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语录

【形容随声附和】付「附」141

肿瘤科,肿瘤附件。《晉書呂光載記》:“[吕氏]政治衰落

”○《魏書‧李彪傳》:“[高閭]稱之于朝貴,[李沖]禮之甚厚,[彪]深宗附。”

轉附(转附),◆山名。即[之罘山]。在今[山東省][煙台市][芝罘島]上。○《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觀於[轉附]、[朝舞],遵海而南,放於[琅邪]。”○[趙岐]注:“[轉附]、[朝舞],皆山名也。”○[焦循]正義:“[秦皇]、[漢武]所游自[琅邪]而北則至[之罘]、[成山]……[轉附]即[之罘]也,[朝舞]即[成山]也。”

支附,◆親屬。○《後漢書‧宦者傳序》:“府署第館,棋列於都鄙;子弟支附,過半於州國。”○《新唐書‧藩鎮傳‧李萬榮》:“[萬榮]斬其支附數十人,以二十萬緡勞軍。”

緣附(缘附),◆攀附;依附。○[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游雁宕山日記後》:“其側石隙一縷,草木緣附,可以着足,遂隨之下。”○[康有為]《大同書》甲部第二章:“經無量劫無量年百千萬之火爆……而後草木鳥獸生焉,人於是得緣附而居焉,食焉。”○[鄒魯]《中國同盟會》八:“凡此十者,皆犖犖大端,人所共見。其他苛細及緣附而生者,尚不悉計。”

引律比附,◆古代法律用語。援引律令,類比定罪。○《明律‧名例‧刑律》:“凡律令該載不盡事理,若斷罪而無正條者,引律比附。”

引附,◆攀附。○[清][錢泳]《履園叢話‧景賢‧書南園先生事》:“﹝[錢鑄]﹞[明][成化]間以遊幕至[滇南],會司理太監[錢能]出鎮[雲南],以其同姓,欲引附。”

義附(义附),◆[兩晉][南北朝]時世族豪門的依附者。○《宋書‧蔡興宗傳》:“且公門徒、義附,并三[吳]勇士,宅內奴僮,人有數百。”○《陳書‧沈眾傳》:“及[景]([侯景])圍[臺城],[眾]率宗族及義附五千餘人入援京邑。”

新附,◆1.新近歸附。○《三國志‧魏志‧梁習傳》:“[并]土新附,[習]以別部司馬領[并州]刺史。”◆2.指新近歸附的人。○《後漢書‧王梁傳》:“從救[桃城],破[龐萌]等,[梁]戰尤力,拜[山陽]太守,鎮撫新附,將兵如故。”◆3.新近附入。○[殷韻初]《<說文解字>前言》:“﹝[徐鉉]﹞增改之跡,約有五端……五、增加新附字。”

香附子,◆莎草的塊根。中醫入藥,有健胃、鎮痛和調經的功效。○[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莎草香附子》:“《別錄》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後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其根相附連續而生,可以合香,故謂之香附子。上古謂之雀頭香。按《江表傳》,[魏文帝]遣使於[吳]求雀頭香,即此。”參見“香莎”。◆补证条目■莎草的块根。中医入药,有健胃、镇痛和调经的功效。○《旧唐书·西戎传·波斯》:“出……師子、白象、珊瑚樹高一二尺、琥珀、車渠、瑪瑙、火珠、玻瓈、琉璃、無食子、香附子、訶黎勒、胡椒、蓽撥、石蜜、千年棗、甘露桃。”

相附,◆互相依附;結合。○[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原始要終,疏條布葉,道味相附,懸緒自接。”

顯附(显附),◆顯明切近。○[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顯附者,辭直義暢,切理厭心者也。”

務附(务附),◆猶歸附。○《戰國策‧中山策》:“以[中山]之小而三國伐之,[中山]雖益廢王,猶且聽也;且[中山]恐,必為[趙][魏]廢其王而務附焉。”○《史記‧陸賈傳》:“將相和調,則士務附;士務附,天下雖有變,即權不分。”

土附魚(土附鱼),◆魚名。即塘鱧。○《太平御覽》卷九四○引《臨海水土記》作土拌魚。又作土部魚。見[宋][程大昌]《演繁露‧土部魚》。○[明][馮時可]《雨航雜錄》卷下:“吐哺魚名土附,以其附土而行也。或曰:食物嚼而吐之,故名吐哺。”參見“土父”。

徒附,◆[東漢]後期被迫依附於豪強世家的一種人。○《後漢書‧仲長統傳》:“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李賢]注:“徒,眾也;附,親也。”○[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四節:“堡壘外住着佃農。他們在暴力脅迫下,變成半農奴的身分(人身還不能被買賣),叫做徒附……徒附不僅幾乎無償地替豪強耕作,而且還得替豪強當私兵。”

私附,◆指[晉][南北朝]時世家豪族挾藏的依附人口。○《晉書‧山濤傳》:“時[江]左初基,法禁寬弛,豪族多挾藏戶口,以為私附。”○《南齊書‧劉懷珍傳》:“[懷珍]北州舊姓,門附殷積,啟上門生千人充宿衛,[孝武]大驚,召取[青][冀]豪家私附得數千人,士人怨之。”○[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士族﹞這種特權之一是‘挾藏戶口,以為私附’,即並若干戶為一戶,士族出名作戶主。戶主勢力愈大,所附私戶數也愈多……[東晉]時[山遐]作[餘姚]令,到縣八十日,即查出私附一萬餘人。”

順附(顺附),◆順從附合。○[漢][賈誼]《新書‧五美》:“制定之後,下無背叛之心,上無誅伐之志,上下歡親,諸侯順附。”○《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奐傳》:“然興動大眾,猶有勞費,宜告喻威德,開示仁信,使知順附和同之利。”○《新唐書‧解琬傳》:“為政引大體,部人順附。”○《明史‧明昇傳》:“我主上仁聖威武,神明響應,順附者無不加恩,負固者然後致討。”

屬附(属附),◆歸屬。○《元史‧太祖紀》:“[統急里忽魯]之民無所屬附,若臨之以兵,可服也。”

