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不足为奇造句】为什么学生获得的知识越多,而学习越来越艰难

读——苏霍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50%

“50、学生过度负担的奥秘在哪里?”

在这一部分,苏霍林斯基用具体的例子详细说明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即他所说的神秘。

读过这一节内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他讲的就是我们身边一些老师,或者说很多老师所存在的问题,有时也包括我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但是很少有老师把它当成一回事,更不要说去弄个明白,深入研究它了,有时只是向同事说一下自己的发现,而同事们也深有同感,大家一齐感慨一下,而后再有人提起此问题,就再多了一次感慨而已,如此往复,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是大家心中的疑惑,却从没有谁去解惑,所以问题依然是每年都有的问题,疑惑始终是教师们的疑惑。

这个问题是什么问题,这个疑惑又是什么疑惑?那就是:

学生们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学习却不是变得越来越轻松,而是越来越艰难了。

它具体地表现为,学生们每升高一个年级,就会多几个掉队的学生——成绩变差,而且学生之间成绩好坏的差距越来越大。

苏霍姆林斯基用事实告诉我们,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教师,其中一种不好的做法,

(就是)对于那些作为概括性的东西的本源的材料,应当加一深入思考的,学生们却在背诵它。

比如在你的身边是否有这样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为了竞赛考试让学生考高分,老师给学生指定不同题材的作文篇目背诵,一不变应万变。当然只背一些作文,学生也并不能考高分,但是除了背作文之外,还背组词、近义词、反义词、造句、诗句的意思、中心思想、段意等等,全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不用思考就可以顺利答题。

这样的老师教的学生很少思考,也不用思考,只是按照老师说的、划的,写写写、背背背。所以到了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学生脑子没有了现成的东西,而他们平时又没有思考的习惯,答案写得五花八门,就不足为奇了。

有经验的教师们,都竭力避免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再现教师所讲过的东西和他们在教科书里所读过的东西。检查学生的知识,并不要求机械地重复学过的东西,而是对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揭示各种现象之间的新的因果联系。

无论是文科知识还是理科知识,都需要理解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掌握它们,才能熟练运用。小学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初中升入高中一年级后,都会有一部分学习好的同学掉队,除了其他因素之外,这些掉队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对知识的掌握太死板,没有深入理解、融汇、贯通。简言之,就是学习方法单调,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比如在教图形的周长中“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节内容时,如果单单地老师讲一遍之后,就让学生背熟“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而不是结合着图形,让学生动手测量计算,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相同的结果,那么自始至终会有半数的学生,不能解决相关的问题。

知识不是死的“行装”,它们始终处在运动和发展之中。知识对于学生,好比是一种工具,借助它去不断地掌握新知识。

我们经常说:老师对学生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事实是怎样的呢?有多少学生都成了做题的工具?有多少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为工具,能去主动地掌握新知识?

把知识学死,它就像石头一样,越多越重地压在身上,学生终有一天会不堪重负。把知识学活,它就像一眼清泉,源源不断,越汇越多。

学生知识学得死与活,与老师教的死与活有直接的联系。所以要解决“为什么学生获得的知识越多,而学习越来越艰难”的问题,我们必须向一些优秀的教师学习:

竭力避免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再现教师所讲过的东西和他们在教科书里所读过的东西。检查学生的知识,并不要求机械地重复学过的东西,而是对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揭示各种现象之间的新的因果联系。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