅树迟早会吐芽,只需每日从书卷中一抬眼便不至错过,她却仍执意前往山中寻春。这足以体现,在诗人眼中,除了找到春这一结果,寻春的过程本身也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的意义在于获得非功利的收获。诗人于“探春”所获,或是磨砺了坚强的意志,体验了历尽周折卒有所获的成就感,抑或是学会了发现身边的美好。过程可能带来非功利的收获。以高中为例,不单是优异的高考成绩、一纸毕业证书和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其实质为在三年中增长的见闻、培养的学习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过程的意义也在于沉浸与享受。人生中我们不断被设立目标,经过一段时间奋斗到达某一阶段的终点,随即步入下一阶段。结果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长度有限的时间点,过程才是大部分人生所处的状态。诚如牛顿所言,乐趣在于寻找,而不在于知道。若不享受过程却只看重过程带来的结果,即使在违背本心的做法下获得成功,成就感消散后必然是空虚的。就我个人而言,虽然凭借中考成绩进入了理想的高中,但回想起初三一年为月考、大考、模拟考而战战兢兢刷题的日常,仅仅训练了答题技巧而实际水平无甚提升,因此对于那段时光的回味大多是无奈,而非付出得到回报的畅达。况且以上为得到理想结果的情况,倘若结果是负面的,就更不应当忽视过程对人的价值了。

过程的意义还在于让我们不留遗憾。“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多少人高考落第后惊觉过往三年恍若云烟;多少人历经中年危机方悔年轻时散漫颓废;多少人垂垂老矣乃知此生于家国社会无益。他们不曾把握过程,所以审判降临时仅剩无穷悔恨。然而试看这样一群人,他们虽命途未卜,但每见清晨初升之旭日都觉热血沸腾;他们出人头地看似遥遥无期,却工作之余不忘汲取精神食粮以滋养生命;他们尚未得见革命的星星之火,却义无反顾地为信仰舍生取义。我们明知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却仍愿穷尽毕生学习;有时我们所践行之事在他人看来无异蚍蜉撼树,但我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付诸努力,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至少活得充实无憾。

“毁灭,迟早会降临,可在这毁灭到来之前,睿智也好,爱情也好,诸如此类的美好事物仍在尽情绽放。”人生的终点从出生便已注定,我们能做的,惟有享受过程,无问西东。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绝大多数家长不会相信,高一学生可以对生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

这样的孩子从根基上已然是栋梁的底子,剩下的漫漫人生路,是如何长成参天大树的具体过程。这个过程,会成为孩子生命的享受。

试问:我们的孩子看见这样的同学不羡慕吗?看到这样的思想不钦佩吗?他们一定羡慕,一定钦佩。羡慕和钦佩中,就包含着孩子们灵魂深处的追求。(或者追问自己:我们作为家长读到这样的文章、看到这样的人生,不羡慕、不钦佩吗?)

家长们所要做的,是发现和引导这种生命追求,并创造让孩子实现人生追求的条件。

如果仅仅以功利主义的旧思维来毁灭孩子的梦想与追求,叛逆就是应该的,那是孩子的生命拒绝被毁灭。当家长的思维没有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时,对孩子的干预就成为绊脚石和烂泥坑,这时候最该反思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

可是,越优秀的孩子,其家长往往越谦卑。他们没有合适的身份、角度、方式来告诉其他家长:你们在很多地方犯了根本性错误,你们一定要以孩子的生命美好为核心,绝对不能以分数和财富为核心,掉入世俗诱惑的陷阱。倒是一些假优秀的鸡娃家长,天天靠分享孩子的所谓优秀来给自己的虚荣贴金,消费孩子,假装仁慈,误导着一批批迷茫的家长。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迷乱纷繁的信息中保持清醒的判断。

金钱论英雄的偏激时代已经过去了,人生意义和价值论英雄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当杨洁篪在中美战略对话中发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时,会有人跳出来说“他没有马X有钱”这样的话吗?在这样的人生面前,金钱就成了浮云。青年孩子们渴望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正在于家长们提供了相对富裕的条件。他们不光需要生存,还需要生存的意义,即精神世界的饱满。明确孩子们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将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少浪费很多时间精力。

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征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参与了一场伟大的人生远征,同样精彩绝伦。不要害怕面对自己好像没有意义的人生,孩子的生命精彩完全可以给你一些弥补;帮助孩子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新的灵感与启发,谁说后面的人生一定没有惊喜?至于生存,连梦想都能实现的人,他搞不定生存?能够挺起民族脊梁的人,会为吃饭而发愁?只有高维度向下兼容,低维度不能向上兼容,生存思维不能理解梦想思维的风景。

