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1.浅探历史模拟题,窥视出题者的内心世界
2.在这种不讲道理的条件下,探讨如何使题目正确
3、指点江山
为什么高考模拟题比高考题变态很多?
因为人们根本不想让你得分。(莎士比亚)。
杀你不是别人的目的吗。
。。随便捡一个题目说说看。。。
太平天国的文官考试在定都南京后即行开始,在整个统治期间未曾中断。考试形式在许多方面与清制相同,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此外,考试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这表明太平天国( )
A放宽了参与政治的限制
B得到了正统人才的支持
C个人崇拜氛围十分浓厚
D制度创新力度存在不足
这题目你造出自哪吗?
《剑桥中国晚清史》
原文是这样的。。。
太平天国的文官考试在定都南京后即行开始,在整个统治期间未曾中断。考试形式在许多方面与 清 制相同,定期在地方和京城举行考试。 但是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此外,考试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投考者的背景完全无需考虑。这表明太平天国渴求才智之士以及他们在放宽参与政治生活方面所作的努力。
什么?看不出来?
来来来我喂给你吃
啊~~~张嘴(●'◡'●)
原文内容:
太平天国的文官考试在定都南京后即行开始,在整个统治期间未曾中断。
考试形式在许多方面与 清 制相同,定期在地方和京城举行考试。
但是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
此外,考试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投考者的背景完全无需考虑。
这表明太平天国渴求才智之士以及他们在放宽参与政治生活方面所作的努力。
考题:
太平天国的文官考试在定都南京后即行开始,在整个统治期间未曾中断。
考试形式在许多方面与清制相同,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
此外,考试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
这表明太平天国( )
和题目一对比,看出来有什么区别了吗?
“这表明太平天国渴求才智之士以及他们在放宽参与政治生活方面所作的努力。”这句话没必要放出来,毕竟剧透了...
但问题在于这出题的家伙把“投考者的背景完全无需考虑”这句话给咔嚓了...
这显然是有意为之,故意挖坑找你们麻烦的...
为什么呢?
“这表明太平天国渴求才智之士以及他们在放宽参与政治生活方面所作的努力。”这句话就是答案...
但是在原文里面,这句话是单单只是用来说明“此外,考试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投考者的背景完全无需考虑。”这句话的....
也就是说这道题里除了“此外,考试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这句话是有效信息以外...
其他的信息,都是为了骗你们进坑的...
都是为了让你们选错的...
都是为了整你们好玩的...
(当时写这玩意的时候考虑不周,确实没有想到“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这句话有什么特别意义。。。
现在想想,要是高考考对领袖的颂词什么的,那我只需要苦练吹逼本领就好了嘛( ̄▽ ̄)"
这在某种意义上还是说明考试简单了,放宽了对人才的限制的。。。
但我当时确实想不到这一点,打扰了)
所以我早说了,一道道题目,就是一个个骗局,一个个套路...
现在信了吧?(●'◡'●)
放心,高考的题目是不会这么变态的...都是有迹可循的...
但是一些缺德的老师出模拟题,确实会这么折磨你们...
这种东西你看一万遍书,背一万遍书也摸不透他的门道的...
所以平时遇上这种东西怎么办?
1、多做...
2、错了没办法...错了就得多总结...
但这里还是试着分析一下吧...
尽管发给你的是一副烂牌,你仍要想办法把这副牌打好...打出花来...
坦然点...不要想太多有的没的...
首先分析材料...
每一个句号或者分号都是一个堡垒...
都要挖好战壕...
大概可以得出这些东西...
1、文官考试....未曾中断
2、与清制相同
3、内容 教义主旨、领袖颂词
4、社会基础广泛
首先还是我之前说过的...
这种题目的出题素材,前后文内容是一致的...
因为出题老师无能,基本上就是学术论文直接摘抄下来的...
所以首先就要考虑前后句的连贯性...
诶...这时候这条法则就开始牛逼起来了...
此外...考试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这表明太平天国....
这句话接下来最通顺的是什么呢?
很明显,是A选项...
那就先暂定A选项是答案...
可以做标记表示一下...
要换考试的时候,我可能做完标记我就撤了...等最后检查的时候再来复查BCD选项...
这个风格不同...自己取舍
现在是预言家时间...
B 得到...支持...
材料里面并不能看出来有人支持...
实际上可能有人还是支持的,但材料没说...
谨慎...
查杀B项...
C 个人崇拜...对应考试内容那一部分
注意“十分”“浓厚”
对于程度的形容词要高度警惕...
材料只是说考试内容是颂词
并没有做程度上的描述,对C项作出回应...
C项翻牌查杀...
D项单独拎出来说...
一个选项,要想晋升为答案,加冕为正宫娘娘...
那么其必然得和材料有着十分紧密的对应关系...
“制度创新力度存在不足”
你想想这句话要想成为答案,那么材料里面必然有一句话和这个选项有着很紧密很紧密的关系才行...
“制度创新能力不足”这话带着指责的意思对吧?
那么材料里面肯定得做错事才行...
什么叫做错事呢?
比如材料里面说“太平天国仍然全面承袭清制,无任何改动”
比如“太平天国的政策尽管做了一些改动,但是仍然保留着大量封建遗毒”
或者“太平天国不仅没有做丝毫改变,还....”
出现这种类似的话语...
选项和材料才能做到紧密的联系...
那材料里面究竟是怎么说的呢?
“考试内容在许多方面与清制相同”
这只是一个平淡如水的句子...
就像选项热情似火,随时准备扑倒材料...
材料却一副面瘫的死相,想做柳下惠(●'◡'●)...
嗯...大概如此...
D项深水狼...
大概的意思就是告诉你们...
模拟题坑多...
很多老师为了整学生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了...
但是能在一堆模拟题的巨坑里面玩通的家伙,高考题也只是儿戏罢了...
我眼里是没有什么模拟题和高考题的...
都是骗局...都是套路...
反套路其实也是一种套路...
要你不要再像绿茶一样堆砌答题模版,那你完全可以装小清新...
装出一副你各方面知识都很娴熟的样子,把改卷老师骗过去...
本质都是骗...骗人游戏...
老师挖坑骗学生...
学生装好孩子骗老师...
堆砌答题模版,套路作文已经不行了...老师口味变了
现在就装小清新,装出一副从来没有碰过答题模版,从来没有套过作文的样子...
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
后记:
本人三观不正,把题目理解为骗局、套路,把做题理解为行骗、反套路。。。
不是一个学生该说的话,助长了歪风邪气。。。
在此检讨,希望你们千万不要学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