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个月精读一本书。
这是迄今为止最长的阅读时间。
读一本最深入的书
文章220篇,每篇至少读10次,抄写一次
共读14个月,约630小时
总体评估:
前88次航班有《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战国策》、000
中间自贾谊自唐宋八大家,思想之美与文辞之美完美融合,每一篇都恨不能全文摘抄并背诵。明朝的文章相比唐宋总是差了许多,从宋濂开始一直到最后的张溥,虽然文章都很好,但值得摘抄背诵的句子并不多,只能怪味口被苏东坡、欧阳修等人养刁了。阅读的收获:
一、了解了古人的外交智慧
《古文观止》选取了《左传》中的三十四篇文章,其中有八篇是讲春秋时期诸侯国与国之间交往所展现的外交辞令之美。有的以退为进、柔中带刚。有的用职责大义向对方施压。有的利用大国间的矛盾挑拨分化。有的引经据典申斥对方。(具体见《辞令之美与“硬刚”“怒怼”》)
二、了解了古人的行事准则
《晏子不死君难》中晏子认为如果国君是为国家百姓而死,臣子可以追随国君而死;如果国君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死,那臣子就没必要跟他一起死了。为后人做出了榜样,竖立了为臣者的规范。
《子产论尹何为邑》中子产认为主管一方的行政官员需经过必要的学习培训再上岗,这样才能避免官员犯错,对百姓和官员都是一种爱护。
三、了解了古代文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欧阳修在《五代史宦者传论》中论述宦官会做些小小的好事,以迎合人的心意,在小事上表现他们的忠诚,以巩固对他们的好感,使君主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已经取得君主的信赖,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挟制他。由此联想到抖音、快手等App,先推几个你感兴趣的视频让你喜欢,进而让你沉迷。再进一步占据你全部的时间和精气神,让你日益颓废。
《秋声赋》中“物过盛而当杀”,2021年秋天,国家整治教培、娱乐圈、房地产,都印证了这句话。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论析天与人的区别,认为人凭借智力没有做不出来的事,而天则容不得虚伪的东西;人的智慧可以欺骗王公大臣,却不能欺骗猪、鱼等纯任天性的小动物……由此说明韩愈所擅长的是顺应天道,不擅长的是处理人事,因此仕途坎坷。
《前赤壁赋》中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亳而莫取”,表现出对物质的一种豁达。
四、体验到一种时空折叠之感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天高地迴,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句子,看到了王曦之《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府察品类之盛”的影子。尤其是文末一句“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给我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因为王勃和王曦之的时代相差了三百多年,他写这句必定是感慨良多,而我先读《兰亭集序》,再读《滕王阁序》,只间隔三天而已。仿佛刚刚才欣赏完一群东晋文人在曲水边赋诗集会,随后就有人说他们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了,感觉时空折叠、奇幻异常。
五、看思想家们隔空辩论
南朝的孔稚珪在《北山移文》里借北山神灵的口吻,嘲讽了当时的名士周颙故作高蹈又醉心利禄。唐朝韩愈的两篇《上宰相书》刚好反驳了他的观点。韩愈认为读书人就是应该兼济天下,用自己的才能为百姓造福,避世隐居看似清高,实则是对天赋才能和国家人才的浪费。两位生活的年代不同,对于出世避世的看法也不同。孔稚珪生活的时代比较动乱,隐居山林更有利于保全性命。韩愈生活在唐朝,社会相对安定,读书人有更多机会出仕做官。只是韩愈空有才能,没有运气,一生仕途不顺。
六、亲子教育
最有名的是《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石碏谏宠州吁》中说怜爱孩子要教他规矩道义,不让他走邪路。骄傲、奢侈、放荡、安逸是走邪路的由来。四种恶习的发生是由于过分的宠爱、过多的俸禄。对于现代的父母,当引以为戒。
《桐叶封弟辨》中,柳宗元提倡的“中正之道”用在亲子教育上颇为合适。既不迎合孩子的过失来为他找借口,又不应当束缚他、驱迫他,操之过急则会坏事。只是实操起来比较困难,很少父母能把握好其中的度。
《种树郭橐驼传》认为治理国家和种树一样,应该让其顺应天性,不做过多干预。移之家庭教育也同理,对孩子的成长干预太多会压制了他的天性。
七、触发写作
许多的文章触发了写作的灵感。先后写了《辞令之美与“硬刚”“怒怼”》、《避免做直升机式父母》、《以刘禅的视角读《出师表》》、《魏徴教我像皇帝一样自律》。
最大的收获是不论自己写文章还教学生写作文,脑中能迅速浮现相应文章架构和用得上的千古名句。在其他的文章中,直接引用或仿写了其中的许多名句,感觉自己的写作水平提升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