这是家长们认识孩子和认识生命的思维调整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点。低维度的生存思维已经完全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了,摆在面前的,是生死之择。为了自己为了孩子,大家一定要痛定思痛,正视挑战,痛下决心,提升思维高度。



六、学习者视角二:心理积极向上又敏感脆弱

孩子们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又敏感脆弱。这种状态特别像破土而出的幼苗,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悉心呵护。

对正确的做法要鼓励和表扬,守护他们积极向上的生命热情。无论他们遭遇怎样的失败,永远都信任和包容,为他们加油鼓劲。只要他们积极向上,无论结果好坏,过程如何波动,都是可以接受的。我们要守护的,是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个保护好了,就是后面的自强不息。我们不必管结果,结果也会是可以有的最好结果。

对错误的做法改正时方式和程度要恰当,高度注意敏感脆弱的心理特点。无论他们犯下怎样的错误,都要设法帮助他们走出错误所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在一次次从错误中站起来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慢慢增强承受能力。成熟后敢于面对一切挑战,可以踏平错误和失败,抵达光明所在。越成熟越坚毅越担当,就走上了厚德载物的道路。

如果对了就过分表扬造成虚荣或者不表扬而告诫不要骄傲,孩子会得不到精神滋养而慢慢丧失进取的动力;如果错了就盲目包容或粗暴训斥,孩子会更加敏感脆弱而缺少面对现实的勇气。

成熟的过程,是从积极向上敏感脆弱到积极向上敏锐坚强的过程。夭折的过程,则是成长中被打击缺少鼓励走向了消极悲观敏感脆弱甚至麻木苟且的境地。有些家庭的做法,对孩子的培养其实是一种摧毁。一阵子拔苗助长后还要责怪孩子:我费了这么大劲你怎么还不行啊?这个问题得问家长自己。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你看看人家的家长,不就有数了吗?

教育是爱的艺术。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赞美还是规劝,都是形式和过程,关键是心中要怀着满满的爱,完全站在对方的视角,入情入理。有理无情,更像诉讼打官司,只会让脆弱敏感的孩子陷入恐惧和慌张,用一种讨好的方式博取爸妈的欢心。有些孩子长大后,对父母非常冷漠,根本原因是父母对其用了有理无情的冷漠教育方式,还美其名曰“理性”。

只有怀着满满的爱,才能提升教育实践的有效率和容错率。



七、学习者视角三:知识水平肤浅幼稚

婴幼儿时期家长们都很接受孩子幼稚,从上学开始就觉得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开始着急。他们学不会,一来是每个孩子的发育特点不一样,天赋觉醒有早晚;二来是家长的情绪状态非常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效率品质。

孩子们天生肤浅幼稚。别的孩子会的我们的孩子不一定会,这不是我们自卑和急躁焦虑的理由,要看清生长发育自有其规律。我们孩子会的别的孩子也不一定会,这是我们自信和淡定的基础,要懂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

孩子的可爱常常因为其不同于成人世界的幼稚。可一旦涉及考试题,大人们就动不动来一句:“这都不会,这有啥难的?”显然是忘记了自己当年上小学有多么痛苦,忘记了自己没考好的时候什么感觉。如果爸妈学霸孩子学渣,是爸妈不懂换位思考,不理解学渣的世界有多么难过。他们需要的是接纳和鼓励,而不是批评和嘲讽。

孩子们有太多不会的了,大人的常识是他们的空白。大人们应该因此而感到优越吗?站在大人视角嘲笑他们是成年人最残忍的暴力,使他们丧失自信和热情。大人们的嘲笑,更像是一种集体性愚蠢——靠取笑孩子为乐,是自己在成人世界过得太憋屈来欺负孩子吗?

任何人都是从啥都不懂一点点学习过来的。理解他们,引导他们,耐心陪伴他们,在别人嘲笑他们的时候保护他们,才是孩子立场的父母。



八、学习者视角四:性情活泼没有修养

孩子们真的很善良,活泼而又天真;可又真的很顽劣,为达目的竭尽所能,不考虑后果。

父母作为监护人,既要守护善良之根,保护其活泼天真的本性;又要用自身的仁爱与智慧,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恰当规范和引导,形成稳定的思想与品格。

从根性上来说,孩子们都是差不多的,善良活泼天真,等待着父母们的教育和引导。他们没有耐心、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没有志气、没有胸怀、没有勇气,有的是蛮横、急躁、自私、没数、小心眼、暴脾气、不讲理、不顾场合对错……

每个美德的获得,都要经历艰苦的追求;每个劣根的去除,都要漫长的磨砺。

直接责怪孩子为什么不懂事、为什么没有恒心耐心胸怀毅力,显然不恰当。他们当然不懂事,他们当然没有。他们有的话,岂不是比多数成年人优秀太多?