疏附,◆使疏遠者親附。○《詩‧大雅‧綿》:“予曰有疏附。”○[毛]傳:“率下親上曰疏附。”○[鄭玄]箋:“疏附,使疏者親也。”疏附,一本作“疏附”。○[宋][葉適]《余頃為中塘梅林詩他日來游復作》:“初如別逃[秦],疏附恥獨賢。”○[明][李贄]《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後論》:“夫聖王之王也,居為後先疏附,出為奔走禦侮,曷有二也。”

收附,◆使歸附。○《元典章‧兵部四‧入遞》:“本部參詳亡[宋]收附以來,諸國悉平。”○《元史‧外夷傳三‧琉求》:“﹝[吳志斗]﹞以為若欲收附,且就[澎湖]發船往諭。”

神不附體(神不附体),◆形容心神不定。○[元][白樸]《東墻記》第一摺:“早是身體不快,又遇着這等人物,教我神不附體,何時是可也。”◆补证条目■形容心神不定。○宋崔与之《第三次辞免参知政事》:“加以心疾益深,驚悸自汗,或睡而覺,神不附體,恍然久之而後定。”

深文附會(深文附会),◆見“深文傅會”。

賞附(赏附),◆獎賞歸降的人。○《三國演義》第三回:“[俊]曰:‘彼一時,此一時也。昔[秦][項]之際,天下大亂,民無定主,故招降賞附,以勸來耳。’”

散附,◆零散歸附。○《三國志‧吳志‧虞翻傳》:“明府用烏集之眾,驅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

曲附,◆曲意阿附。○[明][方孝孺]《馬融》:“曲附姦回以圖身利,而終蹈乎禍,豈不足為患失者之戒乎?”

親附(亲附),◆親近依附。○《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賓禮親邦國”[漢][鄭玄]注:“親,謂使之相親附。”○《淮南子‧兵略訓》:“群臣親附,百姓和輯,上下一心,君臣同力。”○[宋][曾鞏]《熙寧轉對疏》:“近者使之親附,遠者使之服從。”○[周素園]《貴州民黨痛史》:“﹝[彭述文]﹞提倡革命閱十年,地望益高,而親附蓋寡。”

強附(强附),◆猶言牽強附會。○[明][文徵明]《<陳氏家乘>敘》:“傳其所可知,其不可知者,不敢強附。”○[劉師培]《古書疑義舉例補‧虛數不可實指之例》:“此例既明,而後儒昧於詞例,強附古制者,可以息其喙矣。”

皮去毛安附,◆見“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內附(内附),◆歸附朝廷。○[漢][王充]《論衡‧恢國》:“天荒之地,王功不加兵,今皆內附,貢獻牛馬。”○《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保融》:“[世宗]征[淮],[保融]遣指揮使[魏璘]率兵三千,出[夏口]以為應。又遣客將[劉扶]奉牋[南唐],勸其內附。”○《清史稿‧高宗紀四》:“﹝三十一年三月﹞己丑,[楊應琚]以復[猛籠]等土司內附奏聞。”

密附,◆猶貼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

門附(门附),◆[晉]、[南北朝]時依附於豪門世族的人口。○《南齊書‧劉懷珍傳》:“[懷珍]北州舊姓,門附殷積。”

連附(连附),◆依附。○[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六》:“又南有[彌陀]、[圓通]、[八角]三菴,皆連附於[傳衣寺]者。”○[明][陳子龍]《寓山賦》:“是山也,峻削孤竦,無所連附。”

離附(离附),◆I猶離合。○[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詭習》:“筒中有蠅虎子數十,分行而出,為二隊,如對陣勢。每擊鼓,或三或五,隨鼓音變陣,天衡地軸,魚麗鶴列,無不備也。進退離附,人所不及。”○[清][唐甄]《潛書‧審知》:“面背應逆,熟知人心;遠近離附,熟知援勢。”◆II依附。○《新唐書‧楊於陵傳》:“時[京兆][李實]恃恩暴橫,[於陵]與所善[許孟容]不離附,為所譖短,徙祕書少監。”

來附(来附),◆1.歸順,歸附。○《孔子家語‧王言》:“如此,故令則從,施則行,民懷其德,近者悅服,遠者來附,政之致也。”○[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戎軒肇跡,荷策來附。”◆2.依附;附着。○《文苑英華》卷三一引[唐][薛存誠]《禎石賦》:“瑩然非追琢所及,忽爾若神靈來附。”

款附,◆誠心歸附。○[三國][魏][曹植]《策命晉公九錫文》:“公鎮靖宇宙,翼播聲教,海外懷服,荒裔款附。”○《北齊書‧元景安傳》:“於時[江]南款附,朝貢相尋。”○[唐][元稹]《蠻子朝》詩:“鳥道繩橋來款附,非因慕化因為悚。”○[清][沈磐]《金陵漫興》詩:“藩鎮望風爭款附,故將鳴鏑射中堅。”

景附,◆如影附身。比喻依附密切。○《漢書‧敘傳上》:“其餘猋飛景附,煜霅其間者,蓋不可勝載。”○[南朝][梁][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三千景附,八百不謀。”○[清][曾國藩]《送唐先生南歸序》:“每一先生出,則有黨徒景附。”

結附(结附),◆勾結依附。○《南史‧檀道濟傳》:“[道濟]素與[王弘]善,時被遇方深,[道濟]彌相結附。”○《續資治通鑒‧宋仁宗皇祐四年》:“昨為[唐介]顯涉結附,合行降黜,亦慮言路或阻,尋與除遷。”

簡賢附勢(简贤附势),◆輕視賢良,依附權勢。○《書‧仲虺之誥》:“簡賢附勢,寔繁有徒。”○[孔]傳:“簡,略也。賢而無勢則略之,不賢有勢則附之。”○[宋][范仲淹]《上執政書》:“以移風易俗為虛語,以簡賢附勢為知幾。”參見“簡賢”。

堅附(坚附),◆謂安定,牢固附着。○《新唐書‧韋雲起傳》:“京師初平,人未堅附,百姓流離,仍歲無年。”○[魯迅]《二心集‧唐朝的釘梢》:“追隨不舍,術語謂之‘釘梢’。‘釘’者,堅附而不可拔也。”

懷附(怀附),◆歸向,歸附。○《後漢書‧竇融傳》:“伏惟將軍國富政修,士兵懷附。”○《宋書‧殷琰傳》:“[琰]性和雅靜素……在[壽陽]被攻圍積時,為城內所懷附。”○《明史‧吳亮傳》:“[亮]姿貌魁梧,性寬簡,不喜殺戮,所至蠻人懷附。”