正因没有,才需要接受教育,才需要不断成长,获得更多知识,集成更多美德。我们的教育实践,以他们没有这些美德作为前提。

要接纳他们的善良活泼天真,更要接纳他们的不懂事。

怪孩子不懂事的家长,该有多么的不懂事!该是多么的急功近利!该是多么的不明白生命成长的基本规律!



九、设定合理期望:按照家长而非孩子的水平设计

教育实践是平衡教育目标和各项条件的艺术。前面主要强调了学习者视角,现在说一下目标期望的设定问题。

从家长角度看,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主要的不是看孩子的天赋和能力,而是看家长的培育能力。好比每个农人手中的种子都是饱满的,能否获得丰收关键在农人。

当为孩子设定了恰当期望而自己又能支持的时候,结果自然会出现。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设计更高期望,和孩子一起循环上升。

在孩子不懂事的时候,决定发展上限的是家长的水平;孩子懂事独立以后,决定上限的是孩子自己的水平。

以上发展规律以家长价值观正确为前提。

如果家长价值观错误,被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应试思维)所误导,即便实现了所谓的成绩期望,家长们等来的也不会是孝子贤孙,而是来自子孙的背叛或审判。他们不会真的成长为家长期望的样子。

最合理的期望: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只是,一定要给这个最好的自己,注入正确恰当的内涵。而后,根据不同阶段的具体条件,设置恰当的具体目标和期望,并动态调整。

最合理的期望设计逻辑是,既看孩子天赋,又看家长水平,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果家长这端做到位了,我相信家长可以解释、接受和面对发生的一切。



十、接受自己、接受他人、接受现实

接受,既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享受。只有选择了全然接受,才会真正化解内心的负能量,营造出内心世界的朗朗乾坤。

从客观条件的角度来说,自己、他人、现实客观条件和规律,是我们要面对和接受的全部条件。只有承认和接受这些条件,以此作为始于足下的足下,才能够为下一步的实践确定起点和策略。这样就能做到智者所说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并有智慧区别这两者。”做到这句话时,无论是选择改变还是接受,都体现出对现实客观条件的全然理解和接受,内心平静而睿智。试图无视客观条件、盲目抱怨客观条件,只会在空想和抱怨中荒废光阴。

接受,是对现实客观条件与规律的理解和担当,是顺应客观规律享受生命的具体活动,是一个享受和体验的过程。

当然,接受不是认命,不是自暴自弃。是接受当前的一切发生,坦然面对积极应对,在当前客观环境下去谋划和实现目标。走在大街上时,我们会主动自觉地根据道路来选择恰当路线,而不会埋怨为什么路没有直接通往目的地。这是因为潜意识中我们知道,路就在那里就是那样,我们必须就着路的条件抵达目的地。接受了路的客观性,就会全然遵循这个客观条件,就不会抱怨和对抗,浪费时间精力。同理,每一个孩子、家庭,都有无法改变的许多客观条件,一切行动必须基于当前的客观条件进行。

修路开路提升客观条件,也可以。改变当前的客观条件也需要基于接受当前的客观条件。

如果没有从小时候父母创造一切的幼稚认知中走出,认为想要什么一定立即拿到,拿不到或者过程复杂就抱怨或放弃,拒绝承认和接受客观规律,这是对世界认知的低幼。人的急功近利,本质上是这种低幼思维的延续,是面对现实的不成熟。

讲清楚接受,是为了让家长既能够接受自己的条件有限,又能够接受孩子的条件有限,又能够接受客观事物自有其发展规律,从而化解不必要的对抗和焦虑,节约时间精力,更好提升教育和发展的效率品质。



十一、结语:不负孩子,不负自己

教育实践必须坚定站在学习者视角,以孩子为中心。在平衡计划与变化的过程中,把各项措施做到位,顺利完成传承使命,不负孩子,不负自己。

愿每一位家长与孩子,共同谱写美好人生。


【思考】

从家长角度出发,换位到孩子视角,你了解孩子的一切特点吗?你是否充分深入地理解孩子?你为孩子准备好准确有效的教育方案了吗?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