黑附子,◆藥草名。附子的一種。○[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附子》:“別有草烏頭白附子,故俗呼此為黑附子,用烏頭以別之。”

和附,◆1.隨聲應和。○[唐][韓愈]《平淮西碑》:“大官臆決唱聲,萬口和附,并為一談。”◆2.響應歸附。○《新唐書‧郭震傳》:“國家所患,惟[吐蕃]與[默啜]耳;今皆和附,是將大利於中國也。”○[宋][陸游]《德勛廟碑》:“巨盜乘間,群兇和附,公則建翦除安輯之成績。”

鬼附,◆古人認為鬼附人身而得病,故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升麻》:“﹝主治﹞安魂定魄,鬼附啼泣。”

歸附(归附),◆歸順,依附。○[漢][王充]《論衡‧定賢》:“以人眾所歸附,賓客雲合者為賢乎?”[宋][陸游]《上二府論事札子》:“恐啟寬貸之路,無以慰歸附之人。”○[太平天國][洪秀全]《天王詔旨》:“何況爾民新歸附,前遭妖毒陷害深。”○[郭沫若]《<孔雀膽>後記》:“[鄭回]常勸[异牟尋]歸附中國,[异牟尋]終竟聽了他的話。”

感附,◆感激歸附。○《新唐書‧裴寬傳》:“[檀州]刺史[何僧]獻生口數十,[寬]悉歸之,故夷夏感附。”○《新唐書‧令狐彰傳》:“[彰]諭眾以大誼,皆感附死力,遂破[岌]兵。”

附子,◆植物名。多年生草本,株高三、四尺,莖作四棱,葉掌狀,如艾。秋月開花,若僧鞋,俗稱僧鞋菊。葉莖有毒,根尤劇,含烏頭鹼,性大熱,味辛,可入藥。對虛脫、水腫、霍亂等有療效。○《後漢書‧霍諝傳》:“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酖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豈可為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附子》:“其母名曰烏頭。初種為烏頭,像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魯迅]《朝花夕拾‧無常》:“開的是怎樣的藥方?附子、肉桂,外加牛膝。”

附眾(附众),◆使眾人歸附。○《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穰苴]雖[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眾,武能威敵,願君試之。”○[漢][王符]《潛夫論‧勸將》:“智以折敵,仁以附眾。”

附中,◆附屬中學的簡稱。

附質(附质),◆猶委質。歸附臣服。○《三國志‧蜀志‧劉焉劉璋傳論》“[璋]才非人雄”[裴松之]注引[晉][張璠]曰:“[張松]、[法正],雖君臣之義不正,然固以委名附質,進不顯陳事勢。”

附致,◆1.猶附會。○《隋書‧王劭傳》:“時有人於[黃鳳泉]浴,得二白石,頗有文理,遂附致其文以為字,復言有諸物象而上奏。”◆2.羅織罪名。○[宋][曾鞏]《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志銘》:“公之為判官也,府嘗有獄,或探大臣意,謂欲有所附致,公不為動,徐論其意而已。”

附真,◆[北魏]對貴族家廚師的稱呼。○《南齊書‧魏虜傳》:“國中呼內左右為‘直真’,外左右為‘烏矮真’……貴人作食人為‘附真’。”

附約(附约),◆條約之一種。對正約而言,附於正約,常含有補充或秘密性質。

附遠(附远),◆使疏遠者親附;使邊遠者歸附。○《禮記‧郊特牲》:“取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孔穎達]疏:“取異姓者,所以依附相疏遠之道。”○《漢書‧宣帝紀》:“朕既不德,不能附遠,是以邊境屯戍未息。”

附緣(附缘),◆依附攀援。○[宋][梅堯臣]《行吟》之二:“寘蟻橘林下,正在結實時。附緣與出入,安可責於斯。”

附語(附语),◆迷信謂鬼魂憑藉活人講話。○[宋][蘇軾]《東坡志林‧辨附語》:“世有附語者,多婢妾賤人。否則衰病不久當死者也。其聲音舉止皆類死者,又能知人密事,然皆非也。”

附餘(附余),◆超過錢糧徵收定額的多餘部分。○《元典章‧戶部‧辦課合行事宜》:“在前行分管課官典侵使附餘錢數,體察得實,亦仰就便追問。”○《明律‧戶律‧多收稅糧斛麵》:“多收斛面者,杖六十,若以附餘糧數,計贓重者,坐贓論。”

附議(附议),◆同意別人的提議,作為共同提議人。如:這個提案有不少人附議。◆补证条目■同意别人的提议,作为共同提议人。○《佛本行经·降象品》:“調達附議曰:‘可生貫以杖,纏之以生革,竪之於路側。’”

附義(附义),◆贊同並參加義舉。○[鄒魯]《湖南光復》:“我為種族革命,凡我族之附義者,不論其曾為官僚,抑為紳士,余皆容之。”

附意,◆阿順其意。○《孔叢子‧詰墨》:“[墨子]曰:‘[孔子]為[魯]司寇,舍公家而奉[季孫]。’詰之曰:‘若以[季孫]為相,司寇統焉,奉之自法也。若附意[季孫],既離公室,則[孔子]合之;[季孫]既受女樂,則[孔子]去之;[季孫]欲殺囚,則[孔子]赦之。非苟順之謂也。’”

附業(附业),◆從事農業生產,歸耕。○《宋書‧文帝紀》:“遊食之徒,咸令附業。”○《陳書‧高祖紀下》:“近所募義軍,本擬西寇,並宜解遣,留家附業。”○[清][郝懿行]《補<宋書‧食貨志>》:“三年春二月壬午,內外官,有田在近道,聽遣所給吏僮附業。”

附言,◆在正文後面附帶說明的話。○[魯迅]《書信集‧致胡今虛》:“後面附我的譯文附言,自然無所不可。”

附學生員(附学生员),◆即附學生。○[清][福格]《聽雨叢談》卷十二:“[成化]四年五月,議准革去附學生員而不果。”參見“附學生”。

附學生(附学生),◆[明][清]科舉時代生員名稱之一。○[明][洪武]初,生員雖定額,但不久即增廣,不拘額數。至[宣德]時,以初設食廩者為廩膳生員,增廣者稱增廣生員,各有一定額數。到[正統]元年,額外增取,附於諸生之末,則稱附學生員,省稱附生。○[清]代凡童生入學者皆稱附生,即秀才。○[清][福格]《聽雨叢談》卷十一:“考此制准乎[明]季之法……其後添置名額,謂之增廣生。又益置名額,謂之附學生。蓋謂附於庠序,不更膳以廩祿也。”○[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釋社》:“﹝官立社學﹞學生有五等,學生亦曰廩生,一也;增廣生,二也;附學生,三也;青衣附學生,四也;社學俊秀生,五也。”

附學(附学),◆1.即附學生。○[明][張居正]《請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疏》:“又詔禮部沙汰天下生員,不許附學過於廩、增之數。”◆2.舊時謂附入他人家塾讀書。○《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過善]見兒子人材出眾,性質聰明,立心要他讀書,卻又慳吝,不肯延師在家。送到一個親戚人家附學。”○《紅樓夢》第十回:“附學讀書,也不過和我一樣。”

附小,◆附屬小學的簡稱。

附下,◆1.降格遷就下僚。○《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孟獻伯]相[魯],堂下生藿藜,門外長荊棘,食不二味,坐不重席……[叔向]聞之,以告[苗賁皇],[賁皇]非之曰:‘是出主之爵祿以附下也。’”[陳奇猷]集釋:“出主之爵祿以附下,猶言去主之爵祿以從下也。”◆2.附和偏袒臣下。○《北齊書‧文苑傳‧樊遜》:“[子胥]無君,[馬遷]附下,受誅取辱,何可尤人!”按,“[馬遷]附下”,指[司馬遷]為[李陵]申辯事。

附同,◆謂結黨同謀。○《後漢書‧方術傳序》:“[鄭興]、[賈逵]以附同稱顯,[桓譚]、[尹敏]以乖忤淪敗。”○《資治通鑒‧漢安帝延光四年》:“又中黃門[南陽][王康],先為太子府史,及[長樂]太官丞京兆[王國]等並附同於[程]。”○[胡三省]注:“附同者,既相黨附,又與之同謀。”

附俗,◆投合時俗。○[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輕靡者,浮文弱植,縹緲附俗者也。”

附死,◆謂厚葬。○《荀子‧禮論》:“刻生而附死,謂之惑。”○[楊倞]注:“附,增益也。”

附說(附说),◆增添解說。○[唐][韓愈]《石鼎聯句》序:“道士高踞大唱曰:‘[劉]把筆,吾詩云云。’其不用意而功益奇,不可附說,語皆侵[劉][侯]。”

附順(附顺),◆依附順從。○《漢書‧王莽傳上》:“於是附順者拔擢,忤恨者誅滅。”○《新唐書‧宦者傳上‧劉貞亮傳》:“[貞元]末,宦人領兵附順者益眾。”○[茅盾]《永恒的紀念與景仰》:“一方面是忍耐、熱烈、恒久、勇敢地趨向光明的人們--一切光明、學問、美、人類的愛、公共的進化。另一方面是壓迫的勢力:黑暗、愚蒙、懶惰、迷信和野蠻。我是附順前者的。”

附屬國(附属国),◆名義上保有一定的主權,但在政治、經濟方面以某種形式從屬於其他國家的國家。

附屬(附属),◆I連屬,連貫,上下關聯。○[金][王若虛]《<史記>辨惑一》:“按《論語》此是三章,不相附屬,而[遷]合之為一,殆不可讀也。”◆II依附歸屬。○《後漢書‧西域傳‧莎車》:“[匈奴]單于因[王莽]之亂,略有[西域],唯莎車[王][延]最強,不肯附屬。”○[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現在是兩個基本勢力相鬥爭,一切中間勢力,不附屬於那一方面,就附屬於這一方面,這是一定的道理。”◆2.指某一單位所附設或管轄的。如:附屬車間、附屬醫院、附屬學校等。

附疏,◆使疏遠者親附。○《漢書‧梁平王劉襄傳》:“以廣公族附疏之德,為宗室刷汙亂之恥,甚得治親之誼。”

附書(附书),◆捎信;寄信。○[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宋][歐陽修]《與尹師魯第一書》:“沿[汴]絕[淮],泛[大江],凡五千里……在路無附書處。”○[明][文徵明]《送洪玉方》詩:“君頻有役難為別,我老思家欲附書。”

附手,◆拍手。附,通“拊”。○[漢][荀悅]《漢紀‧元帝紀上》:“上聞之,大驚,附手曰:‘吾固疑其不就獄,果然。’”

附勢(附势),◆阿附權勢。○《書‧仲虺之誥》:“簡賢附勢,寔繁有徒。”○[孔]傳:“賢而無勢則略之,不賢有勢則附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公所賞鑒,抵附勢之流。”○[魯迅]《集外集‧我來說“持中”的真相》:“前者是無主意,不盲從,不附勢,或者別有獨特的見解。”

附事,◆阿附奉承。○《後漢書‧耿弇傳》:“﹝[耿寶]﹞而附事內寵,與中常侍[樊豐]、帝乳母[王聖]等譖廢皇太子為[濟陰王],及排陷太尉[楊震],議者怨之。”

附識(附识),◆附記。

附生,◆1.厚養。○《荀子‧禮論》:“刻生而附生謂之墨,刻生而附死謂之惑。”○[楊倞]注:“刻,損減。附,增益也。”按,刻死則謂薄葬。2.[明][清]時附學生的簡稱。○[清][俞樾]《茶香室續鈔‧儒士觀場》:“[明]時寄學,亦經提學考取歲試後,准作附生。”○[王闓運]《陳景雍傳》:“[通山]附生[張銘]者,負奇志,喜詩酒。”◆3.附着在別的物體上生長。如,附生植物。

附身,◆1.佩帶在身。○[漢][王充]《論衡‧率性》:“[西門豹]急,佩韋以自緩,[董安于]緩,帶弦以自促,急之與緩,俱失中和,然而韋弦附身,成為完具之人。”◆2.謂(靈魂)附托人身。○《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說到這樣轉世,說出前生附身,活現果報。”

附上,◆1.對君上隨聲附和。○[漢][荀悅]《申鑒‧政體》:“以苛為密,以利為公,以割下為能,以附上為忠,此叛國之風也。”◆2.書信用語。附帶奉上。○[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附上稿一篇,可用與否,仍希裁奪。”

附權(附权),◆依附權貴。○[明][沈德符]《野獲編‧吏部二‧言官例轉反詰》:“[趙]初議假王時,意在存[楚],偶與[四明]暗合,初非有心附權。”

附親(附亲),◆1.歸依,親附。○《鶡冠子‧道端》:“遇人有德,君子至門,不言而信,萬民附親。”○[漢][賈誼]《新書‧數寧》:“因諸侯附親軌道,致忠而信上耳。”○[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伐有罪,討不義,是以百姓附親,邊境安寧。”◆2.使之歸附親近。○《禮記‧樂記》:“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

附農(附农),◆從事農業生產,歸田。○《後漢書‧郭伋傳》:“[伋]到郡,招懷山賊[陽夏][趙宏]、[襄城][召吳]等數百人,皆束手詣[伋]降,悉遣歸附農。”

附逆,◆謂投靠偽逆集團。○《宋書‧臧質傳》:“履安奉順,聲泰事全,孰與附逆居危,身害名醜。”○[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李白在長流夜郎前後》:“他奔到[彭澤]自首,於是便以附逆之罪被投入獄中。”○[老舍]《四世同堂》四五:“現在,那些人有的已經逃出[北平],有的雖然仍在[北平],可是隱姓埋名的閉戶讀書,不肯附逆。”

附命,◆付與使命。附,通“付”。○《史記‧殷本紀》:“民有不若德,不聽罪,天既附命正厥德。”○[司馬貞]索隱:“附,依《尚書》音孚。”按,《書‧高宗肜日》作“孚命”,[孫星衍]疏:“孚,[漢]《熹平石經》作‘付’,與《史記》合,是今古文皆作‘付’也。○《漢書‧孔光傳》引《經》亦作‘付’。”

附名,◆1.寄名;托名。○[宋]程大昌《演繁露‧流離》:“使此一種而入用,自附名於玉,不為流離矣。”◆2.在人家名字後邊加署姓名。○[清][昭槤]《嘯亭續錄‧吳南溪》:“上詢之,[文和]曰:‘臣欲用筆附名於摺尾也。’”

附民,◆使百姓親附。○《荀子‧議兵》:“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焉。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附毛,◆語本《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後因以“附毛”比喻賴以生存之物。○[明][陳子龍]《兵垣奏議‧臣郡役法久弊疏》:“百弊橫生,十室九盡,已悲竭澤,安取附毛。”

附律,◆增附的律例。○《舊唐書‧蕭鈞傳》:“太常樂工[宋四通]等為宮人通傳信物,[高宗]特令處死,乃遣附律,[鈞]上疏言:‘[四通]等犯在未附律前,不合至死。’”

附落,◆附屬的部落。○《後漢書‧西羌傳》:“不立君臣,無相長一,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後漢書‧西羌傳》:“[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羌]絕遠,不復交通。”

附靈(附灵),◆靈魂附體。○[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三:“他們快要開拔到前方去,覺得最高的權威附靈在自己身上,什麼東西都不在眼裏。只要高興提起腳來踩,都可以踩做泥團踩做粉。”

附列,◆參加行列。○《孽海花》第三回:“報知哥老會黨願同附列,不免前赴會所,與眾同志商議。”

附麗(附丽),◆附着;依附。○《文選‧左思<魏都賦>》:“而子大夫之賢者,尚弗曾庶翼等威,附麗皇極。”○[李善]注:“言不曾與眾庶翼戴上者,等其威儀,而附著於大中之道也。”○[唐][張九齡]《與李讓侍御書》:“而慈親在堂,如日將暮,遂乃甘心附麗,乘便歸寧。”○《金史‧楊伯雄傳》:“君子受知於人當以禮進,附麗奔走,非素志也。”○[魯迅]《華蓋集續編‧記談話》:“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附理,◆1.比附事理。○[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比興》:“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2.符合事理。○[南朝][宋][裴松之]《上<三國志注>表》:“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

附離(附离),◆1.附着,依附。○《莊子‧駢拇》:“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成玄英]疏:“離,依也。”○[宋][葉適]《朝議大夫蔣公墓志銘》:“勝流者有所激發以厲其節,平進者無所附離而行其志。”○[清][沈珩]《<原詩>敘》:“詩自[唐]以後迄於[有明]……偏畸間出,餘子或附離以起,亦不數數稱也。”◆2.[突厥]族對衛士的稱呼。○《北史‧突厥傳》:“侍衛之士,謂之附離,夏言亦狼也。”○《新唐書‧突厥傳上》:“衛士曰附離。”

附款,◆1.歸附款服。○《晉書‧苻登載記論》:“[苻洪]擅蠻陬之桀、黠,乘[羯]虜之危亡,乃附款[江]東而志圖[關]右,禍生蠆毒,未逞狼心。”○《北齊書‧神武帝紀上》:“[阿至羅]虜[正光]以前常稱藩,自[魏]朝多事,皆叛。○[神武]遣使招納,便附款。”◆2.附帶條款或款項。

附景,◆人的身影。影必隨形。故喻為依附追隨。○[清][唐甄]《潛書‧兩權》:“[吳三桂]遭時附景,身為王者,其軍多宿將戰卒。”

附京,◆寄居京城。○[清][福格]《聽雨叢談》卷五:“故事,凡八旗外任文武官員、各省駐防旗人、北部[蒙古]藩屬、附京皇糧莊頭,每屆三年,均有比丁之例。”

附近,◆1.使近者親附。○《尚書大傳》卷五:“[子貢]曰:‘[葉公]問政於夫子,子曰:政在附近而來遠。’”◆2.接近,靠近。○《<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昭然義見,宜相附近。”○[孔穎達]疏:“既義見由序,宜各與其本篇相從附近,不宜聚於一處。”○《三國志‧魏志‧明帝紀》“[朗]引軍還”[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四方雖知[朗]無能為益,猶以附近至尊,多賂遺之,富均公侯。”○[宋]程大昌《考古編‧詩論五》:“[荀況]之出,雖附近夫子,其源流乃出[子弓],[子弓]者,古云[仲弓]也。”◆3.鄰近;靠近的地方。○《管子‧侈靡》:“不謹於附近,而欲求遠者,兵不信。”○[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一日散步田間,遇老父對語,怪附近村落無此人。”○[曹禺]《日出》第一幕:“[方達生]:奇怪,怎麼這個地方會有雞叫?[陳白露]:附近就是一個市場。”○[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一:“[蕭隊長]連忙抬頭,看見一片煙雲似的遠山的附近,有一長列土黃色的房子。”

附結(附结),◆依附交結。○《三國志‧魏志‧裴潛傳》“[秀][咸熙]中為尚書僕射”[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列傳》:“[義]謂[幹]曰:‘西縣兒曹,不可與爭坐席,今當共作方床耳。’遂相附結,皆仕[東郡]為右職。”○《新唐書‧宦者傳上‧高力士》:“[玄宗]在藩,[力士]傾心附結,已平[韋氏],乃啟屬內坊,擢內給事。”○[清][王韜]《瓮牖餘談‧賊中悍酋記》:“與東賊固相附結,諂事尤甚。”

附見(附见),◆謂見於正本的附錄或正傳的附傳。○[宋][曹士冕]《法帖譜系‧蜀本》:“既不知所出,未敢臆說,姑附見于此。”○[劉知幾]《史通‧列傳》“召平紀信”[清][浦起龍]通釋:“《漢書》[召平]附見《蕭何傳》,[紀信]附見《項籍傳》。”

附假,◆依附假托。○《後漢書‧王劉等傳論》:“因時擾攘,苟恣縱而已耳,然猶以附假宗室,能掘強歲月之閒。”

附甲,◆在他人的奏議上簽名以示附議。甲,通“押”。○《新唐書‧元載傳》:“時擬奏文武官功狀多謬舛,[載]虞有司駁正,乃請別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團奏,不須檢勘,欲示權出於己。”

附記(附记),◆附帶記述。亦指在正文外附帶的記述。○[鄒韜奮]《萍蹤寄語》四五:“這次再到[巴黎],補看了好幾個地方,現在撮述一二附記在這裏。”○[巴金]《灌輸和宣傳(探索五)》:“我的唯一辦法,就是在自己的作品書前寫序,寫小引、寫前記,書後寫後記、寫附記、寫跋。”

附籍,◆附入本地戶籍的外地人。○《周書‧武帝紀下》:“良人沒為奴婢者:並宜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亦指外地之民附入本地戶籍。○《明史‧廣西土司傳三‧瓊州》:“[瓊山縣][東洋都]民[周孔洙]招諭[包黎]等村[黎]人[王觀巧]等二百三十戶,願附籍為民。”

附及,◆附帶提到。○[朱自清]《評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卷》:“他當時的用意,還是在論述各體的源流利病與屬文的方法,批評不過附及罷了。”

附火,◆謂向火取暖。○[唐][韓愈]《畫記》:“坐而脫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十八:“一日大雪……[樂道]同母凍坐,日已過高,未飯。○[子發]惻然,亟出買酒肉薪炭,往復同[樂道]母子附火飲食。”○[明][瞿佑]《歸田詩話》卷中:“[曹組][元龐]《題村學堂圖》云:‘此老方捫蝨,眾雛爭附火。’”

附會(附会),◆1.隨從,追隨。○《漢書‧酈食其叔孫通等傳贊》:“﹝[陸賈]﹞從容[平][勃]之間,附會將相以彊社稷,身名俱榮,其最優乎!”[唐][張九齡]《上封事書》:“或因勢附會,遂忝高班。”○[清][黃宗羲]《子一魏先生墓志銘》:“是時場屋之文,競學浮麗……然[子一]孤行一意,不肯附會。”◆2.依附;附和。○[唐][無名氏]《玉泉子》:“於時朝貴朋黨,[德裕]破之,由是結怨,而絕於附會,門無賓客。”○《宋史‧寧宗紀三》:“﹝[嘉定]四年九月﹞丁丑……詔:附會開邊得罪之人,自今毋得敘用。”○[清][葉燮]《原詩‧內篇下》:“所謂體裁格力、聲調興會等語,不過影響於耳,含糊於心,附會於口,發而為詩。”◆3.猶言融會貫通。○[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下》:“庶尋文究理,頗相附會。”◆4.勉強地把兩件沒有關係或關係很遠的事物硬拉在一起。○[宋][蘇軾]《擬進士對御試策》:“附會經典,造為文書,以曉告四方之人。”○[明][高啟]《<元史曆志>序》:“發明新曆順天求合之微,考證前代人為附會之失,誠可貽之永久。”○[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黃鶴樓]﹞樓南之臺曰[湧月],有粗黃石大書‘湧月臺’三字。高古遒媚。俗以為[曹孟德]所書,夫[曹公]未嘗至此,其說附會可笑。”○[楊朔]《秋風蕭瑟》:“關於[孟姜女],這兒有不少牽強附會的事跡。”◆5.黏附。○[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姜西溟]有端硯一方……近為[顧華峰]醉後使酒所碎,雖以膠漆附會之,非完璧也。”

附化,◆猶歸化。○《三國志‧魏志‧曹仁傳》:“[仁]與[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陽],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於[漢]北。”○[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龍華寺》:“是以附化之民,萬有餘家。”

附和,◆1.對別人的言行隨聲應和(多含貶義)。○[唐][孫樵]《罵僮志》:“口口附和,不敢指破。”○《古今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或時唾罵[嚴]賊,地方人等齊聲附和。”○[茅盾]《一個女性》三:“雖然不好說他們是共同造謠,至少是附和者。”◆2.依附勾結。○[宋][葉適]《國子監主簿周公墓志銘》:“聲連勢合,附和傾朝廷。”○《明史‧鄒智傳》:“[李林甫]、[牛仙客]與[高力士]相附和,而[唐]政不綱。”◆3.響應,追隨。○[孫中山]《革命原起》:“自同盟會成立以後,則事體日繁,附和日眾。”○[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何況是同知前程,更無須附和新學,自居於逆黨了。”

附合,◆1.猶附會。○[唐][柳宗元]《非國語上‧晉孫周》:“﹝[單襄公]﹞又徵卦夢以附合之,皆不足取也。”○[宋][王安石]《七星硯》詩:“南工始為偽,附合巧無隙。”○[明][王鏊]《震澤長語‧經傳》:“[毛][鄭]泥於小序,宛轉附合,多取言外之意。”◆2.附和贊同。徐特立《辛亥革命之始末》:“[孫中山]創立興中會,開始時,附合[中山]的人,只有[陳少白]、[尤少紈]、[楊鶴齡]、[陳浩東]四人,人們稱之為四大寇。”

附過(附过),◆在官吏名簿上附記官吏的過失。○《明律‧吏律‧講讀律令》:“初犯罰俸一月,再犯笞四十,附過。”○《明律‧吏律‧名例》:“文武官吏犯公罪,該笞者,官收贖,吏每季類決,不必附過。”

附國(附国),◆1.古部落名。分布於今[四川]西部和[昌都]地區。○[隋][唐]時居民約兩萬戶,從事農業為主,壘石為碉房,以皮船渡河。○[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其王遣使朝貢。○[唐]初為[吐蕃]所併。○《北史‧附國傳》:“[附國]者,[蜀郡]西北二千餘里,即[漢]之西南夷也……[大業]四年,其王遣使[素福]等八人入朝。”◆2.附庸。○《魏書‧崔玄伯傳》:“詔群臣及附國渠帥皆會葬,自親王以外,盡令拜送。”

附根,◆培壅苗根。○《漢書‧食貨志上》:“故其《詩》曰:‘或芸或芓,黍稷儗儗。’芸,除草也。芓,附根也。言苗稍壯,每耨輒附根,比盛暑,隴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故儗儗而盛也。”

附服,◆親附。○[唐][元稹]《故中書令贈太尉沂國公墓志銘》:“公既故為刺史子,又多才,好讀書,識理亂形勢,孝友信義,士眾多附服。”

附鳳(附凤),◆語本《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後因以“附鳳”指依附帝王以成就功業。○[唐][黃滔]《代鄭郎中上興道鄭相》:“逮夫片玉昇科,兼金列牓,雖登龍群彥,同載丘山,而附鳳一心,偏投膠漆。”○《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三年》:“臣紹襲先業,奄有[江]表,顧以瞻烏未定,附鳳何從!”

附封,◆額外加派的數額。○《天討‧豕韋之裔<普告漢人>》:“[廣西]按察使[白公][洵]墓誌銘云:‘[南寧]錢糧,正額外加派數錢,名曰附封。’”

附耳,◆1.貼近耳朵。指竊竊私語狀。○《淮南子‧說林訓》:“附耳之言,聞於千里也。”○[高誘]注:“附,近也。近耳之言,謂竊語。”○[唐][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丁寧附耳莫漏洩,薄命正值[飛廉]慵。”○《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五回:“[博如]又附耳教了這甚麼法子,方才暢飲而散。”○[周立波]《懶蛋牌子》:“[栽花先生]擺擺手……又把身子靠近他附耳低言道:‘他才辦事。’”◆2.將耳朵貼近物體(細聽;竊聽)。○[前蜀][朱希濟]《妖妄傳‧素娥》:“忽於堂奧隙中,聞蘭麝芬馥,乃附耳而聽,即[素娥]語音也。”○[宋][吳淑]《江淮异人錄‧耿先生》:“上自起,附耳聽之,果聞滴瀝聲。”◆3.星名。○《史記‧天官書》:“畢日罕車,為邊兵,主弋獵。其大星旁小星為附耳。”○[張守節]正義:“附耳一星,屬畢大星之下,次天高東南隅,主為人主聽得失,伺愆過。”

附地,◆迫近地面。○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插梨》:“至冬葉落,附地刈殺之,以炭火燒頭。”○又《种葵》:“於此時,附地翦却春葵,令根上枿生者,柔軟至好,仍供常食,美於秋菜。”

附黨(附党),◆阿附,偏私。○[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勝》:“夫水者執法司寇也,執法附黨不平,依法刑人,則司營誅之。”○[唐][韓愈]《答劉秀才論史書》:“且傳聞不同,善惡隨人所見。甚者附黨,憎愛不同。”○[明]徐渭《<逃禪集>序》:“而今之詆佛者……則又陰取其精微之說以自用,而陽暴其闕漏,以附黨於中正,謂佛遺人倫非常道,將以變天下為可憂。”

附帶(附带),◆1.另有所補充;順便。○[瞿秋白]《亂彈‧小諸葛》:“可是首先要附帶聲明的,[小諸葛]只是小資產階級之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柳青]《銅墻鐵壁》第七章:“至於大路以北各鄉的備戰工作,則由[金樹旺]等同志附帶進行。”◆2.非主要的。○[蔣光慈]《弟兄夜話》:“[江霞]所以要跑到R國留學的目的雖然不是要躲避結婚,但是躲避結婚卻為一附帶的原因。”○[趙樹理]《實幹家潘永福》:“後來因為那地方缺船工,才開渡口撐船,但他在他所在渡口的荒沙灘上也還種一點農作物來作為附帶收入。”

附從(附从),◆1.依附順從。○《漢書‧杜周傳》:“案[師丹]行能無異,及光祿勳[許商]被病殘人,皆但以附從[方進],嘗獲尊官。”○《宋書‧胡藩傳》:“[仲堪]([殷仲堪])敗,[企生]([羅企生])果以附從及禍。”○[清][昭槤]《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莽紀覺]既兼并諸土司,東之[景線]、[整賣]、[孟艮]、[整欠],皆以力戰,迫脅附從。”◆2.追隨跟從。○[漢][王充]《論衡‧講瑞》:“以其眾鳥之長,聖神有異,故群鳥附從。”○[黃中黃]《孫逸仙》第四章:“議既決,於是鄰近之附從者各解散。”

附辭會義(附辞会义),◆謂使文辭前後聯貫,使各段含意合於全篇主旨。○[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是以附辭會義,務總綱領驅萬塗於同歸,貞百慮於一致。”

附出,◆附帶列出。○《後漢書‧皇后紀序》:“其以恩私追尊,非當世所奉者,則隨他事附出。”○[唐][劉知幾]《史通‧列傳》:“自茲已後,史氏相承,述作雖多,斯道都廢,其同於古者,唯有附出而已。”○[浦起龍]通釋:“附出,謂附見傳中。”

附陳(附陈),◆附帶告知。○[清][譚嗣同]《上歐陽中鵠書》十六:“恰遇[蔣少穆]得[上海]機器製造局總辦,薦其前往,派洋槍廠司事,月稟十二金,在該局已為稍優矣。知念附陳。”

附臣,◆屬臣,臣屬。○《魏書‧劉顯傳》:“父為國家附臣,世效忠貞。我志全名節,是故推讓。今汝等無狀,乃欲叛主懷貳。”

附纏(附缠),◆附着,糾纏住。○[王西彥]《古屋》第四部七:“撒旦附纏在她身上了。誰叫她不敬畏上帝。”

附筆(附笔),◆1.書信後面附帶加上的話。○[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廣平]附筆請安。”◆2.正文後面的附帶說明。○[毛澤東]《質問國民黨》:“我們的親愛的國民黨先生們,你們指示[張滌非]寫電文時,何以對於這樣許多像瘟疫一樣、臭蟲一樣,像狗屎一樣的所謂‘主義’,連一個附筆或一個但書也沒有呢?”

附比,◆歸附從屬。○《管子‧小匡》:“是故大國之君慚媿,小國諸侯附比。”

附寶(附宝),◆古代傳說中[黃帝]之母。○《竹書紀年》卷上:“[黃帝][軒轅氏],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唐][張守節]正義:“母曰[附寶],之[祁]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黃帝]於[壽丘]。”

附白,◆正文後附帶的說明。○[魯迅]《書信集‧致曹白》:“插畫的說明印錯了,我當於下卷中附白訂正。”

附愛(附爱),◆安撫愛護。附,通“拊”。○《史記‧齊世家》:“陰交賢士,附愛百姓。”

黨附(党附),◆1.結黨阿附。○《後漢書‧馬融傳論》:“既而羞曲士之節,惜不貲之軀,終以喜樂恣性,黨附成譏,固知識能匡欲者鮮矣。”○《明史‧閹黨傳‧焦芳》:“當[劉瑾]時,廷臣黨附者甚眾。”○[林紓]《與姚叔節書》:“近者其徒某某,騰譟於京師,極力排媢[姚氏],昌其師說,意可以口舌之力,撓衊正宗,且黨附於目錄之家,矜其淹博,謂古文之根柢在是也。”◆2.指黨徒。○[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三:“其妻[董氏]諫止之曰:‘[俊臣],國賊也,勢不久,一朝事敗,黨附先遭。’”◆补证条目■指党徒。○《陈书·到仲举传》:“陵斥司徒,意在專政,潛結黨附,方危社稷。”

臣附,◆臣屬依附。○《孟子‧滕文公下》:“[有攸]不惟臣,東征,綏厥士女,篚厥玄黃,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于大邑[周]。”按,此是古《尚書》之文,今已亡逸,[梅賾]采入偽《武成》篇。

參附(参附),◆猶依附。○《北史‧恩幸傳‧韓鳳》:“[鳳]母[鮮于],[段孝言]之從母子姊也,為此偏相參附,奏遣監造[晉陽宮]。”

賓附(宾附),◆臣服;歸順。○[晉][袁宏]《後漢紀‧桓帝紀上》:“[匈奴]、[莎車]、[烏孫]、[鮮卑]諸國常不賓附者,聞[膺]威名,莫不畏服。”○《陳書‧世祖紀》:“[山越]深險,皆不賓附,[世祖]分命討擊,悉平之。”

便附,◆順從依附。○《史記‧東越列傳》:“[孝惠]三年,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新唐書‧突厥傳上》:“其為人沈果有智數,眾頗便附。”

邊附(边附),◆靠近邊境的屬國。○《魏書‧彭城王拓跋勰傳》:“比鳳皇未至,蒼黎二化,故仰屈尊謨,綏懷邊附,而寇豎昏迷,敢鬥[淮][楚]。”○《北史‧吐谷渾傳》:“[梁彌邕]與卿並為邊附,語其國則鄰藩,論其位則同列。”

比附,◆I歸附。○[宋][李如箎]《東園叢說‧王用三驅失前禽》:“夫聖人在上,天下皆比附。其間有不服者,聖王豈有強之而必欲其比附者?”◆2.引申為相關聯。[清][王夫之]《詩鐸》:“不以詩解詩,而以學究之陋解詩,今古人雅度微言,不相比附。”◆3.依傍,並列。[清][顧炎武]《孝陵圖》詩:“下列石獸六,森然象鹵簿。自馬至獅子,兩兩相比附。”○《晉書‧索靖傳》:“枝條順氣,轉相比附。”◆II謂比照條律、事例。○《書‧呂刑》“其刑上備,有并兩刑”[唐][孔穎達]疏:“須探測刑書之意,比附以斷其罪。”○[宋][蘇轍]《三論舉臺官札子》:“後來朝廷所除諫官如[吳安詩]、[劉唐老]、[司馬康]三人,皆未曾實歷,遂再奏,乞比附施行。”○《續資治通鑒‧宋理宗淳祐十年》:“丁酉,[龍翔宮]奉安感生帝及從祀聖像,仍備祭器,比附[太一宮]禮例祈祝。”○[湯一鶚]《論裁撤領事裁判權之預備》:“以綿蕞草創,而不求其備,又與執數十條戶例、刑律以比附推敲者,何以異乎?”◆2.拿不能相比的東西來勉強相比。[唐][靈一]《林公》詩:“誰為竹林賢,風流相比附。”○[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六》:“其稱引比附何嘗不託于六藝,夫孰知其誤人家國壹至此哉!”[田北湖]《論文章源流》:“但摭拾別解,比附古典,湊集而成章。”○[朱自清]《中國語的特徵在那裏》:“兩種文化接觸之初,這種曲為比附的地方大概是免不了的。”

阿附,◆1.依附。○《漢書‧王尊傳》:“中書謁者令[石顯]貴幸,專權為姦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張譚]皆阿附畏事[顯],不敢言。”○[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秦太上君寺》:“[齊]人外矯仁義,內懷鄙吝……好馳虛譽,阿附成名。”○[明][李贄]《趙汝愚傳論》:“吾恐天下之人,耳盡聾,目盡瞎。亦必以我為阿附丞相者矣。”○[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張綵》:“大學士[焦芳]導[瑾]為惡,[劉宇]首阿附[瑾],[綵]皆勸退之。”◆2.偏袒附和。○《新唐書‧李德裕傳》:“既[德裕]被放,[柔立]內愍傷之,為上書直其冤,坐阿附,貶[南陽]尉。”○[章炳麟]《代議然否論》:“司法官不由朝命,亦不自豪民選舉,則無所阿附以骫其文,如是而民免於隉杌矣。”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